【摘 要】
心理健康 全面健康觀;心理健康標準 影響公務員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心理壓力 心理壓力;公務員心理壓力類型;心理壓力后果 壓力應對 宣泄轉移;運動放松;暗示感恩;認知調節;辯證思維;補償升華;心理咨詢
[你需要知道的一些數據]
●中國工作倦怠指數調查(2005)顯示,國家公務員有54.88%的人出現工作倦怠。公務員是工作倦怠指數最高的職業。 ●中國工作敬業度調查(2005)顯示公務員的敬業度在全國各行業中最低。 中國員工工作態度調查:僅8%高度敬業25%很不敬業。調查支持這樣的結論:職位越高的員工,敬業度也越高;從事不同職業的員工敬業度差別較大,其中金融業的員工敬業度最高,而政府機關或企事業單位的員工敬業度最低。 ●研究表明,公務員是心理疾病的高發人群之一 重慶心理咨詢師徐培基:政府公務員有30%的人心理表現為敵對情緒,對環境不認可,經常牢騷滿腹。此外,抑郁和焦慮程度也都不低于30%。 [這個數字只是當地的一組調查數據,其有一定的代表性,但無絕對性。重慶雖然也是直轄市,但是從經濟發展程度、城市就業環境、城市工作節奏等方面考慮,它的這些指標都明顯低于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城市,也低于大多數東南沿海城市,如果把這個數字拿到這些地方來分析,那么三成還過于保守。就以北京為例,北京高校林立、人才濟濟,其競爭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再加上公務員的飯碗又這么吸引人,引來的競爭者就更加難以計數,公務員的心理積郁比例要遠大于三成。] 一、心理健康 1、現代健康新觀念 健康是伴隨一個人生命全過程的最重要的資本。有健康才有生命,才有一切。 從前人們對于健康的理解,僅僅是指身體的無病狀態,只要身體沒有疾病就稱為健康。后來人們逐漸發現,很多疾病的發生不單純是身體本身的因素,而是與社會的、心理的、情緒的變化等多種因素有關。現代健康觀念正是人類對自身的認識不斷變化的結果,健康的概念不再僅僅限于生物學領域,而是與社會、心理、精神、環境等諸多因素聯系在一起。 在現代健康概念的眾多說法中,當今普遍接受和最受重視的是世界衛生組織(WHO)的觀點。1948年世界衛生組織成立時,在憲章中把健康定義為:“健康乃是一種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都日臻完滿的狀態,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虛弱的狀態。”1989年,世界衛生組織關于健康的概念有了新的發展,即把道德修養納入了健康的范疇。將健康的定義修改為:“健康不僅僅是身體沒有疾病,而且還要具備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道德健康。” 這個概念糾正了把身體、心理和社會分割的傳統觀念,糾正了健康就是人體生理功能正常、沒有缺陷的偏頗;把健康放在人類社會生活中,指出健康是身體、精神和社會幸福的總和。因而健康不僅是醫務人員的工作目標,而且也是個人、國家及社會的責任。這標志著醫學模式從單純的生物醫學模式向社會-心理-生物現代醫學模式的轉變??梢?,WHO提出的健康概念是一個揭示人類健康本質的概念,是人類對健康要領的深化和發展。 很明顯,健康的三要素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關系健康,三者之間相互影響、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生理健康是健康的基礎,是健康的必要條件;心理健康是維持正常生理健康的重要保證;社會健康是人體健康的最高層次反映。失去了社會健康,失去了社會適應能力,也就是失去了人類區別于其他動物的最主要特征,也根本談不上良好的生活質量,但是社會健康是建立在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基礎上的。因此,只有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都健康的人,才是一個完美的健康人。提高個體健康水平,是提高自身素質和生活質量、保證家庭幸福的重要條件,而且是體現我們民族興旺、社會和諧、國家昌盛、高度精神文明的重要標志。 我們知道生理健康是以人體各器官組織結構完整,發育正常,功能良好,生理化指標正常,沒有疾病或身體不處于虛弱狀態為標準。那么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道德健康分別指的是什么呢? 心理健康是指各類心理活動正常、關系協調、內容與現實一致和人格處在相對穩定的狀態。通俗講一般有三個方面的標志:第一,具備健康心理的人,人格是完整的,自我感覺是良好的。情緒是穩定的,積極情緒多于消級情緒,有較好的自控能力,能保持心理上的平衡。有自尊、自愛、自信心以及有自知之明。第二,適應環境,有充分的安全感,且能保持正常的人際關系,能很好地處理來自各方面的壓力,能受到別人的歡迎和信任。第三,對未來有明確的生活目標,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職業中,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過著有效率的生活。能切合實際地、不斷地進取,有理想和事業追求。 社會適應良好是指一個人的心理活動和行為能適應復雜的環境變化,為他人所理解,為大家所接受。 道德健康,最主要的是不以損害他人利益來滿足自己的需要,有辨別真偽、善惡、榮辱、美丑等是非觀念,能按社會認為規范的準則約束、及支配自己的思想和行為。把道德健康納入健康的大范疇,是有其道理和科學根據的。有悖于社會道德準則的人,其胡作非為必然導致緊張、恐懼、內疚等種種心態,惶惶不可終日。這種精神負擔必然引起神經中樞、內分泌系統的功能失調,干擾其各種器官組織的正常生理代謝過程,削弱其免疫系統的防御能力,最終在惡劣心境的重壓和各種心身疾病的折磨下,或早衰、或喪命。 ◆法制日報2007年8月15日報道,河北對外經濟合作廳副廳長李友燦,瘋狂聚斂了4723萬元巨款,在監獄中交代時說,自己根本不缺錢,但仍然一包一包地往家里提錢,每次到藏錢的房子把那些現金一摞摞鋪在地上,數上一遍,先是靜靜地欣賞,覺得“我滿足了,我現在終于有錢了”。然后就是后怕,每數一遍,就在想,貪這些錢該判什么罪,無期、死緩、死刑立即執行? ◆檢查日報2007年7月25日報道,云南省易門縣建設局某科長,大量侵吞公款,每晚臨睡前,總要把一天的非法收入仔細數上幾遍才能入睡。如果哪一天沒有外快,他無法數錢就無法入睡,吃安眠藥也沒用。數錢已數出失眠癥。 怎樣判斷一個人是否健康呢?世界衛生組織提出了健康的十條標準: [1]有充沛的精力,能從容不迫地擔負日常工作和生活,而不感到疲勞和緊張; [2]處事樂觀,態度積極,勇于承擔責任,不論事情大小都不挑剔; [3]精神飽滿,情緒穩定,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能適應外界環境的各種變化,應變能力強; [5]能夠抵抗一般性感冒和傳染病。自我控制能力強,善于排除干擾; [6]體重得當,身體均勻,站立時,頭、肩、臂的位置協調; [7]眼睛炯炯有神,善于觀察,反應敏銳,眼瞼不發炎; [8]牙齒清潔,無空洞,無痛感,無出血現象,齒齦顏色正常; [9]頭發有光澤,無頭屑; [10]肌肉和皮膚富有彈性,走路輕松勻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