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急性支氣管炎秘方 10.1 疏表止嗽湯 【來源】王季儒,《肘后積余集》 【組成】桑葉、菊花各10克,杏仁、炙白前、炙前胡各9克,廣皮6克,荊芥5克,竹茹、生枇杷葉、連翹各12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散邪降逆,化痰止咳。 【方解】外感咳嗽,邪氣必由皮毛而入。皮毛為風寒所閉,內熱不得外達,熱為寒束,治宜解表以散寒,清里以肅肺,表解里清則咳嗽自止,方用桑葉、菊花、荊芥解表以散邪;杏仁、枇杷葉、前胡、白前、廣皮降逆化痰以止嗽;竹茹清胃以化痰;連翹清熱以消炎,合而用之,共奏解表清熱、降逆化痰之功。 【主治】感冒后引起的咳嗽。 【加減】如表寒郁閉較重者加蘇葉5克;咳痰稀白者加清半夏9克,云茯苓12克;如痰不易咯出是為肺燥,加款冬花12克或加梨膏30克,化入湯藥中,肺得潤則痰易出,痰出則咳自止。 【療效】屢用屢驗,療效頗佳。
10.2 辛溫止咳方 【來源】文子源,《臨癥見解》 【組成】荊芥、前胡、桔梗、杏仁各9克,百部、紫菀、白前各12克,茯苓15克,橘紅6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辛溫宣肺,化痰降氣止咳。 【方解】風寒外感,寒束皮毛,故方用荊芥散寒祛風,使風寒之邪由表而出;以桔梗、前胡宣肺疏表,一升一降,氣得通暢,則咳嗽可止;杏仁宣肺降氣;百部、紫菀、白前溫肺通絡,降氣止咳;茯苓、橘紅、甘草健脾和中,行氣化痰。全方配合,既有疏表祛風、宣肺散寒,復有健脾化痰、降氣止咳之功。 【主治】風寒咳嗽,證見咳嗽聲重,口唾痰涎,痰多稀白,鼻流清涕,頭脹頭痛,或喉癢氣喘,過食清涼,久咳不止,夜咳頻多。舌淡,苔薄白或淡黃,脈浮緩或濡滑,或細弱。 【加減】證有偏勝兼夾,體有強弱,宜隨證加減。如痰盛加法半復12克;氣逆喘咳甚加旋覆花12克、麻黃3克;肺氣虛寒,脾胃虛弱,本方去荊芥,加黨參、白術各12克,春砂仁6克;惡風畏寒,表邪外困,加防風、紫蘇葉各9克;頭脹頭痛加川芎、白芷各6克;風寒化熱,苔微黃白加柴胡6克,黃芩、連翹各9克;濕熱夾痰交蒸,痰涎稠黏,苔白膩,脈弦滑加法半夏12克,桑白皮9克,瓜蔞皮12克;痰熱阻氣,清竅不利,咳而喉中作梗,加牛蒡子、射干各9克;胸膈悶,腹脹滿,苔白膩,加枳殼、瓜蔞皮、郁金各9克,川樸6克;傷食噯氣加神曲6克,枳殼9克;咳引脅痛加柴胡6克,青皮9克,枳殼6克;寒飲停留胸膈,口淡、吐稀涎沫,加細辛3克,干姜9克,法半夏12克,白芥子6克;胃逆嘔吐夾水加法半夏12克,生姜9克,白蔻仁4.5克;寒甚四肢清冷加附子、干姜各9克;脾虛腎水上泛,咳甚痰涎壅盛,加附子15克,干姜12克,白術15克,法半夏12克;心悸怵惕、頭目眩暈、痰水凌心加桂枝9克,白術15克、炙甘草、干姜各9克;氣喘上逆,咳嗽痰盛加旋覆花12克,代赭石30克,黨參12克,法半夏12克;腎虛久咳不止,腰骶酸痛,氣喘加補骨脂、菟絲子各12克,胡桃肉15克。 【療效】屢用皆效。隨證加減,療效頗佳。 【附記】本方重在“溫散”,不管是外感風寒,肺寒咳嗽,還是內傷虛寒性咳嗽,若能隨證加減得法,用之臨床,均有良效。
10.3 辛涼疏咳方 【來源】文子源,《臨癥見解》 【組成】薄荷梗6克,牛蒡子、前胡、桔梗、杏仁、桑葉各9克,瓜蔞皮、枇杷葉各12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辛涼疏表,宣肺降氣,豁痰止咳。 【方解】咳嗽由于風熱外感,邪氣束表,表邪未解,當先解表,風熱為陽邪,法宜辛涼。方以薄荷梗、牛蒡子、前胡、桔梗、桑葉辛涼疏表;杏仁、枇杷葉、瓜蔞皮宣肺降氣,豁痰止咳。諸藥配伍為用,共奏辛涼疏表,宣肺降氣,豁痰止咳之功。 【主治】風熱咳嗽、痰路不爽、口干,初起或身熱頭痛,或微惡風寒,舌紅苔薄白,或薄白而干、脈浮滑數。 【加減】隨證加減,如痰盛加貝母9克,熱盛加黃芩9克;初起微惡風寒,加防風、荊芥各9克;表邪化熱,或肺熱熾盛,身熱較高。加連翹12克,黃芩9克;熱傷津液口渴,加蘆根15克,知母9克,天花粉12克;肺熱盛氣上逆,咳頻氣促,加黃芩9克,桑白皮12克,葦莖15克,熱灼肺津成痰,痰黃稠黏,加貝母12克,冬瓜仁15克,海浮石18克,千層紙6克,葦莖18克;肺熱上蒸咽喉,咽紅腫作痛,加大青葉、黃芩各9克,土牛膝根15克,玄參12克;脾濕內蘊,挾痰飲上逆,痰稀嘔吐,加法半夏9克,橘紅3克,鹽水炒竹茹6克,吳茱萸水炒川連4.5克。 【療效】屢用效佳。
10.4 張氏止嗽散 【來源】張夢儂,《臨癥會要》 【組成】冬桑葉、杏仁泥、炒枳殼、前胡、甘草各10克,桔梗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可續服3~5劑。 【功用】辛涼輕清宣散。 【方解】因肺所生病,為咳嗽上氣、喘渴、煩心、胸滿等證,故方用冬桑葉之氣味甘寒,祛風燥濕,走肺絡而宣肺氣;同杏仁之氣味辛甘苦溫而利,除風散寒,解肌瀉肺,降氣行痰為主,佐以桔梗之氣味苦辛而平入肺,瀉熱散寒,開胸利膈,行氣消痰,合前胡之氣味辛甘苦微寒,暢肺氣,解風寒,理胸腹,下氣降火,消痰止咳,加枳殼之氣味甘苦微寒,化痰行氣,止喘散結,消脹治咳,更用甘草之氣味甘平中和,瀉心火而補脾胃,以資肺氣生化之源而保護肺臟。本方藥僅6味,是合桑杏湯、甘橘湯、枳桔湯等方加減組合而成。配伍為用,共奏辛涼疏表,理氣化痰,降逆止咳之功。 【主治】咳嗽、氣逆、作嗆、喉癢。無論外感六淫,或內傷等各種原因犯肺所致的咳嗽均可用之。 【加減】隨證加減,可通治各種咳嗽。 (1)風咳:咳聲清高,痰少,舌紅苔白薄,脈浮數,加薄荷6克,牛蒡子10克(炒打),辛涼以散風邪。 (2)寒咳:咳聲稍重,痰不易出,色白,苔白薄,脈浮緊,或有頭痛;加紫蘇、陳皮各10克,辛溫以散寒。 (3)濕咳:咳聲重濁,痰白不稠,或頭悶身重,苔白厚膩滑,脈緩細,加蒼術6克,厚樸、陳皮、茯苓、法半夏各10克,辛溫甘淡以祛濕。 (4)熱咳:痰膠黏稠,色黃,或胸中隱痛,舌紅苔白或黃,脈洪數,加馬兜鈴、天花粉各10克,鮮葦根30克,川貝母6克(研沖),輕苦微辛微寒以清熱。 (5)燥咳:咳聲清揚,痰少難出,多有喉舌干燥,津液不足,舌紅,苔少不潤,脈浮澀,加沙參、貝母、瓜蔞皮、知母、陳皮各10克,甘微苦寒輕劑以化痰生津潤燥。 (6)火咳:干咳無痰,氣上沖喉,口干,舌燥,苔白薄或黃而不潤,脈多洪數,加天門冬、玄參、知母、天花粉各12克,生石膏15克,苦、甘寒以瀉火滋陰。 (7)瘀血咳:咳嗽痰少,痰中時帶血絲或血點,胸肋及脅間時發刺痛,舌尖或舌邊有明顯瘀血點,加紫菀、茜草、降香、鹿角霜各10克,桃仁泥6克,血竭粉、三七粉各3~6克(沖服)等味,以消瘀活血。 (8)老痰咳:痰膠色黑凝結成團,咳不易出,如吐在水中即沉于水底,口燥咽干,若飲開水則痰易出,老年及平時有吸煙嗜好者,多有此痰。加旋覆花、芒硝、搗瓜蔞子各10克,青黛拌蛤粉、海浮石粉各15克。亦可在每日飯后吞服礞石滾痰丸3克,每日1次。切忌辛溫燥熱之藥,只宜用此等咸寒、辛甘寒之味,逐漸化除。 (9)寒濕咳:痰稀色白,咳不易出,得熱則咳緩,遇寒則咳劇,苔白舌淡,肺浮緊或沉遲,加陳皮、法半夏、白茯苓各9克,干姜、桂枝各5克,辛溫甘淡以散寒除濕。 【療效】長期使用,療效頗佳。 【附記】本方名為編者擬加。本方為治一般咳嗽的通用方,亦可作為治療各種咳嗽的基本方,隨證加減,可適用于各種咳嗽。驗之臨床,確有良效。
10.5 清肺理脾鎮咳湯 【來源】熊寥笙,《中國中醫藥報》1990年 【組成】杏仁、茯苓、法半夏、陳皮各12克,甘草3克,桔梗9克,前胡12克,蘇梗9克,炙枇杷葉12克。 【用法】用水適量煎藥,每日1劑,日服3次,早、中、晚各服1次,空腹服。 【功用】清肺理脾,鎮咳豁痰。 【方解】本方以杏仁宣肺清天氣,法半夏燥脾潔地氣,茯苓健脾利濕;陳皮理氣化痰;甘草、桔梗利咽祛痰;前胡、蘇梗疏風降氣;枇杷葉清肺和胃,共奏清肺、理脾、鎮咳、豁痰之功。張三錫云:“諸病易治,咳嗽難醫。”徐大春著《咳嗽難醫論》:“詣其研求咳嗽治法,40余年而后稍能措手。”可見咳嗽之治,實為棘手。不佞治醫六十余載,因咳嗽病為四季之常見病,積六十余年之經驗,深知五臟六腑皆令人咳,而以治肺治脾為關鍵,以肺為金主天氣,脾為土主地氣,如能保持天潔地潔,肺脾二臟氣化調和,衛氣固密,則脾不生痰,肺不貯痰,外邪難侵,何咳嗽之有?夫治病求本,辨證論治,為中醫治咳之特色,咳嗽辨證要點,在于以脾濕、肺燥兩端溯其源,六淫七情所傷探其因,人體之陰陽虛實究其本,病之寒熱虛實辨其證,循此制方用藥,則藥隨病變,病隨藥除,而無一成不變之方可尋。如以一方一法統治咳嗽,不加辨證,必致病隨藥變,藥不對癥,遂致遷延時日,歷久難愈,咳嗽難醫,職是故耳。 【主治】風寒侵肺,咳嗽氣逆,口干咽癢,咳吐痰涎。 【加減】往來寒熱去蘇梗,加柴胡12克;口苦加黃芩9克;胸悶加枳殼12克;氣喘去柴胡加蘇梗9克,厚樸12克;痰稠加海蛤粉,海浮石各9克;久咳加紫菀,款冬花各12克。 【療效】屢用屢驗,效果甚佳。 【附記】熊氏用藥經驗:本方探討了治咳之機理,提供治咳參考。愚者千慮或有一得,非敢言經驗也。尤有言者,治咳之要,務須辨證選方,辨證用藥,一般套方套藥,切忌迷信服用。制方用藥大法,外感咳嗽藥不宜靜,靜者留邪不解,變生他病。內傷咳嗽藥不宜動,動則虛火不寧,燥咳愈甚。外感風寒宜辛甘疏邪,忌寒涼收斂。內傷燥熱宜甘寒潤肺,忌辛香燥烈。外感久咳則火熱,內傷久咳則火炎。俱宜開郁潤燥,凡此均宜詳審,不可粗心大意。
10.6 魚蛤石花湯 【來源】馬蔭篤,《中國中醫藥報》1990年 【組成】生石膏30克,魚腥草、雙花各15克,海蛤粉、北沙參、杏仁、前胡各10克,川貝母、木蝴蝶、橘紅各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功用】清熱宣肺,化痰止咳。 【方解】方中魚腥草味辛性微寒,有清熱解毒、化痰止咳之功,凡因肺熱而引起咳喘、吐膿痰者(肺炎、肺膿瘍),用之皆有特效;雙花、生石膏清熱瀉火、止渴除煩;海蛤粉,川貝母化痰散結,善治痰喘火咳;前胡、杏仁宣散風熱,止咳平喘;沙參潤肺生津;橘紅理氣祛痰,兼除喉中之癢;木蝴蝶清肺開竅,理氣利水而止咳,亦是治療百日咳的有效藥物。諸藥配伍為用,共奏清熱宣肺,化痰止咳之功。 【主治】小兒咳嗽、實熱哮喘、肺炎,尢其是病毒性肺炎療效更佳。 【療效】臨床屢用,效果甚好。 【附記】凡虛寒證禁用本方。
10.7 解郁宣肺止咳方 【來源】汪新象,《中國中醫藥報》1990年 【組成】柴胡、黃芩各12克,半夏10克,細辛6克,五味子、生姜(或干姜)、杏仁、枳殼各10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功用】解郁散邪,宣肺止咳。 【方解】本方適應證以咳嗽,病程較長,夜咳為甚,吐清稀泡沫痰,苔薄白(黃)而稠,脈弦等為主要證候的患者,其病機乃邪郁少陽、導致三焦氣機郁遏、肺氣失宣,故法當疏暢三焦氣機,解郁散邪,宣肺止咳為治。方用柴胡、黃芩、枳殼和解少陽,疏暢氣機,解郁散火;半夏、生姜、細辛、五味子溫肺散寒,化痰止咳;杏仁降肺氣平喘咳;甘草和中。全方意在解郁、宣肺、止咳。氣郁解而邪散,外邪散則肺氣宣而咳嗽自止。肺主宣降,肝主疏泄,三焦乃氣機水火的升降,而肺的宣降靠肝的疏泄和三焦遏降調節。肝膽互為表里,膽與三焦同屬少陽而司相火,其氣機郁遏,相火不得泄越,化為邪火上逆于肺,則咳嗽作矣。故有“久咳不已,三焦受之”,“夜咳三焦火”之說,故當以清解三焦郁火,溫肺散寒為法。 本證屬外感咳嗽,故“小柴胡湯”去參、棗之外,加枳殼助柴芩以宣暢氣機而清解郁火,加杏仁降肺氣,配柴胡降濁升清。清稀泡沫痰屬肺通水道功能失調的表現,故加細辛,配姜、夏既能溫化清稀泡沫之寒痰,又助通調水道之功;再加五味子之酸斂以防姜、辛之辛散,且姜、辛,味同用,收散并舉,相反相成,發揮溫肺化痰,斂肺止咳之作用。 【主治】外感咳嗽,癥見夜間咳甚或晝夜陣咳,吐泡沫痰,或清稀痰,苔薄白或薄黃而潤,舌質正常或偏紅,脈弦細、弦數或弦。病程一周以上,伴有“少陽病,但見一證”的患者其效頗佳。 【加減】春加荊芥、薄荷、防風;夏加香薷、厚樸、陳皮;秋加蘇葉、前胡、桔梗;冬加麻黃、桂枝;久咳不已加罌粟殼、丹參、桃仁;咳而遺溺者加黃芪、益智仁;喉癢者加牛蒡子、蟬衣。 【療效】臨床屢用,其效頗佳。
10.8 桑薄清宣湯 【來源】張珍玉,《中國中醫藥報》1990年 【組成】霜桑葉6克,薄荷4克,炒杏仁3克,桔梗、陳皮、枳殼、紫菀各4克,生白芍、甘草各3克。 【用法】上藥用300毫升水煎至頭開時加薄荷再煎15分鐘,倒出,再加水150~200毫升煎15分鐘倒出,與頭煎混合,分服。本方劑量適合于6歲以下,周歲以上患兒。3歲以下每服1勺(約20毫升),每日3~4次,每隔4~6小時一次。3歲以上每服2勺,日二次。 【功用】清宣外邪,化痰止咳。 【方解】今日小兒,飲食多肥甘有余,而致積痰內生;衣著多溫厚太過,易郁悶生熱;其體質多偏陽盛,故風寒外襲,雖為陰邪,但易以熱化,內閉肺氣,引發伏痰。因此,小兒咳嗽當以清宣化痰為主。據今日小兒特點,一般不宜辛溫宣發,故而以桑葉,薄荷輕清宣透,達邪而不傷陰;配以宣肺祛痰止咳杏仁、桔梗,使宣降適宜,紫菀性溫而不熱,質油而不燥,辛發苦降,既助桑葉、薄荷之宣,又佐杏仁、枳殼之降,宣不傷陰,降不耗氣,痰消邪去,枳殼與桔梗為伍,一升一降,則痰消氣降。枳殼雖味苦性寒合陳皮之辛溫芳香,辛溫與苦寒相抑配伍,意在避其芳香化燥、苦寒敗胃之害,而彰其行氣化痰之效,及斷生痰之源之功。生白芍一味,味酸斂陰,與桑葉、薄荷為伍,宣散祛邪而不動搖稚陰,且斂陰益陰而不斂邪,兼能清熱。故本方組成宣中寓降,降中主宣,共奏輕宣清肺、消痰止咳之效。 【主治】小兒外感咳嗽。 【加減】若發熱可加金銀花9克;咽喉痛加牛蒡子4克,川貝母3克;不思飲食加炒麥芽6克。 【療效】臨床屢用,奏效頗捷,多1劑知,2劑已。 【附記】本方配伍絲絲入扣,切合病情,是治療小兒感冒咳嗽的有效方劑。驗之臨床,多應手取效。用治成人外感咳嗽,依本方酌加劑量,效果亦佳。
10.9 鋤云止咳湯 【來源】岳美中,《岳美中醫案》 【組成】荊芥6克,前胡9克,白前6克,杏仁、貝母各9克,化橘紅6克,連翹、百部草、紫菀各9克,桔梗6克,甘草3克,蘆根24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功用】疏風清肺,化痰止嗽。 【方解】氣管炎,多由感冒引起,治不得法,或強制其咳,或兜澀其痰,往往造成慢性,久咳不愈。此方之義,以荊芥疏散積久之風痰;前胡下氣除痰;白前祛深在之痰;浙貝母治外感咳嗽,合杏仁利肺氣,有互相促進作用;橘紅咳而喉癢者必用;連翹、甘草解毒;百部草鎮咳;桔梗利膈排痰;茅根清肺熱;紫菀治傷風痰咳。諸藥合力共奏止嗽之功。 【主治】氣管炎,咳嗽夜甚,喉癢,胸悶,多痰,日久不愈。 【加減】痰多微喘,加海浮石9克,紫蘇子9克。 【療效】屢用屢驗,效果甚佳。
10.10 鋤云利肺湯 【來源】岳美中,《岳美中醫案》 【組成】沙參9克,馬兜鈴6克,山藥9克,牛蒡子、桔梗、枳殼各6克,化橘紅4.5克,杏仁、貝母各9克,白薇6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功用】益肺疏瀹、豁痰、止嗽。 【方解】方用沙參補益肺氣,馬兜鈴開豁結痰,是一闔一辟;用山藥補虛羸,牛蒡子散結氣,是一補一瀉;用桔梗引氣排痰,枳殼下氣止逆,是一升一降,這六味藥相反相成,在相互制約之下能起到相互促進的作用。更用橘紅止喉癢;白薇通鼻塞;杏仁、貝母止咳化痰;甘草亦有祛痰功效。所以對咯痰不爽、久不能愈之咳嗽癥,服之如溝渠壅塞而得到疏通,氣展痰豁,指日而咳癥得愈。 【主治】感冒后咳嗽,咯痰不爽,喉一癢,咳即作,早起尤甚,胸悶鼻塞,脈數舌紅。 【療效】屢用神驗。
10.11 七味清肺飲 【來源】吳圣農,《名醫特色經驗精華》 【組成】黃連3克,黃芩6克,冬瓜子15克,黛蛤散30克,魚腥草30克,生川軍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功用】清熱消炎,化痰止咳。 【方解】本證皆因肺部感染而致,故方用黃連、黃芩、魚腥草清熱解毒抗感染;冬瓜子清肺化痰;黛蛤散(青黛、蛤粉)降肝火,泄肺火,化痰止咳;生川軍通腑瀉熱,肺與大腸相表里,通利大腸,肺熱可降。諸藥合用,有較強的清熱消炎作用,用于肺部感染諸癥最為得宜。 【主治】以發熱、劇咳、痰多、胸悶、氣急為主癥的慢性支氣管炎繼發感染。 【療效】多年使用,效果甚佳。
10.12 前芒湯 【來源】李雪麗,《新中醫》(7)1987年 【組成】芒果核(或葉)30克,布渣葉15克,前胡、杏仁、桃仁各12克,桔梗、款冬花、浙貝母各10克,枳殼10克,冬瓜仁20克,魚腥草、萊菔子各25克。 【用法】上藥加水三碗半煎至八分,3小時后藥渣加水再煎,每日1劑,日服3次。 【功用】清熱宣肺,化痰理氣,消滯止咳。 【方解】本證多因外感咳嗽,或經治后尚有余邪,此時又進辛燥、肥膩、液補食物,使外邪停滯肺胃,致脾不能為胃行其津液,積液為痰,積濕為濁,痰濁阻滯胸陽,凝聚三焦,肺絡不宣,氣道不暢,上逆而咳,又因素嗜辛熱、肥膩,肺胃多有蘊熱藏濕,一旦風邪入侵,肺俞受之,留連不解,引動伏邪,釀成本證。本證多見于青壯年,且男多于女。此與一般風寒、風熱等咳嗽有不同之處,每逢民間節日之后,為犯甚多。本方治療此類咳嗽針對性強。方用芒果核(或葉)、布渣葉入肺胃二經,能消食痰;前胡、桔梗、浙貝母、魚腥草、杏仁宣清肺熱,化痰止咳;桃仁、枳殼、萊菔子疏通三焦氣機,宣透肺絡,使痰濁速向上下排出,從而達到清熱宣肺、化痰理氣、消滯止咳之功效。 【主治】外感咳嗽挾食滯。癥見咳嗽、胸悶。痰黃黏稠,咯而不爽,厭食口苦,大便積臭或硬結,小便黃或微有惡風、發熱、舌偏紅、苔黃膩或白厚、脈浮滑。 【加減】若發熱者加黃芩、連翹;痰濃稠難咳出者加栝蔞仁;咳甚加百部、桑白皮;舌苔黃膩,大便硬者加大黃、花粉;白細胞偏高者,加紅條紫草15克。 【療效】治療300例,均獲痊愈。一般服藥4~6劑即可痊愈。 【附記】紅條紫草既能透疹,清熱解毒、滑腸,必能宣透肺絡,經數年臨床觀察使用,本品對邪熱內閉肺絡(白細胞偏高的)確有明顯效果。
10.13 麻杏地魚湯 【來源】孔炳耀,《新中醫》(4)1991年 【組成】麻黃3~10克,北杏仁、地龍各6~12克,魚腥草12~5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功用】解表散寒,清熱解毒,止咳除痰。 【方解】多因小兒臟氣未固,老人臟氣已衰,均易受風寒侵襲;小兒純陽之體,邪易化熱,老人陰陽平衡功能相對虛弱,邪亦易寒化或熱化,一旦風寒外束,宣泄失調而邪困化熱。因此,少兒和老人最易形成外寒內熱之證。方中以麻黃、杏仁解表散寒,宣肺止咳;地龍咸寒,有解熱鎮靜、舒張支氣管作用,臨床上有單味用于支氣管喘息的治療;魚腥草辛寒,清熱解毒止咳,對多種致病菌有抑制作用。全方辛溫、辛寒并用,以辛寒為主,加入麻黃辛溫,使表寒得解,配合地龍舒張支氣管作用,解痙止咳,以助除痰,使內蘊邪熱得以驅除,達到輕可去實的功效。 【主治】急、慢性支氣管炎,即中醫的外感咳嗽(風寒、風熱咳嗽)和內傷咳嗽(痰濕,肺腎虛咳嗽)。 【加減】如屬風寒加款冬花、紫菀、白前、射干等;風熱加連翹、桑葉、枇杷葉、前胡等;痰熱加黃芩、栝蔞皮、桑白皮、蘆根等;痰飲加法半夏、陳皮、白芥子、細辛等;肺陰虛加沙參、麥冬、蘆根、百合等;肺氣虛加黨參、白術、款冬花、百部等;腎虛加蘇子、黨參、陳皮、巴戟天等。 【療效】治療100例(其中外感咳嗽77例,內傷咳嗽23例),服藥一周后,結果痊愈68例,有效24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為92.2%。其中風熱咳嗽有效率100%,痰熱咳嗽有效率為91.7%,而其他類型的咳嗽效果稍差。因本方辛開解痙,以助邪熱宣泄,因此對風熱咳嗽效果最佳。
10.14 速效止咳方 【來源】張孟林,《中國中醫秘方大全》 【組成】炙款冬花,炙僵蠶各8~12克,川貝母、炙罌粟殼各4~6克,桔梗6~8克,炙全蝎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功用】祛風化痰,止咳利咽。 【方解】本方對寒熱虛實的咳嗽均能治療,尤以久咳不止更為適合。方中款冬花、川貝母止咳化痰作用較強,虛實咳嗽均宜;僵蠶、全蝎具有熄風解痙,化痰散結之功;桔梗祛痰止咳,利咽開音;罌粟殼收斂肺氣,不因久咳而耗散,對久咳虛嗽堪稱良藥。 【主治】各種類型的咳嗽。 【加減】風寒咳嗽加杏仁、生姜;風熱咳嗽加桑葉、連翹;風痰咳嗽加制南星、天竹黃;肺虛咳嗽加太子參、百合;腎虛咳嗽加仙茅、核桃肉。 【療效】治療198例,結果表明1~2天咳止的有136例(占68.6%);3~5天咳止的有60例(占30.3%),無效2例(占1.1%),總有效率達98.9%。 【附記】對急性支氣管炎,方中罌粟殼一味可除之或少用為宜。
10.15 沙參銀菊湯 【來源】鐘一棠,《名醫治驗良方》 【組成】南、北沙參各15克,金銀花20克,菊花10克,薄荷6克(后下),杏仁10克,清甘草2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兩次,頭煎用冷水約500毫升,先浸泡20分鐘,然后煮沸5~6分鐘即可;二煎加冷水約400毫升,煮沸5分鐘,勿過煮。兩汁混合,日分2~3次服。亦可將藥物放入熱水瓶中,用沸水沖泡1小時后代茶飲服。 【功用】疏散風熱,養陰清肺。 【方解】本方所治之證乃風熱外邪入侵肺系所致。風熱之邪最易犯肺傷津,致口干,咽痛,喉癢,舌紅;肺失宣降則咳嗽氣急;初起邪正相爭,故有發熱惡風寒、頭痛等。治宜輕宣風熱,清肺養陰之法,使風熱之邪疏散,肺氣得以宣暢,則諸癥自愈。方中南、北沙參清肺養陰,化痰止咳;金銀花、菊花甘涼輕宣,疏散風熱,同為主藥;薄荷、杏仁、甘草清熱透散,宣肺止咳,共為輔佐藥。諸藥配伍,共奏輕宣透表,疏散風熱,養陰清肺,化痰止咳之功。 【主治】上呼吸道感染,氣管—支氣管炎,慢性支氣管炎伴感染等。癥見發熱惡寒,頭痛口干,喉癢咽痛,咳嗽或氣急,舌質偏紅,脈數。 【加減】咽喉腫痛者,去杏仁,加元參20克,桔梗6克,蟬衣10克;肺熱偏盛,體溫較高可加重沙參、金銀花、菊花用量,或改用野菊花15克,或加黃芩15克,蒲公英30克;咳嗽較劇去薄荷加前胡、象貝各15克;氣急較甚去薄荷,加枇杷葉15克(包),地龍10克;宿有痰飲去薄荷,加清半夏20克,茯苓18克,蘆根20克。 【療效】多年使用,屢試屢驗,療效較為滿意。 【附記】鐘氏提出可采用“沸水沖泡服法”值得效法。因解表劑多數清香易揮發,久煎會影響藥效,此一改中藥煎煮常法,既方便病家,又可提高療效。筆者在驗證中,證明法簡效優,試數例均愈。
10.16 止咳定喘湯 【來源】俞慎初,《名醫治驗良方》 【組成】蜜麻黃6克,光杏仁5克,炙甘草3克,紫蘇子10克,白芥子、葶藶子(布包)、蜜款冬花各6克,蜜橘紅5克,結茯苓10克,清半夏6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日服2~3次。 【功用】宣肺平喘,止咳祛痰。 【方解】咳喘的發病,每因感受外邪引起。肺主皮毛,為五臟六腑之華蓋,外邪襲表,首先犯肺,致清肅失司;若觸動內蘊痰濁,痰阻氣道,肺失宣降,從而因痰而咳,因咳而喘,咳喘并見。臨床上除了出現反復咳嗽外,且伴有呼吸急促,氣喘痰鳴。其治從宣肺祛痰入手。方中以麻黃、杏仁、甘草(三拗湯)辛溫散邪,宣肺平喘;葶藶子、紫蘇子、白芥子三味是取三子養親湯降氣消痰之意。用葶藶子易萊菔子,旨在增強降氣消痰平喘之效,與三拗湯配合,一開一降,療效益彰。古人認為葶藶子是瀉肺的峻品,不能輕易使用,但俞氏常以白芥子、紫蘇子配合治療痰多咳喘癥,每獲良效,亦未發現有任何副作用。方中又增入化痰止咳的款冬花和燥濕化痰的二陳湯諸藥,目的是祛除氣道痰濁,以達止咳平喘之目的。本方集宣肺、平喘、降氣、祛痰、止咳諸法同用于一方,故治風寒咳喘有較好的止咳平喘功效。 【主治】急、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或輕度肺氣腫,尤對風寒咳喘痰多者有較好的療效。 【加減】若惡寒發熱,鼻塞流涕,表證明顯者,可酌加荊芥、防風、紫蘇葉等;痰黏稠,咯吐不爽者,加桑白皮,浙貝母;胸悶不舒者,加瓜蔞,郁金;如痰黃之咳喘者,可加條黃芩、桑白皮、浙貝母等。 【療效】臨床屢用,療效顯著。 【附記】本方以外邪束表(尤其風寒束表),痰濁壅肺致肺氣不利之咳喘為的據,凡急、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喘息性支氣管炎及輕度肺氣腫等,且符合上述病機者,均可選用本方治之。風熱,肺熱者忌用。
10.17 治咳嗽方 【來源】鄧鐵濤,《鄧鐵濤臨床經驗輯要》 【組成】百部、紫菀、橘絡、海浮石、冬瓜仁、北杏仁各10克,五爪龍20克,紫蘇子、萊菔子各10克,甘草5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降氣化痰,宣肺止咳。 【主治】咳嗽(支氣管炎)。 【加減】外感咳嗽加豨薟草15克,桑葉10克,薄荷6克(后下);食滯咳嗽加布渣葉15克,芒果核10克;脾虛咳嗽合四君子湯培土生金;暑熱咳嗽加蓮葉10克,扁豆花10克,西瓜皮15克;秋燥咳嗽加雪梨皮、沙參各15克;過食生冷之咳嗽加藿香10克,蘇葉6克,生姜3片;痰熱咳嗽加黃芩12克,瓜蔞15克,天竹黃10克。 【療效】臨床屢用,常獲良效。
10.18 辛潤理肺湯 【來源】丁光迪,《百病中醫集驗高效良方》 【組成】帶節麻黃4克,帶皮杏仁10克(去尖),炙甘草6克,桔梗5克,佛耳草10克(包),橘紅5克,當歸10克,炮姜4克,生姜1片。 【用法】上藥先用清水浸泡30分鐘,然后煎煮30分鐘,每劑水煎兩次,將兩次煎出的藥液混合。每日1劑,分2次溫服。 【功用】辛涼潤肺。 【主治】涼燥束肺,氣逆干咳。癥見干咳無痰,喉中燥癢,癢甚咳甚,晨晚為劇,甚時咳則遺尿,胸膺隱痛,喉聲嘶急,或見咯血。舌凈苔薄有津,脈細或弦。 【加減】如喉中燥癢,頻咳不止者,為涼燥郁閉清竅,宜加炒荊芥5克,枇杷葉10克;如咳而遺尿,為肺氣失于收斂,宜加五味子3克;如咳引胸痛,是肺氣郁閉,宜加廣郁金10克,桃仁泥5克;如兼見咳血者,非火為患,乃頻繁咳嗽,震傷絡脈,宜加荊芥炭5克,廣郁金10克;由干咳變為咳而有痰,為病情好轉之兆,是肺氣暢達,驅邪外出的表現,不必加藥,若痰多者可加姜半夏5克。病情好轉,逐漸減少辛散之品。 【療效】臨床屢用,療效確鑿。一般服5劑見效,10~15劑可愈。 【附記】本方辨證要點是舌凈苔薄,不糙不膩,有津液敷布,脈細或弦,而無數象,雖為干咳,但絕無燥熱傷陰之證。筆者驗證數例,均在服藥5~15劑不等而愈。確不失為治療涼燥干咳的良方。 -----------------------------------------------------------------------------------------
急性支氣管炎百科名片編輯本段病因一、感染引起本病的病毒有腺病毒、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細菌有流感嗜血桿菌、肺炎鏈球菌、鏈球菌、葡萄球菌等。病毒和細菌可以直接感染氣管-支氣管,也可先侵犯上呼吸道 ,繼而引起本病。近年來由支原體和衣原體引起者逐漸增多。二、物理、化學刺激吸入冷空氣、粉塵、刺激性氣體或煙霧(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氨氣、氯氣、臭氧等)等可以引起氣管-支氣管粘膜的急性炎癥。三、變態反應引起氣管和支氣管變態反應的常見變應原包括花粉、有機粉塵、細菌蛋白質、真菌孢子以及在肺內移行的鉤蟲、蛔蟲的幼蟲。編輯本段病因學急性感染性支氣管炎,多流行于冬季,常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一部分.可發生于普通感冒或鼻咽,喉及氣管支氣管樹的其他病毒感染之后,常伴發繼發性細菌感染.引起急性支氣管炎的病毒包括腺病毒,冠狀病毒,流感病毒A和B,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柯薩奇病毒A21,鼻病毒和引起風疹和麻疹的病毒.肺炎支原體,百日咳桿菌和肺炎衣原體也可引起急性感染性支氣管炎,常見于年輕成人.營養不良和接觸空氣中的污染物是誘發因素.有慢性支氣管肺疾病的病人支氣管清除機制受損,常反復發生支氣管炎.復發還可能與慢性鼻竇炎,支氣管擴張癥,支氣管肺過敏,或COPD及兒童的扁桃體增大和腺樣增殖體有關. 急性刺激性支氣管炎的致病因素可能有各種礦物植物粉塵;強酸,氨,某些揮發性有機溶劑,氯,硫化氫,二氧化硫或溴化物的氣味;環境刺激物臭氧和二氧化氮或吸煙草制品. 咳嗽變異型哮喘,這類哮喘的支氣管收縮程度不足以引起顯著的哮鳴音,其原因可能是有特應性體質的人吸入變應原,或在氣道高反應性相對輕微時慢性接觸刺激物.其處理與普通哮喘相似.編輯本段病理學和病理生理學粘膜充血是早期改變,接著出現脫屑,水腫,粘膜下層白細胞浸潤,和粘稠或粘液膿性分泌物產生.支氣管纖毛,巨噬細胞和淋巴管的防御功能障礙,細菌得以侵犯正常時無菌的支氣管,繼而細胞碎片以及粘液膿性分泌物積聚.咳嗽對于排除支氣管分泌物是必需的.支氣管壁水腫,分泌物潴留以及某些病人的支氣管平滑肌痙攣,可致氣道阻塞.編輯本段癥狀和體征急性感染性支氣管炎往往先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癥狀:鼻塞,不適,寒戰,低熱,背部和肌肉疼痛以及咽喉痛.劇烈咳嗽的出現通常是支氣管炎出現的信號.開始時干咳無痰,但幾小時或幾天后出現少量粘痰,稍后出現較多的粘液或粘液膿性痰.明顯的膿痰提示多重細菌感染.有些病人有燒灼樣胸骨后痛,咳嗽時加重.在無并發癥的嚴重病例,發熱38.3~38.8℃可持續3~5天.隨后急性癥狀消失(盡管咳嗽可繼續數周).持續發熱提示合并肺炎.可發生繼發于氣道阻塞的呼吸困難. 無合并癥的急性支氣管炎幾乎無肺部體征.可能聞及散在的高音調或低音調干啰音,偶然在肺底部聞及捻發音或濕?音.尤其在咳嗽后,常可聞及哮鳴音.持續存在的胸部局部體征提示支氣管肺炎的發生. 嚴重并發癥通常僅見于有基礎慢性呼吸道疾病的病人.這些病人的急性支氣管炎可致嚴重的血氣異常(急性呼吸衰竭).編輯本段診斷通常根據癥狀和體征作出診斷,但如果病情嚴重或遷延,有指征作胸部X線檢查以排除其他疾病或合并癥.當存在嚴重的基礎慢性呼吸道疾病時,應監測動脈血氣分析.對抗生素治療無效或有特殊情況(如免疫抑制)的病人,應作痰革蘭氏染色和培養,以明確致病菌.編輯本段鑒別診斷本病主要應與下列疾病鑒別。 (一)流行性感冒 呼吸道癥狀較輕,全身中毒癥狀較重,如高熱、全身肌肉酸痛、頭痛、乏力等,常有流行病史,須根據病毒分離和血清學檢查結果確診。 (二)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鼻咽部癥狀較為突出,咳嗽、咳痰一般不明顯,肺部無異常體征,胸部X線正常。 (三)其他疾病 急性支氣管炎尚應與支氣管炎、肺結核、支氣管哮喘、肺膿腫、麻疹、百日咳等多種疾病進行鑒別。編輯本段治療病人應休息至體溫正常.發熱期間應鼓勵病人喝水(達3~4L/d).解熱鎮痛藥(如:成人予阿司匹林650mg或對乙酰氨基酚650mg,每4~6小時1次;兒童予對乙酰氨基酚10~15mg/kg,每4~6小時1次)可緩解不適和降低體溫. 如伴有COPD,出現膿痰或持續高熱和病情較重時,應使用抗生素.對多數成年病人,口服四環素或氨芐青霉素250mg每6小時1次,是有效的首選藥物,替代治療可選TMP-SMX160/800mg口服每日2次.<8歲的兒童忌用四環素,可予阿莫西林每日40mg/kg,分3次口服.當癥狀持續或復發,或病情異常嚴重時,應作痰涂片和培養.然后根據優勢病原菌及其藥物敏感試驗選擇抗生素.如致病原為肺炎支原體或肺炎衣原體,可予紅霉素250~500mg口服每日4次. 在流感病毒A流行期間,可考慮用鹽酸金剛乙胺治療. (一) 【辨證】實熱喘證。 【治法】清熱寫肺,祛痰定喘。 【方名】麻杏陷胸湯。 【組成】麻黃3克,杏仁4.5克,生石膏12克,甘草3克,黃連1.5克,半夏6克,蔞仁6克,鮮茅根12克,膽星3克,玉蝴蝶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陳芝圃方。 (二) 【辨證】寒飲郁肺,失其肅降。 【治法】溫化水飲,開郁清降。 【方名】小青龍加石膏湯。 【組成】麻黃20克,桂枝20克,白芍20克,干姜20克,細辛20克,五味子20克,大棗20克,半夏30克,生石膏120克,甘草2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熊永厚方。編輯本段中藥方1.杏仁、蘇葉、法夏、茯苓各6克,前胡、桔梗、甘草各5克,枳殼、橘紅各3克,生姜2片,大棗3枚,清水煎服。咳重加百部5克,冬季無汗加麻黃3克,若發熱重、出汗加生石膏10克,同煎服。 2.桑花15克,連翹、桑葉、菊花各10克,前胡、百部、桔梗、牛蒡子各6克,杏仁、薄荷、甘草各5克,蘆根12克,清水煎服。發熱重的加黃芩、知母各5克,生石膏10克;咳重痰多加全栝蔞10克,川貝5克同煎。編輯本段急性支氣管炎的家庭應急處理(1)休息、保暖、多飲水。 (2)全身應用磺胺類或青霉素類等抗生素。 (3)對癥處理: ①發熱時可服用阿斯匹林0.3~0.6g,或消炎痛25mg,每日3次。 ②咳嗽頻繁且無痰時,可服咳必清25mg,每日3次。 ③痰粘稠不易咯出時,可口服必嗽平16mg,每日3次。 ④伴哮喘時可口服氯茶堿0.1~0.2g或舒喘靈2~4mg,每日3次。編輯本段急性支氣管炎藥膳方[2]風寒束肺形 [臨床表現] 咳嗽、痰白而稀,或見惡寒發熱、無汗、頭痛、身痛、鼻塞流清涕,苔薄白,脈浮緊。 [食療藥膳] 1.紫蘇粥:白術30克,粳米100克,如常法煮粥,趁熱時加紫蘇葉10--15克,熱服。 2.醋豆腐方:醋50毫升,豆腐300克,植物油30克,蔥花少許。將油燒熟后倒入蔥花,加少許鹽,而后倒入豆腐,將豆腐壓成泥狀后翻炒,加醋,再加少許水繼續翻炒,起鍋趁熱當菜吃。 3.雞蛋生姜方:雞蛋1枚,生姜12克。將雞蛋打碎,生姜切碎,然后兩味攪勻,炒熟吃,每日2次。 風熱犯肺型 [臨床表現] 咳嗽、咯痰黃稠,或見發熱、微惡風寒、口干咽痛、鼻塞流黃濁涕,舌尖紅,苔藻白干或薄黃,脈浮數。 [食療藥膳] 1.橄欖煲蘿卜:青橄欖250克,白蘿卜500-1000克,煎湯代茶,分多次飲用。 2.蘿卜汁燉麥芽糖:用新鮮白蘿卜適量,洗凈搗爛,榨汁l碗,加入麥芽糖,置蒸鍋內隔水燉15--20分鐘。每日分數次,隨量熱飲,連用3—5日。 3.雞蛋魚腥草方:雞蛋1枚,魚腥草30克,將魚腥草濃煎取汁,用滾沸的藥汁沖雞蛋1枚,溫服,每日1次。 4.苡仁蘆根粥:生苡仁60克,鮮蘆根30克,白米60克,煮粥服食。
|
|
來自: kaixin100sc > 《我的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