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肺源性心臟病秘方 28.1 溫腎救心湯 【來源】查玉明,《名醫(yī)治驗良方》 【組成】炙附子7.5克,白術(shù)、茯苓各25克,白芍15克,生黃芪、五加皮各25克,細辛5克,桂枝7.5克,五味子、甘草各10克,生姜15克。 【用法】先將藥加水浸泡半小時后,水煎服。首煎煎沸后慢火煎30分鐘,二煎沸后慢火煎20分鐘,兩煎汁混合一起,分4次服,每次服100毫升,早晚餐后1小時左右服用。 【功用】溫陽益氣,化濕利水。 【方解】本方系真武湯衍化。寒淫所勝,治以辛熱,附子壯陽益腎,溫散水氣;選黃芪益氣利水;桂枝溫陽化水;細辛平喘行水;五加皮消腫去水,使氣化水去而腫消。配五味子收斂肺氣,以益心氣,使心肺得補,相得益彰。陽復(fù)而水化,改善循環(huán),心陽得振,心衰可解。 蓋“風(fēng)心”及“肺心”兩病,一是外邪內(nèi)侵,留戀血脈,內(nèi)舍于心,心肌受累;一是內(nèi)傷痰飲,肺氣先傷,痰濁壅塞,水邪內(nèi)伏,累及心陽。兩病始發(fā)病因雖然不同,但殊途同歸,最終轉(zhuǎn)化為心陽衰竭。本方在于溫補,溫補可以化氣,從而達到陽復(fù)陰化,水行悸安的目的。故病名雖異,其治則一,此之謂也。 【主治】陰盛于陽,水濕內(nèi)停,上凌心肺引起心悸怔忡,尿少浮腫,喘不得臥,口唇發(fā)青之水氣病(肺心病、風(fēng)心病)。 【加減】下肢腫甚加防己15克;上感咽痛,加魚腥草25克;咳喘加車前子25克,杏仁15克;嘔逆不食加砂仁10克,藿香4.5克。 【療效】屢用屢驗,效果甚佳。 【附記】查氏認(rèn)為,本病首先應(yīng)扶正為主,正復(fù)則邪去,氣充則血行,若心衰尚未改善,切不可化瘀攻邪,徒傷其正也。
28.2 加味小青龍湯 【來源】印會河,《中醫(yī)內(nèi)科新論》 【組成】麻黃、桂枝、白芍各9克,細辛、干姜各6克,五味子、半夏各9克,生石膏30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溫散水飲。 【方解】方用麻黃、桂枝宣肺平喘,發(fā)汗利小便,以消水飲腫脹;干姜、細辛溫化水飲;半夏除痰蠲飲;五味子、白芍?jǐn)糠螝庖灾未⒖刂茰責(zé)崴幉皇惯^于溫散,以損耗肺氣;生石膏配麻黃、桂枝以降肺平喘。配伍為用,共奏溫散水飲,降肺平喘之功。 【主治】心肺停飲之肺心病,證見咳喘年久,痰稀量多,吐出甚爽,倚息不能平臥,心悸氣短,胸悶干嘔,頭面及四肢部有輕度浮腫,舌淡苔白,脈弦。 【療效】多年使用,療效頗佳。 【附記】本方已為印氏“抓主證”的常用方,凡咳喘痰多清稀,吐出爽利者,即投此方,即肺氣腫、肺心病亦不例外。
28.3 肺腎同治湯 【來源】郭士魁,《雜病證治》 【組成】①麻黃3~6克,杏仁、川貝母各10~12克,生石膏15~30克,瓜蔞15~20克,桑白皮、地骨皮各10~12克,紫菀10~15克,蘇子10~12克;②黨參15~20克,白術(shù)、陳皮、當(dāng)歸、半夏、補骨脂各10~12克,茯苓10~15克,女貞子、枸杞子各12~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2劑,上午服①方,下午服②方。 【功用】①宣肺化痰,降逆平喘;②健脾補腎。 【方解】咳嗽兼脾腎陽虛,宜肺腎同治。一方分二,方①中用麻黃、杏仁宣肺化痰;川貝母、石膏、瓜蔞清熱化痰;桑白皮瀉肺平喘;地骨皮清虛熱;紫菀、蘇子降逆平喘,合而用之,共奏宣肺化痰,降逆平喘之功,上午,服用以治標(biāo)實。復(fù)方用②中之黨參、白術(shù)、茯苓益氣健脾、陳皮、半夏燥濕化痰,以助健脾之功;以當(dāng)歸、補骨脂、女貞子、枸杞子補腎,共奏健脾補腎之功,下午服用以治其本。肺腎同治,標(biāo)本兼顧,故用之效果頗佳。一方分用,先標(biāo)后本,可謂良方妙用。 【主治】咳嗽兼脾腎陽虛之肺心病,證見喘息咳嗽、氣短、活動后氣短加重,腹脹納差,腰酸腿軟,或有輕度浮腫。 【療效】多年使用,效果較好。
28.4 納氣平喘飲 【來源】周龍,《千家妙方·上》 【組成】人參3~9克(另煎兌服),熟附子6克,熟地15克,胡桃肉(連衣)3個,山萸肉12克,生山藥30克,五味子9克,紫石英(先煎),磁石(先煎)各15克,冬蟲夏草9克,沉香1.5~3克(沖服),胎盤粉9克(分兩次用藥汁送服)。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溫腎培元,納氣平喘。 【主治】肺源性心臟病(腎不納氣型)。 【加減】喘息,水腫較重者,可酌加肉桂、白術(shù)、茯苓;消化不良者加香櫞,雞內(nèi)金。 【療效】多年使用,療效頗佳。 【附記】又肺源性心臟病驗方(李中庸),藥用:茯苓20克,白術(shù)10克,白芍、黑附子(去皮臍)各15克,正北干姜10克,正北細辛、正北五味子各5克,黃芪30克。水適量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第1療程,連服3劑3天,停藥3天,持續(xù)接服2~6個療程,前后體會、觀察、對比,直至喘平悸定,仍可適當(dāng)酌服,鞏固療效(《中國當(dāng)代中醫(yī)名人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