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性之“性”與修身養性
小序:熊春錦先生《德慧智慧性圖文思維教育——別把孩子教笨了》一書中的核心詞“慧性”,對初學者來說,是一個很不容易理解的概念。本文將先生在不同的著作、從不同的角度對“慧性”之“性”所作的解釋加以匯集、整理,試圖形成一篇比較系統的學習參考資料,期望有助于學習的深入,亦敬請先生、學長指正。 一、“性”與“慧”的概念。 “性”:形聲。從心,生聲。本義是指人的本性。“性”字,由“心(忄)”和“生”組成。“生”,《易·系辭》:“天地之大德曰生。”《劉巘·易義》:“自無出有曰生”。因此,“性”的文義為“道所化生的上德品質與生命心靈本體的合一”。并且,以上德品質為主體,高度與德一密合,居于道無境界中而主持生命活動的本體稱之為“性”。這個本體在古代又泛稱其為“神”?!抖Y記·中庸》中“天命之謂性”的解析,較為接近文義;但是《說文解字》中“性,人之陽氣性善者也”的解析,卻只符合漢儒智能的境界范疇,但對后世卻影響極大。《廣雅》中“性,質也”的解析,也不算全面準確。 “慧”:“慧”的文義已經失解。儒學將“聰明,有才智”定義為其本義?!俄n非子·喻老》中“而慧者不以藏書篋”的解析,說明春秋戰國時代“慧”的文義并未丟失,在秦漢時才缺失。從“慧”字的文理結構上分析,上面的結構是并排兩個“生”字居上,而“心”形居下,這說明“慧”的文義和字義應當是天地的大德能量充滿心中為“慧”。“慧”,《莊子·知北游》:“博之不必知,辯之不必慧,圣人以斷之矣”??梢?#8220;慧”的文義和字本義,都應當是本性先天的精于道、明于德的洞察力,是指德性的精明。(參見《德慧智慧性圖文思維教育——別把孩子教笨了·走進道德根文化》) 二、“慧性”之“性” 是人類生命的真正主人。 人類的生命是一個極其復雜的巨系統,但是,生命的真主人是誰?幾千年以來人們爭論不休。近代占主流的說法認為人類的真主人就是后天主觀意識,心智與大腦,只承認命體和意識的客觀存在性,而否定體元(性體)的客觀存在性。回避生命是一性一命共同復合組成的客觀現象。 道醫學早在數千年以前,就以深刻的慧觀技術,將生命的真面貌觀察得非常完整和細致。指出人類生命的真主人是性體系統,而并不是心智系統。(參見《道醫學》)) 什么叫“性”?一性一命謂之生命。“性”是我們的一點靈光,是生命精神系統的本原狀態。對這個本原狀態的認知,中國古代的文化與西方文化不同,中國古代文化認為人人都是佛、都是道的化身。而西方文化將“性”客體化,稱之為上帝,人們只有牽著上帝的衣角,才能到達天堂。莊子在《庚桑楚》中談到:“道者德之欽也,生者德之光也,性者生之質也”。一性一命當中,這個“性”非常關鍵,可惜人們離道失德太久了,德的品格、德的能量都不充沛了,所以見不到自己的本“性”了。但是我們小時候都做過在天上飛的夢吧,對不對?那些景象真的是虛渺的嗎?不是的!那就是本“性”中的一個子系統在體外活動時對大腦智識的反映。當然,“性”的內涵比做夢夢到的景象要深邃得多。“性”是一團來自無極大道的靈光,也稱之為“性光”。只是每個人靈光的圓明程度不一樣,有的人的靈光這缺一塊,那凸一塊。有的人,的確是渾圓有光,這個光不僅能照自己,而且能照別人,稱之為道法自“燃”。有的人往那兒一站一坐,就釋放出一種看不見的能量場,通過輻射、對流無形當中就能夠影響周圍的人,能夠對周圍環境產生作用和影響。這就是生命之光的能量,也就是我們本性的能量。(參見《德慧智慧性圖文思維教育——別把孩子教笨了·淺論道德文化救世》) 三、“性”就是人的精神系統,其中的先天系統屬于慧性;后天系統屬于智能。 這個養性的“性”,是性命中的性,是人們的精神系統,內容極其豐富,系統也特別龐大,遠遠比命體的情況復雜得多。性,是囊括命體全部信息以后的疊加。因為,其中包含著同步支撐命體一切組織、器官、細胞的體元生命。除了同步支持命體的這個本體型的體元大系統之外,還存在著一個先天的巨大體元系統。 研究中國文化,要一個字一個字地摳。“智慧”一詞中,“慧”是指的什么?“慧”是指的性慧系統。人的精神系統,分為智、慧、性三大系統,統稱之為“性”。但是“性”內又分為后天智能系統、先天慧識系統、本元性體系統。其中,只有這個“性”才具備“慧”的能力;而“智”,則是大腦積累的后天知識和心識?!饵S帝內經》說:“心為神臟,腦為神腑”。人的思維有三個看不見的主宰:一個是心中的識神,這是比較低的一個層次;中間層次的,則是心中的陽我“丹元”;還有一個高層次的,就是“本性”。丹元和“本性”在人體內大都被后天智識所屏蔽,沒有出來工作,能出來工作的只是心中的識神。(參見《德慧智慧性圖文思維教育——別把孩子教笨了·淺論道德文化救世》) 四、修身就是養性,養性就是養德。 “性”,在人的生命中,內在表現形式是德行品格和能量,外在表現是氣質和人文素養。 班固《白虎通·情性》曰:“五性者何?謂仁、義、禮、智、信也。”韓愈《原性》:“其所以為性者五:曰仁,曰禮,曰信,曰義,曰智。”清·惲敬曰:“人之心,五性主之,曰仁、曰義、曰禮、曰智、曰信。” “仁、義、禮、智、信”,道學稱之為“五德”,源出于《德道經·論德》;儒家稱之為“五常”。“養性”,就是“養德”。 “五德養性”,是指根據“仁、義、禮、智、信”來養自己的性。肝里邊藏仁,心里邊藏禮,肺里面藏義,腎里面藏智,脾里面藏信。如果五德品格缺失,五德能量缺乏,都能夠使我們身體產生很多疾病。 信德是其他四德的基礎,因為它具有承載的功能。一個人的健康也好,人生之路也好,要是沒有信德作為一個基礎存在,那么仁德是假的、義德也是假的、禮德也是假的、智德也是空的。因為沒有信念、信仰、信德作為支撐來養育,那一切都是空的。(參見《德慧智慧性圖文思維教育——別把孩子教笨了·道學修身與五德養性》) 五、道德修身的目的就是使人的思維活動破除后天智識的塵障,復歸于先天慧性。 人類只有通過修之身,才能使自己的性光圓明,重新發出光來。我們在看歷史書的時候,羨慕古人“不出于戶,以知天下,不規于牖,以知天道”,這是多高的智慧!我們為什么不行呢?因為我們有了私心,有了貪欲,有了妄想,有了執著,產生了厚厚的一個屏蔽層,把我們的本性封閉在里面,本性的光沒有辦法透出來,我們也就沒辦法進入真正的大智慧的狀態。(參見《德慧智慧性圖文思維教育——別把孩子教笨了·淺論道德文化救世》) 人類后天智識的智能,主要是運用人體的前六根做功發揮智能的功用,這就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我們將它們集約起來稱之為“后天智識”。 人類的智識,在初始期與性慧具有同源一體性。一體性分解的出現,分陰分陽的變化,是因為離道失德,品質的下降導致精神營養的來源出現了改變。精神系統七魄的轉陽,以德一為精神的食糧,是進入執一思維方法的靈魂。而老子的“雙可教育法”,又是最簡、最易、最有效的技術方法。只要盡早應用,善加應用,長期應用,就能使人們產生和養成“執一”的思維方式,這就引導人們進入德一之中,回歸德一。(參見《德慧智慧性圖文思維教育——別把孩子教笨了·人類智識的進化與回歸》) 莊子早就指出,在人類精神系統逐步退化的過程,從唐堯虞舜時代就開始發生了:“離道以善,險德以行,然后去性而從于心。心與心識知,而不足以定天下,然后附之以文,益之以博。文滅質,博溺心,然后民始惑亂,無以反其性情而復其初。”(《莊子·外篇·繕性》) 人類是因為離道失德,嚴重缺乏德一能量,丟失了明白清晰地運用性體系統管理生命的功能,離失對性體系統的真知,反而屈從于后天心智對生命管理的“搶班奪權,副代正職。” 陷在后天智識的認知中是無法真正認清生命的本來面貌的,只有修持德和道,獲得德一能量,去心智而服從于性體,明心見性,以性體系統為根本主持生命,后天智識主動退居于原來的臣子之位,不再以下犯上、臣奪君位,讓位于圣真,讓真性管理好生命,才是人類的根本性出路。(參見《道醫學·道醫生理學》)。 性,是指被智能意識共同封閉而潛于一點光之中的各層級的高級有質無形的本體、本性生命體元。他們只有在智能意識修善而歸正,能夠退位還政于體內的先天系統以后,才能逐步透顯出來,故有“明心見性”一詞,是為修身修真的高境界真境地之說。智能意識的修善歸正,需要德道的能量才能改變,既有品格之修,也有能量之修。而能量的進入體內必需肉體上和其內部共存的能量傳輸系統通暢,因此,祖先們也就創立了修命、煉命的方法論。修,要分層級地修正智能意識,愚轉智而智轉慧,明心而見性。 現在成人的修身,由于后天智識已經牢固地形成了,那就得從后天智識的校正做起。現在,我們已經用慣了大腦左側,要有一個“去腦從心”同用右的過程,別以經驗思維判斷為第一位,因為我們后天堆積的知識都是別人的經驗。別人的經驗,有的拿過來可以用,有的根本不能用。大腦里裝得越多,反而垃圾越多。正確的知識,常常就在我們自己的心里,要依靠心中的丹元去啟動,所以就需要去腦而從心。心里面有個陰我,還有陽我。陰我在左腦中的線性思維判斷絕大多數都是錯誤的,是損害自己的。陽我在右腦中和圖文思維判斷,絕大多數都是正確的。當然,要服從自己的陽我,再造陰我的品質,扶生陽我產生正念正識,進一步在心里面確立以后,才能有真正的明心而見性。明心見性,性就是比較高級的階段了。(參見《德慧智慧性圖文思維教育——別把孩子教笨了·道學修身與五德養性》) 老子所在的戰國春秋時代,人類已經離開了道治和德治,處在仁治時期,并且繼續按照義治、禮治、智治的軌跡繼續下滑。因為本性失明,人們不再相信自己的道德本“性”,轉而信神;后來神也不相信了,只相信心,最后心也不相信了,只相信大腦。愚智充斥的大腦,就把個世界搞得一團糟。老子在論德章中,早將人類逐步離道失德的全過程揭示得非常清楚,但是老子不是一個悲觀主義者,他在這一章的最后指出:“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居其實,而不居其華。故去皮取此”。只要每一個人都掌握了“居其厚而不居其泊”,不追求表面的繁華,而是追求內在道德品質的提升,世界必將發生根本性的改變。老子的“論德”章,是對人類社會道德逐步下滑現象和如何復返道德高峰全過程的一部睿智的預言!(參見《德慧智慧性圖文思維教育——別把孩子教笨了·淺論道德文化救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