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黃氏源流考探》引言

     黃甲龍 2011-05-20

    《黃氏源流考探》引言

     

    姓氏學、家譜學是一門涉及到歷史學、考古學、民俗學、文化學、人類學等諸多學科的邊緣學科。“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的根在何處?”無論身在什么地方,不管漂泊多遠,許多人的心中始終具有這種生生不息的尋根意識。有學者指出,正是人類這種尋根意識,進一步增強了民族的認同感、向心力、凝聚力。

    1、黃姓的祖先源于東夷

        根據中國醫學科學院褚嘉祐教授等人“中國人群的遺傳關系”和復旦大學現代人類學研究中心金力等人“東亞現代人的非洲起源:12000個Y染色體的故事”等文章。

        除了非洲以外,世界其他地區還沒能找到早于200萬年前的人類化石。人類學家們推測,大約在距今200萬年左右,古人類開始從非洲遷徙,進而散布到世界各地。但亞洲地區不存在從一兩百萬年前的直立人到現代人類的連續進化過程。距今大約70-20萬年前的“北京人”不是中國人的直系祖先。

    自1987年以來,遺傳學家們通過檢測世界各地現代人的DNA發現,世界各地的現代人都來自于一個大約20萬年前的“非洲祖母”。大約從15萬年左右,這位“非洲祖母”的后代開始走出非洲,向外擴散,進而演變成目前世界上的現代人群。

        也就是說,人類曾經有兩次走出非洲,一次是200萬年前的古人類,另一次則是10多萬年前的現代人祖先。遺傳學者用DNA證實,東亞人群是距今4萬年左右由非洲遷徙而來,然后從南向北遷徙分化,最后形成東亞大地豐富的的民族。3萬年前,亞洲大地剛剛經歷了一次冰川期。當攜帶著O型染色體的先民們來到這里時,他們可能已經發現,在他們之前,有一批現在被分子人類學家們稱作“早亞洲人”的攜帶D型和C型染色體的人群,已經早在幾萬年前就在亞洲居住了。亞洲大地上,經歷過一次“晚亞洲人”與“早亞洲人”的競爭之戰,技術和體力都占上風的“晚亞洲人”勝出,而“早亞洲人”,只在邊邊角角還有留存,剩下的,融入到各地的人群中。

    《黃氏源流考探》引言

    東亞族群的祖先最初達到了東亞南部,約在在約2萬到4萬年前開始分化,一支自越南、廣西方向進入中國,并沿海岸線向北,成為百越和東夷的先祖。其中有一支在距今約1萬年前時,到達山東的膠東半島,形成為東夷人。而另一支則向自云南穿過四川一直到達黃河中上游盆地,成為漢藏羌的祖先。其中一個亞群在約8000-6000年左右向東向南擴展,最終成為華夏族群的先祖

    姓氏專家謝鈞祥先生對當今120大姓從血緣關系上進行追根溯源后,發現它們分別屬于三個族系,即黃帝族、炎帝族、東夷族,出自四位祖先,即黃帝、炎帝、太昊與少昊。具體情況是:

    屬于黃帝族的有86姓,占120姓的72%,即:王、張、劉、陳、楊、周、吳、孫、胡、朱、林、何、郭、羅、宋、鄭、韓、唐、馮、于、董、蕭、程、曹、袁、鄧、傅、曾、彭、蘇、蔣、蔡、賈、魏、薛、葉、閻、余、潘、杜、戴、夏、鐘、汪、田、范、石、姚、鄒、熊、陸、孔、康、毛、史、顧、侯、邵、孟、龍、萬、段、錢、湯、黎、常、武、喬、賴、龐、樊、蘭、殷、施、陶、翟、安、顏、倪、嚴、牛、溫、蘆、季、俞、魯。

    屬于炎帝族的有6姓,占120姓的5%,即:許、姜、崔、雷、易、章。

    屬于東夷族的有8姓,占120姓的7%,即:李、趙、黃、徐、馬、譚、郝、江。

    考古發現,居于齊魯大地上的東夷人在新石器時代已經創造出了燦爛的文化,而且已經形成了完整的發展序列和特征鮮明的體系。這就是,從上起距今8000年前的后李文化,中經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下至夏及商代早期的岳石文化,前后跨越4000余年而延綿不斷。

    其中大汶口文化晚期(大約相當于公元前2800年至公元前2500年),在這一階段,工具、用具制造如石刀、石斧等已相當精致,刃部平直而鋒利,骨鐮、鹿角鶴嘴鋤等農具的使用也表明了農業生產技術的進步;陶器的種類花色繁多、造型豐富多變,實用性和審美性都大為增強,輪制方法已被較多采用,工藝水平極高;另外,在一座男女合葬墓中還發掘出了一件帶有孔雀綠色的骨鑿,經鑒定為銅質污染,可以說明當時已有了冶銅技術。

    晚期遺址上的房屋建筑已經由半地穴式改為地上,面積大為增加,并已采用了木骨架結構;墓葬雖然大多數仍為小墓,但墓室大、隨葬品多的大墓已經出現。最值得提到是,這時已經出現了陶器文字和牙雕文字符號,尤其是其中的“上”、“下”兩個字符的寫法已經與后來的文字基本一致。根據上述考古發現,我們完全可以認為:東夷人創造的大汶口文化是從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過渡、從原始社會向階級社會過渡的文化;而到了這一文化的晚期,可以說東夷人已經走出了人類社會的“蒙昧時代”和“野蠻時代”,迎來了“文明時代”的曙光。在傳說人物中,目前學界公認伏羲、女媧、少昊、顓頊、虞舜屬于東夷族系。除了上述這些人物外,東夷傳說中還有幾位神話色彩更濃的東夷人,主要是盤古氏、有巢氏、蚩尤、倉頡、后羿。

    2、“黃”字,實古玉佩之象也

    東漢的經學家、文字學家許慎(約58-147)編的我國第一部大字典《說文解字》:“黃,地之色也。從田從炗,炗亦聲。炗,古文光。凡黃之屬皆從黃。”

    其實,所謂“地之色”當是后起的意義。1899年商代(約前1558-前1046)甲骨文被發現以后,專家有新的看法。

    《黃氏源流考探》引言中國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徐中舒(1898~1991)主編《漢語古文字字形表》釋:““黃”甲骨文字體“ ”,象人佩環之形。“ ”象正立之人形,其中部之口、曰象玉環形。

    現代著名的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家郭沫若(1892~1978)釋“黃,實古玉佩之象也,明甚。由字形瞻之,中有環狀之物……列女傳,貞順篇‘鳴玉環佩’……是故黃即佩玉,自殷代以來所舊有,后假為黃白字,座至假借義行而本義廢。”

    商人出自黃河流域東西兩大系部落集團中的東系,與東夷同源。甲骨卜辭對于商朝東方與東南方的夷人,寫作“ ”方和“ ”方。前者像人側立之形,釋為“人方”,后者像人蹲踞之形,與夏人危坐不同,釋為“尸方”。甲骨文學界認為作為族稱,兩者都是夷的假借字。西周金文才正式出現了“東夷”的稱謂。

    商代現存的甲骨文78815條句子中,有“黃”字的句子有108條,基本都是與“黃尹”或黃族有關的。如:“貞勿侑于黃尹”、 “三十牛于黃尹”、“貞亞以王族暨黃王族”、“ 癸卯卜黃貞(黃貞的意思是黃國首領在商王朝任占卜官所占的卜)旬無畎在正月王來”(詳細見筆者《從甲骨文看商代黃國》)。而有“夷”的句子只有1條:“夷何”,也能說明這個問題。

    筆者認為,倉頡亦作蒼頡,傳說中漢文字的發明者是東夷人。夷“ ”原來是一個人在彎弓射箭,在商朝由于夷人“黃尹”的三朝相國地位,可能將夷人由蹲踞變為直立,將“夷”字的弓改為玉佩就成黃“ ”。

    因此,筆者認為“黃”字是商代黃國暨黃王族的專用字,從單字的意思看同意郭沫若的解釋:“黃,實古玉佩之象也,明甚。”充分說明了商代“黃尹”和“黃國”至高無上的地位。

    3黃氏的來源與發展

    據(宋)鄧名世撰《古今姓氏書辨證》所載,黃氏起源于少昊金天氏之后。黃姓,出自嬴姓,而嬴姓之祖少昊,可稱黃姓之源。遠古時代,有姓有氏,姓氏一分為二。姓是大的氏族部落集團的徽示,氏是一個姓所分出的小氏族支系的標志。姓氏合二為一,是秦漢時才開始的。今日的黃姓,按古代的嚴格意義來說,只是氏,而非姓,黃氏是從贏姓中分離出來的。贏姓的始祖是東夷集團的大首領少昊,因此黃姓也以少昊為遙遠的始祖,光緒二年《湖南黃氏世譜·世資韻語》中便有"淵源少昊長"之語,明言黃姓源于少昊。

    五帝時黃氏第一次建國在山西絳縣西的橫水(即黃水)一帶:《左傳◎昭公元年》記載:少昊的裔子(嬴)昧,做了華夏部落顓頊的水官,并是后世北方水神玄冥之師。昧生了兩個兒子,一個叫允格,一個叫臺駘。臺駘像他的父親昧一樣,很善于治水。當時,汾、洮兩河水澇成災,久治不好。顓頊派善于治水的臺駘前去治理。臺駘采取疏導和障堵相結合的辦法治水治河,很有成效。汾、洮兩水治好后,人民得以安居。為了嘉獎臺駘治理汾、洮的大功,顓頊便將汾川流域封給他作采邑。臺駘的后裔,在這里建立了沈、姒、蓐、黃四個小邦國。目前的看法是晉地汾水黃國所在之地汾、洮,汾水即今山西汾水,洮水為今山西聞喜縣涑水河上游的洮水。洮水北岸、絳縣西30里有地名橫水(即黃水),旁有一溪名橫水,又叫黃水,是洮水的支流。這一帶便是古黃國的故地。黃國在汾川流域采邑處在黃河邊,可能黃河就是以此為名,這是黃氏第一次建國。現在黃氏宗譜基本都認同五帝之世黃云是黃氏得姓之源,所稱黃云者:“黃”封國之日,黃云現于南極,帝起拜于黃云,因賜姓曰黃姓,國曰黃國。因為,黃帝時以云名官,有青云春官、縉云夏官、白云秋官、黑云冬官、黃云中官。都由不同族團領袖擔任,中官為掌四時的總正。顓頊帝對臺駘(約前2310-)后裔封國時,其實是以云來封的。封為黃云,其實就是中官,協助帝監于萬國。是最高和最信任的官職。

    夏朝時黃氏第二次建國在山東黃縣(稱黃)一帶:臺駘生活在顓頊時代,早于鯀、禹治水200多年,為堯、舜、禹在汾河下游建都創造了條件。傳說中的“堯都平陽”、“舜都蒲板”、“禹都安邑”都在山西的南部。這就是今天的臨汾堯都區、運城永濟和夏縣。后來,黃國的地盤被作為首都以后,黃國只好改封到別的地方。東夷領袖皋陶之子伯益(約前2060—前1973)舜時佐禹輔平水土,被任為為“虞”,即掌管山林的官,因功受舜賜姓嬴氏,授土嬴國,為黃、秦、趙等姓始祖。《竹書紀年》云:“帝啟……二年(前1976),費侯伯益出就國”。14世季子(約前2025—)是伯益第四個兒子,受封在山東龍口(原黃縣)建第二個古黃國。黃縣外面的黃海可能就是因為黃國而得名。禹崩時“以天下授益”。但經過一場奪權斗爭,禹子啟代益踐天子位,并在啟即位六年(前1973年)后將伯益殺害,由此天下從禪讓制變成了世襲制。黃國與東夷的反復斗爭從夏啟開始。《竹書紀年》載:“(夏)后相即位,二年(前1941年),征黃夷。” “(夏)后相(夏朝第五代國王)三年,征風夷、黃夷。”“后芬(帝槐)即位三年(前1831),九夷來御,曰畎夷……黃夷、白夷……風夷。”看來,黃國從夏啟開始,一直持續到夏朝第8代國王姒芬(帝槐)時期經過150年才才承認夏王朝。

    《黃氏源流考探》引言商朝時黃尹后裔在湖北江夏第三次封黃國商朝開國之主成湯,看到夏王朝日益腐朽,他用伊尹做右相,建立了商王朝,定都于亳。據權威甲骨文字學家郭沫若等人的考證,黃尹就是先秦經典上備受稱贊的傳奇英雄阿黃,又名伊尹。伊是黃姓始祖伯益原來的姓。黃尹在商四朝為相,約前1525年伊尹去逝了。商王沃丁封伊尹的后代祖甲于湖北江夏,湖北黃陂的商代盤龍城遺址可能是黃國舊址。國名為黃國,在侯、伯、子、男、任、田、亞、婦六等爵位中為侯,由于商代以國為氏,因此商王后代稱伊尹為黃尹。

    西周時黃國被改封河南潢川。在周代黃國地位下降,封為子爵,又曰黃子國。春秋時楚國為霸,僅黃國與隨國敢與之抗衡,周襄王四年(公元前648年)黃國被楚國所吞,其后黃國子孫遂以國為氏,即吾黃氏也。

    戰國、秦漢時期,黃姓已經大批播遷到湖北地區,逐漸形成江陵、江夏兩個著名黃氏郡望,以此為基地向江南發展,“浮諸江南,以實海濱”,黃姓的足跡已經西達陜西和四川,東臨東海,南入湖南和江西。東晉末,中原的林、黃、陳、鄭四大姓率先進入了福建。隋唐時期,黃姓主宗分流,有了新的向南發展的行動。一支由江夏向東南遷到金華。另一支先由江夏北遷河南固始,再南遷福建。很快子孫就分散到東南沿海地區和廣東。

     

    由于黃姓主力早在秦漢時期已遷離了北方,所受中國北方幾次戰亂的傷害相對要輕些,在南方得到穩定長足的發展,尤其是宋、元、明時期黃姓在贛浙閩粵四省繁衍最盛,最終形成了今天典型的南方大姓。黃姓進入臺灣地區在明末時期。

    《黃氏源流考探》引言2005年中國大陸黃姓的人口約3004萬,為全國第七大姓,大約占全國人口13億628萬人的2.3%。在全國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廣東、四川、湖南三省,大約占黃姓總人口的42%;其次分布于廣西、江西、湖北、福建、江蘇,這五省又集中了28%。廣東為當代黃姓第一大省,居住了黃姓總人口的19.5%,占省總人口的6.9%。全國形成了以長江為分水嶺,以北少黃姓;以南多黃姓的分布局面。長江以南尤以珠江三角洲為黃姓高聚集區。其次,四川東南部,湖南東部和江西南部形成兩大塊次高密度的黃姓區。黃氏是臺灣第三大姓,有120多萬人。

    4、黃姓譜牒編撰簡況

    黃姓譜牒源起于何時,史籍中沒有明確記載。商代,我國就已有了以表格形式記錄家族世系人物的家譜了。傳說早在商朝(前1558-前1047),便有陸終子孫(約34代孫)黃成德(約前1320—?,41世),創修最早的黃氏宗譜傳后。黃成德的子孫黃飛虎(約前1110—?,48世)之子,因逃避商紂王(帝辛,在位前1075-前1046)迫害而改從母姓“王”氏。

    周代已有史官修譜制度并撰有《世本•帝系篇》。傳說黃飛虎之孫黃愛輔、黃愛弼(50世,約前1055—?)等以家藏譜牒上呈周武王(前1046-前1043),得以復姓。同時,商周時期,黃國已是一個獨立的小邦,作為一個國家,已有專門記錄黃國王族歷史和世系的譜牒了,因而商周時期便應有黃姓譜牒。

    傳說戰國末年楚相春申君黃歇也曾刪改增修黃氏族譜,并將譜系上呈御覽,又親自制定了黃姓最早的字派。同時,黃歇也是目前在正史第一位以黃為姓而立傳的人。漢代的黃霸,江夏人,歷官至丞相,封建戍侯。傳說都編過宗譜。
       唐代,修譜之風大盛,還出現了官修。唐初至中期,修譜又形成了一次高峰。第一次是皇帝下旨修譜。“貞觀”開年不久時,唐太宗命高土廉、韋挺、岑文本、令狐德棻等主持撰修家譜。并組織一批人參與編撰,其中有士族、官吏、學者。廣泛搜集天下的家譜,與正史相互對照,辨其真偽。貞觀12年(638年)完成《氏族志》130卷(見《舊唐書•經籍志》),上奏朝廷。侍御史黃毅也于貞觀12年創修了《黃氏家乘》。第二次是武則天當政時,中書令許敬宗以貞觀《氏族志》未列武氏做族望為理由,吏部尚書李義府也以《氏族志》中沒有李氏的世系為借口,于是奏請改修。顯慶四年(659年)下詔,任禮部郎中孔志約、著作郎楊仁卿、太子洗馬史玄道、太常丞呂才等主持修譜。大大擴大了士族的范圍,凡五品以上官職均可入選。修成之后,譜名定為《姓氏錄》,頒行全國。并將貞觀《氏族志》收繳焚毀(見《舊唐書•李義府傳》)。唐進士尚書黃禹錫于咸亨之元年(670)秋上奏修譜,唐高宗于該年冬準志譜牒。

    宋代,官方修譜的傳統禁例被打破,民間編撰家譜風氣開始興盛。北宋時,政府不再開設譜局,每個宗族都可自行修譜,政府不加干涉。為了繼承修譜的傳統,許多文人學士積極參與修譜活動。隨著黃姓的興旺,各地黃氏紛紛立祠修譜。北宋咸平元年(998年)榜眼進士黃宗旦主修《錦田黃氏宗譜》。

    明清以來,黃姓譜牒之學更加發達,長盛不衰。這一時期的許多族譜,至今仍被流傳和保存下來。當時,為了抬高和標榜家族高貴,很多家譜采用了“大宗之法”。動輒上溯幾十代,上百代,攀附古帝王或名人為始祖。但這種風氣使某些家族的家譜失去了真實性。《黃氏宗譜》在這個時期也患上同樣毛病。

    “文革”破“四舊”時期,大陸中斷修譜,許多譜牒也遭焚毀,而港臺、南洋則未曾中斷,許多家譜還被公開出版發行。如臺灣即于1961年、1964年、1965年曾有黃氏族譜公開出版。近年來,在大陸內陸興起了修譜和尋根之熱。80年代中期開始,編修家譜的風悄然興起,到90年代末21世紀初,全國各地很多地方修譜成風。家譜的撰寫、續修不僅是社會發展、家族繁衍的需要,而且是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需要。每個家族的族人都能朝著家中名人的德行去做,對一個家庭、一個地域,對一個國家來說,是都有益處的。只要本著“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擯棄封建糟粕,達到團結向上,就會使家譜這一傳統文化健康發展。

    本書按宗譜習慣,從黃帝開始。開始以探源為主,后來想對主要流派進行整理描述,結果發現面對源頭充滿爭議的3000多萬人的黃氏大家族,自己根本無能為力。因此,只能把自己一脈按目前認識的水平整理成書,同時對現有不同的觀點和資料保持原貌以利他人研究,按時間為序對其他流派和人物給予適當介紹,必然掛一漏萬,恭請專家和宗親賜教。

     

    [注]根據國家統計局1982年人口抽樣調查,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專家杜若甫、袁義達,排列出全國百家人口最多的姓氏,1987年5月3日《人民日報》為此作了研究成果報道,據統計漢族十大姓氏:1.李姓占全中國漢族人口的 7.94%,9530萬人;2.王姓7.41%,8890萬人;3.張姓7.07%,8480萬人;4.劉姓5.38%,6460萬人;5.陳姓4.53%,5440萬人;6.楊姓3.08%,3700萬人;7.趙姓2.29%,2750萬人;8.黃姓2.23%,2680萬人(廣東省的黃姓人口最多,約占全國漢族黃姓人口的19%,510萬人);9.周姓2.12%,2540萬人;10.吳姓2.05%,2460萬人。以上十大姓氏總人口52930萬人,占漢族人口的44%。

    據公安部治安管理局2007年4月對全國戶籍人口的統計分析:王姓是我國第一大姓,有9288.1萬人,占全國人口總數的7.25%。其次是李姓,有9207.4萬人,占全國人口總數的7.19%。第三位是張姓,有8750.2萬人,占全國人口總數的6.83%。姓氏人口總數在2000萬人以上的姓有10個,依次為:1王、2李、3張、4劉、5陳、6楊、7黃、8趙、9吳、10周。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精品国产免费观看三人同眠|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网址|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网站| 欧美乱妇高清无乱码免费| 毛片免费观看天天干天天爽| 少妇激情AV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四| 国产超碰无码最新上传| 国产高潮刺激叫喊视频| 国产亚洲色视频在线| 伊人色综合久久天天小片| 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久郑州公司| 日产国产一区二区不卡| 久久综合狠狠综合久久| 国产四虎永久免费观看| 亚洲人成影院在线观看| 肉大捧一进一出免费视频| 日本公与熄乱理在线播放| 免费午夜无码片在线观看影院| 16女下面流水不遮视频| 无码日韩做暖暖大全免费不卡| 国产精品IGAO视频网网址| 精品卡一卡二卡乱码高清| 少妇人妻真实偷人精品| 少妇AV射精精品蜜桃专区| 无码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中| 午夜大片爽爽爽免费影院| 中文字幕精品人妻丝袜| 亚洲男人的天堂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人成乱码中文乱码| 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麻豆中文字幕| 欧美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 WWW夜片内射视频在观看视频| 粗壮挺进邻居人妻| 女人张开腿无遮无挡视频| 又大又粗欧美成人网站| 精品九九人人做人人爱| 国内少妇偷人精品免费|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WWW|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亚洲桃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