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來執教另一半講臺
http://news.QQ.com 2009年09月07日04:50 中青在線-中國青年報
在這間小會客室的窗臺上,6幅畢業照依次排開。 照片的長度,形成了一個等差數列。2004年的合影最短,上面有200多人,此后逐年遞增,到了2009年,人數超過了800。
這是天津市物資貿易學校,一所普通中等職業學校一年一度的“全家福”,也可看作國家中職招生的一串微縮的底片。 如果每年也給這所學校的老師留一張合影,那么照片的延展不會有那么快,上面的面孔,倒是總有變化的。 隨著國家對職業教育的重視,在中國,職教的講臺,已經占到了整個講臺的一半,可稱之“半壁江山”。 官方統計,2009年全國中職學校在校生達到2056萬,招生規模要求達到860萬,此數字將超過普通高中的招生規模;高職院校在校生達到900多萬,招生人數310萬,占到全國普通高校招生規模的一半。 問題是,在另一半講臺上,誰來執起教鞭? 職校生師比26∶1,好事還是壞事 官方的數字顯示,普通高中的學生與老師之比為16∶1,中職學校的生師比平均為26∶1。 中職學校生師比,是一個快速上升的數字。2000年為16∶1,2003年不到18∶1,2005年超過21∶1。 怎么看待26∶1,教育界的認識未必一致。 天津市物資貿易學校校長朱為剛說:“現在還不是談生師比的時候。凡是真正出現26∶1的學校,是讓人羨慕的學校——它火。” 朱為剛1979年考入這所學校,畢業后留校任教,30年來,學校幾起幾落。在天津市,上世紀80年代有幾十所中職學校,90年代紅火的時候有400多所,經過市場洗牌和政府調劑,如今回落到不足100所。 世紀之交是最痛苦的一段經歷。朱為剛1999年擔任校長,那時中職學校生源劇減,各校都苦于“吃不飽”。1999年學校還能招到300人,次年只有200多人來報到。對于多數靠學費維持運轉的學校來說,生源減少相當于斷炊。 伴隨著職校調整,職教教師的命運一波三折。紅火的年份,到處都缺老師;蕭條的時候,老師擠不上講臺,只能另謀出路。 面對今天懸殊的生師比,朱為剛說:“老師少,我們不認為是個壞事。這恰恰說明職業教育在發展。在過去幾年,職業學校哪有學生啊?招不進來。現在出現這種情況,實際上是大發展的前奏。” 他同時認為,這些年來學生數量變化太大,但老師也需要有一個相對穩定的隊伍。 他多少有些發愁。為了請到對口的專業課老師,他多次去過北京物資學院、北方交通大學,“但是我們去了多少次,一個都沒招來,我們給的待遇不行”。 對于文化基礎課教師,天津市物資貿易學校不拘一格,從各類本科院校招聘,但也應者寥寥,遠不如普通高中吃香。 有次,來了一名研究生,待了一段時間就不辭而別。 朱為剛能夠接受人才的自由流動。他說,由于中職學校的薪酬待遇普遍較低,互相挖人的情況基本不存在。但是,中職在市場上處于弱勢,經常被企業、普通高校和高職院校挖墻腳。 有個教師,大學畢業后就在學校任教,剛晉升高級職稱,就去了同城一家高職院校。這所學校的教師,有的還去了南開大學、天津大學做專業技術人員,甚至有人去了證券公司。 “沒辦法。”朱為剛說,人才流動是現代社會的趨勢。 10年前,他的學校在校生不到1000人,教師四五十人。目前在校生2000人出頭,老師100多位。生師比保持在20∶1左右。 除了在編教師,該校還有大約20名從企業聘來的兼職教師或退休后返聘的老教師。“學生多的時候,我們通過外聘教師也能做一些補充;學生少的時候,我們讓老師得到及時的培訓。” 一位職教教師告訴記者,河南有所國家級重點職業學校,校舍嶄新氣派,容納學生眾多。外面需要什么人才,哪個專業名字吸引人,就開什么專業,但是“絕對不問有沒有老師”。 有人問該校校長,你有老師嗎?校長回答:“那就讓老師們誰能講點什么,就講點什么吧。” 教師缺,技能型教師更缺 朱為剛說,中職的師資問題不在教師數量多寡,而是在于結構。“我認為目前中國職業學校最缺少的不是教師,最缺少的是能夠教會學生技能的老師。” 天津市物資貿易學校定期安排老師到企業掛職鍛煉,參加國家級和省部級的技能培訓,或者出國進修。這是一所普通中職學校所能想到的解決辦法。 “我們更需要有十年、八年工作經驗和較高理論水平的教師”,但是,朱為剛不知到哪里才能找到他們。 至少從師資的源頭上,他找不到。 中國目前有8所獨立設置的以培養中職師資為目標的師范學院,另有32所高校設置了類似的專業。 當前教育環境的變化使得職教師資培養院校向綜合化方向發展,“職教師資的培養工作有被邊緣化的趨勢”。 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采訪時,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副會長、職教師資專業委員會主任、天津工程師范學院院長孟慶國教授說,師資問題已經成為制約職業教育由規模向質量發展的瓶頸。職教師資的欠缺,既缺數量,也缺質量。 據有關調查發現,由于2005~2007年連續3年中職學校招生規模擴大,師資培養已經遠遠落后于招生規模,難以滿足中職學校對新進合格教師的需要。職校大部分新進教師來自普通高校,難以承擔專業技術教學工作,反而需要重新上崗培訓,長期下去可能形成惡性循環。 “如果源頭來一批就不合格,你總得培訓。培訓應該是終身的,不應該是初級的,不能都是進崗前的合格培訓。”孟慶國說。 另外,普通高校設立的職教師資學院,普遍存在著課程設置老化,培養專業不能與中職學校專業對接的問題。 就算所有的職教師資培養院校一心一意,開足馬力,也很難彌補師資特別是技能型教師的缺口。 孟慶國解釋,職業教育面對的是“三百六十行”,工種永遠多過專業。師資一方面要由院校培養,另一方面要吸納生產一線的能工巧匠。 朱為剛舉例說:“像我們這類物流專業下的實習實訓教師,怎么去開立體化倉庫,怎么去做分揀設備的維修操作和管理,他們根本就沒有。” 讓經驗豐富的能工巧匠直接到職校任教,孟慶國說,其中有個重大缺陷需要彌補——他們得懂教學方法和手段。 他說,各個學校需要開發出一批各類崗位、工種的課程教學方法。就像高中有物理學,就有物理學教學方法。越是職業教育層次,越需要這一點。應該有一批搞課程研究、課程教育的人,一個專兼結合的體系,來從事這項工作。 但這個體系的形成,“真的太難了”。 誰來培養職教師資 在中國,為普通教育培養師資的師范院校目前有142所,其中有6所遐邇聞名的重點師范大學。但職業技術師范院校只有8所,占師范院校總數的5.6%。 職業技術師范學院,是1985年為保證職校“專業師資有一個穩定的來源”而開設的。但今天一個公認的現實是,這類院校畢業生能做職教教師的比例不高。 孟慶國說,在10多年前包分配的時候,這些畢業生全部去了職校。但市場雙向選擇后,一下子降下來了。這兩年來,天津工程師范學院畢業生中有六成去職校任教,這是在學校下了大力量而且職業教育教師待遇相對提高的情況下。 教育部測算,全國職業教育師資缺口達40萬人之多,但培養職教師資的院校每年的畢業生最多也只有6萬名左右,而這些學生中,“能有2萬人去當老師就不錯了”。 “你能招來當老師的,企業也需要,另外企業的工資也高。”孟慶國通俗地說。 此外,職教師資班在本科院校中“發展壓力很大”。各校對職校師資培養認識上存在偏差,支持力度不夠。32所學校中,堅持培養職教師資的,目前只有24所。 “這些院校不可能放棄自己的辦學目標而全心全意地培養職教師資,所以不可能成為培養職教師資的依靠力量,只能是培養職教師資的同盟軍而已。”孟慶國指出,實踐證明,還是應該依靠獨立設置的職業技術師范院校,幫助它們做大做強。 這位多年關注職業教育的大學校長,經常在開會時跟人“吵架”。“有些人嘴上重視,理論上重視,行動上不重視,我們也不可能一夜之間改造過來。” 不過他注意到,從中央領導到普通公眾,都越來越多地把視線投向職業教育。他認為,目前政府扶持職教的舉措“非常有力”,如重點建設示范校、國家骨干教師培訓等項目,以及中職學生發放獎助學金,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 在國家重視職業教育的大背景下,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師資專業委員會建議,到2012年建成1~2所直屬教育部的職業技術師范大學,地方性職業技術師范院校8~9所,在普通高校建設10所左右培養中職師資的二級學院,使職教師資培養體系初具規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