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人脈象應為一次呼吸跳4次,寸關尺三部有脈,脈不浮不沉,和緩有力,尺脈沉取應有力。常見病脈有浮脈、沉脈、遲脈、數脈、虛脈、實脈、滑脈、洪脈、細脈、弦脈等。 脈的形成原理,一言以敝之,乃氣與血耳。脈乃血脈,賴血以充盈,靠氣以鼓蕩。正如《醫學入門》所云:“脈乃氣血之體,氣血乃脈之用也。”所有脈象的諸多變化,也都是氣血變化的反映。氣為陽。血為陰。氣血的變化。也就是陰陽的變化。誠如《素問·脈要精微論》所云:“微妙在脈,不可不察。察之有起。從陰陽始。”氣血,是打開脈學迷宮的鑰匙。倘能悟徹此理,則千變萬化的各種脈象,可一理相貫,觸類旁通,而不必囿于眾多脈象之分,劃地為牢,死于句下。恰如《脈學指南》云:“上古診脈,如浮沉遲數等,名目不多,而病情無遺。后世臚列愈伙·指下愈亂,似精反粗,欲明反晦。蓄求跡而不明理之過也。”《診家樞要》亦云:“得其理,則象可得面推矣。是脈也,求之陰陽對持統系之間,則啟源而達流,因此面識彼。無遺策矣。” (一)氣的變化對脈象的影響 1.氣盛:氣有余,則鼓蕩血脈之力亢盛,氣血必動數面外涌。氣血外涌,則脈見浮,洪、實、大,長、緩縱而大等象。氣血動數。則脈見數,痰、躁、促等象。 2.氣郁:氣為邪阻,氣機不暢,或情志拂逆,氣機郁滯,則氣不能暢達以鼓蕩血脈,脈見沉、伏、牢,澀、遲、細、短、結乃至厥。氣機不暢,陽氣不得敷布,經脈失卻陽氣之溫養,致收引拘急,脈覓弦、緊,細、澀辱象。此等脈象,貌似不足,實則乃邪氣亢盛所致。其與虛脈的鑒別,在于按之中有一種奔沖激蕩,不肯寧靜之象,與虛脈之按之無力者異。這就是以沉取有力無力分虛實。 至于病機相同,為何脈象有沉、伏、澀、短、遲等不同時區分?這是由于氣機滯塞的程度、部位不同,引起氣機滯塞的原因不同,因而同一病機,產生不同的脈象。脈雖各異,而顯卻相通。 3.氣虛:氣虛無力鼓蕩血脈,則出現脈來無力的緩、遲,微、弱,濡,代、小、短、澀等脈象。氣虛不能固于其位,氣浮于外而脈浮,可見浮、虛、散、芤,微,濡、革等脈。氣虛,則虛以自救,奮力鼓搏,脈可數,然按之無力。愈虛愈數,愈數愈虛。若氣虛極,脈失柔和之象,亦可見強勁堅搏之脈。此乃真氣外泄,大虛之脈,不可誤認作實脈。
(二)血的變化對脈象的影響 1.血盛:血為邪迫,則奔涌激蕩,血流薄疾,則脈見滑.數、疾、促等象。血流奔涌于外,則見脈浮、洪、實、長等象。 2.血瘀:由于邪阻,氣滯,血行淤泣,脈道不利,則見沉、伏、牢,澀、細,小、短、促、結等。 3.血虛;血虛不能充盈血脈,則脈細、小,濡,短.澀等。血行不繼,則脈歇止而見促,結、代等。血虛不能內守,氣失依戀面外越,則脈見浮,虛,微,芤、革,散、動等。血虛經脈失于濡養,則脈拘急而弦。 為了論述清晰,故將氣與血分別論述。氣與血的病理變化,雖有所側重,但往往相互影響密不可分。氣血是脈象產生和變似的基礎。明白了這個道理,就可以“知其要者,一言而終。” 浮脈:輕按可得,重按則減。主?。罕碜C由于外感病邪停留于表時,衛氣抗邪,脈氣鼓動于外,故脈位淺顯。浮而有力為表實;浮而無力為表虛。內傷久病因陰血衰少,陽氣不足,虛陽外浮,脈浮大無力為危證。 沉脈:輕按不得,重按乃得。主?。豪镒C。有力為里實,無力為里虛。邪郁于里,氣血阻滯陽氣不暢,脈沉有力為里實;臟腑虛弱,陽虛氣陷,脈氣鼓動無力,則脈沉無力。 遲脈:脈搏緩慢,(每分鐘脈搏在60次以下)。主?。汉C。有力為實寒,無力為虛寒。寒則凝滯,氣血運行緩慢,脈遲而有力為實寒證。陽氣虛損,無力運行氣血,脈遲而無力,為虛寒證。 數脈:脈搏急促,(每分鐘脈搏在90次以上)。主?。簾嶙C。有力為實熱,無力為虛熱。外感熱病初起,臟腑熱盛,邪熱鼓動,血行加速,脈快有力為實熱。陰虛火旺,津血不足,虛熱內生,脈快而無力為虛熱。 虛脈:寸關尺三部脈皆無力。重按空虛。主?。禾撟C:多為氣血兩虛,氣血不足,難以鼓動脈搏,故按之空虛。 實脈:寸關尺三部脈皆有力。主?。簩嵶C:邪氣亢盛而正氣充足,正邪相搏,氣血充盈脈道,搏動有力。 滑脈:按之流利,圓滑如按滾珠。多見于青壯年氣血充實。妊娠婦女滑脈是氣血旺盛養胎之現象。均屬生理現象。 洪脈:脈大而有力,如波濤洶涌,來盛去衰。主?。簾崾?。內熱盛脈道擴張,脈形寬大,因熱盛邪灼,氣盛血涌,使脈有大起大落。 細脈:脈按之細小如線,起落明顯。主病:虛證,多見于陰虛、血虛證。又主濕病。陰血虧虛不能充盈脈道,或濕邪阻壓脈道,脈細小。 弦脈:端直而長,挺然指下,如按琴弦。主肝膽病、痛證、痰飲。氣機不利,肝失疏泄,脈道拘急而顯弦脈。病則氣亂或痰飲內停,致使氣機輸轉不利,出現弦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