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作文譜卷之二2.1 【原文】看書總論唐彪曰:人之看書,先當分可已不可已。其可已之書,雖易解,不必披閱;其不可已之書,雖極難解,必宜反復求通。如初看時,竟茫然一無所知,不可生畏難心也;逾時再看,或十中曉其一二,不可生怠倦心也;逾時再看,或十中解其五六,更不可萌可已心也;逾時復看,工夫既到,不期解而自明矣?!洞髮W》所謂“用力久而一旦豁然貫通”者①,豈虛語歟?人安可一閱未能領會,即置之也?
吳因之曰:書義有思之而即得者;有思之竟日而后得者;有明日又思之而后得者;有力量未到,累日思之而不可通,俟停擱三月五月之后,識見精進,或重思之,或他書觸發而恍然得者。凡理不疑必不生悟,惟疑而后悟也。小疑則小悟,大疑則大悟。故學者非悟之難,而疑之難。其所疑與悟者,何物也?是心竅中之生機也。夫心中原有機竅,但非疑而思索,則機不觸而理不閉,焉能了悟?故學者看書,宜追尋圣人語氣,要想圣人為何說此一句,為何下此字眼。圣人下字,如化工肖物②,決有鑿鑿不移道理??匆徽?,須討關鍵在何處;看一句,須討上文如何,下文如何,通章血脈如何。但將白文從頭至尾③,反復玩味,定自有見。圣賢說話,雖極精深,又極平易極現成;若稍入艱深,略涉牽合④,即邪徑也。此非驅除妄想,精專靜一,而又不厭精思,不能得也。其傳注與白文相合者,十有七八,偶有一二可疑,必質之有道,考訂是非,方稱善學也。
【注釋】
①原文見《大學》:“是以大學始教,必使學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以求至乎其極,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貫通焉,則眾物之表里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豁然貫通:一下子明白通曉了某個道理?;砣唬洪_闊敞亮的樣子。
②化工:天工,指自然創造或生長萬物的功能。
③白文:不附加評點和注解的文章。《朱子全書·易》:“某自小時未曾識訓詁,只讀白文。”
④牽合:牽合附會,勉強湊合。
【評述】
唐彪指出,首先要確定“不可已之書”,即我們現在所說的“必讀書”,要遵循“讀—疑—思—悟”的閱讀規律,讀書時要多問幾個“為什么”,因為“不疑必不生悟”。他十分強調閱讀意志的作用,對難解之書要“反復玩味”,隨著“識見精進”,“工夫既到”,或因思考而融會貫通,或因他書“觸發”“機竅”,靈感到來而悟,自然可以理解,且不可因難而止。唐彪把它作為“讀書總論”放在卷首。
2.2 【原文】能記由于能解唐彪曰:讀書能記,不盡在記性,在乎能解。何以見之?少時記性勝于壯年,不必言矣。然盡有少時讀書不過十余行,而壯年反能讀三四十行;或少時閱書一二張,猶昏然不記;壯年閱書數十張,竟皆能記其大略者①,無他,少時不能解,故不能記,壯年能解,所以能記也。橫渠子曰:凡人能透徹大原之后,書即易記。②此言先得我心也,惟經歷者始知之。
【注釋】
①大略:大概,大要。
②橫渠子:張載(1020—1077),字子厚,北宋人,祖籍大梁(今河南開封),后舉家遷居陜西鳳翔郿縣橫渠鎮。由于張載自幼生活在這里,又長期在此講學授徒,世稱橫渠先生。著有《易說》、《正蒙》等。張載強調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記憶又能增進理解,對理解與記憶的辯證關系有精辟的見解。《張子全書·義理》:“書須成誦精思,多在夜中,或靜坐得之。不記則思不起,但通貫得大原后,書亦易記。”大原:本源,指本旨。
【評述】
唐彪指出理解是記憶的基礎,以實踐經驗證明了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效果更好??梢姡覈鴤鹘y語文教學并非一味地強調死記硬背。
2.3 【原文】講書看書當求實際,不可徒藉講章武叔卿曰:看書果能設身處地,章章句句,切己理會,自然透徹了悟,與徒看注解者不同。
朱子曰:學問就自家身上切要處理會。那讀書底,已是第二義。自家身上道理都具,不假外面添來。圣人將自己經歷過者,著之于書,欲人于未經歷而先知之,體之于身也。①
朱子曰:讀六經時,只如未有六經。只就自家身上討道理,其理便易曉。②
葛屺瞻曰:大凡圣賢發揮道理,是隨機演法,因人設教。故抑揚開闔,微有不同,而其大旨,初非有異也。今人只為心粗氣浮,不善體會,但見字句稍異,便謂義理不同,段析支分,重重割裂,使圣賢直捷意旨,轉成千蹊百徑,而茫乎不得其端,惟將講說死記,即自謂看書已了。不知舍了本子,還能自道得一句否?此其病在求解圣人之言,而不求解吾身自具之理。孰知圣人之言,正所以解吾身固有之理也,而理反以注解晦,可不悲乎!今欲求解其理,須要將此等支離盡情放下,單單看其本文。看本文又不要只在言句上討,須將此反之吾心,一一尋個下落,真參實究,思之又思,必得豁然解悟,而無有隔礙。覺書之理,即是吾身之理;而我之心,即是圣賢之心夫!而后句句能解,章章可通,諷脈一過,了然指掌,何等直捷簡易。而世人不肯發憤參究一番,甘為庸夫俗子,良可惜也!③
朱子曰:凡看文字,熟讀精思,久久于正文邊,自有細字注解露出來,此方是自家得力處。只于外面注解上尋影子說,終不濟事。④
朱子曰:經之有解,所以通經。經既通,自無事于解。今意思只滯在注解,將何時得脫然會通也。某嘗說讀書,自己看得意思融通后,不見有注解,止見有正文幾個字方好。況圣人借經以明乎理耳,理既得,且無事于經,何況注解?⑤
朱子曰:讀書須是將本文熟讀,字字咀嚼令有味。理會不得處,且宜深思。思之不得,然后將注腳看,始有益。如人饑而后食,渴而后飲,方有味。不饑不渴,而強飲食之,甚無味也。⑥
唐彪曰:古人傳、注、疏、解⑦,竭力發揮經書實義,實義尚有未明徹者。不意今人講章,將前賢發揮實理處盡皆刪削,僅將作文留虛步及摹擬閑字、虛字,與聯絡、襯貼,多方蔓衍。閑說既多,實義安得不略?初學之人,見講章解說如此,竟以為書之實理已止是也。而書之實理何嘗止是?臨文舉筆時,但識摹擬虛字、閑字與夫書之聯絡、襯貼而已,欲正發書中實義,則胸中全無主宰,于是滿紙虛衍,以應故事,而文章膚庸極矣!故近日不說實理之講章,害最深也。⑧
唐彪曰:解書看書者,當細推書之實理。如知得上下節實理,則過文⑨、聯絡自在其中;知得上下句實理,則順文、襯貼,亦自在其中。能明乎此,自可減省葛藤工夫⑩,而臨作之時,聯絡、襯貼,未嘗不到筆下也。
王守溪曰11:六經者,圣人以其心之精微示人者也。漢儒始為訓詁12,止釋其字,而不闡其義。宋儒變為傳注,專主闡發義理,而孔孟之意,有十不得五者矣。王安石以經義取士13,我朝因之,至變傳注為講說,而相違轉遠。今日應試之文,則又變講說為詞章14,其于圣賢立言之旨,有茫然不知其故者矣。譬如賣乳者,初時真乳也;宋儒之傳注,則和之以水矣;若講說則水多乳少;至于時藝,則純水而已矣。故吾輩為時文,不可翻閱講章,亦不可專主傳注;須澄心靜慮,先將經書正文,從容諷繹15,務要將古圣賢立言之意,看得明白,然后以胸中之真見,發而為文,則不期精而自精矣。
【注釋】
①《朱子語類》卷十:“學問就自家身上切要處理會方是,那讀書底已是第二義。自家身上道理都具,不曾外面添得來,然圣人教人須要讀這書時,蓋為自家雖有這道理,須是經歷過方得。圣人說底是它曾經歷過來。”
②《朱子語類》卷十一:“讀六經時,只如未有六經。只就自家身上討道理,其理便易曉。”
③ 葛屺qǐ瞻:葛寅亮,明代錢塘人,萬歷辛丑進士,著作有《四書湖南講》、《大學詁》等。支分:分章細說。支離:分散,此指分段解說。良:確實。
④《朱子語類》卷十九:“凡看文字,端坐熟讀,久久于正文邊,自有細字注腳迸出來,方是自家見得親切,若只于外面捉摸個影子說,終不濟事。”
⑤《朱子語類》卷十一:“經之有解,所以通經,經既通,自無事于解。借經以通乎理耳,理得,則無俟乎經。今意思只滯在此,則何時得脫然會通也。且所貴乎簡者,非謂欲語言之少也,乃在中與不中爾。若句句親切,雖多何害;若不親切,愈少愈不達矣。某嘗說讀書須細看得意思通融后,都不見注解,但見有正經幾個字在方好。”會通:會合變通,又指隨事處理,現代常用“融會貫通”。
⑥《朱子語類》卷十一:“須是將本文熟讀,字字咀嚼教有味。若有理會不得處,深思之,又不得,然后卻將注解看,方有意味。如人饑而后食,渴而后飲,方有味,不饑不渴而強飲食之,終無益也。”
⑦傳、注、疏:注,舊時稱解釋古籍為“注”(注有傳、箋、解等名),亦指注釋字句的文字,如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傳,闡述儒家經義的文字,如《春秋》三傳之一的《左傳》;疏,解釋疏通經典傳注的文字,即對前人注解的注解,又稱正義,如《十三經注疏》、《論語正義》。
⑧講章:講解經書義理的著作。聯絡:指上下文的連接、聯系。襯貼:見卷七。蔓衍:蔓延,向周圍延伸擴張,這里指文字冗長。應故事:故事,成例。按成例應付,敷衍了事。有成語“虛應故事”。
⑨過文:見卷九。
⑩葛藤:比喻糾纏不清。
11王鏊(1449-1524):字濟之,號守溪,晚號拙叟學者,師稱震澤先生,卒贈太傅,謚文恪,蘇州吳縣人。明代八股文大家,鄉試、會試皆第一,成化年間殿試一甲第三名。歷史記載,雖鄉塾童稚才能誦讀“八比”,即無不知有王守溪者。明正德間官至少傅、戶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后歸居蘇州,致力于地方文獻著述。著有《守溪筆記》《震澤集》《姑蘇志》等。
12訓詁:解釋古書中詞句的意義。用通俗的話來解釋詞義的叫“訓”;用當代的話來解釋古代詞語,或用普遍通行的話來解釋方言的叫“詁”。
13經義:宋時王安石擬就的科舉考試新法,以儒家經書文句為題,使論其義,故稱經義。明清時沿用而體裁稍變,俗稱八股文,主張“代圣人立言”。
14詞章:詩文的總稱,也作“辭章”。
15諷繹:諷,誦;繹,探究事理。
【評述】
讀書窮理,要用切身體會去讀書,體之于身;讀書要體現在自身的修養上,躬行踐履。這是儒家傳統的為學方法。唐彪指出,讀古文,講古文,必須恰當地利用注解,才能有助于文章的理解;但不能拘泥于別人的注解、講章,應以理解書中道理為主;同時亦要防止滯泥于文章的形式,“當細推書之實理”,理明,文章的“聯絡”、“襯貼”等形式自然具備。
2.4 【原文】看史實際并要訣程子曰:某每讀史到一半,便掩卷思量,料其成敗,然后再看。有不合處,又當精思。其間多有幸而成,不幸而敗者。今人只見成者便以為是,敗者便以為非。不知成者卻有不是底,敗者卻有是底。①
唐彪曰:凡觀書史,須虛心體認②。譬如國家之事,單就此一件看,于理亦是;合前后利弊看,內中卻有不是存焉。又國家之事,單就此一件看,似乎不是;合前后利弊看,又有大是處存焉。故凡事之是非,必通體觀其前后得力,方足據也。
朱子曰:病中信手抽得《通鑒》一兩卷看,正值數件難處置事,不覺骨寒毛聳,向來只作文字看過,全不細思,真是枉讀了古人書。另知讀書務要設身處地打算一番,才成一個致知學問。又曰:凡看史,至某代,須將其一代數大事立為大綱,以節目疏之于下,是非得失易知,亦且易記③。彪謂諸大事者,如大綱常④,大機會,大喪祭,大征戰,大兇荒,大刑獄,大奸權,大因革⑤,大興土木之類是也。
【注釋】
①《二程遺書》卷十九:“先生每讀史到一半,便掩卷思量,料其成敗,然后卻看。有不合處,又更精思。其間多有幸而成,不幸而敗。今人只見成者,便以為是,敗者便以為非。不知成者,煞有不是;敗者,煞有是底。”
②體認:謂設以身處其地,處其時,而反復體會其理也。
③《晦庵集》卷二十九:“義理之難窮而學問之不可已也。病中信手亂抽得《通鑒》一兩卷看,正值難處置處,不覺骨寒毛聳,心膽墮地,向來只作文字看過,卻全不自覺,真是枉讀了他古人書也。”《朱子語類》卷十一:“史亦不可不看,看《通鑒》固好,然須看正史一部,卻看《通鑒》一代帝紀,更逐件大事立個綱目,其間節目疏之于下,乃可記得。”致知:獲得知識。節目:條目,項目。
④綱常:“三綱五常”的合稱。“三綱”,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指仁、義、禮、智、信,是儒家提倡的所謂常行不變的五項道德標準。“三經五常”,是維護封建統治的道德教條。
⑤因革:沿革,因襲或改革。多指典章制度。
【評述】
唐彪認為,讀史應“通觀其前后”,“虛心體認”,分析其相互關系,進行整體把握,細思其前因后果,避免只作“文字”看,真正把握歷史規律。“某每讀史到一半,便掩卷思量,料其成敗,然后再看”,這種讀書方法有助于培養邏輯思維能力。
2.5 【原文】看書須熟思又須卓識①唐彪曰:道理難知。初看書時,格格不相入②,且不認其粗淺,焉能得其精微?看至三四次,略有入頭。然人無不心高氣揚,以為實義已得,而不知實義竟未嘗得也。惟左思右思,再鉆入一層兩層,庶幾心領意會,知其實義耳。
朱子曰:講論一篇書,須是理會得透,把這一篇書與自家滾作一片,雖去了本子,其綱領、節目、次第,都歷歷在我心中方好。③
朱子曰:讀書之法,先要熟讀。熟讀之后,又當正看,背看,左看,右看。看得是了,未可便說是,更須反復玩味。④
唐彪曰:凡書有難解處,必是著書者,持論原有錯誤,或下字有未妥貼,或承接有不貫串。不可謂古人之言盡無弊也。故讀書貴識。
【注釋】
①卓識:卓越的見識。
②格格不入:格格,捍格,阻遏。謂抵觸不合。
③《朱子語類》卷十:“講論一篇書,須是理會得透,把這一篇書與自家滾作一片方是,去了本子,都在心中,皆說得去,方好。”次第:次序。
④《朱子語類》卷十:“讀書之法,先要熟讀,須是正看,背看,左看,右看,看得是了,未可便說道是,更須反復玩味。”玩味:體味思索。
【評述】
唐彪認為,看書要“熟思”,即反復思考、層層深入,使書本內容融入到自己的心中。切不可拘于一隅,而要多角度、全方位地去看,識得真面目。同時,指出不可盡信書,要“貴識”。
2.6 【原文】讀書作文當闕所疑陸象山曰:大抵讀書,訓詁既通之后,但平心讀之,不必勉強揣量,作意推求?;蛴形赐〞蕴帲藐I之無害,且以其明白昭晰者,日加涵泳,則自然日充日明。后日本源深厚,則向來未曉者,將亦渙然冰釋矣。①
先儒曰:凡讀書處事,當煩亂疑惑之際,正當虛心博采,以求至當?;蛭从械?,且當以闕疑殆之意處之,若遽以已所粗通之一說,盡廢己所未究之眾論,則非惟事理有得失,而此心之量亦不宏矣。②
先儒曰:經書有不可解處,姑且置之,不足為病。若一向從而強解,便有自欺背謬處。③
唐彪曰:孔子云:“多聞闕疑。”④又曰:“君子于其所不知,蓋闕如也。”⑤又曰:“不知為不知,是知也。”⑥然則學者必不能無疑,惟在于有疑而能闕。茍不闕而輕發之于言,或妄筆之于書,既貽有學者之非笑,而又誤天下后世無學之人。貽有學者之非笑,猶可言也;誤天下后世無學之人,過何如矣!故孔子于闕疑殆者,許其寡尤悔;不知為不知者,許其為知,意甚深也。
柴虎臣曰⑦:邢邵云,思疑書,乃是一樂,謂其能訂正也⑧。然疑處但當徐思,慎勿遽改。韓昶妄“金根”為“銀”,貽笑千載,豈可孟浪耶?⑨見文有“道舉者”三字,不能解,疑為誤字,及查《通考》,乃知唐玄宗時立科,凡習老莊列文者,謂之道舉⑩。使爾時擅增一字,即為錯也。昔人謂“觀天下書未遍,不得妄下雌黃11”,信然哉!
唐彪曰:凡書中有不可解處,非必盡旨意遙深,亦或有訛字、落字,為之梗塞。惟在讀書者,會其全旨及上下文而改正焉。至于會通其旨與文,而究不能得其意義,此必多有訛字、落句者,不當附會穿鑿,隨文強解,惟當以闕疑之意存之,是之謂善讀書。否則,誤解之害,豈淺鮮哉!
【注釋】
①《象山集》卷七:“大抵讀書,訓詁既通之后,但平心讀去,不必強加揣量,則無非浸灌培益鞭策摩礪之功,或有未通曉處,姑缺之無害,且以其明白昭晰者,日加涵泳,則自然日充日明,后來本原深厚,則向來未曉者,將亦有渙然冰釋者矣。”闕quē:同“缺”。昭晰:明晰,清新。渙然冰釋:形容心中疑慮如同冰雪融化一樣完全消除。
②《朱子讀書法》卷四:“大凡讀書,當煩亂疑惑之際,正當虛心博采,以求至當。或未有得,亦當且以闕疑闕殆之意處之,若遽以己所粗通之一說,而盡廢已所未有之眾論,則非惟所處之得失或未可知,而此心之量亦不宏矣。”
③《朱子語類》卷十一:“經書有不可解處,只得闕若,一向去解,便有不通而謬處。”背謬:同“悖謬”,不合道理。
④《論語·為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余,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余,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闕疑:謂有疑暫置不論,不作主觀臆測。
⑤《論語·子路》子曰:“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闕如:缺而不言,常用作欠缺之意。
⑥《論語·為政》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⑧邢邵:字子才,北齊河間鄚人,十歲便能屬文,雅有才思,聰眀強記,日誦萬余言。《北齊書》卷三十六:“有書甚多而不甚讎校,見人校書,常笑曰:‘何愚之甚!天下書至死讀不可遍,焉能始復校此。且誤書思之,更是一適。’”
⑨韓昶chǎng:唐代人,韓愈之子?!短綇V記》卷二百六十一:“嘗為集賢挍理,史中有說金根車處,皆臆斷之,曰:‘豈其誤與?必金銀車。’悉改‘根’字為‘銀’字,至除拾遺,果為諫院不受。”孟浪:魯莽,冒失。
⑩道舉:科舉考試的類型之一,不是常設的科目,唐玄宗時設立,通過道舉來選拔精通道家思想的人才,主要考察人的記憶力。老莊列文:指《老子》、《莊子》、《文子》、《列子》。文子,人名、書名。老子弟子,或曰姓辛名妍(一作“鈃”),字文子,號計然,葵丘濮上人,為范蠡師。著有《文子》九篇。唐代與老子、莊子并重,天寶元年詔改《文子》為《玄真經》,其書雜取儒、墨、名、法諸家語,以解《道德經》。列子,人名、書名。列御寇,戰國鄭人,道家,著《列子》八篇。通考:匯考古今典章制度而依次敘述之書,皆以通考為名,惟元代馬端臨《文獻通考》常簡稱《通考》
11《顏氏家訓》卷上:“觀天下書未徧,不得妄下雌黃。”雌黃:一種礦物,可用來制顏料或退色劑。古人抄書、校書常用雌黃涂改文字,因此,稱亂改文字、亂發議論為“妄下雌黃”;稱不顧事實、隨口亂說為“信口雌黃”。
【評述】唐彪認為,讀書時遇到難以理解的地方,不要主觀猜測,“附會穿鑿,隨文強解”,可以“闕疑”,把它們暫時放在一邊,等日后學問漸深時,再作處理。這是科學的治學態度。
2.7 【原文】看書進一層法 朱子曰:讀書有疑者,須看到無疑;無疑者,須看得有疑。有疑者看到無疑,其益猶淺;無疑者看得有疑,其學方進。橫渠云:“濯去舊見,以來新意。”此之謂也。①
朱子曰:文字雖是舊曾看過,后日再看,亦須仔細。每日可看三兩段,不是于那疑處看,正須于那無疑處看。若徒以為曉得便竟住了,大無益;須是曉得后,更思量尚有未盡義理,方好。②
【注釋】
①《朱子語類》卷十一:“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朱熹《學規類編》:“橫渠云:濯去舊見,以來新意,此說甚當。”濯:洗去,除去。張載《經學理窟·義理》:“于無疑處有疑,方是進矣。”
②《朱子語類》卷十:“看文字于理會得了處更能看過,尤妙??次淖猪氉蛹殻m是舊曾看過,重溫亦須子細。每日可看三兩段,不是于那疑處看,正須于那無疑處看,蓋工夫都在那上也。”“看文字若便以為曉得則便住了,須是曉得后,更思量后面尚有也無。”
【評述】唐彪引用朱熹和張載(橫渠)的話論述了讀書要善于發現和提出問題。“疑”是創新的起跑線。學須有疑,必求甚解,要達到無疑,但這只是起點,“其益猶淺”;必須做到“無疑者看得有疑,其學方進”,“濯去舊見,以來新意”,才能有所創新。這是我國優秀的教學傳統。
2.8 【原文】書文標記圈點評注法①◎◎◎◎書文綱領與歸重處用此。
●●●●●書文根因處用此。
書文大界限大段落用此。
書文中大小節次下用此。
文章極佳處用此。
〇〇〇〇〇 文章次佳處用此
文章平佳處用此。
───地名用此。
官名用此。
━━━ 帝王名人俱通用此。
國名用此。
照應處用此。
年號用此②。
唐彪曰:凡書文有圈點,則讀者易于領會,而句讀音逗無訛③。不然,遇古奧之句④,不免上字下讀而下字上讀矣。又文有奇思妙論,非用密圈,則美境不能顯;有界限、段落,非畫斷,則章法與命意之妙不易知⑤;有年號、國號、地名、官名,非加標記,則披閱者苦于檢點⑦,不能一目了然矣。
唐彪曰:凡書有綱領,有條目⑥,又有根因,有歸重。如《春秋》為綱,三傳為目;《大學》圣經首節是綱,“明明德”兩節是目。文章策對有綱領⑧,有條目,其余書文可分綱目者少,宜分根因與歸重者多。蓋根因者,書與文之所由作;歸重者,書與文之主意所在是也。今書文綱領、條目之分,人皆知之;而根因與歸重之故,人多昧之。昧之,則不知書文之所以然矣。余特揭根因、歸重四字,分別其標記,庶幾閱書、閱文有定見,而書文亦易明悉矣。
【注釋】
①圈點:古人讀書,很注意動筆圈點。宋代出現了標點讀書法,包括點和標兩方面。“標”,指把書中重要的或特殊的內容,用各種符號突出出來,使“文顯意明”。有大圈、小圈、連圏、重圏、三角圈等。清代王魯齋讀書用“點抹法”,與宋代的“標點法”相似。“點”有朱點、墨點,“抹”有朱抹、墨抹。朱點、墨點者,即用朱紅色或墨黑色點斷文句,以表明句讀;朱抹、墨抹者,即用朱紅色或墨黑色作種種記號,以突出重要之處或特殊之處。
②年號:封建帝王為紀在位之年而立的名號。在漢武帝之前,紀年用甲子,帝王均無年號。自武帝即位,稱建元元年,始有年號,一般用兩字,也有用四字的。
③句讀dòu:讀,也叫“句逗”。文辭語意已盡處為句,語意未盡而須停頓處為讀,書面上用圈(句號)和點(讀號)來標記。訛é:錯誤。
④奧:含義深,不易理解。
⑤章法:文章結構的組織法則,專講文章形式的布局,包括段法和篇法,旨在揭示文章布局謀篇的規律。
⑥檢點:查點。
⑦條目:按內容分列的細目;條理項目?!洞呵铩芳叭齻鳎?strong>1.3.7注。
⑧策對:策,見《毛奇齡序》注⑧。對,文體的一種,即奏對、對策。對策,自漢以來考試取士,以政事、經義等設問并寫在簡策上,讓應考者對答,叫作對策。
【評述】古代學者在閱讀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圈點、勾劃、評點、批注等具體的經驗,這些經驗可以用“不動筆墨不讀書”來概括,揭示了人們在閱讀過程中目視、手寫、腦想等實踐活動的關系,為現代標點符號的制定積累了豐富經驗。唐彪具體制定了“大界限、大段落”、“大小節次”等劃分層次、段落形式的標點,“地名”、“官名”、“帝王名”、“國名”、“年號”等標號,“書文綱領與歸重”等六種評點符號,是現代標點符號的萌芽。
2.9 【原文】看書會通法①唐彪曰:《標幽賦》云:“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取三經用一經而可正。”②言針灸者③,合上與下之五穴,而于中取一穴,則上下自無差;合左與右之三經,而于中取一經,則左右必無失。余嘗以其理推之于看書,凡書中有疑義,能將上下文理會,更取同類之書參究,當無有不明者。此即取五穴、取三經之理也。能推此意以看書,書之不可解者少矣。
朱子曰:凡讀書先看上下文意是如何,不可泥著一字。如揚子言于仁也柔,于義也剛,到《易》中又將剛來配仁,柔來配義;如《論語》學不厭,智也,教不倦,仁也,到《中庸》又謂成己仁也,成物智也。此等處,須是各隨本文之意看,方不相礙。④
朱子曰:看《孟子》與《論語》不同?!墩撜Z》逐章逐句,各是一義,故宜仔細靜觀;《孟子》是大段文章,通篇熟讀,文義自見,不必逐句逐字理會也。⑤
程子曰:凡看書各有法度,《詩》、《易》、《春秋》不可逐句看,《尚書》、《論語》可以逐句看。⑥
【注釋】
①會通:會合變通。謂各種運動現象的相合和相通之處。又作融會貫通。
②《標幽賦》:針經指南,元竇漢卿撰?!稑擞馁x》曰:“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取三經用一經而可正。”
③針灸:針法和灸法的合稱。針法是把毫針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體內,用捻、提等手法來治療疾病。灸法是把燃燒著的艾絨按一定穴位靠近皮膚或放在皮膚上,利用熱的刺激來治療疾病。針灸是我國傳統醫學的寶貴遺產。
④《朱子語類》卷十一:“凡讀書須看上下文意是如何,不可泥著一字。如揚子于仁也柔,于義也剛,到《易》中又將剛來配仁,柔來配義;如《論語》學不厭智也,教不倦仁也,到《中庸》又謂成己仁也,成物智也。此等須是各隨本文意看,便自不相礙。”揚子:揚雄(公元前53—公元18),字子云,西漢蜀郡成都人,仿《易經》、《論語》作《太玄》、《法言》?!稉P子云集》卷一:“或問君子之柔剛,曰:君子于仁也柔,于義也剛。”《孟子·公孫丑上》:“子貢問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子貢曰:學不厭,智也;教不倦,仁也。”《中庸》:“誠者非自成已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已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徳也,合外內之道也,故時措之宜也。”泥:拘泥,阻滯。
⑤《朱子語類》卷十九:“看《孟子》與《論語》不同?!墩撜Z》要冷看,《孟子》要熟讀,《論語》逐文逐意各是一義,故用子細靜觀;《孟子》成大段,首尾通貫,熟讀文義自見,不可逐一句一字上理會也。”
⑥《二程外書》卷六:“凡看書各有門庭,《詩》、《易》、《春秋》不可逐句看,《尚書》、《論語》可以逐句看。”
【評述】
“會通法”包括兩層意思:一是“能將上下文理會”,即要在語境中來理解文章,從整體上把握,“不可泥著一字”;一是“取同類之書參究”,即要善于運用參考資料。在學習上指把各方面的知識或道理融合貫串起來,從而得到系統透徹的理解;不經融會貫通的知識是散漫無序的,也是難以保持和應用的。且不同的書讀法不同,有的可逐句逐段看,有的必通章通篇看。
2.10 【原文】看書須分界限段落節次唐彪曰:經書將界限分清,則此段某意,彼段某意,雖極長難解之書,其綱領條目,精微曲折,可以玩索而得。譬如列宿在天①,紛紛錯錯,安能識其名字?惟將界限分清,則斗極之東,第一層為某幾星,第二層為某幾星,次舍井然,無難辨識②。南北與西,亦如此也。若無分界審視之法,彼紛紛錯錯者,豈易識乎!觀此,則知經書之當分界限矣。
唐彪曰:文章之篇幅,較經書倍長,宜將其界限、段落分別清白,而后文之精微變化,始能顯露。茍模糊混過,如何知其全篇大旨、逐段細意及結構剪裁之妙?余觀孫月峰批評《史》、《漢》,毛稚黃自課古文讀本,毛西河所著書,每段之下界畫分明,非無謂也。如其可已,諸公何必勞心于此哉?凡書中界限、段落處,畫最宜長,兩旁宜過于字之外。若止用小曲畫,畫于字下之一隅,初學忽而不察,以為可有可無,則徒廢分界限、段落之苦心矣。制藝既名八比,即宜每比還他界限,用畫分開,提掇③、過渡,亦宜畫斷。庶幾童子閱之,易于領會。不然,章法錯綜之文,童子識淺,多有閱之再四而不知其結構者,況欲即得其精微意義乎?
唐彪曰:文章界限與段落、節次,三者有分,不可混也。如意與詞皆止于此,下文乃另發道理,更生議論,與上無關,是為界限。文章意雖盡于此,而辭與氣不能遽止,骎骎乎已渡于下④,若似過文,宜謂之段落,以其段末即落下也。界限、段落,或統數節,不可以節次言,節次乃其中之小者耳。故曰:三者有分,不可混也。
【注釋】
①列宿xiù:眾星宿。
②斗極:北斗星與北極星。次舍:這里指所處位置。
③提掇:提攜。指文章開頭提起下文的部分。
④骎骎qīnqīn:馬速行貌,引申為疾速。又比喻時間迅速消逝。
【評述】
本章與前文“書文標記圈點評注法”互補。前面說明符號種類及其功能,特別突出“根因”與“歸重”符號的運用;這里著重談劃分界限、段落、節次的原因,并從內容的前后聯系方面說明了劃分的依據以及三者的區別。
2.11 【原文】看書分層次法朱子曰:某自二十時,看道理,便要看到那里面精微處。嘗看《上蔡語錄》,其初將紅筆抹出,后又用藍筆抹出,復又用黃筆抹出。三番之后,更用黑筆抹出。其精微處,自然瞞我不過,漸漸顯露出來。①
東坡《與王郎書》云②:少年為學者,每一書宜作數次讀之。當如入海,百貨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盡取,但得其所欲求者止爾。故愿學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興亡治亂圣賢作用,且只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再則求其事跡,至于文物之類,又作一次求之。他皆仿此。若學成時,見識高遠,則不必若是拘矣。③
【注釋】
①《性理大全書》卷五十三:“某自二十時,看道理,便要看那里面。嘗看《上蔡語錄》,其初將紅筆抹出,后又用青筆抹出,又要黃筆抹出,三四番后,又用黒筆抺出,是要尋那精底。看道理須是漸漸向里,尋到那精英處方是。”《朱子語類》卷一百四:“某二十年前,得《上蔡語錄》,觀之初用銀朱畫出合處;及再觀則不同矣,乃用粉筆;三觀則又用墨筆。數過之后,則全與元看時不同矣。大抵老兄好去難處用工,不肯向平易處用工,故見如此難進,今當于平易處用工。”《上蔡語錄》:上蔡學案,宋代唯心主義的理學學派之一,謝良佐所創。良佐上蔡人,是程頤的得意門生,稱上蔡先生。其學派以仁、天理為主體,摻雜禪學思想,講究修身養性。宋胡安國、曾括收集他的講學談話稿為《上蔡語錄》,今本三卷,為朱熹所刪定。
②東坡: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少時博通經史,宋仁宗嘉祐二年進士,深受歐陽修贊賞,名滿京師。在北宋新舊黨爭的政治漩渦里,屢遭貶謫。蘇東坡共留下2700多首詩、300多首詞以及卷帙浩繁的散文,是我國作品數量最多、質量最優的作家之一。他在書法、繪畫、飲食、醫藥、禪學等方面也有極其豐碩的建樹。
③《東坡全集·答王庠書》:“卑意欲少年為學者,每讀書皆作數過盡之。書富如入海,百貨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盡取,但得其所欲求者耳。故愿學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人興亡治亂圣賢作用,但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別作一次求事跡故實、典章文物之類,亦如之。他皆仿此。此雖迂鈍,而他日學成,八面受敵,與渉獵者不可同日而語也。”卑:謙詞,作者自稱。數過:多遍,多次。每次作一意求之:每次就一個題目、一方面內容去研讀。治亂:治,與亂相對,特指政治清明安定。八面受敵:喻指遇到各種問題、困難、非議、駁難等。對“八面受敵”法不同人有不同看法,這里摘錄清代著名史學家章學誠的評論以備參考。“蘇君曰:‘吾嘗讀《漢書》矣,凡數過而盡之,如兵、農、禮、樂,每過皆作一意求之,久之而后貫徹。’因取譬于市貨,意謂貨出無窮,而操賈有盡,不可不知所擇云爾。學者多誦蘇氏之言,以為良方,不知此特尋常摘句,如近人之纂類策括者爾,……未可進言于學問也。而學者以為良法,則知學者鮮矣。……蘇氏之言,以求學問則不足,以務舉業則有余也。……其所長者,揣摩世務,切實近于有用,而所憑以發揮者,乃策論也。策論必援故實,茍非專門夙學,必須按冊而稽,誠得如蘇氏之所以讀《漢書》者嘗致力焉,則亦可以應猝備求,無難事矣。”(《文史通義·博約上》)
【評述】
唐彪用朱熹和蘇軾的話,論述了分層次閱讀的兩種方法。“宋人讀書,于切要處率以筆抹。故《朱子語類》論讀書法云,先以某色筆抹出,再以某色筆抹岀。”這是“點抹”讀書法,即用不同色的筆標記看書的不同次數及對“精微”處逐層深入的理解。在一篇文章需要多次閱讀這方面,蘇軾的“八面受敵”法與之相同,而出發點是不同的,蘇軾強調“每次作一意求之”,有助于分層次理解或搜集材料。
2.12 【原文】看書當查考審問更當虛心體認不可參入偏見唐彪曰:或問:書中眾說紛亂,不能歸一,何以處之?余曰:此當先查考諸書。如有未得,則當問習專經者(專經者,專習此經者也)曰:某項事理,眾說紛錯,不能歸一,君專習某經,此一項見于經中者,君必深明其理,愿詳晰示我。諒彼亦不至吝惜不言也。如少有可疑,仍當就最博學者,問之曰:某項事理,眾說紛錯,愿先生詳細教我。彼必樂于訓誨,不至隱秘也①。如是而有不明晰者鮮矣。昔歐陽永叔謂,讀書作文,最貴與有識者多商量②。蓋虛心下問,即是多商量之實際也。
先儒曰:大抵觀書,先須熟讀,使其言若出于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意又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至于文義有疑,眾說紛錯,亦且虛心靜慮,勿遽取舍于其間。先使一說自為一說,隨其辭意以觀其通塞,則其尤無義理者,不待觀于他說而先自屈矣。復以眾說互相比并,而求其理之所安,以考其是非,則似是而非者,亦以相形而見矣。③
唐彪曰:看書、講書須照圣賢口吻,虛心體認,攙著意見,便失本指。圣人之言,如日月中天,四面八方,皆能畢照,無所遺漏;非如鏡懸一壁,止能見一邊,不見三面也。后儒資高明者,解圣賢之書,或過于深;資樸魯者,解圣賢之書,又失之淺。雖由天分使然,然其不得書之精意則一也。所以然者,亦緣看書不將圣賢口吻,虛心體認,先主意見,故有斯病矣。學者不可不知也。
朱子曰:看文字先有意見,多因是私意。如粗糲者,觀書必以勇果強毅為主;柔善者,觀書必以慈祥寬厚為主。其偏也,自己亦不知覺也。④
【注釋】
①訓誨:教誨。隱秘:隱蔽不外露。
②《后山詩話》:“永叔謂為文有三多,看多、做多、商量多也。”
③《朱子讀書法》卷一:“大抵觀書,先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爾。至于文義有疑,眾說紛錯,則亦虛心靜慮,勿遽取舍于其間。先使一說自為一說,而隨其意之所之,以驗其通塞,則其尤無義理者,不待觀于他說而先自屈矣。復以眾說互相詰難,而求其理之所安,以考其是非,則其似是而非者,亦將奪于公論而無以立矣。”
④《朱子語類》卷十一:“看文字先有意見,恐只是私意謂,如粗厲者,觀書必以勇果強毅為主;柔善者,觀書必以慈祥寬厚為主,書中何所不有?”粗糲:糙米,喻粗糙,粗魯。
【評述】
本章論述讀書時應虛懷若谷,靜心思慮,悉心體會作者本意,不可先入為主,穿鑿附會。朱熹說:“讀書正如聽訟,心先有主張乙底意思,便只尋甲底不是;先有主張甲底意思,便只見乙底不是。不若姑置甲乙之說,徐徐觀之,方能辨其曲直。”發現了疑問,“眾說紛亂,不能歸一”時,要虛心靜慮,不要匆忙決定取舍,猝下定論。解決方法有“隨其辭意以觀其通塞”,“查考諸書”,“虛心下問”等。理解要尊重原著精神,客觀分析,不攙己見,是可取的。但其前提是“圣賢之書全是天理”,容易導致對書本的迷信。
2.13 【原文】論古人讀書同異之故唐彪曰:朱子云:讀書之法,先要熟讀;熟讀之后,又當正看,背看,左看,右看;看得是了,未可便說是,更須反復玩味。乃①吳主教呂蒙讀書②與諸葛孔明讀書③,皆止觀大意,則又何也?彪嘗以意推之,大凡書有必宜熟讀者,有止宜看而會其大意者;至于讀書之人,亦有不同,或年長而且祿仕,記性既衰,事機繁雜,讀書止取記其理,不取記其詞,所以有觀大意之說也;少年未仕者,記性既優,事復稀小,讀書既欲精其理,又欲習其詞,所以有熟讀熟看之說也。二者各有所指。學者既知其異,又不可不求其同。蓋大意所在,即書之綱領,一篇之中,不過數言,加功記之,乃讀書至簡捷之法。吳主、孔明致功如此,即朱子于但當看之書,亦何嘗不如此也。故曰,求其異,又不可不知其同。
【注釋】
①乃:而,卻。
②吳主:指孫權。呂蒙(178—219):字子明,三國時吳國富陂人。孫權勸他從事學問,成為吳國名將?!度龂?#183;吳·呂蒙傳》注引《江表傳》:“初權謂蒙及蔣欽曰:‘卿今并當涂掌事,宜學問以自開益。’蒙曰:‘軍中??喽鄤眨蝗輳妥x書。’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令涉獵見往事耳。’”涉獵:泛覽群書,不一定作深入的鉆研?!顿Y治通鑒》卷六十六:“蒙乃始就學,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吳下阿蒙”,比喻原先學識尚淺的人。
③《三國志·蜀·諸葛亮傳注》引《魏略》:“亮在荊州,以建安初與潁川石廣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游學,三人務于精熟,亮獨觀其大略。”
【評述】
本章論述了讀書方法要因書、因人而異。唐彪引用朱熹言論和三國故事說明,學者讀書是“務于精熟”,政治家孔明讀書只是“觀其大略”。而藝術家陶淵明讀書是進行藝術欣賞,好讀書而不求甚解。少年、青年、壯年讀書也有不同。但也有共同之處:都要得其“綱領”,即主旨,這是獲益的根本。
2.14 【原文】成人講書之法及問難之理諸虎男曰:講書宜先說一章大旨,次分開其界限、節次,次講明其何處輕,何處重,何處虛,何處實,次講明其照應、聯絡(如《大學》、《中庸》兩書,皆有聯絡、照應),次逐句分講,次逐字分晰。如此,則不惟書義明白,而作文之理,已在其中矣。
唐彪曰:經書皆順序而講,至于誠、仁、性、道等難解之書,則宜匯集諸書,一齊合講,庶幾明晰。如欲解“仁”字之書,宜將諸書言仁章句①,開集一單,置于講案,以防遺漏。蓋精微之理,有全體全用,有半體半用,有一節一枝②;立言者,有正指,有反形,有因病救偏,有尚論節取,有描寫高深,有贊揚絕詣③。理非一軌,語散各書,甚難融貫矣。即注解講章,皆屬皮毛敷衍,安能注此即通彼根源,注彼即兼此精妙?原屬零星破碎,若再分講,則講至《論》、《孟》,而《學》、《庸》茫然;講至《學》、《庸》,而《論》、《孟》又茫然矣。凡講書之法,遇難講之書,貴于數日間,取諸書四面合攏參詳④,始能窺其實義,此妙訣也。雖然得訣矣,若講者欲速貪多,使聽者神疲鼾睡,則大無益。故一書可合數日講之,一日當分二次講之。蓋所講簡少,斯聽者易記,易于玩索審問也。必令學生作數日體認,仍令其復解,庶幾理從心上過,或能會通,能記憶,未可知矣。此成人講書之法也。
唐彪曰:學生復講書時,全要先生駁問⑤,層層辯駁,如剝物相似,去盡皮,方見肉,去盡肉,方見骨,去盡骨,方見髓,書理始能透徹⑥。不可略見大意,即謂已是也。雖然,凡書不特弟子復講時,師宜駁難,即先生講解時,弟子亦宜駁問。先生所講未徹處,弟子不妨以己見證之。或弟子所問,先生不能答,先生即宜細思,思之不得,當取書考究。學問之相長,正在此也。切勿掩飾己短,支離其說⑦,并惡學生辯難。蓋天下事理無窮,圣賢尚有不知,何況后學?不能解者,不妨明白語學生:我于此猶未曾見到。如此則見地高曠⑧,弟子必愈加敬之;不如此,反不為弟子所重矣!
唐彪曰:凡讀古今人書,有所批評,必宜起草,增減既定,用格謄之。若隨意品騭,潦草書寫,是謂涂抹簡編⑨,非批評也。昔孫月峰讀書,凡有所評,必草稿已定,而后用格端整書之,不肯以草率從事,故其所評《國策》、《史記》,頗有獨見。由此推之,即品騭時藝,亦何可輕率也!
【注釋】
①章句:分析古書的章節句讀。
②全體全用:具眾理是全體,應萬事是大用。《正蒙初義》卷九:“言徳言敦化言大徳言禮器言誠皆體也,言福言川流言不器言禮運言樂皆用也。”
③尚論:追論。尚,通“上”。絕詣:行詣高絕。
④參詳:參酌詳審。
⑤復講:指讓學生講解老師所講解過的經書,以增進理解。駁問:辯駁反問,以定是非。
⑥《朱子讀書法》卷一:“為學讀書須是耐煩細意去理會,切不可粗心,若曰自有個捷徑法,便是誤人底深坑也。未見得道理時,似數重物包裹在里,許無緣可以便見。須是今日去了一重,又見得一重;明日又去了一重,又見得一重;去盡皮,方見肉;去盡肉,方見骨;去盡骨,方見髓,使粗心大氣不得。”
⑦支離:使散亂沒有條理。
⑧見地:見解,見識。
⑨品騭:評定。簡編:古人或書于簡,或書帛、紙,編次成書,后因泛稱書為簡編。
【評述】
唐彪論述成人講書之法及問難之理由三個要點:(1)首先引用諸虎男的話說明了成人讀文講文的一般步驟:瀏覽—要旨—鑒文—析句(含析字)。講讀教學,不僅要學生懂得“是什么”,如文章的基本精神等;更重要的是要他們懂得“為什么”,如謀篇布局等。即“不惟書義明白”,更應明白“作文之理”,這是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2)接著提出了“分講”、“合講”法。“經書皆順序而講”,即“分講”;而對“誠、仁、性、道等難解之書”則宜“合講”——進行專題講座,匯集諸書的有關內容,“合攏參詳”,通過比較各家對同一問題的不同理解,以真正把握“仁、性”等根本問題,窺其實義,視其精微。既注意資料占有的全面性,又講究教學的可接受性。(3)著重闡述了師生相互“駁問”的成人教學法。師生在這種自由、活潑的學習氛圍中,相互問難,切磋討論,既發揮教師的積極作用,又調動學生個體的主觀能動性,真正實現教學相長。提問也要“層層辯駁”,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逐步深化,循序漸進,符合認識活動的系統性。這是教學民主思想的集中表現,是當時最先進的教育思想。
【卷二綜述】
本卷在卷一談讀書作文“根本功夫”的基礎上,總結分析了我國傳統的讀書方法,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體現了唐彪的“得訣歸來好讀書”的語文教學思想。葉圣陶說:“閱讀教學之目的,我以為首在養成讀書之好習慣。”“從前書塾里的先生很有些注重方法的。”“如今學習時間既已減少,而應得的成績又非得到不可,惟有特別注重方法,才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第726,57,58頁)唐彪提出的讀書方法值得我們借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