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愛的,是孩子還是分數(shù)? 記得有位六年級的女孩把寫給媽媽的“知心家信”寄給了我,題目是《分,才是媽媽的孩子》。信中寫道: 那天,我從老師手里接過數(shù)學試卷。糟了!58分!我垂頭喪氣地回到家,膽怯地靠在門邊,眼睛盯著腳尖。“媽媽,我得了58分。”我小聲地說。 “啪!”一記耳光落在我的臉上,媽媽的眼睛瞪得像銅鈴,額上的皺紋形成了一個側(cè)立的“八”字,左手叉腰,右手抓起蒼蠅拍,照我的屁股上就是一下,口里說著:“你這個不爭氣的東西,我辛辛苦苦送你上學,你不好好讀書,才考了58分……”晚飯時,我把一碗不知什么滋味的飯和著淚水咽下去了。 今天,我從老師手里接過語文考卷。??!100分!我哼著小曲像小燕子似的“飛”進家門。“媽媽,你看,100分!” “叭!”一個響亮的吻印在我的臉上。媽媽那大大的眼睛瞇成一條縫,額上的皺紋變得舒展了,雙手緊抱著我,嘴已笑得合不攏:“哈哈……我的女兒真好,真乖。”那天的午飯是豬肉和魚湯…… 我多想問一句:“媽媽到底愛什么?是我,還是我的分數(shù)?” 到底是愛孩子,還是愛分數(shù)?也許,我們所有的父母都該認真想一想。在分數(shù)面前,往往孩子痛苦,家長焦急,老師擔憂。小小的分數(shù),有可能給孩子的童年蒙上陰影,有可能引發(fā)親子矛盾,有可能引發(fā)夫妻戰(zhàn)爭。人成了分數(shù)的奴隸,值嗎? 探究這種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原因,我認為: 一是教育目的出了問題。國家制定的教育目標是把學生培養(yǎng)成全面發(fā)展的人。而事實上,在一些中小學,教育的目的成了考大學,考大學就要看分數(shù),于是分數(shù)成了“命根”,考試成了“法寶”。那么,上大學為了什么?有人說,是為了找到好工作。找到好工作是為了什么?有人說,是為了好好生活。然而,分數(shù)高就能獲得好生活嗎?不一定。社會需要的是有健全人格、良好人際關系及較強處理問題能力的人。一張試卷也許可以帶你走進大學的校門,但卻未必能帶你走進好單位的大門,更不一定能帶你走進好生活的大門。用孩子童年的快樂、身心的健康來換取分數(shù),值嗎? 二是教育的評價標準出了問題。一些孩子為了分數(shù),或弄虛作假,或退縮逃避,或陷入惡性競爭。一些學校甚至向孩子傳遞以生命換取分數(shù)的思想。北京一所名牌小學五年級教室里的標語是這樣寫的:“累死也比輸了的感覺好!”我想,面對這樣的現(xiàn)狀,我們責怪的不應該是孩子,也不能只責怪學校與老師,因為,孩子的發(fā)展方向、學校的教育方式,往往是評價機制所決定的。所以,當“分數(shù)”不再是評價“好孩子”、“壞孩子”的唯一標準時,我們的孩子與校園才會變得更加美麗。 三是家長的心態(tài)出了問題。孩子的成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有成功也有失敗,有輸也有贏。可是一些父母要求孩子成為常勝將軍,這就違背了成長的規(guī)律。在這種環(huán)境中長大的孩子,往往經(jīng)不起挫折與失敗,缺少勇氣與自信。一位在全班排名第六的大一女生告訴我她想跳樓自殺,我問:“你考第六名很好了,為什么要自殺呢?”她流著淚說:“我媽讓我考第一。我對不起她,還不如死了!” 面對這些問題,大家都在努力尋找解決方法。我有三條建議:在社會層面,全面、大范圍地反思教育的目的,展開相關的社會調(diào)查,思考分數(shù)與人的全面素質(zhì)之間的關系。在學校教育層面,要改變、完善教育的評價體系。因為如何全面地評價孩子,是徹底擺脫“以分為本”困境的重要方面。而堅持“以分為本”還是“以人為本”,關系到是否堅持了科學發(fā)展觀,關系到孩子甚至整個家庭的命運與幸福。在家庭教育層面,家長要調(diào)整心態(tài)。父母的心態(tài)直接影響著孩子的成長。能正確看待輸贏、正確看待分數(shù)的父母,會培養(yǎng)出堅強、自信的孩子,否則,孩子的人生觀可能被扭曲。其實,人生就是一個不斷嘗試失敗與成功的過程。成功的人,不是得到的多,而是不怕失敗。父母應該時刻為孩子的成功與失敗鼓掌,因為經(jīng)歷就是財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