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入門1
明 李橚
卷首
集例
○一因病陟醫,苦無統要入門,叔和《脈訣》、東垣《藥性》、《編注病機》、《醫方快捷方式》、《醫學權輿》,非不善也,然皆各自成帙,有所不便,《傷寒論》、《活人書》、《百問歌》,非不美也,然非幼讀不能成誦;《醫經國小》法全辭略,真可以入門也,而《局方》又有所未備,且意太簡古,學人亦難了悟。
是以少瘥,將前數書合并成帙,中分內外。內集詳于運氣、經絡、針灸、脈、藥,外集詳于溫暑、傷寒、內傷、雜病、方論。醫能知此內外門戶,而后可以設法,治病不致徇象執方,夭枉人命,故題之曰《醫學入門》。
○一陰騭,病家元氣,醫家本領。國朝為善陰騭,當時置一冊座右,則意向自別。
○保養以助藥力,若專恃藥而不知養性,則藥亦難效。古人皆先養性,不愈而后服藥,故纂《素問》及丹溪二說于前,而附以己意,斷之于后。
○運氣理微,一遵《素問》、《靈樞》及各名家要括。
○歷代名醫姓氏,上古者遵名醫圖及原醫藥性,俾人知所自而不忘其本也;漢唐以后名家纂《醫林史傳》、《外傳》而載其治驗,俾人知所法也。
○經絡,修明堂仰人伏人圖歌,而注以《內經》。寸數穴法主治,與《銅人針灸經》及徐氏、莊氏皆同。
○臟腑遵《素》、《難》,兼采華佗《內照》、《編注藥性》等書。
○灸必根據古,針學曾受五家手法,取其合于《素》、《難》及徐氏、何氏,錄之以備急用。
○形色脈訣,遵《素》、《難》及《醫經國小》、《脈經》、《脈圖》、《權輿》、《脈訣》。
○本草用《醫經國小》及《快捷方式》、《釋藥》、《集韻》,得《大觀》旨也,更采《集要》等書,注其未備。
○溫暑全纂劉河間《原病式》。
○傷寒以陶氏《六書》為主,并入《傷寒論注》及《活人書》、《百問》、《百證》、王氏《家寶》、《仁齋直指》等書,而其分段次序,用《活人賦》改補,拆為病機、用藥二篇,則愚之管見也。后閱《溯洄集》所論次序頗同,惜其未暇編耳。
○內傷纂東垣并各名家而編次之。
○雜病竊危氏《得效方》意,及丹溪用藥總法,而提其風、寒,暑、濕、燥、火、氣、血、痰、郁大綱于前,稍從《丹溪附余》,小目分類于后。其歌括一以《快捷方式》、《權輿》為主而改補之,更用《玉機微義》、《袖珍》、《仁齋直指》、萬氏等方分注于下。
○女科以《婦人良方》為主及參名家。
○小兒以《仁齋》為主,并《安老懷幼》書,痘疹以《醫學正傳》為要,并《仁齋》、陳氏、魏氏、聞人氏三要等書。
○外科以《外科樞要》為主。
○治法集古而去其重復耳。
○雜病用藥賦及古方詩括,根據《仁齋》、《快捷方式》而修補之。凡病機注下有方名而無藥品,又不書見何門,必見傷寒雜病用藥賦與古方詩括,或本草注,目錄可查。
○正方名,凡單方如抑青丸,則改為單黃連丸。二味者加一古字于上,所以遵神農也。三味者如三補丸,改為黃連黃芩黃柏丸,若黃連為君,則先連次芩、柏,湯藥亦然,所以效仲景也。又如四君子之類,加一二味便易其名者,則去其新立名目,只云即四君子湯加某藥。又有君臣佐使,以多者為君,合以君藥立名,中間有以臣藥及佐使藥立名者,悉易之。凡此皆厭方之太多而理益湮塞,又令人易記也。其間有二十四五味以上者,決不錄入,蓋太雜太多,非神農本意。又下以藥味為名者,下卻更不載其藥,如芎辛湯,白術甘草水煎,下更不載芎、辛二藥。
○歌括多有一句兩讀者,大字既可成句,又可接下小注成一句者,多是湯散名字。大字止載其名,湯散二字注下,凡此皆省字故耳。雖然欲簡省者,心也;不能省而簡HT 八九帙者,學之無要而依樣畫成,聊為初學入門。若大方專精,徒為嗤笑之資云。
先天圖說
學《易》而后可以言醫,非學乎畫也,學乎爻也。試觀之心,果有畫乎?果有爻乎?元理元氣渾合無間而已。生天生地,生人生物,皆由此造化以為之主也。頤生者知此,則自然懲忿窒欲而水火交泰。濟人者知此,則自然辨物居方而沉 頓復。圈之于首,以便不識字者開卷肅然,至簡至易而玩之有趣耳。敢曰且于羲皇心地上著力,以竊軒岐之微意哉!是為說。
人之百病,皆由水火不交,故以后天坎離繼之。血屬水,氣屬火,血陰而氣陽也。離中虛,真陰存焉;坎中滿,真陽寓焉。陰陽虛實之機,醫道思過半矣。
天地人物氣候相應說
經十二,絡十五,凡二十七,氣血相貫,無有休息。故一歲陰陽升降,會于立春;一日陰陽曉昏,會于寅時。榮衛循環,上應天之度數,下應地之分野。天有宿度,地有經水,人有經脈。宿謂二十八宿,度謂天之三百六十五度也。經水者,謂海水、清水、渭水、湖水、沔水、汝水、江水、淮水、漯水、河水、漳水、濟水也,以其內合經脈,故名之曰經水焉。經脈者,謂手足三陰三陽之脈,所以言者,以內外參合,人氣應之,故言及也。內足陽明,外合海水;內足太陽,外合清水;內足少陽,外合渭水;內足太陰,外合湖水;內足厥陰,外合沔水;內足少陰,外合汝水;內手陽明,外合江水;內手太陽,外合淮水;內手少陽,外合漯水;內手太陰,外合河水;內手心主,外合漳水;內手少陰,外合濟水,內外輸應。氣衛于外,以充皮膚;血榮于中,以營經絡。周一體而無間,應漏水百刻而不違,一百一夜,一萬三千五百息,乃平人之常也。察陰陽,決生死,雖經絡流注,如環之無端,豈能逃于脈之三部耶?至于草木昆蟲,盡皆得氣之先,所以雖干枯陳朽,亦可以調臟腑而治疾病,其氣同也,學人玩之。
天地人物氣候相應圖
凡五日為一候,三候為一氣,二氣為一月,六十日為一氣,三月為一時,四時為一歲,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以為期歲之數。
凡五日一候變者,土化也。五日足而候不變者,即一候生災。四月陽土,育生萬物;十月陰土,收藏萬物。
土也者,萬物之所以成始而成終也。
腦者髓之海,諸髓皆屬于腦,故上至腦,下至尾 ,髓則腎主之。
膻中名氣海,在兩乳之間,為氣之海也,氣所居焉,能分布陰陽。氣者生源,乃命之主,故為人父母,不可損也。
膈膜在心肺之下,與脊、腸、腹周回相著,如幕不漏,以遮蔽濁氣,使不上熏于心肺。
闌門、神闕,津液滲入膀胱,穢濁流入大腸。
人之一身,經絡臟腑,百骸九竅,盡皆貫通。足太陽行身之背,足陽明行身之前,足少陽行身之側。外有感傷,內有傳變,今小繪圖,以便熟玩。
釋方
以程氏為主。漢魏尚實,以藥品名方,不必釋也。唐宋后,方尚奇而名好異,茍不知立名之義,將何以用其方耶?
三生飲
三藥皆生用也。
急救稀涎散
稀,化而少也。風痰壅盛,急用此化痰救之。
三建湯
三種盡出建平也。
烏藥順氣散
人氣順則安,氣逆者必烏藥之辛以順之。
星香散
二藥偶方之制以通喉也。
星附湯
三藥奇方之制以達下也。
排風湯
排,推也。用藥推去其風也。
左經湯
左,佐也∶經,脈絡也。血少經滯,手足攣搐,用藥佐之也。
三化湯
三藥化痰、化滯、化風也。
防風通圣散
預防風疾,通靈如圣。
玉真丸
言如玉之白也。
一字散
古方一錢四字,一字二分半也。
三痹湯
風寒濕三氣合而為痹也。
四神丸
四藥有神驗也。
五苓散
五件以苓為主。
抵當湯
蓄血住于下焦,用藥擠去,邪不能抵當也。
瀉清丸
瀉東方青色肝木也。
三一承氣湯
三方合為一也。
白通湯
蔥白之辛以通陽也。
六一順氣湯
一方可兼六方。
大柴胡湯
泄熱之功大也。
五積散
積寒、積食、積氣、積血、積痰,五者之積可散也。
小柴胡湯
力小而和緩也。
藿香正氣散
言能正氣之不正也。
黑奴
釜底煤黑色;奴,小麥奴也。
紫雪
丁香、麝香熬膏色紫,藥屑如雪。
桃花散
言其色如之。
雄黃銳散
丸如小指尖銳,納谷道中也。
雙解散
表里俱解。
霹靂散
如雷之擊動陽氣也。
調中湯
瀉胃火以和胃氣也。
六和湯
六腑不和,用此以和之也。
六一湯
一名天水散,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義也,又名益元散者,除中熱以益元氣也。
誘行丸
夏月服之不渴,誘人行路。
大順散
熱因熱用,從治之法也,故謂大順;冷凍飲料者,不傷肺也。
一清飲子
諸熱能一一清之。
桂苓甘露飲
桂甘辛,苓甘淡,止渴如甘露也。
來復丹
一陽之氣來復也。
二氣丹
硝石氣寒為陰,硫磺氣熱為陽,以二氣理二氣也。
腎著湯
濕氣附著于腎,方能去之。
三和湯
血秘、氣秘、風秘,三者皆可和也。
七氣湯
治七情之氣也。
清燥湯
治肺金之火,清其干燥,則生化之源滋潤而達也。
神保丸
言藥之效,如神保全也。
導滯通幽湯
導引腸中積滯,使通幽門而下也。
鹽煎散
用鹽引入腎也。
越鞠丸
鞠,郁也。藥能發越其郁結之氣。方多誤為越曲。
雞舌香散
藥氣如雞舌之香也。
分心氣飲
分開心胸間郁氣也。
流氣飲子
流行滯氣也。
蟠蔥散
蔥能通氣,蟠曲其蔥,入藥為引。
失笑散
病忽去而不覺發笑。
復元通氣散
元氣復,則通而不滯。
抑氣散
高者抑之。
一塊氣丸
積氣結成一塊,方能治之。
阿魏撞氣丸
撞散氣塊痞積。
交感丹
茯神陽中陰,香附血中氣,陰陽交感而氣血和矣。
補天丸
藥能補陰,天元一氣也。
大造丸
藥能大生氣血,如天地造成也。
夢授天王補心丹
終南山宣律誦經勞心,昆沙門天王夢授此方。
雙和散
氣血兩和也。
十全大補湯
十藥全而大,能補虛。
威喜丸
松脂入地,三千年化為威喜,食之令人長生,方名茯苓,言威喜者,美之也。
二至丸
夏至陰生,鹿解角;冬至陽生,麋解角。方用二角者,取二至之陰陽以生氣血也。
鹿首四斤丸
八藥各半斤也。
人參養榮湯
人參補氣,言養榮者,氣盛則血生也。
瑞蓮丸
蓮實用之有奇效,故曰瑞。
打老兒丸
婦人年過百歲,打其年老兒子不服此丸也。
天真丸
天真,精氣也,此藥能補之。
補中益氣湯
黃 補中,人參益氣。
虎潛丸
凡人龍常出于水,龍飛而汞輕;虎常出于火,虎走而鉛枯,虎潛火伏而滋陰也。用脛骨者,虎一身筋力,皆出于前足脛中,性氣藏焉。
草還丹
非金非石,惟草是餌。
清震湯
頭風如震,藥能清之。
清空膏
人首,天之象空虛。藥能清頭昏,故曰清空。
五蒸湯
五臟蒸熱。
單白芷丸,又名都梁丸
白芷出都梁山。
妙香散
木香和氣,麝香通氣。經曰∶通則不痛,痛則不通。香藥之妙如此。
抑青丸
瀉肝也。
歸脾散
憂思傷脾,健忘怔忡,用此復還脾氣。
潛行散
潛行,水底行也,腳疾有濕故云。
舒經湯
凡筋虛則痛,血虛則蜷,故養血以舒經也。
黑虎丹
黑豆、虎脛骨也。
二妙散
黃柏除熱,蒼術除濕,二妙藥也。
八正散
八藥能正膀胱之水道也。
導赤散
導引膀胱水道,而治小便赤也。
火腑丹
言治心熱小便赤也。
清心蓮子飲
清心降火,蓮子之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