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儒家哲學/梁啟超

     山爺wzs0718 2011-07-04

    儒家哲學/梁啟超

    本書以《儒家哲學》為中心,收錄了梁啟超有關儒家哲學、儒家政治哲學和儒教的代表性論述,書前有長篇導讀?!度寮艺軐W》是梁啟超晚年研究中國哲學史的一部力作,原本是梁氏在清華國學院的講課稿,由其弟子周傳儒記錄。梁啟超在講演中提出了不少新穎深刻的見解。他認為哲學之內涵并無統一之標準,而有地域之分、民族之別。儒家哲學與西方哲學不僅范圍不同,討論的內容也有很大差異。儒家哲學所討論的問題,西方哲學或并未涉及,或理解途徑有別;西方哲學所研究的主要問題,中國哲學或認為不必研究,或研究得不夠透徹。鑒于此,他認為最好將“儒家哲學”稱為“儒家道術”。由此出發,他對...
    第一章 儒家哲學是什么(1)

    “哲學”二字,是日本人從歐文翻譯出來的名詞。我國人沿用之,沒有更改。原文為Philosophy,由希臘語變出,即愛智之意。因為語原為愛智,所以西方人解釋哲學,為求知識的學問。求的是最高的知識,統一的知識。

    西方哲學之出發點,完全由于愛智;所以西方學者,主張哲學的來歷,起于人類的好奇心。古代人類,看見自然界形形色色,有種種不同的狀態,遂生驚訝的感想。始而懷疑,既而研究,于是成為哲學。

    西方哲學,最初發達的為宇宙論、本體論,后來才講到論理學、認識論。宇宙萬有,由何而來?多元或一元,唯物或唯心,造物及神是有是無?有神如何解釋?無神如何解釋?等等,是為宇宙論所研究的主要問題。

    此類問題,彼此兩方,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辯論終久不決。后來以為先決問題,要定出個辯論及思想的方法和軌范。知識從何得來?如何才算精確?還是要用主觀的演繹法,先立原理,后及事實才好?還是采客觀的歸納法,根據事實,再立原理才好?這樣一來,就發生論理學。

    再進一步,我們憑什么去研究宇宙萬有?人人都回答道:憑我的知識。但“知識本身”到底是什么東西呢?若不窮究本源,恐怕所研究的都成砂上樓閣了。于是發生一種新趨向,從前以知識為“能研究”的主體,如今卻以知識為“所研究”的對象,這叫做認識論。認識論發生最晚,至康德以后,才算完全成立。認識論研究萬事萬物,是由知覺來的真,還是由感覺來的真?認識的起源如何?認識的條件如何?認識論在哲學中,最晚最有勢力。有人說除認識論外,就無所謂哲學,可以想見其位置的重要了。



      這樣說來,西洋哲學由宇宙論或本體論趨重到論理學,更趨重到認識論。徹頭徹尾都是為“求知”起見。所以他們這派學問稱為“愛智學”,誠屬恰當。

    中國學問不然。與其說是知識的學問,毋寧說是行為的學問。中國先哲雖不看輕知識,但不以求知識為出發點,亦不以求知識為歸宿點。直譯的Philosophy,其含義實不適于中國。若勉強借用,只能在上頭加上個形容詞,稱為人生哲學。中國哲學以研究人類為出發點,最主要的是人之所以為人之道,怎樣才算一個人?人與人相互有什么關系?

    世界哲學大致可分三派:印度、猶太、埃及等東方國家,專注重人與神的關系;希臘及現代歐洲,專注重人與物的關系;中國專注重人與人的關系。中國一切學問,無論那一時代,那一宗派,其趨向皆在此一點,尤以儒家為最博深切明。

    儒家哲學,范圍廣博。概括說起來,其用功所在,可以《論語》“修己安人”一語括之。其學問最高目的,可以《莊子》“內圣外王”一語括之。做修己的功夫,做到極處,就是內圣;做安人的功夫,做到極處,就是外王。至于條理次第,以《大學》上說得最簡明?!洞髮W》所謂“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就是修己及內圣的功夫;所謂“齊家治國平天下”,就是安人及外王的功夫。

    然則學問分做兩橛嗎?是又不然。《大學》結束一句“一是皆以修身為本”。格致誠正,只是各人完成修身工夫的幾個階級;齊家治國平天下,只是各人以已修之身去齊他治他平他。所以“自天子以至于庶人”,都適用這種工作。《論語》說“修己以安人”,加上一個“以”字,正是將外王學問納入內圣之中,一切以各人的自己為出發點。以現在語解釋之,即專注重如何養成健全人格。人格鍛煉到精純,便是內圣;人格擴大到普遍,便是外王。儒家千言萬語,各種法門,都不外歸結到這一點。

    以上講儒家哲學的中心思想,以下再講儒家哲學的范圍??鬃訃L說,“智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自儒家言之,必三德具備,人格才算完成。這樣看來,西方所謂愛智,不過儒家三德之一,即智的部分。所以儒家哲學的范圍,比西方哲學的范圍,闊大得多。

    儒家既然專講人之所以為人,及人與人之關系,所以他的問題,與歐西問題,迥然不同。西方學者唯物唯心多元一元的討論,儒家很少提及。西方學者所謂有神無神,儒家亦看得很輕?!墩撜Z》說:“子不語怪力亂神。”孔子亦說:“未知生,焉知死。”把生死神怪,看得很輕,這是儒家一大特色。亦可以說與近代精神相近,與西方古代之空洞談玄者不同。

    儒家哲學的缺點,當然是沒有從論理學、認識論入手。有人說他空疏而不精密,其實論理學、認識論,儒家并不是不講。不過因為方面太多,用力未專,所以一部分的問題,不如近代人說得精細。這一則是時代的關系,再則是范圍的關系,不足為儒家病。

    東方哲學辯論得熱鬧的問題,是些什么?如:

      一、 性之善惡,孟荀所討論。

      二、 仁義之內外,告孟所討論。

      三、 理欲關系,宋儒所討論。

      四、 知行分合,明儒所討論。

    此類問題,其詳細情形,到第五章再講。此地所要說明的,就是中國人為什么注重這些問題。他們是要討論出一個究竟,以為各人自己修養人格或施行人格教育的應用,目的并不是離開了人生,翻騰這些理論當玩意兒。其出發點既與西方之以愛智為動機者不同。凡中國哲學中最主要的問題,歐西古今學者,皆未研究,或研究的路徑不一樣。而西方哲學中最主要的問題,有許多項,中國學者認為不必研究;有許多項,中國學者認為值得研究,但是沒有研究透徹。

    第一章 儒家哲學是什么(2)

    另外有許多問題,是近代社會科學所研究的,儒家亦看得很重。在外王方面,關于齊家的,如家族制度問題,關于治國的,如政府體制問題,關于平天下的,如社會風俗問題。所以要全部了解儒家哲學的意思,不能單以現代哲學解釋之。儒家所謂外王,把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等等都包括在內;儒家所謂內圣,把教育學、心理學、人類學等等都包括在內。

    因為這個原故,所以標題“儒家哲學”四字,很容易發生誤會。單用西方治哲學的方法,研究儒家,研究不到儒家的博大精深處。最好的名義,仍以“道學”二字為宜。先哲說:“道者,非天之道,非地之道,人之所謂道也。”又說:“道不遠人,遠人不可以為道。”道學只是做人的學問,與儒家內容最吻合。但是《宋史》有一個《道學傳》,把道學的范圍,弄得很窄,限于程朱一派?,F在用這個字,也易生誤會,只好亦不用他。

    要想較為明顯一點,不妨加上一個“術”字,即《莊子•天下篇》所說“古之道術有在于是者”的“道術”二字。道字本來可以包括術,但再分細一點,也不妨事。道是講道之本身,術是講如何做去,才能圓滿。儒家哲學,一面講道,一面講術;一面教人應該做什么事,一面教人如何做去。

    就前文所舉的幾個問題而論,如性善惡問題,討論人性本質,是偏于道的;如知行分合問題,討論修養下手功夫,是偏于術的。但討論性善惡,目的在教人如何止于至善以去其惡,是道不離術;討論知行,目的在教人從知入手或從行入手以達到理想的人格境界,是術不離道。

    外王方面亦然,“民德歸厚”是道,用“慎終追遠”的方法造成他便是術;“政者正也”是道,用“子帥以正”的方法造成他便是術;“平天下”、“天下國家可均”是道,用“所惡于上毋以使下,所惡于下毋以事上……”的“挈矩”方法造成他便是術。道術交修,所謂“六通四辟小大精粗其運無乎不在”。儒家全部的體用,實在是如此。

    由此言之,本學程的名稱,實在以“儒家道術”四字為最好。此刻我們仍然用“儒家哲學”四字,因為大家都用慣了,“吾從眾”的意思。如果要勉強解釋,亦未嘗說不通。我們所謂哲,即圣哲之哲,表示人格極其高尚,不是歐洲所謂Philosophy范圍那樣窄。這樣一來,名實就符合了。

    第二章 為什么要研究儒家哲學(1)

    為什么要研究儒家道術?這個問題,本來可以不問,因為一派很有名的學說,當然值得研究。我們從而研究之,那本不成問題。不過近來有許多新奇偏激的議論,在社會上漸漸有了勢力。所以一般人對于儒家哲學,異常懷疑。青年腦筋中,充滿了一種反常的思想。如所謂“專打孔家店”,“線裝書應當拋在茅坑里三千年”等等。此種議論,原來可比得一種劇烈性的藥品。無論怎樣好的學說,經過若干時代以后,總會變質,攙雜許多凝滯腐敗的成分在里頭。譬諸人身血管變成硬化,漸漸與健康有妨礙。因此,須有些大黃芒硝一類瞑眩之藥瀉他一瀉。所以那些奇論,我也承認他們有相當的功用。但要知道,藥到底是藥,不能拿來當飯吃。若因為這種議論新奇可喜,便根本把儒家道術的價值抹煞,那便不是求真求善的態度了?,F在社會上既然有了這種議論,而且很占些勢力,所以應當格外仔細考察一回。我們要研究儒家道術的原因,除了認定為一派很有名的學說而研究之以外,簡括說起來,還有下列五點:

    一、 中國偌大國家,有幾千年的歷史。到底我們這個民族,有無文化?如有文化,我們此種文化的表現何在?以吾言之,就在儒家。

    我們這個社會,無論識字的人與不識字的人,都生長在儒家哲學空氣之中。中國思想,儒家以外,未嘗沒有旁的學派。如戰國的老墨,六朝、唐的道佛,近代的耶回,以及最近代的科學與其他學術。凡此種種,都不能拿儒家范圍包舉他們;凡此種種,俱為形成吾人思想的一部分。不錯,但是我們批評一個學派,一面要看他的繼續性,一面要看他的普遍性。自孔子以來,直至于今,繼續不斷的,還是儒家勢力最大。自士大夫以至臺輿皂隸普遍崇敬的,還是儒家信仰最深。所以我們可以說,研究儒家哲學,就是研究中國文化。

    誠然儒家以外,還有其他各家。儒家哲學,不算中國文化全體;但是若把儒家抽去,中國文化,恐怕沒有多少東西了。中國民族之所以存在,因為中國文化存在。而中國文化,離不了儒家。如果要專打孔家店,要把線裝書拋在茅坑里三千年,除非認過去現在的中國人完全沒有受過文化的洗禮。這話我們肯甘心嗎?

    中國文化,以儒家道術為中心,所以能流傳到現在。如此的久遠與普遍,其故何在?中國學術,不滿人意之處尚多,為什么有那些缺點?其原因又何在?吾人至少應當把儒家道術,細細研究,從新估價。當然,該有許多好處;不然,不會如此悠久綿遠。我們很公平的先看他好處是什么,缺點是什么。有好處把他發揚,有缺點把他修正。

    二、 鄙薄儒家哲學的人,認為是一種過去的學問,舊的學問。這個話,究竟對不對?一件事物到底是否以古今新舊為定善惡的標準,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我們不能說新的完全是好的,舊的完全是壞的。亦不能說古的完全都是,今的完全都不是。古今新舊,不足以為定善惡是非的標準。因為一切學說,都可以分為兩類。一種含有時代性,一種不含時代性,即《禮記》所謂“有可與民變革者,有不可與民變革者”。有許多學說,常因時代之變遷而減少其價值。譬如共產與非共產,就含有時代性。究竟是共產相利,還是集產相利,抑或勞資調和相利,不是含時代性就是含地方性。有的在現在適用,在古代不適用。有的在歐洲適用,在中國不適用。

    有許多學說,不因時代之變遷,而減少其價值。譬如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利用厚生,量入為出,養人之欲,給人之求,都不含時代性,亦不含地方性。古代講井田固然適用,近代講共產亦適用。中國重力田,固然適用;外國重工商,亦能適用。

    儒家道術,外王的大部分,含有時代性的居多。到現在抽出一部分不去研究他也可以。還有內圣的全部,外王的一小部分,絕對不含時代性。如智仁勇三者,為天下之達德,不論在何時何國何派,都是適用的。

    關于道的方面,可以說含時代性的甚少。關于術的方面,雖有一部分含時代性,還有一部分不含時代性。譬如知行分合問題。朱晦庵講先知后行,王陽明講知行合一。此兩種方法都可用,研究他們的方法,都有益處。儒家道術,大部分不含時代性,不可以為時代古思想舊而拋棄之。

    三、 儒家哲學,有人謂為貴族的非平民的,個人的非社會的。不錯,儒家道術,誠然偏重私人道德,有點近于非社會的。而且二千年來誦習儒學的人都屬于“士大夫”階級,有點近于非平民的。但是這種現象,是否儒學所專有,是否足為儒學之病,我們還要仔細考察一回。
     
    第二章 為什么要研究儒家哲學(2)

    文化的平等普及,當然是最高理想。但真正的平等普及之實現,恐怕前途還遠著哩。美國是最平民的國家,何嘗離得了領袖制度?俄國是勞農的國家,還不是一切事由少數委員會人物把持指導嗎?因為少數人誦習受持,便說是帶有貴族色彩,那么,恐怕無論何國家,無論何派學說,都不能免,何獨責諸中國,責諸儒家呢?況且文化這件東西,原不能以普及程度之難易定其價值之高低。李白、杜甫詩的趣味,不能如白居易詩之易于普及享受;白居易詩之趣味,又不能如盲女彈詞之易于普及享受。難道我們可以說《天雨花》比《白氏長慶集》好,《長慶集》又比《李杜集》好嗎?現代最時髦的平民文學、平民美術,益處雖多,然把文學美術的品格降低的毛病也不小,這是不能否認的事實。何況哲學這樣東西,本來是供少數人研究的。主張“平民哲學”,這名詞是否能成立,我不能不懷疑。

    儒家道術,偏重士大夫個人修養。表面看去,范圍似窄,其實不然。天下事都是士大夫或領袖人才造出來的,士大夫的行為,關系全國的安危治亂及人民的幸福疾苦最大。孟子說得好:“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于眾也。”今日中國國事之敗壞,那一件不是由在高位的少數個人造出來。假如把許多掌握權力的馬弁強盜,都換成多讀幾卷書的士大夫,至少不至鬧到這樣糟。假使穿長衫的穿洋服的先生們,真能如儒家理想所謂“人人有士君子之行”,天下事有什么辦不好的呢?我們受高等教育的青年,將來都是社會領袖。造福造禍,就看我們現在的個人修養何如。儒家道術專注重此點,能說他錯嗎?

    四、 有人說自漢武帝以來,歷代君主,皆以儒家作幌子,暗地里實行高壓政策。所以儒家學問,成為擁護專制的學問,成為奴辱人民的學問。

    誠然歷代帝王,假冒儒家招牌,實行專制,此種情形,在所不免。但是我們要知道,幾千年來,最有力的學派,不惟不受帝王的指使,而且常帶反抗的精神。儒家開創大師,如孔、孟、荀都帶有很激烈的反抗精神,人人知道的,可以不必細講。東漢為儒學最盛時代,但是《后漢書•黨錮傳》,皆屬儒家大師,最令當時帝王頭痛。北宋二程,列在元祐黨籍;南宋朱熹,列在慶元黨籍。當時有力的人,摧殘得很利害。又如明朝王陽明,在事業上雖曾立下大功,在學問上到處都受摧殘。由此看來,儒家哲學也可以說是伸張民權的學問,不是擁護專制的學問;是反抗壓迫的學問,不是奴辱人民的學問。所以歷代儒學大師,非惟不受君主的指使,而且常受君主的摧殘。要把賊民之罪加在儒家身上,那真是冤透了。

    五、 近人提倡科學,反對玄學,所以有科學玄學之爭。儒家本來不是玄學,誤被人認是玄學,一同排斥。這個亦攻擊,那個亦攻擊,幾于體無完膚。

    玄學之應排斥與否,那是另一問題。但是因為排斥玄學,于是排斥儒家,這就未免太冤。儒家的朱陸,有無極太極之辯,誠然帶點玄學色彩。然這種學說,在儒家道術中地位極其輕微,不能算是儒家的中心論點。自孔孟以至陸王,都把憑空虛構的本體論擱置一邊,那能說是玄學呢?

    再說無極太極之辯,實際發生于受了佛道的影響以后,不是儒家本來面目。并且此種討論,仍由擴大人格出發,乃是方法,不是目的,與西洋之玩弄光景者不同。所以說玄學色彩,最淺最淡,在世界要算中國,在中國要算儒家了。

    儒家與科學,不特兩不相背,而且異常接近。因為儒家以人作本位,以自己環境作出發點,比較近于科學精神,至少可以說不違反科學精神。所以我們盡管在儒家哲學上力下功夫,仍然不算逆潮流、背時代。

    據以上五種理由,所以我認為研究儒家道術,在今日實為有益而且必要。
    第三章 儒家哲學的研究法(1)

    哲學的研究法,大概可分三種:

      一、 問題的研究法。

      二、 時代的研究法。

      三、 宗派的研究法。

    無論研究東方哲學,或研究西方哲學,這三種方法,皆可適用。各有長處,亦各有短處。儒家哲學的研究,當然亦離不了這三種方法?,F在先把每一種方法的長處及其短處,先說明一下。

    一、 問題的研究法。所謂問題的研究法,就是把哲學中的主要問題,全提出來。每一個問題,其內容是怎樣;從古到今,各家的主張是怎樣。譬如儒家哲學的問題,就是性善性惡論、知行分合論等等。

    有許多問題,前代沒有,后代才發生的;有許多問題,前代很重視,后代看得很輕了;又有許多問題,自發生后幾千年,始終繼續不斷。無論那家,無論東西,都有這種問題。把所有這種問題,分為若干章,將先后學的主張,總括起來,加以研究。

    譬如性善性惡問題。秦以前,孔子、孟子、荀卿,如何主張?到了漢朝,董仲舒、王充又如何主張?唐以后,韓愈、李翱如何主張?宋明程、朱、陸、王如何主張?直到滿清顏習齋、戴東原,又如何主張?把所有關于這個問題的議論,全都搜集在一塊,然后細細研究,考察各家的異同得失。

    這種方法的長處,是對于一個問題,自始至終,有系統的觀念,得徹底的了解。從前各家主張的內容若何,現在研究到什么程度,都很明了。不至茫無頭緒,亦不至漫無歸宿,這是他的優點。

    這種方法的短處,是對于各個學者全部學說,不能普遍周衍。凡在哲學上大問題,作有力的解答的人,都是有名學者。但這些學者,不單解答一個問題,旁的方面尚多。而且要了解一個問題,不能不注意其他方面,因為彼此兩方往往有連帶關系。

    譬如性善論是孟子主張的,性惡論是荀子主張的。他們學問的全部系統,與性善性惡,都有關系。孟子為什么要主張性善,荀子為什么要主張性惡,牽連很多。因為性善惡的問題,牽到許多問題;不單是牽到許多問題,而且引動全部學說。

    要是問題簡單,比較尚還容易;問題稍為復雜,那就異常紛亂。單講本問題,則容易把旁的部分拋棄,不能得一家學說的真相;旁的部分都講,則頭緒未免紛繁,很難捉住要點。

    二、 時代的研究法。所謂時代的研究法,專看各代學說的形成、發展、變遷及其流別。把幾千年的歷史,劃分為若干時代。在每時代中,求其特色,求其代表,求其與旁的所發生的交涉。

    譬如講儒家哲學,大概分為孔子一個時代:自春秋到秦,七十子及七十子后學者一并包括在內。兩漢為一個時代:自西漢初至東漢末,把董仲舒、劉向、馬融、鄭玄等一并包括在內。魏晉到唐為一個時代:何晏、王弼到韓愈、李翱都包括在內。宋元明為一個時代:自宋初至明末,把周、程、朱、張及陸九淵、王陽明等一并包括在內。清代為一個時代:自晚明至民國,把顧炎武、黃梨洲、顏習齋、戴東原等,一并包括在內。

    這種方法,其長處在于把全部學術,幾千年的狀況,看得很清楚;一時代的特色,說得很明白;各家的學說,懂得很完全;同源異流,同流交感,我們都把他研究得異常仔細。譬如春秋時代,不單講儒家,還要講道家、墨家。又如孟子、荀子,不單看他們的性善惡論,還要看他們旁的方面,其主張若何。所以學問的變遷,或者進化,或者腐敗,都可以看得清楚。

    這種方法,其短處在全以時代區分,所有各家關于幾個重要問題的答案,截為數段。譬如討論性善惡的問題,最早是孟子、荀卿,一個主張性善,一個主張性惡。過了百多年,到董仲舒、王充,主張性有善有惡。又過千多年,才到程朱,又分為天地之性、氣質之性二種。又許多年,才到顏習齋、戴東原,又主張只有氣質之性,性即是欲,不可強分為二。

    關于這些問題的主張和答案,看得斷斷續續,不很痛快。哲學不外幾個重要問題,一個問題都弄不清楚,也就失卻哲學的要義了。而且一個問題,要說幾次。譬如論性,講完孟荀,又講程朱;講完程朱,又講顏戴。說后來的主張時,不能不把前人的主張重述一次,也覺令人討厭。

    三、 宗派的研究法。所謂宗派的研究法,就是在時代之中,稍為劃分清楚一點。與前面兩法,又自不同。如講儒家宗派,西漢經學,有所謂今文古文之分。今文學派,內容怎樣,西漢如何興盛,東漢如何衰歇,清代又如何復興。古文學派,內容怎樣,南北朝如何分別,后來如何爭辯,清代以后,如何消滅。要把兩派的淵源流別,追尋出來。

    又如程、朱、陸、王,本來同出二程。然自南宋時,已分兩派,彼此相持不下。朱子以后,元朝吳草廬、明朝顧涇陽、高宗憲都屬此派。清代許多假道學家,亦屬此派。就是戴東原,雖講漢學,然仍出自程朱。陸子以后,明朝陳白沙、王陽明都屬此派,清初黃梨洲、李穆堂亦屬此派。
    第三章 儒家哲學的研究法(2)

      一個學派,往往歷時很久,一線相承,連綿不絕。有許多古代學派,追尋究竟,直影響到后來。有許多后代學派,詳徹本原,早伏根于往古。即如程、朱、陸、王,是后代的學派,但往上推去,乃導源于孟荀。程朱學派,出于荀子;清代考據學派,又出自程朱。陸王學派,出于孟子;近人以佛學融通儒學,則又出自陸王。

    這種方法,其長處在于把各派的起原變遷流別,上下千古,一線相承,說得極其清楚。這派與那派,有何不同之處,兩派交互間又有什么影響,也說得很明白。我們研究一種學說,要整個的完全的了解,當然走這條路最好。這種方法,其短處在于不能得時代的背景和問題的真相,第一第二兩種研究法的優點完全喪失無遺。一個時代的這一派,我們雖然知道,但這派以外的學說,我們就很茫然。一個問題的這種主張,我們雖然清楚,但這種主張以外的議論,我們也許就模糊了。

    上面所說三種研究方法,各有長處,亦各有短處。我們從事研究哲學的人,三法都可適用。諸君要研究儒家哲學,可以分開來作。有幾個作時代的研究,有幾個作宗派的研究,有幾個作問題的研究,各走各的路,不特不是相反,而且是以相成。

    此部講義,不能三種并用。三種之中,比較起來用時代的研究法,稍為便捷一點。因為時代的研究法,最能令人得到概念。所以本講義以時代的研究法為主。至于問題的研究法、宗派的研究法,在一時代之中,努力加以說明。例如一個問題,在這個時代,討論得最熱鬧;本時代中,特別講得詳些,以前以后稍略。一個宗派,發生于這個時代;本時代中,特別講得細些。價值流別,連類附及。

    此次講演,大概情形如此。我的講演,因為時間的關系,說得很簡單,不過略示模范而已。諸君能夠依照所說,分工作去,一定比我的還要詳細,還要精密得多。

    附帶要說的,有兩件事情,應當特別注意。就是大學者以外,一時代之政治社會狀況,與儒家以外所有各家的重要思想。

    一、 大學者外,一時代之政治社會狀況。儒家道術(哲學二字我實在不愛用)在中國歷史上,因緣太久,關系太深。國民心理的大部分,都受此派影響。因此我們將來研究,與研究一般西洋哲學不同。

    所謂西洋哲學,那才真是貴族的、少數人愛智娛樂的工具。研究宇宙來源,上帝存否,惟有少數貴族,才能領悟得到。晚近雖力求普遍,漸變平常,但是終未做到。儒家道術,因為籠罩力大,一般民眾的心理風俗習慣,無不受其影響。所以研究儒家道術,不單看大學者的著述及其理論,并且要看政治上社會上所受他的影響。

    儒家道術,不獨講正心修身,還要講治國平天下。所以二千年來政治,好的壞的方面,儒家道術,至少要占一半。我們研究儒家道術時,一面看他所與政治社會的影響,一面看政治社會所與他的反響。這種地方,一點不能放過,應當常常注意。

    還有一層,就是一般風俗習慣,亦與儒家道術關系很深。儒家雖非宗教,但是講道德、講實踐的時候很多。并且所講道德實踐,與宗教家不同,偏于倫常方面,說明人與人相處之道。一般人的行動,受其影響極大。所以研究儒家道術,可以看出風俗的污隆高下。如顧亭林《日知錄》所講歷代風俗那幾條,說得很透徹。東漢風俗最好,因為完全受儒家道術的支配。兩晉風俗最壞,因為受儒家以外其他學說的影響。一面研究儒家道術,一面看國民心理的趨向、社會風俗的變遷,這一點也應常常注意。

    二、 儒家以外,所有各家重要思想。大凡一種學說,不能不受旁種學說的影響。影響的結果,當然發生變化。無論或變好,或變壞,總而言之,因為有旁的學說發生,或沖突,或調和,把本來面目改了。世界上無論那家學說,都不能逃此公例。

    儒家道術,在中國實占在主人翁的地位,勢力最強。無論那家,都比不上。自孔子起到現在,一線相承,始終沒有斷絕過。研究中國思想,可以儒家道術作為主人翁;但是因為客來得很多,常常影響到主人,所以主人翁的態度,亦隨時變遷。

    最重要的客人,有下列幾個:

    在先秦時代,有司馬談所謂六家,劉歆、班固所謂九流。六家九流,大概皆出自孔子以后。而勢力最大,幾與儒家對抗的要算道家、墨家,以后才發生法家、陰陽家、農家等。這幾家都是對于儒家不滿,從新另立門戶。最盛的與儒家立于對等地位,甚至于比儒家的勢力,還要大些,不過為時很暫。能夠繼續不斷,永遠作社會思想中心的,還是儒家。因為有這幾家的關系,無論他們持贊成的論調,或反對的論調,儒家本身,不能不起一種變化。孟荀是儒家大師,但兩人都受道墨兩家的影響。

    漢初道家極盛,魏晉后更由九流之一,一變而為道教。道教的發生,亦受儒家很大的影響。由東漢末至隋唐,佛教從西方輸入。因為佛教是一個有組織有信條有團體的學派,勢力很大,根基亦很鞏固。自從他輸入以后,儒家自家,就起很大的變化了。

    近世晚明時代,基督教從歐洲傳到中國,攜帶所謂西方哲學,及幼稚的科學。在當時雖未大昌,然實與儒家哲學以極大的刺激。降至最近百余年間,西方的自然科學,大大發達。在中國方面,科學雖屬幼稚,而輸入的亦很多。儒家哲學,幾有被其排斥之勢。

    西洋的政治理論,亦與儒家哲學,有很深的關系。因為儒家講內圣外王,政治社會,在本宗認為重要。凡歐洲新的政治學說,社會主義,皆與儒家以極大的影響。因受外界的刺激,內部發生變化;這幾個重要關頭,不可輕易放過。我們研究主人翁的態度,至少要看他發展的次第。某時代有什么客來,主人翁如何對付,離開這種方法,不能了解主人翁態度的變遷。

    所以研究儒家道術,須得對于諸家,有普通的常識。即如先秦時代,有多少學派?大概情形如何?對儒家有何影響?漢魏時代道教如何成立?大概情形如何?對儒家有何影響?隋唐之交,佛教如何興盛?大概情形如何?對儒家有何影響?晚明基督教及西洋哲學,如何輸入?大概情形如何?于儒家有何影響?最近自然科學及社會主義如何傳播?其大概情形如何?于儒家有何影響?雖然不能有精密的研究,然不能不得普通的常識。

    上面所述二事,第一,大學者外,各時代的政治狀況、社會情形,受儒家什么影響?與儒家以什么影響?第二,儒家以外,所有各家的重要思想,因儒家而如何變遷?儒家又因各家思想而如何變遷?此在欲了解儒家道術,欲尋得儒家知識的研究方法,除此以外,全不是正確的路徑,全是白費氣力。

      還有一層,更為重要。就是儒家的特色,不專在知識,最要在力行,在實踐。重知不如重行。行的用功,此處用不著說,正所謂“不在多言,顧力行如何耳”。真要學儒者,學孔子之道,不單在知識方面看,要在實行方面看。從孔子起,歷代大師,其人格若何?其用功若何?因性之所近,隨便學那一個,只要得幾句話,就可以終身受用不盡。真要學儒家道術,是活的,不是死的,只須在此點用功,并不在多,而且用不著多。

    第四章 二千五百年儒學變遷概略(上)(1)

    上次講,研究哲學,有問題的、時代的、宗派的三種方法,各有長處,各有短處。問題的研究法固然好,但本講演用來不方便,所以先在前論最末一章,專講儒家哲學之重要問題,以為補充。時代的研究法,固然亦有短處,但用之講演,最為相宜。所以本論各章,全用這個方法。惟如不先提綱挈領,不能得一個大意,現在要講二千五百年儒學變遷概略,就是想使諸君先得一個大意。這個題目,講來很長,打算分作兩章。上章從孔子起,到唐代止;下章從北宋起,到現在止。

    儒家道術從何時起?孔子以前有無儒學?此類問題留到本論再講。現在要簡單說明的,就是凡一學派,都不是偶然發生,雖以孔子之圣,亦不能前無所承。不過儒家道術至孔子集其大成,所以講儒學從孔子講起,未嘗不可??鬃訉W說全部如何,亦留到本論再講。我們所應當知道的,就是儒家道術,孔子集其大成,以后二千多年,都由孔子分出。在一方面,因為孔子的話,辭句簡單,而含義豐富,所以后來研究孔子學說的人,可以生出種種解釋。同為儒家,下面又分出許多學派。在他一方面,因為孔子的主張,平庸中正,有許多認為不滿意的人創為反動學派;既有反動學派發生,孔子弟子及后學受其影響,對于本派學說,或加修正,或全變相。所以從孔子起,分兩大支,有因辭句簡單而解釋不同的,有因受旁的影響而改換面目的,不可不加注意。

    先講儒家以外的學派??鬃又?,新出的重要學派,可分為二:一、墨家,二、道家,皆起于孔子死后數十年乃至百年。墨家出于孔后,自是不成問題。道家向來認為出在孔前,或與孔子同時,依我看來,都不大對?!独献印肺迩а?,歷來認為孔子以前的作品,我一向很懷疑,時間愈長,愈認確實。不是本問題所關,暫不細講,但因要說明重要學派的順序,不妨略講幾句。

    孔子學說,最主要者為“仁”。仁之一字,孔子以前,無人道及?!对姟芳啊渡袝范似圆辉岬剑匀蕿槿松^的中心,這是孔子最大發明。孔子所以偉大,亦全在此?!独献印窌?,講仁的地方就很多,“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這全為孔子而發,假使孔子不先講仁,老子亦用不著破他了。此外壓倒仁字的地方正很多,如“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上仁為之而無以為”,“大道廢,有仁義”,“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等語,可知老子之作實在孔子的“仁”字盛行以后。不惟如此,義之一字,孔子所不講,孔子只講智、仁、勇。仁義對舉,是孟子的發明。而《老子》書中,講仁義的地方亦很多,可知不惟不在孔子之前,還許在孟子以后。孟子辟異端,他書皆引,未引《老子》一句,其故可想而知。這種地方,離開事跡的考據,專從文字下手,雖覺甚空,然仍不失為有力的佐證。此外,尚賢,是墨子所主張的,《墨子》有《尚賢》篇,而老子有“不尚賢使民不爭”一語。天道鬼神,是墨子所信仰的,墨子有《天志》篇,《明鬼》篇,而老子有“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一語。旁的不問,專從思想系統入手,《老子》一書,似在孔子以后,墨子以后,甚至于孟子以后啊。從前說九流各家,道家最古,儒家次之,其說非是。應當以儒家為最古,道家亦儒家盛行后一種反動,為儒家之對敵的學派。

    墨家方面,出在孔后,更不必辯?!痘茨?#8226;要略》稱:“墨子受孔子之道,學儒家之術。”這是說從前研究孔子的道理,后來深感繁重,才從新創立一個學派。墨子是孔子后輩,生于鄒魯之間,其地儒學最盛,年輕時不能不有所習染,《淮南》之說甚是。墨家繼儒家而發生,有不以為然的地方,然后獨樹一幟,因在后輩影響甚深。墨門弟子,亦與儒家有密切關系,如禽滑釐,曾學于子夏,一面為墨家大師,一面為孔門再傳弟子。

    道家方面,既然《老子》一書,不在孔子之前,則莊子與老子的先后,亦成為問題了。向稱老莊,若使莊子在前,當改稱莊老才是。莊子地位,在道家極為重要,比禽滑釐之在墨家,還要重些。莊子學于田子方,田子方學于子夏,所以莊子一面是道家大師,一面是孔門三傳弟子。

    由此看來,道墨兩家,亦可以說是儒家的支派,先是承襲,后才獨立,先是附庸,后為大國。惟旁的儒家,無論如何變化,仍稱孔子之后。道、墨兩家既盛,與儒家立于三分的地位,就不承認是孔子之后了。恰如齊桓、晉文,雖握霸權,仍尊周室,楚莊王、吳夫差,一握霸權,便不承認周室的地位,情形正復相同。我們再看,最初的儒家,因為道墨二家獨立后,倡為反對的論調,與儒家以極大的影響,儒學自身,亦有許多變遷。

    現在再講孔門直接的學派?!俄n非子•顯學》篇說:“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張氏之儒,有子思氏之儒,有顏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孫氏之儒,有樂正氏?儒……儒分為八。”韓非生當始皇的時候,離戰國最近,其說當甚可靠。此種八家,現在可考者,惟孟、孫二家。自余六家無考,其著作見于《漢書•藝文志》的,有《子思》二十三篇,《漆雕子》十三篇,然后代亦皆喪失,殊可惋惜。此外四家,在漢朝時已經看不著了。

    果如韓非所言,戰國之末,儒分為八,我們誠然相信,但最初儒家的分裂,恐沒有如此復雜?,F在姑且假定,孔子死后,最初分為二派,有子是一派,曾子是一派。所以《論語•學而第一》章,先說:“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繼說:“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又說:“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子是孔子。總觀《論語》全書,除孔子外,稱子者,惟有若、曾參二人。顏淵稱淵而不稱子,因顏淵早死,其學不傳。子夏、子貢,亦不稱子。此中消息,殊耐尋味啊!《孟子•滕文公上》說:“昔者孔子沒……他日子夏、子張、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強曾子。曾子曰不可。……”這并不是曾子有意與有子為難,徒爭意氣,實際是因為兩人學派,大不相同,所以就各人走各人的路了。

    大概子夏、子游、子張三人,因為孔子死后,門下散落,不能不要一個統率的人,而有若年最高、德最重,故推舉他,作孔門領袖??芍酉?、子游、子張,同是一派。這一派大概對于孔子所說的話,所刪定的經典,為形式的保守,異常忠實,以有若為其代表。后來荀子說:“其數始于誦經,終于習禮。”可以說是從這一派演出。
     
    第四章 二千五百年儒學變遷概略(上)(2)

    曾子另為一派,不注重形式,注重身心修養,對于有若一派,很有些不同的地方。據說曾子的弟子是子思。曾子著作《大戴禮》有十篇,雖未必能包舉他學說的全部,也可據以窺見一斑。子思著作,現存者為《中庸》?!稘h書•藝文志》有《子思》十八篇,今原書雖佚,或者《禮記》中還有若干篇是他的作品。后來孟子專講存心養氣,可以說是從這一派演出。照這樣的分法,孔子死后,門弟子析為二派:一派注重外觀的典章文物,以有若、子夏、子游、子張為代表;一派注重內省的身心修養,以曾參、子思、孟子為代表。春秋戰國時代的儒學情形,大概可以了然了。

    孔子道術方面很多,如前所述,一方面講內圣,一方面講外王。可見他不單注重身心修養,并且注重政治社會情形??组T分四科:一德行,注重修養,后人稱為義理之學;二言語,注重發表,后人稱為詞章之學;三政事,注重政治,后人稱為經濟之學;四文學,注重文物,后人稱為考證之學。這樣四科,亦還不能算孔子全部學問,至多不過圣人之一體而已。四科之外,還有許多派別不可考的。如韓非子所說儒分為八,其中孟、孫二派,有書傳世,可以明白,前面已經說過;子思一派,由《中庸》及《禮記》可以窺見一斑,也用不著再講。惟漆雕氏一派,即《論語》上的漆雕開,《漢書•藝文志》有《漆雕子》十三篇,可見得他在孔門中,位置甚高,并有著書,流傳極盛。在戰國時,儼然一大宗派。至其精神,可于《韓非子•顯學》篇所說“不色撓,不目逃,行曲則違于臧獲,行直則怒于諸侯,世主以為廉而禮之”幾句話中,窺見大概,純屬游俠的性質。孔門智、仁、勇三德中,專講勇德的一派,孟子書中所稱北宮黝養勇、孟施舍養勇,以不動心為最后目的,全是受漆雕開的影響。其余顏氏、子張氏、仲良氏、樂正氏四派,本人的著作,既不傳世,旁人的著作,又沒有提到他們,所以無從考見了。這是我們認為很不幸的一件事情。

    孔子死后,有七十子,七十子后學者,一傳再傳,門弟子極多,學派亦很復雜。要研究這些人的學說,只有大小戴的《禮記》,還有一部分材料可考。其中十之二三,是七十子所記,十之七八,是七十子后后學所記。自孔子至秦,約三百年,自秦至二戴,又百余年,時間如此的長,派別如此的復雜,而材料如此的短少,研究起來,很覺費事。我們根據《漢書•藝文志》,看孔門弟子的著作,有下列幾種:《子思》,二十三篇;《曾子》,十八篇;《漆雕子》,十三篇;《宓子》,十六篇;《景子》,三篇;《世子》,二十一篇;《李克》,七篇;《公孫尼子》,二十八篇;《子》,十八篇??梢娢鳚h末年,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著作行世者,凡有九家。至此九家的內容如何,可惜得不著正確資料,很難一一考證。大概這幾百年間,時代沒有多大變化,外來影響亦很少,不能有好大異同,可以附在孔子之后,一同研究。自春秋經戰國迄秦,儒學變遷,其大略如此。兩漢儒學,下次再講。

    凡一種大學派成立后,必有幾種現象:

    一、 注解。因為內容豐富,門下加以解釋。這種工作的結果,使活動的性質,變為固定,好像人的血管硬化一樣,由活的變成死的,這是應有現象之一。

    二、 分裂。一大學派,內容既然豐富,解釋各各不同,有幾種解釋,就可以發生幾種派別。往往一大師的門下,分裂為無數幾家。這也是應有現象之一。

    三、 修正。有一種主張,就有一種反抗。既然有反抗學說發生,本派的人,想維持發展固有學說,就發生新努力,因受他派的影響,反而對于本派,加以補充或修正。這是應有現象

      之一。

    地不論中外,時不論古今,所有各種學派,都由這幾種現象,發動出來。儒家哲學,當然不離此例,所以儒家各派亦有注解,有分裂,有修正。

    自孔子死后,儒家派別不明,韓非所說儒分為八,亦不過專指戰國初年而言,經戰國及秦到漢數百年間,派別一定很多。七十子后學者的著作,留傳到現在的,以大小《戴記》為主,共八十余篇,其中講禮儀制度的,約占三分之二。大概自孔子死后,子夏、子游、子張,留傳最廣。因孔子以禮為教,一般人皆重禮。對于禮的內容,分析及爭辯很多,《小戴記》的《檀

      弓》、《曾子問》,都不過小節的辯論。這種解釋制度、爭論禮儀,就是上面所說的第一第二兩種現象。所以子夏、子游、子張以后的儒家,一方面是硬化,一方面是分裂。

    同時道家之說,孔子死后,不久發生。老莊的主張,在《論語》中,可以看出一點痕跡,《論語》說:“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又說:“或曰:‘以德報怨,何如?’”這類話,很與道家相近。道家在孔子后,然為時甚早,孔子死后,不久即發生,與儒家對抗,對于儒家的繁文縟節,與以很大的打擊。因為受敵派的攻擊,自己發生變化,就是上面所說的第三種現象,補充或修正前說。

    儒家自己發生變化,究竟如何變法呢?我們看《易經》的《系辭》與《文言》,其中有好多話,酷似道家口吻。本來《十翼》這幾篇東西,從前人都說是孔子所作,我看亦不見得全對?!断缔o》與《文言》中,有許多“子曰”,不應為孔子語??鬃铀鳎斎徊粫苑Q“子曰”,就是沒有“子曰”的,是否孔子所作,還是疑問。因為有“子曰”的,皆樸質與《論語》同,無“子曰”的,皆帶有西洋哲學氣味。大概《系辭》與《文言》,非孔子作,乃孔子學派分出去以后的人所作。其中的問題,從前的儒家不講,后來的儒家,不能不講了。

    頭一步所受影響,令我們容易看出者為《系辭》與《文言》,其次則為《禮記》中的《大學》、《中庸》、《樂記》等著作,大抵皆受道家影響以后,才始發生。所以曾子、子思一派講這類的話就很多,《中庸》一篇,鄭玄謂為子思作,我們雖不必遽信,但至少是子思一派所作。孟子受業子思之門人,所受影響更為明顯。孟子之生,在孔子后百余年,那個時候,不特道家發生了很久,而且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既然群言淆亂,互相攻擊,儒家自身,不能不有所補充修正。

    孟子這一派的發生,與當時社會狀況,有極大的關系。因為春秋時代,為封建制度一大結束,那時社會很紊亂,一般人的活動,往往跑出范圍以外,想達一種目的,于是不擇手段。孟子的門弟子,就很羨慕那種活動,所以景春有“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的話??梢姷卯敃r一般社會都看不起儒家的恬適精神。人群的基礎,異常搖動,孟子才不惜大聲急呼的,要把當時頹敗的風俗人心,喚轉過來。

    孟子與孔子,有許多不同之點??鬃友?#8220;仁”,孟子兼言“仁義”。什么叫義?義者,應事接物之宜也。孟子認為最大的問題,就是義利之辨,其目的在給人一個立腳點,對于出入進退,辭受取與,一毫不茍。所以孟子說:“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又說:“一芥不以與人,一芥不以取諸人。”都是教人高尚明哲,無論如何失敗,有界限,有范圍,出了界限范圍以外,就不作去。可以說對于當時的壞習氣,極力較正。

    第四章 二千五百年儒學變遷概略(上)(3)

    孔子智仁勇并講,所以說“智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孟子專講勇,所以說“我四十不動心”,“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以仁弘義,以義輔仁;仁以愛人,義以持我。這種方法,孟子極力提倡,極力講究。

    孔子對于性命,不很多講,或引而不發,孔子門人常說:“子罕言命,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當孟子的時候,道家對于這部分,研究得很深,儒家如果不舉出自己的主張,一定站不住腳,所以孟子堂堂正正的講性與天道,以為是教育的根本。《孟子》七篇中,如《告子上》、《告子下》大部分講性的問題,自有不必說。其余散見各篇的很多,如“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人之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先立乎其大者,則其小者不能奪也”,這類話,對于當時章句之儒咬文嚼字的那種辦法,根本認為不對。

    孟子以為人類本來是好的,本著良知良能,往前作去,不必用人家幫忙,不必尋章摘句、繁文縟節的討麻煩,自己認清,便是對的。這種學說,可謂對于孔子學說的一種補充,掃除章句小儒的陋習,高視闊步的來講微言大義,我們可以說儒家至孟子,起一大變。

    孟子以后,至戰國末年,一方面社會的變遷更為劇烈,一方面道墨兩家,更為盛行,尤以墨家為最盛?!俄n非子•顯學篇》說,“今之顯學,儒墨也”。戰國末年,儒墨并舉,兩家中分天下。墨家對于知的方面,極為注重,以知識作立腳點,為各家所不及。即如《經上》、《經下》、《經說上》、《經說下》諸篇,對于客觀事物,俱有很精確的見解。所以當時墨學,幾遍天下。同時因為社會變遷更大的結果,豪強兼并,詐偽叢生,而儒家嚴肅的道德觀念,被社會上看作迂腐。除了道墨盛行、社會輕視以外,儒家自身亦有江河日下的趨勢。孟子道性善,說仁義,有點矜才使氣。孟門弟子,愈演愈厲,一味唱高調,講巨子,末流入于放縱夸大。從這一點看去,后來王學一派,有點近似,陽明本身,尚為嚴肅,門弟子則光怪陸離,無奇不有。因為孟派末流,有許多荒唐的地方,所以那時儒家,很感覺有補充修正的必要,于是乎荀卿應運而出。

    《史記•孟荀列傳》稱:“荀卿嫉濁世之政,亡國亂君相屬,不遂大道而營于巫祝,信祥,鄙儒小拘,如莊周等又滑稽亂俗,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興壞序列,著數萬言。”太史公這幾句話,很能說出荀派發生的動機。當時儒家末流,有許多人,??靠鬃映燥垺!斗鞘悠氛f:“……偷儒憚事,無廉恥而耆飲食,必曰君子固不用力,是子游氏之賤儒也。”記得某書亦說,人家辦喪事,儒者跑去混飯吃,這正是太史公所謂鄙儒小拘。而莊周末流則又滑稽亂俗,很能淆惑視聽。莊周是否儒家,尚是問題,莊周出于田子方,田子方是子夏的門生。孟子出于子思,子思是曾子的門生。莊孟二人,很可以銜接得起來。在這儒道末流,俱有流弊的時候,荀卿這派,不得不出頭提倡改革了。

    前面說墨家長處,在以知識為立腳點。荀子很受他們的影響,對于知識,以有條理有系統為必要,他的《解蔽》、《正名》諸篇,所討論都是知識的問題。譬如論理的憑藉是什么,知識的來源是什么,這類問題,孔孟時所不注重,到了荀子,就不能不注重了。這是荀子受墨家的影響,而創為儒家的知識論。此外受墨家影響的地方還多,墨子有《天志》、《明鬼》論,最信鬼神,荀子的《天論》等篇,正是對墨而發,與墨子持反對的論調。

    當時一般人,對于嚴肅修養的功夫,都認為迂腐,不肯十分注重。孟子一派,雖提出自己的主張,不特不能救鄙儒小拘的學風,甚或為作偽者大言欺人的工具。到了荀子,極力注重修養,對于禮字,從新另下定義??鬃友匀?,孟子言義;荀子言禮,以禮為修養的主要工具。孟子主張內發;荀子主張外范。孟子說性是善的,隨著良知良能做去;荀子說性是惡的,應以嚴肅規范為修束身心的準繩。所以荀子的學說,可以說是戰國末年,對于儒家的一大修正。

    今天所講孟荀學說,講得很簡單,以下另有專篇,專門講他二人。自孔子死后,儒家的變遷,其大概情形如此。還有一種現象,西漢以前,儒家學派,可以地域區分,所謂齊學魯學,風氣各自不同。魯是孔子所居的地方,從地理方面看,在泰山以內,壤地褊小,風俗謹嚴;從歷史方面看,自周公以來,素稱守禮之國,又有孔子誕生,門弟子極多。魯派家法,嚴正呆板狹小,有他的長處,同時亦有他的短處。齊與魯接壤,蔚為大國,臨海富庶,氣象發皇,海國人民,思想異?;顫姟V苯与`屬孔門的時候,齊魯學風,尚無大別,以后愈離愈遠,兩派迥不相同了,若以歐洲學風比之,魯像羅馬,齊像希臘。

    齊派學風的?色,可以三鄒子作為代表?!妒酚?#8226;孟荀列傳》稱:“齊有三鄒子,其前鄒忌……其次鄒衍……鄒奭。”三鄒是否儒家,尚待研究,雖非直接由儒家出,但亦受儒家的影響。鄒衍主九洲之外,尚有九洲,可見其理想力之強,但彼好推言“終始五德之運”這種學說。衍為方士的思想(不是道家),司馬談《六家要旨》,名之為陰陽家,后代相仍未改。這種人,以儒者自居,社會上亦把他們當作儒者看待。秦始皇坑儒生,人皆以為大罪,其實所坑的儒生七十余人,都是方士陰陽家一派。如盧生、韓生最初替始皇求不死之藥,歷年不得,又造為種種謊語,始皇才把他們坑殺了。這一派在戰國末年頗盛,如果說是由儒家變出,可以說是由齊派演化出來。

    自秦以前,同為儒家,有齊魯兩派,其不同之點,既如上述。到漢,兩派旗幟,更為顯明,甚至于互相攻擊。漢人對于儒家的貢獻,只是他的整理工作,旁的很少值得注意的地方。凡是一個社會,經過變化之后,秩序漸趨安定,就做整理的工夫,所以漢人發明者少。一部分的精神,用在整理方面,一部分精神,用在實行方面,漢代四百年間,其事業大致如此。

    至于思想學術,漢代亦較簡單,漢時墨家業已消滅,只剩道儒兩家。道家整理工作的表現,在于《淮南子》?!痘茨献印芬粫?,可謂戰國以來,總括許多學說,為一極有系統之著述。儒家整理工作的表現,在于治經。漢儒治經分今文古文兩派,西漢為今文獨盛時代,東漢為今古文互爭時代。東漢前半,今文很盛,到了末年,大學者都屬古文派,今文純至消滅。西漢全期,今文家都很盛,古文家不過聊備一格而已。

    西漢經學,共立十四博士。計《易》有施、孟、梁丘三家,均出田何,為齊派?!稌酚袣W陽、大小夏侯三家,均出伏生,為齊派。《詩》有魯、齊、韓三家,齊詩出于齊派。《禮》有大小戴及慶氏三家,與齊無關,為魯派?!洞呵铩酚袊?、顏兩家,均出公羊,為齊派??傆^十四博士之中,九家出齊。此外《論語》有《齊論語》及《魯論語》。以此言之,西漢儒學,大部屬齊,魯學很衰。《春秋》之《穀梁》學屬魯派,然西漢時無博士,其學不昌。惟魯詩極發達,齊詩、韓詩,俱不能及。

    齊派學風的特色,在與陰陽家——鄒衍一派結合,上文業已提到過了。即如《易》的施、孟、梁丘三家,今無傳,當時所講,占驗象數為多;伏生《尚書》,講中候五行,《大傳》亦多與陰陽結合;齊詩講五際六情;《公羊春秋》,多講災異。西漢學風,齊派最盛,其中頗多方士及陰陽家語。

    第四章 二千五百年儒學變遷概略(上)(4)

    西漢末年,古文始出。古文家自以為孔派真傳,斥今文為狂妄;今文家自以為儒學正宗,斥古文為偽作。漢時所謂今文古文之辯,各部經都有,而《周禮》、《左傳》,辯論最烈,其后馬融、賈逵、服虔、許慎、劉歆皆從古文,是以古文大盛。今文家專講微言大義,對于古書的一字褒貶,皆求說明;古文家專講訓詁名物,對于古書的章句制度,皆求了解。古文家法謹嚴,與魯派相近;今文家法博大,與齊派相近。所以兩漢經學,一方面為今古文之爭,一方面即齊魯派之爭。自鄭玄雜用今古文,今古學乃復混。

    上面說,西漢經學,立十四博士,有今文古文的爭執,有齊派魯派的不同。又說兩漢工作,最主要的是解經方法,魯派即古文家,注重考釋,專講名物訓詁,齊派即今文家,頗帶哲學氣味,講究陰陽五行。這些都是經生,沒有什么特別的地方,可以不講。經生以外,還有許多大儒,他們的思想學術,自成一家,應當格外注意。以下一個一個的分開來講。

    一、 董仲舒。他是西漢第一個學者,受陰陽家的影響,對于儒學,發生一種變化。荀子反對祥,對于迷信,在所排斥。董子迷信的話就很多,書中有求雨止雨之事。孟子主性善,荀子主性惡,董子調和兩家,主張兼含善惡。公孫弘治《公羊春秋》,董子亦治《公羊春秋》,而弘不逮仲舒遠甚。董子學說,具見于《春秋繁露》。全書分三部,一部分解釋《春秋》的微言大義,應用到社會上去;一部分調和孟荀的性說,主張成善抑惡;一部分承陰陽家的余緒,有天人合一的學說。

    二、 司馬遷。他是一個史家,同時又是一個儒家?!妒酚洝愤@部著作,初非匡無意義,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自述懷抱說:“亦欲以究天地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這是何等的偉大!同時在自序中又說:“自周公卒,五百歲而有孔子??鬃幼浜?,至于今五百歲,有能紹明世,正《易傳》,繼《春秋》,本《詩》、《書》、《禮》、《樂》之際?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讓焉!”這簡直以繼承孔子自命了?!妒酚洝愤@部書,全部目錄,許多地方,很有深意,在史部中,極有價值。其編制論斷,關于儒家道術的地方很多。

    三、 揚雄。他是一個完全模仿、不能創作的大文學家,仿《離騷》作《解嘲》,仿《上林》作《長楊》,仿《易》作《太玄》,仿《論語》作《法言》,不過是一個專會模仿的人,在學術界,沒有多大價值。但是以時代論,他亦有他的地位。當西漢末年,魯派經生,專講章句訓詁,解“粵若稽古帝堯”幾個字,長到十余萬言,瑣碎得討厭。同時齊派末流,專講五行生克,亦荒誕得不近情理。揚雄能離開經生習氣,不講訓詁五行,直追《周易》、《論語》,雖然所說的話,大致不過爾爾,犯不著費力研究,但是別開生面,往新路徑上走,這又是他過人的地方。

    四、 桓譚。他是一個很有新思想的學者,曾作一部《新論》,可惜喪失了,現存的不過一小部分,看不出全部學說的真相。我們所知道的,就是他很受揚雄的影響。儒家自董仲舒以后,帶哲學的氣味很濃,桓譚生當東漢初年,自然免不了時下風氣。《新論》存留,十停只有一二,講養生無益及形神分合問題,上承西漢時《淮南子》的遺緒,下開魏晉間何晏、王弼的先聲。

    五、 張衡。他是一個科學家,對于自然界,有很精密的觀察,曾造地震計,造得很靈巧,在天文學上,發明頗多。他又是一個大文學家,很佩服揚雄的為人。現在所存的作品中《兩京賦》、《思玄賦》等,前者純為文藝性質,后者可以發表思想。揚雄的功勞在開拓,桓譚的功勞在繼續,桓張二人,為漢學、魏學的樞紐。

    六、 王充。他是一個批評哲學家,不用主觀的見解,純采客觀的判斷,關于積極方面,沒有什么主張,而對過去及當時各種學派,下至風俗習慣,無不加以批評。他是儒家,對儒家不好的批評亦很多,雖然所批評的問題或太瑣碎,但往往很中肯,掃盡齊派末流的荒誕思想,在儒家算是一種清涼劑。當時儒家,或者尋章摘句,或者滑稽亂俗,他老實不客氣的攻擊他們的短處,可以說是東漢儒家最重要的一個人。

    漢代儒學,除經生外,最重要的,有此六家,即董仲舒、司馬遷、揚雄、桓譚、張衡、王充。其余劉向、劉歆、仲長統、王符、徐干等,或者關系較小,或者缺乏特異的主張,所以我們不及一一細述了。

    漢以后,是魏晉。魏晉之間,儒家發生一種很大的變動。這個時候,在學術方面,漢儒的整理事業,太細密,太呆板,起了硬化作用。在社會方面,經過戰國大亂以后,有長時間的太平——戰國如像三峽,漢代好比大湖——安定久了,自然腐敗。一方面,儒家的呆板工作,有點令人討厭;一方面,社會既然紊亂,思想亦因而復雜。所以魏晉之間,學術界急轉直下,另換一個新方面。

    這?時候,道家極為發達,士大夫競尚清談。研究儒學的人,亦以道家眼光,看儒家書籍,擺脫從前章句訓詁的習慣,從新另下解釋。這種新解釋,雖然根據道家,但亦非完全不是儒家。儒家自身,本來有類似道家的話,兩漢時代未能發揮,到了魏晉,因為發生變動,才把從前的話,另外估定一番。最主要的經學家,有下列幾位。

    一、 王弼。他是一個青年著作家,曾注《周易》及《老子》,兩部俱傳于世,學者成就之早,中外古今,恐怕沒有趕得上他的。他死的時候,不過二十四歲,能夠有這樣大的成績,真不可及。我們可以說中國文字不消滅一天,王弼的名字保存一天。今《十三經注疏》所用《周易》,即魏王弼、晉韓康伯二人所注?!兑住繁静敷咧畷┝魅胗谧従?,王弼乘其敝而攻之,遂能排擊漢儒,自標新學。像王弼的解釋,是否《周易》本意,我們不得而知,但不失為獨創的哲理,在學術史上,有相當的地位。

    二、 何晏。他同王弼一樣,也是一個引道入儒的哲學家,曾注《論語》,在當時很通行。后來朱注出現,何注漸衰,然在經學界,仍有很大的權威。何晏以前的《論語》注,盡皆散失,惟何注獨受尊崇,其思想支配到程朱一派。朱雖亦注《論語》,但不出何晏范圍。王、何二人,都是對漢儒起革命,所作論文極多,可惜皆不傳了。何著《圣人無喜怒哀樂論》,王著《駁論》,全篇今失,只剩百余字,見《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有許多問題,古人所不講的,喜怒哀樂也就是其中之一,魏晉間人很喜歡提出這類問題。

    三、 鐘會。他是一個軍事家,同時又是一個學者。曾作《四本論》,講才性的關系,持論極為精核,原文喪失?!妒勒f新語•文學》篇說:“鐘會撰《四本論》,始畢,甚欲使嵇公一見。置懷中。既定,畏其難,懷不敢出,于戶外遙擲便回急走。”注:“《魏志》曰:會論才性同異,傳于世。四本者,言才性同、才性異、才性合、才性離也。尚書傅嘏論同,中書令李豐論異,侍郎鐘會論合,屯騎校尉王廣論離,文多不載。”在當時很流行的,可惜我們看不見了。此類問題,孟子、荀卿以后,久未提及,他們才作翻案,四家各執一說,在學術界上很有光彩。自王、何起,直至南朝的宋、齊、梁、陳,都承繼這種學風,喜歡研究才性、形神一類的問題。

    第四章 二千五百年儒學變遷概略(上)(5)

    四、 嵇康、阮籍。他們同王弼、何晏一樣,都是講虛無、喜清談,至其著作,見于《漢魏六朝百三家集》的很不少。嵇康好老莊之學,研究養性服食一類的事情,嘗著《養生論》、《聲無哀樂論》,以道家的話,調和儒家。阮籍詩作得很多,從詩里面,可以看出他的見解的一部分,散文有《達莊論》,闡明無為之貴。嵇、阮同當時的山濤、向秀、劉伶、阮咸、王戎號稱竹林七賢,都是調和儒老、蔑棄禮法一流的人物,彼此互相標榜,衍為一時風氣。

    五、 陶淵明。他是一個大詩人,思想極其恬靜,人格極其高尚,同時他又是一個儒家,崇法孔子的話很多。他的論文有《歸去來辭》、《桃花源記》等,可以看出他厭惡當時的污濁社會,游心于世外的理想生活。他的詩很多,做得都很好。關于討論哲學問題的,有《形神問答詩》,可見其個人思想所在,又可以見社會風尚所在。

    六、 潘尼、顧榮。他們兩人,是宋學很遠的源泉。潘尼作《安身論》,根據老子的哲理,大講無欲,并以無欲解釋儒家經典。顧榮作《太極論》,亦根據道家哲理,大講陰陽消長,并以太極解釋宇宙萬有。后來周濂溪一派,即從潘、顧二人而出,無極太極之辯,亦成為宋代一大問題,可見得宋學淵源之遠了。

    魏晉儒學,最主要的,大致有此八家,即王弼、何晏、鐘會、阮籍、嵇康、陶淵明、潘尼、顧榮。此外如葛洪的《神仙論》,鮑敬言的《無君說》,紀瞻的《太極說》,亦皆各有各的見解,蔚為魏晉哲學的大觀?,F在因為時間的關系,只得從略。

    大概說起來,魏晉南北朝學風,都以《老》《易》并舉,或以黃老并舉,將儒道兩家,混合為一。所以魏晉學者,在在帶點調和色彩,而道家哲理,成為儒家哲理的一部分。同時自東漢末葉以來,佛教已漸輸入,三國因為書少,未能全盛,東晉則大發達。梁武帝時,勢力尤巨,一般學者,往往認儒佛為同源,不加排斥。如沈約作《均圣論》,即謂孔佛一樣。孔綽作《喻道篇》,謂“周孔即佛,佛即周孔”。張融作《門論》,周颙作《難張長史門論》,都主張三教一致。顧歡作《夷夏論》,亦稱道佛二教,同體異用。當時大部分儒者,不以老莊釋儒,即以佛教釋儒,三教同源,成為一時的通論了。

    對于這種三教調和論,作有力反抗的,據我們所知,有兩個人。一個是裴頠,東晉時人,作《崇有論》,反對虛無主義。王衍他們,極力攻詰他,但是沒有把他攻倒。一個是范縝,梁武帝時人,作《神滅論》,反對明鬼主義。梁武帝敕曹思文等六十三人攻詰他,亦沒有把他攻倒。像這種有無的爭辯,神滅神不滅的爭辯,在六朝學術界,很有光彩,與前幾年科學與玄學之戰差不多。我們看王衍、梁武帝,雖然反駁,然不壓迫言論自由,這種態度,是很對的。又看裴、范縝,在清談玄妙的六朝居然敢作這種反時代的主張,亦可謂豪杰之士了。

    南北朝的儒家,對于經學,亦很重視,而南北色彩不同。南朝另辟門徑,王弼、何晏這派,很有勢力。北朝則仍受漢儒家法,馬融、鄭康成這派,很有勢力?!侗笔?#8226;儒林傳》總論里面,有這兩句話:“南學簡潔,得其精華;北學深蕪,窮其枝葉。”這個話,雖然偏袒南學,然可見南北學風,迥不相同了。

    南朝的學風,專從幾部經中,求其哲理,對于漢儒家法,極端反對。如《南史•儒林傳》所稱何承天、周弘心、雷次宗、劉、沈麟士、明山賓、皇侃、虞喜、周撫、伏曼容一流,十分之九,皆信仰老莊,或崇拜佛法。《南史》常用“緇素并聽若干人”等字,可見得每次講演,和尚道士,前往聽講的很多。所以南朝經學家,大多數以道佛的哲理,解釋儒家的學說。

    北朝的學風,帶點保守性,專從名物訓詁上著手,一依馬鄭以來舊法。如《北史•儒林傳》所稱盧玄、刁沖、劉蘭、張吾貴、李同軌、徐遵明、熊安生、劉焯、劉炫一流,大體皆墨守漢儒家法,釋經極其謹嚴。后來,唐代陸德明作《經典釋文》,孔穎達作《五經正義》,賈公彥作《周禮儀禮疏》,以及徐彥的《春秋公羊傳疏》,楊士勛《春秋穀梁傳疏》,皆有底本,出自本人者極少。徐遵明、熊安生、劉焯他們的底本,由孔穎達、賈公彥等整理一番,成為現在的《十三經注疏》。

    總之,南朝富流動性,受佛道的影響;北朝富保守性,受漢儒的支配。這是南北學派的大概情形。惟北朝末年,稍起變動。徐遵明為北朝第一學者,后人注疏,多本其說。他最初從許多人為師,皆不以為然。有人告訴他說,這樣下去,絕對不會成功,后來他才改換方針,專以本心為師,上承孟子,下開象山。北朝前期,雖極保守,到了末年,徐遵明以后,已經有很大的變遷了。

    隋朝統一天下,南北混同,車馬往還,絡繹不絕。因政治上交通上的統一,全部文化,亦帶調和色彩,即文藝美術,亦在在有調和之傾向。最足以代表時代學風的,有兩個人,一個是

      顏之推,一個是王通。

    一、 顏之推。他是南方人,后來遷往北方,受南方的影響不少,受北方的影響亦很大。他作《顏氏家訓》,對于北方嚴正的章句訓詁,非常注意;對于北方保守的風俗習慣,亦很贊成。他的《歸心篇》主張內外一體,儒佛一體,是想把兩教調和起來的。

    二、 王通。他是北方人,亦受南方的影響。這個人,事事模仿,很像揚雄一樣。生平以孔子自命,曾作《禮論》二十五篇,《樂論》二十篇,《續書》百五十篇,《詩》三百六十篇,《元經》五十篇,《贊易》七十篇,謂為《王氏六經》,后來門弟子尊稱他叫文中子。他的著作,有人說是博洽,有人說是荒唐,現在暫且擱下不講。但他不同徐、劉一派專做名物訓詁的工夫,而能另辟蹊徑,直接孔子,這是他獨到的地方。他對于佛教,一點不排斥,并且主張調和,亦持儒佛一體的論調。

    隋代儒家,不論南北,都主調和儒佛。即如徐遵明、劉焯諸大經師,對佛教不大理會,要是理會,必定站在調和的地位,顏之推、王通就是很好的代表。自兩漢至六朝,儒學變遷,其大概情形如此。

    唐朝一代,頭等人物,都站在佛教及文學方面,純粹講儒家哲學的人,不過是二三等腳色。專就儒學而論,唐代最無光采。初唐時有名經師,如陸德明、孔穎達、賈公彥等,仍遵漢學家法?!妒涀⑹琛分兄匾?,皆為所作,在經學界很有名,但是實際上都不能算是他們作的,不過根據前人成績,加以整理而已。唐人所講各經正義及義疏,大半采自熊安生、劉炫、劉焯等著作。這一派北朝學者,對于各經的疏,考據得很有成績,唐人把它聚集起來,加以整理,不能說是獨創。其中稍值得注意的,就是因政治的南北統一,而學術上(經學)的南北混合亦隨而成立。北派所宗之馬融、鄭玄、賈逵、服虔,與南派所宗之王弼、王肅、杜預,從前取對立的形勢,至此便趨到調和的形勢。
     
    第四章 二千五百年儒學變遷概略(上)(6)

    中唐以后,所謂經學家,如啖助、趙匡一流,尚能開點新局面,對于漢魏六朝以來那種煩碎支離的解經方法,認為不滿,要脫去陳舊束縛,專憑自己聰明,另求新意。韓愈送盧仝的詩說道“春秋三傳束高閣,獨抱遺經究終始”這兩句話,很可以代表當時的一般精神。

    他們雖有另求新意的傾向,可惜沒有把門路創出來,不如近人研究經學這樣的切實、精密。清朝像王念孫,是很革命的,在小學上、文法上,另外找根據。近人如王國維,亦是很革命的,在鐘鼎上、龜甲上,另外找根據。這種精神,很合科學。啖助、趙匡等,沒有好的工具,但憑主觀見解,意思不合,隨意刪改。這樣方法,容易武斷,在經學上,占不到很高的位置。

    漢人解經,注重訓詁名物,宋人解經,專講義理。這兩派學風,截然不同,啖、趙等在中間,正好作一樞紐。一方面把從前那種沿襲的解經方法,推翻了去,一方面把后來那種獨斷的解經方法,開發出來。啖、趙等傳授上與宋人無大關系,但見解上很有關系,承先啟后,他們的功勞,亦自不可埋沒啊!

    唐代頭等人才,都站在佛教方面。佛教在唐代,亦起很大的變遷,其變遷直接間接影響于儒學者不少,所以我們欲明白儒學嬗蛻的來歷,不能不把當時的佛教略加說明。佛教的發達,在南朝從東晉末年到梁武帝時代,在北朝從苻秦、姚秦到魏、齊,都占思想界極重要地位。到隋及初唐,遂達全盛。前此的佛教,概自印度傳入,用印度方法,解釋佛經,很忠實,很細密,這是他們的長處;但是逐字逐句的疏釋,落了熊、劉、孔、賈一派的窠臼,很拘牽,很繁瑣,這又是他們的短處。

    唐以前,全為印度佛教,不失本來面目。唐中葉——約在武后時代,佛教起很大的變化,漸漸離開印度佛教,創立中國佛教,主要的有三派。慧能的禪宗是一派,六朝時已具端倪,至唐始盛;澄觀的華嚴宗是一派,華嚴大師并在唐代;智顗的天臺宗是一派,自隋以來,業已大大發達。

    一、 禪宗。從前學佛,要誦經典?,F在的《大藏經》,有七千卷,在唐時,約六千卷。經典既浩繁,解釋又瑣碎,后來許多人,厭惡讀經典。禪宗六祖慧能出,主張頓悟,不落言詮,很投合一般人的心理。據說慧能不識字,在五祖弘忍門下,充當打雜。五祖門下有許多弟子,天天講經守律,五祖沒有看重他們,獨于把他的衣缽傳給這個打雜的。

    到底慧能識字與否,此層尚屬問題。但是他主張擺脫一切語言文字,亦可成佛,這是禪宗的特色。自六朝隋唐以來,佛家經典浩如煙海,本來難讀,慧能的“即心是佛”,這種主張,算是一種大革命。從前學佛,守律讀經,毫無生氣。禪宗學佛,不必識字,乃至不必嚴守戒律,佛教的門庭,大大的打開了。不過真的固然多,假的亦不少。從前還要讀書,還講說經,須得有真學問,下苦功夫?,F在不必讀,不必說,當頭棒喝,立地覺悟,自然可容假托的余地。

    因為佛教這樣,儒家亦受影響,儒佛之界破了許多。在佛教方面從事研究的人,不必讀經,不必守戒,所以佛教因為禪宗之起,勢力大增。在儒家方面,亦沾染禪宗氣息,治經方法,研究內容,完全改變。儒家在北朝時專講注疏,中唐以后,要把春秋三傳,束之高閣,這是方法的改變。儒家在北朝時,專講訓詁名物,中唐以后主張明心見性,這是內容的改變。所謂去傳窮經,明心見性,與佛教禪宗,大致相同。

    二、 華嚴宗。華嚴這派同禪宗那派,普通都說是自印度來,其實不對。禪宗,絕對不出自印度。華嚴,亦許來自于闐,不是中國所創。華嚴最主要的教義,就是“事理無礙”。這句話,有三面:“事理無礙,事事無礙,理理無礙。”佛教講出世法,離開這個社會,另尋一種樂土。華嚴講世法與出世法不相沖突,現象界與真如界一致。華嚴要想緩和儒佛之爭,儒家講世法,過現實的生活;佛教講出世,求極樂的世界,二種主張相反,要想調和,只好講事理無礙了。

    這一派的創始者,為澄觀,即清涼國師。其自著及釋佛,俱引儒家的話,所謂儒佛融通。后來宗密即圭峰就是承繼這派學說,而融通儒佛的色彩,更為顯著。宗密著《原人論》,綜合古來論性諸家,而自下心性本原的定義,可以謂之宋學根本。宋儒講心性,皆由原人論及理事無礙觀,推演而來。

    三、 天臺宗。這一派,在隋末,智即智者大師初創時,尚與儒家無大關系。唐中葉以后這派的湛然即荊溪,與華嚴宗的澄觀,所持態度相同。大抵以儒釋佛,兩教才始溝通。但是天臺與華嚴,又不一樣,天臺講修養身心的方法,華嚴講世法與出世無礙。一個偏于方法,一個偏于理論,這是不同的地方。

    中唐有一個梁肅,他是唐代的大文學家,沒有作和尚,但實際上卻是天臺宗的健將。數天臺宗的人物,當然離不了他??墒撬_未落發,表面是一個儒者,骨子里是一個佛徒。湛然以儒釋佛,梁肅以佛釋儒。有唐一代,這類人很多,儒佛兩家,天天接近,其痕跡如此。所以我們講儒家哲學,不能不把佛教這三宗,簡單的說一下。

    話說回頭,再講儒家方面。前所謂啖助、趙匡一派,算是經學家,然唐代(除初唐外)純粹經學家實甚少,以文學家帶點學者色彩,這類人多。最主要的有三位,一個是韓愈,一個是

      柳宗元,一個是李翱。

    一、 韓愈。他是一個文學家,同時又是一個儒家。所著《原道》、《原性》諸文,都是站在儒家方面,攻擊佛教,竟因諫迎佛骨,謫貶潮州。但他是純文學家,對于佛教知識,固然很少,對于儒家道術,造詣亦不甚深。漢魏六朝的注解工夫,宋以后的修養工夫,他都沒有做多少,所以對于儒家,在建設方面,說不上什么貢獻。但是他離開舊時的訓詁方法,想于諸經之中,另得義理,所謂“獨抱遺經究終始”,這是他見解高超處。

    二、 柳宗元。他亦是一個文學家,但是他在學問方面的地位,比韓愈高。除研究儒家道術以外,對于周秦諸子(自漢以后,無人注意)都看都讀,有批評,有鑒別力。他所著關于討論諸子的文章,篇篇都有價值。他對于傳統的舊觀念,很能努力破除,譬如封建制度,儒家向極推崇,他作《封建論》,斥以為非先王之意。

    韓柳二人,對于宋學都有很大的影響。韓愈主張“因文見道”,要把先王的法言法行,放在文字里面。后來宋朝的歐陽修、王安石、蘇東坡一派,都從韓愈出,同往一條路上走。柳宗元的直接影響不大,但是有膽有識,對于以前的傳統觀念求解放,治經方法求解放。韓是一個反對佛教論者,柳是一個調和儒佛教論者。子厚于佛教,較有心得,不特不毀,且極推崇,頗主張三教同源。直到現在,這類文字還很多。

    三、 李翱。唐末,有一個很重要的人,為宋學開山祖師,就是李翱,字習之。他在文章方面,是韓愈的門生,在學問方面,確比韓愈高明多了。他的言論很徹底,很少模糊籠統的話。他于佛教,很有心得,引用佛教思想,創設自己哲學。這種事業,至宋代才成功,但是最初發動,往創作的路子上走,還是靠他。他最主要的文章,是《復性書》,分上中下三篇,很有許多獨到的見解。 欲知宋學淵源,可以看這兩篇文章,一篇是《原人論》,佛徒宗密所作,一篇是《復性書》,儒家李翱所作。前者有單行本,金陵刻經處可買,后者很普通,見于《唐文粹》,及其他唐人文鈔。在唐時,為宋學之先驅者,這兩篇最重要,宋學思想,大半由此出。這兩篇的思想,相同之處頗多,最主要的,為性二元論。性善性惡,歷來討論很盛,至宋朱熹,調和孟荀學說,分為理氣二元。但是這種思想,《原人論》及《復性書》早已有之,于后來影響極大。自唐末起,歷宋、金、元、明,在全國思想界最占勢力,為這一派調和儒佛論。佛教方面的澄觀、湛然,莫不皆然,而宗密最得菁萃。儒家方面的梁肅、柳宗元,莫不皆然,而李翱最集大成。誠然以宋代學術,同他們比較,覺得幼稚膚淺,但是宋學根源,完全在此。不懂他們的論調,就不知宋學的來原。

      

      五代自梁太祖開平元年,至周世宗顯德六年,不過五十二年的時間,天下大亂,文化銷沉,無甚可述,我們可以不講。以下講宋代,儒家道術,很有光彩,可謂之三教融通時代,亦可謂儒學成熟時代,我們可以另作一章來討論。

    第五章 儒家哲學的重要問題(1)

    從前講研究法有三種:時代的研究法、宗派的研究法、問題的研究法。本講義以時代為主,一時代中講可以代表全部學術的人物同潮流。但是問題散在各處,一個一個的講法,幾千年重要學說的變遷,重要問題的討論,先后的時代完全隔開了,很不容易看清楚。添這一章,說明儒家道術究竟有多少問題,各家對于某問題抱定何種主張,某個問題討論到什么程度,還有討論的余地沒有,先得一個簡明的概念,往后要容易懂些。以后各家,對于某問題討論得詳細的,特別提出來講;討論得略的,可以省掉了去。

    真講儒家道術,實在沒有多少問題。因為儒家精神不重知識——問題多屬于知識方面的。儒家精神重在力行,最忌諱說空話。提出幾個問題,彼此互相辯論,這是后來的事;孔子時代原始的儒家根本沒有這種東西。近人批評西洋哲學說:“哲學這門學問不過播弄名詞而已。”語雖過火,但事實確是如此。哲學書籍雖多,要之僅是解釋名詞的不同。標出幾個名詞來,甲看見這部分,乙看見那部分;甲如此解釋,乙如彼解釋,所以攪作一團無法分辨。專就這一點看,問題固不必多,多之徒亂人意。許多過去大師都不愿討論問題,即如陸象山、顧亭林,乃至顏習齋,大概少談此類事,以為彼此爭辯,究竟有什么用處呢?顏習齋有個很好的譬喻:譬如事父母曰孝,應該研究如何去冬溫、夏清、昏定、晨省,才算是孝。乃歷代談孝的人,都不如此研究,以為細謹小節,反而追問男女如何媾精,母親如何懷胎,離去孝道不知幾萬里。像這類問題,不但無益,而且妨害實行的功夫。

    理論上雖以不談問題為佳,實際上,大凡建立一門學說,總有根本所在。為什么會發生這種學說?如何才有存在的價值?當然有多少原理藏在里邊。所以不討論學說則已,討論學說,便有問題。無論何國,無論何派,都是一樣。中國儒家哲學,所討論的問題雖然很少,但比外國的古代或近代,乃至本國的道家或墨家,都不相同。即如希臘哲學由于愛智,由于好奇心,如何解釋宇宙,如何說明萬象,完全為是一種高尚娛樂,為滿足自己的欲望。至于實際上有益無益,在所不管。西洋哲學,大抵同實際發生關系很少。古代如此,近代亦復如此。中國的道家和墨家,認為現實的事物都很粗俗,沒有研究的價值;要離開社會,找一個超現實的地方,以為安身立命之所。雖比專求知識較切近些,但離日常生活還是去得很遠。惟有儒家,或為自己修養的應用,或為改良社會的應用,對于處世接物的方法,要在學理上求出一個根據來。研究問題,已陷于空,不過比各國及各家終歸要切實點。儒家問題與其他哲學問題不同就在于此。儒家的問題別家也許不注重,別家的問題儒家或不注重,或研究而未精??疵髁诉@一點,才能認識他的價值。

    現在把幾個重要問題分別來講。

    一 性善惡的問題

    “性”字在孔子以前,乃至孔子本身,都講得很少。孔子以前的,在《書經》上除偽古文講得很多可以不管外,真的只有兩處?!段鞑琛酚?#8220;不虞天性,不迪率典”。《召誥》有“節性惟日其邁”。“不虞天性”的“虞”字,鄭康成釋為“審度”。說紂王不審度天性,即不節制天性之謂。我們看“節性惟日其邁”,意思就很清楚。依鄭氏的說法,虞字當作節字解,那末《書經》上所說的性,都不是一個好東西,應當節制它才不會生出亂子來。

      《詩經•卷阿篇》“豈弟君子,俾爾彌爾性”,語凡三見。朱《詩集傳》根據鄭《箋》說:“彌,終也;性,猶命也。”然則性即生命,可以勉強作為性善解。其實“性”字,造字的本意原來如此,性即“生”加“忄”,表示生命的心理。照這樣講,《詩經》所說性字,絕對不含好壞的意思?!稌洝匪f“性”字,亦屬中性,比較偏惡一點。

      孔子以前對于性字的觀念如此,至于孔子本身亦講得很少。子貢嘗說:“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論語》算是可靠了,里面有很簡的兩句:“性相近也,習相遠也。”下面緊跟著是:“惟上智與下愚不移。”分開來講,各皆成理,可以說得通。補上去講,就是說中人之性,可以往上往下,上智下愚生出來便固定的,亦可以說得通。賈誼《陳政事疏》引孔子語,“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這兩句話好像性相近習相遠的注腳。賈誼用漢人語,翻譯出來的,意味稍為不同一點。

      假使《周易》的《系辭》、《文言》是孔子作,里面講性的地方到很多?!肚鑲鳌氛f:“乾道變化,各盡性命。”《乾卦•文言傳》說:“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貞者,性情也。”《系辭上傳》說:“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又說:“成性存存,道義之門。”《說卦傳》說:“和順于道德而理于義,窮理盡性以至于命。”諸如此類很多,但是《系辭》里邊?相沖突的地方亦不少。第三句與第四句沖突,第四句與第五句亦不一樣,我們只能用作參考。假使拿他們當根據,反把性相近習相遠的本義弄不清楚了。

      子貢說:“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可見得孔子乃至孔子以前,談性的很少。以后為什么特別重要了呢?因為性的問題,偏于教育方面。為什么要教育?為的是人性可以受教育;如何實施教育?以人性善惡作標準。無論教人或教自己,非先把人性問題解決,教育問題沒有法子進行。一個人意志自由的有無,以及為善為惡的責任,是否自己擔負,都與性有關系。性的問題解決,旁的就好辦了??鬃咏倘艘陨碜鲃t,門弟子把他當作模范人格,一言一動都依他的榜樣。但是孔子死后,沒有人及得他的偉大教育的規范,不能不在性字方面下手。性的問題因此發生。我看發生的時候,一定去孔子之死不久。

      王充《論衡》的《本性篇》說:“……周人世碩以為人性有善有惡。舉人之善性,養而致之,則善長;性惡,養而致之,則惡長。如此性各有陰陽善惡,在所養焉。故世子作《養性書》一篇。宓子賤、漆雕開、公孫尼子之徒,亦論情性,與世子相出入,皆言性有善有惡。……”世子,王充以為周人,《漢書•藝文志》以為孔子再傳弟子。主張性有善惡,有陰陽,要去養他,所以作《養性書》??上КF在沒有了。宓子賤、漆雕開、公孫尼子俱仲尼弟子,其著作具載于《漢書•藝文志》,王充曾看見過。

      宓子賤、漆雕開以后,釋性的著作有《中庸》。《中庸》這篇東西,究竟在孟子之前,還是在孟子之后,尚未十分決定。崔東壁認為出在孟子之后,而向來學者都認為子思所作。子思是孔子之孫,曾子弟子,屬于七十子后學者。如《中庸》真為子思所作,應在宓、漆之后,孟子之前。而性善一說,《中庸》實開其端?!吨杏埂菲鹗讕拙?,便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率性,另有旁的解法。若專從字面看,朱子釋為:率,循也。率與節不同,節講抑制,含有性惡的意味。率講順從,含有性善的意味。又說:“惟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這段話,可以作“率性之謂道”的解釋。“率性”,為孟子性善說的導端。“盡性”,成為孟子擴充說的根據。就是依照我們本來的性,放大之,充滿之。《中庸》思想很有點同孟子相近。《荀子•非十二子篇》,把子思、孟子一塊罵,說道:“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統。猶然而材劇志大,聞見雜博。……子思唱之,孟子和之,世俗之溝猶瞀儒,嚾嚾然不知其所非也。”這個話,不為無因。孟子學說,造端于《中庸》地方總不會少。

    第五章 儒家哲學的重要問題(2)

    一面看《中庸》的主張,頗有趨于性善說的傾向;一面看《系辭》、《說卦》說“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窮理盡性,以至于命”,亦是近于性善說的話。如《系辭》為七十子后學者所作,至少當為子思一派?;蛘咦铀嫉膶W說,與孟子確有很大的影響?!断缔o》、《文言》非孔子所作,因為里面稱“子曰”的地方很多,前回已經說過了?!跺柁o》、《象辭》,先儒以為孔子所作,更無異論。其中所謂“乾道變化,各盡性命”,與《系辭》中所講性,很有點不同,不過生之謂性的意思。此外《彖辭》、《象辭》不知道還有論性的地方沒有,應該聚起來,細細加以研究。

      大概孔子死后,弟子及再傳弟子,俱討論性的問題。主張有善有惡,在于所養,拿來解釋孔子的“性相近,習相遠”兩句話。自孔子以后,至孟子以前,儒家的見解都是如此。到孟子時代,性的問題,愈見重要。與孟子同時,比較稍早一點的有告子。《告子》上、下篇,記告孟辯論的話很多。告子生在孟前,孟子書中有“告子先我不動心”的話。墨子書中,亦有告子。不知只是一人抑是二人。勉強湊合,可以說上見墨子,下見孟子。

      這種考據的話,暫且不講。單講告子論性,主張頗與宓子賤及世子相同。告子說:“生之謂性。”造字的本義,性就是人所以生者。既承認生之謂性,那末,善惡都說不上,不過人所以生而已。又說:“食色性也。”這個性完全講人,專從血氣身體上看性,更沒有多少玄妙的地方。赤裸裸的,一點不帶色彩。他的結論是:“性無善無不善也。”由告子看來,性完全屬于中性,這是一說。

      同時公都子所問還有兩說?;蛟唬?#8220;性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第一說同告子之說,可以會通。因為性無善無不善,所以性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再切實一點講,因為性有善有不善,所以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第二說,有性善有性不善,與性有善有不善不同。前者為人的差異,后者為同在一人身中,部分的差異。所以說“文武興則民好善,幽厲興則民好暴”。只要有人領著群眾往善方面走,全社會都跟著往善走。又說“以堯為君而有象,以瞽瞍為父而有舜”。瞽瞍的性惡不礙于舜的性善。這三說都可以謂之離孔子原意最近。拿去解釋性相近習相遠的話,都可以說得通。

      孔子所說的話極概括,極含渾。后來偏到兩極端,是孟子與荀子。孟子極力主張性善。公都子說他“今曰性善,然則彼皆非歟”。孟子所主的性善,乃是說:“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于心。”這句話如何解釋呢?《公孫丑上》說:“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這幾種心都是隨著有生以后來的?!陡孀由稀酚终f:“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聲也,有同聽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獨無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謂禮也,義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義之悅我心,猶芻豢之悅我口。”這類話講得很多。他說仁義禮智,或說性是隨著有生就來的。人的善性,本來就有好像口之于美味,目之于美色一樣,堯舜與吾同耳。

      人性本善,然則惡是如何來的呢?孟子說是習慣,是人為,不是原來面目。凡儒家總有解釋孔子的話,“心之所同然”,“圣人與我同類”。這是善,是性相近;為什么有惡,是習相遠。《告子上》又說:“牛山之木嘗美矣,以其郊于大國也,斧斤伐之,可以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潤,非無萌蘗之生焉,牛羊又從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見其濯濯也,以為未嘗有材焉,此豈山之性也哉?雖存乎人者,豈無仁義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猶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氣,其好惡與人相近也者幾希,則其旦晝之所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覆則其夜氣不足以存,夜氣不足以存,則其違禽獸不遠矣。人見其禽獸也,而以為未嘗有才焉者,是豈人之情也哉?”這是用樹林譬喻到人。樹林所以濯濯,因為斬伐過甚;人所以惡,因為失其本性。所以說“若夫為不善,非才之罪也”。人性,本是善的;失去本性,為習染所誤,才會作惡。好像水本是清的,流入許多泥沙,這才逐漸轉濁。水把泥沙淘凈,便清了;人把壞習慣去掉,便好了。自己修養的功夫以此為極點,教育旁人的方法,亦以此為極點。

      孟子本身對于性字,沒有簡單的定義。從全部看來,絕對主張性善。性善的本原只在人身上,有仁義禮智四端,而且四端亦就是四本?!豆珜O丑上》講:“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說明人皆有惻隱之心。以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為例,下面說,“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赤裸裸的只是惻隱,不雜一點私見。這個例確是引得好,令我們不能不承認,惻隱之心,人皆有之??上邜褐?、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就沒有舉出例來。我們覺得有些地方,即如辭讓之心,便很難解答。若能起孟子而問之,倒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孟子專看見善的方面,沒有看見惡的方面,似乎不大圓滿。荀子主張與之相反。要說爭奪之心,人皆有之,倒還對些。那時的人如此,現在的人亦然。后來王充《本性篇》所引如商紂、羊舌食我一般人,仿佛生來就是惡的,不能不承認他們有一部分的理由。孟子主張無論什么人,生來都是善的;要靠這種絕對的性善論作后盾,才樹得起這派普遍廣大的教育原理。不過單作為教育手段,那是對的。離開教育方面,旁的地方,有的說不通,無論何人亦不能為他作辯護。

      因為孟子太高調,太極端,引起反動,所以有荀子出來主張性惡?!缎詯浩菲痤^一句便說:“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要是不通訓詁,這兩句話很有點駭人聽聞。后人攻擊他,就因為這兩句。荀子比孟子晚百多年,學風變得很利害。講性不能籠統地發議論,要根據論理學,先把名詞的定義弄清楚。在這個定義的范圍內,再討論其性質若何。“性惡”是荀子的結論。為什么得這個結論,必先分析“性”是什么東西,再分析“偽”是什么東西;“性”、“偽”都弄明白了,自然結論也就明白了。什么是性?《正名篇》說:“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與告子“生之謂性”含義正同。底下一句說:“性之和所生,精合感應,不事而自然謂之性。”便是說自然而然如此,一點不加人力。性之外,還講情。緊跟著說:“性之好惡喜怒哀樂謂之情。”這是說情是性之發動出來的,不是另外一個東西,即性中所含的喜怒哀樂,往外發泄出來的一種表現。什么是偽?下面又說:“情然而心為之擇,謂之慮;心慮而能為之動,謂之偽。”“能”字荀子用作態字,由思想表現到耳目手足。緊跟著說:“慮積焉能習焉而后成,謂之偽。”這幾段話,簡單的說,就是天生之謂性,人為之謂偽。天生本質是惡的,人為陶冶,逐漸變善。所以他的結論是:“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
     
    第五章 儒家哲學的重要問題(3)

    荀子對于性解釋的方法與孟子相同,惟意義正相反。《性惡篇》說:“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然則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于爭奪,合于犯分亂理而歸于畢。故必將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然后出于辭讓,合于文理,而歸于治。用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故枸木必將待隱括蒸矯然后直,鈍金必將待礱厲然后利,人之性惡必將待師法然后正,得禮義然后治。”這段話是說順著人的本性,只有爭奪、殘賊、淫亂,應當用師法禮義去矯正他。猶之乎以樹木作器具,要經過一番人力一樣?!缎詯浩愤€有兩句說:“不可學不可事之在天者,謂之性;可學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謂之偽。是性偽之分也。”這兩句話,說得好極了。性、偽所以不同之點,講得清清楚楚的。《禮論篇》還有兩句說:“性者,本始材樸也;偽者,文理隆盛也。無性則偽之無所加,無偽則性不能自美。”這是說??吭瓉淼臉幼?,一定是惡的,要經過人為,才變得好。

      荀子為什么主張性惡?亦是拿來作教育的手段。孟子講教育之可能,荀子講教育之必要。對于人性若不施以教育,聽其自由,一定墮落。好像枸木鈍金,若不施以蒸矯礱厲,一定變壞。因為提倡教育之必要,所以主張性惡說。一方面如孟子的極端性善論,我們不能認為真理;一方面如荀子的極端性惡論,我們亦不完全滿意。不過他們二人,都從教育方面著眼,或主性善,或主性惡,都是拿來作教育的手段,所以都是對的。孟子以水為喻,荀子以礦為喻。采得一種礦苗,如果不淘、不煉、不鑄,斷不能成為美的金器。要認性是善的,不須教育,好像認礦是純粹的,不須鍛煉。這個話,一定說不通。對于礦要加工夫,對于人亦要加工夫。非但加工夫,而且要常常加工夫。這種主張,在教育上有極大的價值。但是離開教育,專門講性,不見得全是真理。我們開礦的時候,本來是金礦,才可以得金,本來是錫礦,絕對不能成金。

      孟荀以前,論性的意義,大概包括情性并講,把情認為性的一部分。孟子主性善?!陡孀由稀氛撉檎f:“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也。”性善所包括的情亦善。荀子主性惡?!墩氛撉檎f:“不事而自然謂之性,性之好惡喜怒哀樂謂之情。”性惡所包括的情亦惡。籠統地兼言性情,把情作為性的附屬品,漢以前學者如此。

      至漢,學者主張分析較為精密。一面講性的善惡,一面講情的善惡。頭一個是董仲舒,最先提出情性問題。《春秋繁露•深察名號篇》說:“……天地之所生,謂之性情。性情相與,為一瞑,情亦性也。謂性已善,奈其情何?故圣人莫謂性善,累其名也。身之有性情也,若天之有陰陽也。言人之質而無其情,猶言天之陽而無其陰也。”董子于性以外,專提情講。雖未把情撇在性外,然漸定性情對立的趨勢。王充《論衡•本性篇》說:“董仲舒覽孫孟之書,作性情之說曰:‘天之大經,一陰一陽;人之大經,一情一性。性生于陽,情生于陰。陰氣鄙,陽氣仁。曰性善者,是見其陽也;謂惡者,是見其陰者也……。’”人有性同情,與天地的陰陽相配,頗近于玄學的色彩。而謂情是不好的東西,這幾句話,《春秋繁露》上沒有,想系節其大意。董子雖以陰陽對舉,而陽可包陰;好像易以乾坤對舉,而乾可包坤一樣?!洞呵锓甭丁返脑?,情不離性而獨立。《論衡》加以解釋,便截然離為二事了。大概董子論性有善有惡?!渡畈烀柶氛f:“人之誠,有貪有仁。仁貪之氣,兩在一身。”這個話,比較近于真相。孟子見仁而不見貪,謂之善。荀子見貪不見仁,謂之惡。董子調和兩說謂:“仁貪之氣,兩在一身。”所以有善有惡。王充批評董子,說他“覽孫孟之書,作性情之說”。這個話有語病。他并不是祖述那一個的學說,不過他的結論,與荀子大致相同?!渡畈烀柶氛f:“天生民性,有善質而未能善。”“今萬民之性,待外教然后能善。”《實性篇》又說:“名性者,中民之性。中民之性,如繭如卵。卵待覆二十日而后能為雛,繭待繅以涫湯而后能為絲,性待漸于教訓而后能為善。善教訓之所然也。”孟子主張性無有不善,他不贊成。荀子主張人之性惡,他亦不贊成。但是他的結論,偏于荀子方面居多。董子雖主情包括于性中,說“情亦性也”,但情性二者,幾乎立于對等的地位。后來情性分陰陽,陰陽分善惡,逐漸變為善惡二元論了。漢朝一代的學者,大概都如此主張。《白虎通》乃東漢聚集許多學者,討論經典問題,將其結果編撰而成一部書。其中許多話,可以代表當時大部分人的思想。《白虎通•情性篇》說:“情性者,何謂也?性者陽之施,情者陰之化也。?稟陰陽氣而生,故內懷五性六情。情者靜也,性者生也。此人所稟天氣以生者也。故《鉤命決》曰:‘情生于陰,欲以時念也。性生于陽,以理也。陽氣者仁,陰氣者貪。故情有利欲,性有仁也。’”這些話,祖述董仲舒之說,董未劃分,《白虎通》已分為二。王充時,已全部對立了。許慎《說文》說:“性,人之陽氣性善者也。”“情,人之陰氣有欲者。”此書成于東漢中葉,以陰陽分配性情。性是善的,情是惡的。此種見地,在當時已成定論。王充羅列各家學說,歸納到情性二元,善惡對立,為論性者樹立一種新見解。

      情性分家,東漢如此,到了三國討論得更為熱烈。前回講儒學變遷,說鐘會作《四本論》,討論才性同、才性異,才性合、才性離的問題。才大概即所謂情。孟子說:“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也。若夫為不善,非才之罪也。”情才有密切關系,情指喜怒哀樂,才指耳目心思,都是人的器官。《四本論》這部書,可惜喪失了。內中所說的才是否即情,尚是問題。亦許才即是情。董尚以為附屬,東漢時,已對立。三國時,更有同異離合之辯。后來程、朱、顏、戴所講,亦許他們早說過了。大家對于情的觀念,認為才是好東西。這種思想的發生,與道家有關系,與佛教亦有關系。何晏著《圣人無喜怒哀樂論》主張把情去干凈了,便可以成圣人,這完全受漢儒以陰陽善惡分性情的影響。

      到唐朝,韓昌黎出,又重新恢復到董仲舒原性說:“性也者,與生俱生者也;情也者,接于物而生也。性之品有三,而其所以為性者五。情之品有三,而其所以為情者七。……性之品有上中下三……其所以為性者有五:曰仁,曰禮,曰信,曰義,曰智。性之于情視其品。情之品有上中下三,其所以為情者七:曰喜,曰怒,曰哀,曰懼,曰愛,曰惡,曰欲。……情之于性視其品。”這是性有善中惡的區別,情亦有善中惡的區別。韓愈的意思,亦想調和孟荀,能直接追到董仲舒,只是發揮未透,在學界上地位不高。他的學生李翱就比他說得透徹多了。李翱這個人,與其謂之為儒家,毋寧謂之為佛徒。他用佛教教義,拿來解釋儒書,并且明目張膽的把情劃在性之外,認情是絕對惡的?!稄托詴飞险f:“人之所以為圣人者,性也。人之所以感其性者,情也。喜、怒、哀、樂、愛、惡、欲七者,皆情之所為也。情既昏,性斯匿矣,非性之過也。七者循環而交來,故性不能充也。……性之動靜弗息,則不能復其性。”這是說要保持本性,須得把情去掉了。若讓情盡量發揮,本性便要喪失?!稄托詴分芯o跟著說:“將復其性者,必有漸也。敢問其方,曰:‘弗慮弗思,情則不生,情即不生,乃為正思。正思者,無慮無思也。’”照習之的說法,完全成為圣人,要沒有喜、怒、哀、樂、愛、惡、欲,真是同槁木死灰一樣。他所主張的復性,是把情欲鏟除干凈,恢復性的本原。可謂儒家情性論的一種大革命。從前講節性、率性、盡性,是把性的本身抑制他,順從他,或者擴充他。沒有人講復性,復性含有光復之意。如像打倒滿清,恢復漢人的天下,這就叫復。假使沒有李翱這篇,一般人論性,都讓情字占領了去,反為失卻原樣。如何恢復就是去情。習之這派話,不是孔子,不是孟子,不是荀子,不是董子,更不是漢代各家學說,完全用佛教的思想和方法,拿來解釋儒家的問題。自從《復性書》起,后來許多宋儒的主張,無形之中受了此篇的暗示。所以宋儒的論性,起一種很大的變化,與從前的性論,完全不同。

    第五章 儒家哲學的重要問題(4)

    宋儒論性,最初的是王荊公。他不是周、程、朱、張一派,理學家他排斥在外。荊公講性,見于本集性情論中。他說:“性情一也。七情之未發于外,而存于心者,性也;七情之發于外者,情也。性者,情之本;情者,性之用。情而當于理,則圣賢;不當于理,則小人。”此說在古代中,頗有點像告子。告子講“生之謂性”,“食色性也”,“性,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與“當于理則君子,不當于理則小人”之說相同。荊公在宋儒中,最為特別,極力反對李翱一派的學說。

      以下就到周濂溪、張載、程顥、程頤、朱熹,算是一個系統。他們幾個人,雖然根本的主張,出自李翱,不過亦有多少變化。其始甚粗,其后甚精。自孔子至李翱,論性的人,都沒有用玄學作根據。中間只有董仲舒以天的陰陽,配人的性情講,頗帶玄學氣味。到周、程、張、朱一派,玄學氣味更濃。濂溪的話,簡單而費解?!锻〞?#8226;誠幾德章》說:“誠無為,幾善惡。”這是解性的話。他主張人性二元,有善有惡?!短珮O圖說》又云:“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他以為有一個超絕的東西,無善無惡,即誠無為。動而生陰,即幾善惡。幾者,動之微也。動了過后,由超絕的一元,變為陰陽善惡的二元。董子所謂天,即周子所謂太極。周子這種誠無為、幾善惡的話,很簡單。究竟對不對,另是一個問題。我們應知道的,就是二程、張、朱,后來都走的這條路。張橫渠的《正蒙•誠明篇》說:“形而后有氣質之性,善反之則天地之性存焉。故氣質之性,君子有弗性者。”形狀尚未顯著以前,為天理之性。形狀顯著以后,成為氣質之性。天理之性,是一個超絕的東西。氣質之性,便有著落,有邊際。李翱以前,情性對舉是兩個分別的東西;橫渠知道割開來說不通,要把喜怒哀樂去掉,萬難自圓其說。所以在性的本身分成兩種,一善一惡,并且承認氣質之性是惡的。比李翱又進一步了。

      明道亦是個善惡二元論者?!抖倘珪肪矶f:“論性不論氣,不備;論氣不論性,不明。”他所謂氣,到底與孟子所謂情和才,是全相合,或小有不同,應當另外研究。他所謂性,大概即董子所謂情,論情要帶著氣講。又說:“生之謂性,性即氣,氣即性。人生氣稟,理有善惡,然不是性中元有此;兩兩相對而生,有自幼而善,有自幼而惡,氣稟有然也。善,固性也;然惡亦不可不謂之性。”他一面主張孟子的性善說——宋儒多自命為孟子之徒——一面又主張告子的性有善有惡說。生之謂性一語,即出自告子。最少他是承認人之性善惡混,如像董仲舒、揚雄一樣。后來覺得不能自圓其說了,所以發為遁詞。又說:“人生而靜以上不容說,才說性時,便已不是性也。”這好像禪宗的派頭,才一開口,即便喝住。從前儒家論性,極其平實,到明道時,變成不可捉摸,持論異常玄妙,結果生之謂性是善,不用說,有了形體以后,到底怎么樣,他又不曾說清楚,弄得莫名其妙了。伊川的論調,又自不同,雖亦主張二元,但比周、張、大程都具體得多。《近思錄•道體類》說:“性出于天,才出于氣。氣清則才清,氣濁則才濁。氣則有善有不善,才則無善無不善。”這種話與橫渠所謂天理之性、氣質之性,立論的根據很相接近。《全書》卷十九又說:“性無不善,而有善有不善者才也。性即是理,理則自堯舜至于途人一也。才,稟于氣,氣有清濁,清者為賢,濁者為愚。”名義上說是宗法孟子,實際上同孟子不一樣。孟子說:“若夫為不善,非才之罪也。”主張性、情、才全是善的。伊川說:“有善有不善者,才也。”兩人對于才的見解,相差多了。伊川看見絕對一元論講不通,所以主張二元。但他同習之不一樣。習之很極端,完全認定情為惡的。他認定性全善,情有善有不善。才,即孟荀所謂性,性才并舉,性即是理,理是形而上物,這是言性的一大革命。人生而近于善,在娘胎的時候,未有形式之前,為性,那是善的,一落到形而下,為才,便有善有不善。二程對于性的見解,實主性有善有不善,不過在上面,加上一頂帽子,叫做性之理。他們所謂性,與漢代以前所謂性不同,另外是一個超絕的東西。

      朱熹的學問完全出于伊川、橫渠,他論性,即由伊川、橫渠的性論引申出來?!秾W》的上篇說:“論天地之性,則專主理;論氣質之性,則以理與氣離而言之。”這完全是解釋張橫渠的話?!墩Z類一》又說:“性者,人之所得于天之理;生者,人之所得于天之氣。”他把性同生分為兩件事,與從前生之謂性的論調不一樣。從大體看,晦翁與二程主張相似,一面講天之理,一面講天之氣。單就氣質看,則又微有不同。二程謂氣質之性,有善有不善,屬于董子一派。晦翁以為純粹是惡的,屬于荀子一派。因為天地之性是超絕的,另外是一件事,可以不講。氣質之性是惡的,所以主張變化氣質。朱子與李翱差不多,朱主變化氣質,李主消滅情欲。朱子與張載差不多,張分天地之性、氣質之性,朱亦分天地之性、氣質之性。氣質是不好的,要設法變化他,以復本來之性?!洞髮W章句》說:“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虛靈不昧,以具眾理,而應萬事者也。但為氣稟所拘,人欲所蔽,則有時而昏。然本體之明,則有未嘗息者。故學者當因其所發而遂明之,以復其初也。”恢復從前的樣子,這完全是李翱的話,亦即荀子的話。周、程、張、朱這派,其主張都從李翱脫胎出來,不過理論更較完善精密而已。

      與朱熹同時的陸象山就不大十分講性,《象山語錄》及文集,講性的地方很少。《朱子語錄》有這樣一段:“問子靜不喜人論性,曰,怕只是自己理會不曾分曉,怕人問難,又長大了,

      不肯與人商量,故一截截斷。然學而不論性,不知所學何事?”朱子以為陸子不講這個問題,只是學問空疏。陸子以為朱子常講這個問題,只是方法支離。不單訓詁、考據,認為支離;形而上學,亦認為支離。朱陸辯《太極圖說》,朱子抵死說是真的,陸子絕對指為偽的,可見九淵生平不喜談玄。平常人說陸派談玄,近于狂禪,這個話很冤枉。其實朱派才談玄,才近于狂禪。性的問題,陸子以為根本上用不著講。這種主張,固然有相當的理由,不過我們認為還有商酌的余地。如像大程子所謂“才說性時,便已不是性”,那真不必討論。但是孟荀的性善性惡說,確有討論的必要,在教育方面,其他方面,俱有必要??傊?,宋代的人性論是程朱一派的問題,陸派不大理會,永嘉派亦不大理會。

      明人論性,不如宋人熱鬧。陽明雖不像子靜絕對不講,但所講并不甚多,最簡單的,是他的四句之教:“無善無惡性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據我們看,陽明這個話說得很對。從前講性善性惡都沒有定范圍,所以說來說去莫衷一是。認真說,所討論的那么多,只能以“無善無惡性之體”七字了之。程朱講性,形而上是善,形而下是惡。陽明講性,只是中性,無善無惡。其他才、情、氣都是一樣,本身沒有善惡。用功的方法,在末后二句。孟荀論性很平易切實,不帶玄味。程朱論性,說得玄妙超脫,令人糊涂。陸王這派,根本上不大十分講性,所以明朝關于這個問題的論調很少,可以從略。

      清代學者對于程朱起反動,以為人性的解釋要恢復到董仲舒以前,更進一步,要恢復到孟荀以前。最大膽、最爽快的推倒程朱自立一說,要算顏習齋了。習齋以為宋儒論性,分義理氣質二種,義理之性與人無關,氣質之性又全是惡,這種講法在道理上說不通。他在《顏氏學記》中主張:“不惟氣質非吾性之累,而且舍氣質無以存養心性。”他不惟反對程朱,而且連孟子杞柳柸棬之喻亦認為不對,又說:“孔孟以前責之習,使人去其所本無。程朱以后責之氣,使人憎其所本有。”他以為歷來論性都不對,特別是程朱尤其不對。程子分性氣為二,朱子主氣惡,都是受佛氏六賊之說的影響?!额伿蠈W記》卷二說:“……若謂氣惡,則理亦惡;若謂理善,則氣亦善。蓋氣即理之氣,理即氣之理,烏得謂理純一善,而氣質偏有惡哉?譬之目矣,眶皰睛氣質也,其中光明,能見物者性也。將謂光明之理,專視正色,眶皰睛乃視邪色乎?余謂光明之理,固是天命,眶皰睛皆是天命,更不必分何者是天命之性,何者是氣質之性,只宜言天命人以目之性光明。能視即目之性善,其視之也,則情之善,其視之詳略遠近,則才之強弱,皆不可以惡言。蓋詳且遠者固善,即略且近亦善,第不精耳,惡于何加?惟因有邪色引動,障蔽其明,然后有淫視而惡始名焉。然其為之引動者,性之咎乎?氣質之咎乎?若歸咎于氣質,是必無此目而后可全目之性矣,非佛氏六賊之說而何?”他極力攻擊李習之的話亦很多,不過沒有攻擊程朱的話那樣明顯,以為依李之說,要不發動,才算是性;依程朱之說,非撾目不可了。這種攻擊法,未免過火,但是程朱末流流弊所及,最少有這種可能性。
     
    第五章 儒家哲學的重要問題(5)

    他根本反對程朱把性分為兩橛,想恢復到孟子的原樣,這是他中心的主張,所有議論俱不過反復闡明此理而已。

      戴東原受顏氏的影響很深,他的議論與顏氏多相吻合,最攻擊宋儒的理欲二元說,以為理是條理,即存于欲中,無欲也就無由見理。他說:“理者,察之而幾微,必區以別之名也,是故謂之‘分理’。在物之質曰‘肌理’,曰‘腠理’,曰‘文理’,得其分有條而不紊,謂之‘條理’。”理存于欲,宋儒雖開人生緲緲茫茫的另找一個超絕的理,把人性變成超絕的東西,這是一大錯誤。東原所謂性,根據《樂記》幾句話:“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動,性之欲也;……不能反躬,天理滅矣。”由這幾句話,引申出來,以成立他的理欲一元、性氣一元說。《孟子字義疏證》說:“人之精爽,能進于神明,豈求諸氣稟之外哉?”又說:“理也者,情之不爽失者也。無過情,無不及情,謂之性。”《答彭進士書》又說:“情欲未動,湛然無失,是為天性。非天性自天性,情欲自情欲,天理自天理也。”大概東原論性,一部分是心理,一部分是血氣。吾人做學問要把這兩部分同時發展,所謂存性盡性,不外乎此。習齋、東原都替孟子作辯護,打倒程朱。習齋已經很爽快了,而東原更為完密。

      中國幾千年來,關于性的討論,其前后變遷,大致如此。以前沒有拿生性學、心理學作根據,不免有懸空膚泛的毛病。東原以后,多少受了心理學的影響,主張又自不同。往后再研究這個問題必定更要精密得多,變遷一定是很大的,這就在后人的努力了。



    參考書目:

      一《孟子•告子》《盡心》兩篇

      二《荀子•性惡》《正名》《勸學》三篇

      三董仲舒《春秋繁露•深察名號》及《實性》兩篇

      四王充《論衡•率性》《不性》兩篇

      五韓愈《原性》一篇

      六《白虎通義•情性篇》

      七李翱《復性書》

      八《朱子語錄》講“性”的一章

      九《近思錄•心性》兩條

      十顏習齋《存性篇》

      十一戴東原《孟子字義疏證》

      十二孫星衍《原性》一篇

      二 天命的問題

      三 心體問題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免费无砖专区2020狼| 草草影院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人成在线观看| 精品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国偷自产在线视频99| 精品久久人妻AV中文字幕| 天堂亚洲免费视频| 97久久天天综合色天天综合色HD | 中文字幕人妻精品在线| 亚洲欧美偷拍另类A∨| 4hu44四虎www在线影院麻豆| 在线中文字幕亚洲日韩2020| 成人免费无遮挡在线播放| 成人午夜电影福利免费|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观看精品字幕| 亚洲综合无码AV在线观看| 亚洲AV综合色区无码二区偷拍 | 久久影院午夜伦手机不四虎卡| 中文字幕国产原创国产| 国内精品伊人久久久久影院对白 | 中文字幕AV无码一二三区电影| 性欧美VIDEOFREE高清大喷水| 亚洲AV综合色区无码一区| 蜜芽久久人人超碰爱香蕉| 99精品电影一区二区免费看| 国产午夜亚洲精品国产成人| 欧美精品亚洲精品日韩专区一乛方| 野外做受三级视频| 丝袜人妻一区二区三区网站| 久久国产成人亚洲精品影院老金| 男女爽爽无遮挡午夜视频| 国内大量揄拍人妻精品視頻| 正在播放酒店约少妇高潮|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不卡|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自拍图片区 | 最新中文乱码字字幕在线| 色噜噜亚洲男人的天堂| 中文字幕无码中文字幕有码A| 综合激情亚洲丁香社区| 日韩av中文字幕有码| 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