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天龍屯堡古鎮位于貴州省西部平壩縣,喀斯特地貌大山深處,距貴陽市72公里。這里地處西進云南的咽喉之地,在元代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順元古驛道上的重要驛站,名“飯籠驛”。明初時,朱元璋調北鎮南,在這里大量屯兵,兵大部分來自江浙漢族。
![]() 2、安順天龍屯堡地戲,是屯堡人獨有的一種頭戴木刻面具的民間戲劇他是明初朱元璋調北征南時由軍隊帶入并發展起來的。由于獨特的人文地理環境而保留至今,已有六百年歷史,被譽為“中國戲劇的活化石”。
![]() ![]() 4、安順地戲演出以村寨為單位。一般是一個村寨一堂戲,跳一部書。少數較大的村寨有兩堂或三堂。一堂地戲有演員二、三十人不等,由“戲頭”負責。演員都是村中大姓,有傳承關系。如詹家屯村《三國》戲隊由明初來黔的指揮使曾德一、操練使詹嗣宗后裔組成;九溪村小堡《四馬投唐》戲隊主要由入黔征南先鋒顧成后裔組成。
![]() 5、地戲演出時間分為兩個節令:一是新春佳節,為了迎接新的一年的到來,祈求風調雨順、村寨平安,地戲隊就“鳴鑼擊鼓以唱神歌”(《續修安順府志》);一是農歷七月十五中元節,正值稻谷揚花時節,“求神”護佑以獲得莊稼豐收。由于所跳劇目是一部長篇“大書”,一般要跳十天至半月之久。
![]() 6、地戲演出的最大特征是演員頭戴木刻假面。假面,俗稱“臉子”,用丁木或楊木刻制而成。人們看戲時也大多是在欣賞地戲臉子,當然這也是最吸引孩子們的地方。
![]() 7、600多年來,作為屯邊漢族移民的屯堡人堅守著邊地,也堅守著文化。他們所傳承的地戲,成為屯堡文化中一道獨特的人文景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