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氣與人體的調節力 人體內外、表里、上下各部分之間,以及機體的物質與物質、功能與功能、功能與物質之間,必須經常保持相對的陰陽協調關系,才能維持正常的生理活動。因此陰陽的調和是健康的表現。疾病的發生及病理過程,則是因某種原因而使陰陽失卻協調所致。 陰陽是互根互用的,又是互為制約消長的,所以陰陽失調就會導致陰陽的偏盛偏衰而發生疾病。但疾病的發生發展關系到正氣和邪氣兩個方面。正氣,實質上即是指整個機體的結構與功能包括人體對疾病的抵抗力等。邪氣,泛指各種致病因素。正氣和邪氣,都可以陰陽來區分其屬性。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斗爭的情況,皆可能用陰陽的消長失調,即偏盛偏衰來概括說明。正氣分陰陽,包括陰液和陽氣兩部分;邪氣亦有陰邪和陽邪之分,如六淫致病因素中的寒、濕為陰邪;風、暑、熱(火)、燥為陽邪。疾病的過程,多為正邪斗爭的過程,其結果則引起機體的陰陽偏盛偏衰,所以無論疾病的病理變化如何復雜,都不外乎陰陽的偏盛偏衰。 中醫所說的“正氣”就是現代醫學所說的機體免疫調節功能,免疫調節功能差就是說免疫功能低下就易引發多種疾病。我國疾病患者和亞健康人群發生率占總人口的80%從中醫的角度來說,疾病患者和亞健康人群多以正氣不足為主要的病理表現。《內經》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正氣內存,病焉何來”,免疫調節功能差了,各種疾病就會乘虛而入。因此,告別亞健康,恢復機體健康必須從扶助人體“正氣”著手。 1、正氣不足可引發多種疾病: 傳統中醫認為,疾病或亞健康都是多種因素造成人體整體性的功能下降,氣血功能紊亂,陰陽平衡失調,臟腑氣機升降失常,情志不舒的一種狀態。其發生和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如生活節奏快、競爭激烈、心理壓力大、熬夜等不良生活習慣、環境污染嚴重等因素有關。 中醫認為,亞健康人群多以正氣不足為主要病理表現。“正氣”是現代醫學所說的人體免疫調節功能,“神經-內分泌-免疫”構成了人體的免疫調節網絡。人體正氣虛衰,衛外不固,免疫功能低下,抗邪無力,可導致多種疾病的發生。比如說,人體感受風寒之邪時,如果人體抗病能減弱,免疫功能調節低下,就容易引起感冒、發燒、肺炎、病毒性肝炎、乙型腦炎等傳染性疾病。而機體免疫缺陷更可引起各種癌腫、艾滋病等免疫缺陷性疾病。 2、扶助正氣首先要情志調暢: 《內經》指出必須扶助人體“正氣”。扶助人體正氣,首先要防止七情內傷。中醫認為“喜、怒、憂、思、悲、恐、驚”等七種情緒的變化與內臟功能密切相關,不同的情緒變化對內臟有不同的影響。大怒則傷肝,大喜則傷心,憂思則傷脾,悲傷則傷肺,驚恐則傷腎。一項調查報告200多名猝死病人的顯示,50%的人是因為在24小時內生氣著急情緒低落而導致發病。事實上,情緒的異常變化都會傷及內臟,主要影響內臟的氣機,使氣機升降失常,氣血功能紊亂,從而引發不適乃至疾病。而七情調和則能促進臟腑活動旺盛,扶助正氣,從而提高機體免疫功能,提高抗病能力。 人體健康時“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有病時“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愈病時則靠“人體正氣的恢復和內在調節能力的協調控制及平衡作用”。正氣的恢復要靠內在的調節能力去完成,人體保持相對的陰陽平衡,主要靠調節能力來維持的。人人都具有調節能力,其調節能力的大小有強有弱。體質強壯時,其調節能力就大些,體質衰弱時,其調節能力就很微弱。調節能力,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常年累月,每時每秒都在不知不覺中進行。就像地球一直在運動,可是我們平時沒有感覺一樣。內在的調節能力要不斷的提高,才能保證人體的健康,如果內在的調節能力不斷衰弱,人體的健康就很難保證。 《素問·上古真論》云:“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經常進行活動和鍛煉,可促使血脈流通,氣機調暢,從而增強體質,預防疾病的發生。飲食有節,五味調和,起居有常,勞逸適當,則能保持精力充沛,正氣旺盛,身體健康,預防疾病。注意防范各種不利于健康的因素產生,不要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以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于生樂,起居無節。 疾病的發生關系到正氣和邪氣兩方面的因素,正氣不足是疾病發生的內在根據,邪氣侵犯是疾病發生的重要條件,所以祛病療疾,養生保健也必須從這兩方面著手:一是培養正氣,提高機體的抗邪能力;二是防止病邪的侵襲。培養正氣,應當注意重視精神調養,加強運動鍛煉,生活起居有規律性。平素心情舒暢,精神愉快,則有利于氣血流通,陰陽調和,身體自然就健康。 總之,中醫藥在我國具有五千年民族文化的積累,中醫保健養生也經過五千年的錘煉,早已形成了獨特的保健養生理論與方法體系,自古至今在維護人民健康方面發揮著巨大的作用。然而,由于多種原因導致中醫及中醫保健養生這些寶貴財富沒有被廣泛應用,因此,全面開展中醫養生保健方法和技術的研究,推進發揮其優勢是建設健康保障體系的重點領域。全面推廣、普及和規范中醫保健養生理念、方法和技術,使“治未病”優勢得到充分發揮,對提高國民健康素質和延長預期健康壽命具有重要意義。中醫保健養生有著深厚而廣泛的民眾接受基礎,目前民眾更愿意接受中醫的保健養生理念。所以,可以肯定地說,在21世紀中醫保健養生事業受重視的程度越來越高,并將成為保障人類健康事業的主導產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