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難在用筆
王羲之在《書論》中說:“每書欲十遲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謂書。”這里的“遲急”、“曲直”、“藏出”、“起伏”說的都是在用筆過程中行筆的變化。 “遲急”是說行筆速度節奏的變化; “曲直”是說行筆運動軌跡的變化; “藏出”是說起筆、收筆的變化; “起伏”是說行筆過程中提、按的變化。 這些都是用筆的要點,而且不同的行筆方法可以得到不同的藝術效果。通常情況下,“遲”表現“沉著”,“急”表現“得勢”;“曲”表現“多姿”;“直”表現“剛勁”;“藏”表現“渾成”;“出”表現“爽利”;“起”表現“靈動”;“伏”表現“穩重”。然而,這些又都不是絕對的,不同情況,不同對待。 這里的“十”、“五”我們應該把它視為辨證關系,而不是絕對的量化標準,更不能把 “十遲五急”作為每字的處理方法,否則將會弄巧成拙。因此,我們要將這些相互對立的元素組成一個和諧的矛盾統一體,使其書法線條豐富多彩,變化無窮。一句話,學會了用筆就等于學會了走路,只有能熟練地駕御毛筆,才能想怎么寫就怎么寫,想寫到那里就寫到那里。 ( 唐朝楷書中 歐體筆法最精妙 ,行書筆法當數《蘭亭序》為最妙,歐陽詢的《張翰帖》也非常的豐富。)
二、難在結構
王羲之在(題 衛夫人《筆陳圖》后)說:“若平直相似,狀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齊平,便不是書,但得其點畫耳”。這里的平直、相似、算子、方整、齊平,從不同的角度說明了只有雷同,沒有變化的字不是書法。 那書法是什么呢?書法是藝術,在書法中處處都要表現藝術。 從形態上講究對比、變化,從內涵上講究神采、韻味。故對比、變化是書法的根,神采、韻味是書法的魂。 蔡邕在《九勢》中說:“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勢遞相映帶,無合勢背。” 書法要求筆畫搭配適宜、使轉有情。線條決定質量,結構決定形態,韻味決定神采。 就像廚師做菜首先講究菜的質量,然后做成“形”、“色”俱佳、具有藝術品位的菜,一是能吸引食客的眼球,二是能增加食欲,看著就想“吃”。“吃”是廚師做菜的核心內容,要把菜做的很有味道,酸、甜、麻、辣、鮮、香,我們要什么,有什么,回味無窮,吃了就忘不了能得到很好的享受。 書法也是如此,其形在外,味在內,形可視,味可品,做到形似不難,要做到神似,有味道就不那么容易,二者皆佳者,可謂形神兼備也。
三、難在墨法
清包世臣《藝舟雙輯?述書下》云:“畫法、字法,本于筆,成于墨,則墨法尤書藝一大關鍵已。筆實則墨沉,筆飄則墨浮。…… ” 墨法在書法中占著中要的地位,善于用墨,是書家一生不斷的追求。 素有“惜墨如金”的當代草圣林散之,用墨講究、變化無窮。“潑墨似水”的清代神筆王鐸,用墨大膽、痛快沉著,把筆墨“濃、淡、干、濕、燥”的豐富變化演繹地淋漓盡致。宋姜夔《續書譜·用墨》說的更為詳細:“凡作楷,墨欲乾,然不可太燥。行草則燥潤相雜,以潤取妍,以燥取險。墨濃則筆滯,燥則筆枯,亦不可知也。” 這說明不同的字體對墨的要求也是不一樣的,合理的用墨能使字體增彩。 書法中的“濃淡”、“干濕”、“燥韻”的一切變化都在自然形成之中。一味增多,過激都可以引起不良反應。如用墨不可過淡,淡則灰,灰則傷神;不可過濃,濃則滯,滯則不暢(筆);不可過干,干則枯,枯則無華;不可過濕,濕則溢,溢則無韻;不可過燥,燥則焦,焦則狼藉。否則,就會失去天真。我理解的用墨很簡單,如同吃飯一樣,吃——消化——再吃——再消化,也即蘸墨——書寫——再蘸墨——再書寫。
四、難在章法
右軍《蘭亭序》,章法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帶而生,或小或大,隨手所如,皆入法則,所以為神品也。 古人作書很講究章法,蔣驥《續書法論》:“篇幅以章法為先,運實為虛,實處俱靈;以虛為實,斷處俱續。行間有高下疏密,須得參差掩映之跡。” 章法是點畫與點畫之間的呼應,字與字之間的顧盼,行與行之間的相映,整體上氣韻通達,虛實相生,神采飛揚。 章法也稱“布白”,“布白”就是“布局”,把整幅作品的內容進行布白,如字距、行距、行款以及字的大小、款式的高低,天地的留白等。
五、難在意境
意境是書法家把書法的情感注入筆端,用書法的形象來抒發胸中之意,讓讀者欣賞到書法作品的豐富內涵,從中得到感悟、啟示和滋養。 意境是文化的體現,其表現方法,簡單地說是虛實相生,實是虛的基礎,虛是實的升華,虛實是相互依托的關系。 在書法的審美過程中,意境的產生,是一種心理現象。 “意境深遠”:就是把書法藝術不同的美,展示在想象的空間里,把自然境界和藝術境界的完美結合在一起,創造出新的意境來。如顏體的開闊,表現出了豁達的心胸和包容的雅量。正如一位哲人所說:比陸地寬廣的是海洋,比海洋寬廣的是天空,比天空寬廣的是人的胸懷。胸懷寬宏是一種美德、一種風度、一種仁愛無私的境界。把這種境界表現在書法藝術中,就是意境。 意境表現的形式、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但意境應該是出彩的,要出彩就要注入很多美的元素,常用對比、夸張、意料之外的手法來吸引眼球,增加視角的沖擊力和提高作品的感染力,只有意境出彩的作品,才能讓人回味無窮,激動、興奮和感慨,并使人們的情感得到凈化和升華。 在意境的表達上要考慮抒發情感,追求“情與景匯,意與象通”的境界,把作者的真實情感表現在作品中,就像《祭侄稿》一樣悲憤胸中出,至性書正氣,達到了內容與形式的高度統一,是顏真卿心情的真實流露。在極度悲憤的情緒下,顧不得筆墨的工拙,隨著書家情緒起伏而自然形成,是情感和功夫的自然流露。達到了技術和藝術完美結合的頂峰,在書法歷史上樹起了一座豐碑。
六、難在統一
用筆的熟練程度決定著線條的質量 筆畫的長短、粗細、俯仰、伸縮的準確與否,決定了結構的形態的優劣 結構的寬窄、高低、大小、斜正、疏密的對比、變化準確與否,決定了章法的優劣 書法是通過漢字表達作者的情感的藝術,把筆畫、結構、章法、意境等所有的因素以及對比、變化統一在一起,再注入作者的技術、情感、思想、境界、追求,就是經典的好作品。
孫過庭在《書譜》中說:“又一時而書,有乖有合,合則流媚,乖則雕疏,略言其由,各有其五:神怡務閑,一合也;感惠徇知,二合也;時和氣潤,三合也;紙墨相發,四合也;偶然欲書,五合也;心遽體留,一乖也;意違勢屈,二乖也;風燥日炎,三乖也;紙墨不稱,四乖也;情怠手闌,五乖也。乖和之際,優劣無差。得時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若五乖同萃,四遏手蒙,五合交臻,神融筆暢。暢無不適,蒙無所從。當仁者得志忘言,罕陣其要;企學者希風敘妙,雖述猶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