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志 第二章 舊式教育 第五節 科舉考試 |
|
第五節 科舉考試
|
科舉考試分小試(也稱童試)、鄉試、會試和殿試四種。 小試 是選取生員的考試,包括縣試、府試、院試三個階段,院試錄取后才能取得生員資格。本縣縣學原屬小學,每屆考取生員的名額為文科20名,武科15名。經兩次增加,至清咸豐年間(1851~1861)文科增為35名,武科為30名。 鄉試 在省城舉行,三年一次,錄取者為舉人,第一名叫解元。明天啟七年(1627)鄉試,本縣一次中舉者達10人,其中有經魁、亞魁。崇禎九年(1636)、十二年(1639)兩科連續中舉者各8人。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大修書院以后,20多年間,中舉者31人。歷經明、清兩代,先后中舉者達544人,其中文科371人,武科173人;中解元者11人,其中文科5人,武科6人。著名的有劉鴻磐、孫龍竹、衛學詩、高步月等。 會試 鄉試后第二年春,在京城舉行。三年一次,參加者為各省舉人.考中者稱貢士,第一名稱會元。清康熙三年(1664)科,李允楓中文科會魁。康熙二十一年(1682)科,解全斌中武科會魁。光緒二十一年(1895),京城會試,康有為、梁啟超聯合各省舉人,上萬言書,本縣舉人曹邦彥、溫恭、高士龍、荊培元4人參與了“公車上書”的義舉。 殿試 會試后在御殿舉行,由皇帝主持。參加者為貢士,考中者稱進士,分三甲:一甲3名,清制為“進士及第”,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二甲若干名,為“進士出身” ;三甲若干人,為“同進士出身”。自宋以來,全縣中進士者115人,其中文科99人,武科16人。元代,郝鼎臣中狀元。明萬歷二十三年(1595),解經邦中進士。萬歷二十九年(160l),解經雅、解經傳二人又同中進士。天啟元年(1621),解經達中舉。崇禎七年(1634)解經鉉選為貢生。因上述三進士為同胞兄弟,故有“一母三進士,一舉一貢生” 的佳話,流傳韓原南北。清順治九年(1652),同榜中進士者4人,十六年(1659)3人,十八年(1661)2人。清乾隆十六年(1761),王杰中狀元,官至東閣大學士,總理禮部加太子太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