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學者、北大教授張中行,是與季羨林等并稱的北大“未名四老”之一。季羨林說他是“高人、逸人、至人、超人”,可見評價之高。他博學宏識,造詣深厚,于佛學、邏輯學、德國古典哲學上都有建樹。在文學上更是大器晚成,古稀之年橫空出世,文思泉涌,一發(fā)不可收。他寫的《順生論》、《禪外說禪》等轟動文壇,一版再版,洛陽紙貴。張中行作為學人,活了90多歲,足可稱為“人瑞”了。有人問他的養(yǎng)生之道,他不以為然:“我的養(yǎng)生之道就是不養(yǎng)生!順其自然,自生自滅。”他特別喜歡散步,流連于北大校園中的未名湖畔,樂而忘返。他認為平淡安閑就是養(yǎng)生,有個好心情比什么都重要。好心情就是把什么事都看得通脫、平淡。有人恭維他是大師,他說他只是“不官不黨不閥的做點學問的一介布衣”。
中國有句老話:“英雄所見略同。”張中行先生與季羨林先生同是學人、“人瑞”,他們的養(yǎng)生之道也驚人地相似,真有異曲同工之妙。德高望重、出生于1911年的國學大師季羨林老先生,每年都有很多人給他祝壽,季老笑言自己成了“祝壽專業(yè)戶”。有人問他有什么養(yǎng)生秘訣、養(yǎng)生之術,他笑著說:“我實在沒有什么授之以人的養(yǎng)生‘秘訣’,養(yǎng)生無術就是術,沒有‘秘訣’就是‘秘訣’。”確實,季羨林從不想做長生夢,對健康長壽采取的態(tài)度是順其自然。他每日粗茶淡飯,談不上什么特別的營養(yǎng)價值;他從不吃藥,別人送的各式各樣的補品,都束之高閣;他更不愿到醫(yī)院看病、查體,除非不得已,才去醫(yī)院拿點藥。
養(yǎng)生貴在順其自然,貴在平淡安閑,這可謂經驗之談。古代哲學家莊子早就提出了“清靜無為”的思想,這里所說的“無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指不要強做那些違背自然規(guī)律的事,“無為”就是順其自然。在生活中如果我們能度才量力,淡泊名利,努力為之而不強為,對不平之事以平常心對待之,就能避免很多心理疾病的發(fā)生,并減少其他疾病產生的可能。北宋頗負盛名的文學家歐陽修,對養(yǎng)生有獨到的見解,他提倡“以自然之道,養(yǎng)自然之生”,主張該干什么就干什么,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一切順其自然,不必去專門“茹草木,眼金石,吸日月精光”。
英國前首相丘吉爾活了91歲,有人問他有什么長壽之道,他回答說:“我想趴下的時候決不站著,想站著的時候決不趴下。”英國哲學家羅素活了98歲高齡,從來也不認為長壽有什么秘訣,主張飲食起居順其自然。他說:“我喜歡吃喝什么,就吃什么,喝什么;困了就睡,從來不專門為了有益于健康而去做任何事。” 人體的差異性很大,沒有一成不變的養(yǎng)生之道和長壽秘訣。在養(yǎng)生問題上,不要有那么多禁忌,搞那么多條條框框、清規(guī)戒律,不要強迫自己做那些難以做到的事。應像張中行先生那樣有個好心情,“把什么事都看得通脫、平淡”;像季羨林先生那樣對健康長壽不刻意追求,采取“順其自然”的態(tài)度。保持精神愉快,樂觀豁達,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吃也吃得下,睡也睡得香,有問題則設法解決,有困難則努力克服,干什么就專心干,心平氣和,從容處之。這樣符合自然規(guī)律,焉有不長壽之理?當然,這里所說的“順乎自然”也是相對而言,如果因為有病或其他原因,醫(yī)生囑咐忌吃某些食品、減少某些活動,那就另當別論了。
|
|
來自: tuzididie > 《養(yǎng)生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