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改的路上求索
許 鴻 賓 序 1、給文章加一個能揭示文章主題的標題。 2、自由歸納文章中的寫作方法。 3、文中哪一個思想的火花點燃了你? 這三個問題高屋建瓴,一下子抓住了語文教學的關鍵。教學一篇文章,無非是弄清文章的內容,借鑒文章的寫作技巧,從文章中汲取思想的營養。趙老師設計的三個問題,正好是這三個指向。 趙老師講課的方法也讓人嘆服。他讓學生把答案寫到紙條上,然后收上來當眾宣讀。答案五花八門,本已讓人忍俊不禁,再加上趙老師幽默犀利的點評,整個課堂笑聲不斷。 從鄭州回來后,我也選了幾篇現代文,搬到課堂上如法炮制,效果果然不錯。來文成試講時,我帶著精心挑選的一篇《餃子和綿梨》走上了講臺。臺下有學生有老師,主考官是朱宣德副校長。朱校長是個很嚴肅的人,跟他見幾次面了,還沒見他笑過。但在講完這堂課之后,他熱情地握著我的手說,別走了,晚上在這兒吃飯。我心里暗想:有門兒! 沒幾天,果然接到了電話通知:你被錄用了。 一 正式加盟文成中學后,我成為七⑸班的班主任兼語文教師。憑著對教育天生的熱愛,憑著從趙老師那里學到的招數,每一節課都被我導演成一次快樂的旅行??墒?,等到月考成績出來的時候,我傻了臉。都說語文是拉不開距離的,而我教的七⑸班跟兄弟班級相比,平均分差了10分以上。雖說現在提倡素質教育,但成績考不好,仍然是不光彩的事。我感到肩上有一股沉甸甸的壓力。身邊的同事太優秀了,一定要虛心學習,奮起直追。 我找來了另外幾個班的月考試卷,把每一道大題的分數都登在電腦上,然后以班為單位進行對比,結論是:“現代文閱讀”部分旗鼓相當(說明趙謙翔老師的那套辦法還是蠻靈驗的),但在 “古詩文閱讀”和“作文”這兩方面有明顯的差距,特別是作文。 這時候,一個偶然的飯局,巧遇大名鼎鼎的衡水旺老師。我被老人家儒雅的談吐、淵博的學識所傾倒,當場表示要拜師學藝。衡老師爽快地答應了我的請求?!獙懙竭@兒,心情有些激動。三年來,從衡老師那里學到的不僅是講課的技巧,更有許多人生的啟迪。衡老師是一面鏡子,他用他的低調和寬容,讓曾經自以為是的我照出了自己的狹隘和浮躁。 從衡老師那里學到的第一招,就是他獨創的“三三制作文批改法”。此法把批改作文的主體由教師變成學生,既行之有效,又解放了教師。操作步驟如下:學生每三人組成一個批改小組,改三本作文(即每人改三篇,每篇有三個人改);批改完畢,作者拿到自己的作文后,閱讀評改者的批語并寫出“后記”。這種批改方法,對教師而言,只需對作文進行抽查,對學生的評改態度和評改水平起到監督作用即可。對學生而言,自己的作文被三個人評頭品足,優點缺點一覽無余,肯定會獲益匪淺;又可讀到三篇風格迥異的文章,不管是看出優點還是發現缺點,對自己都是個鍛煉。 從衡老師那里學到的第二招,名為“文言自譯五步教學法”:第一步,自譯課文。讓學生結合注釋翻譯課文,通過翻譯發現問題,并將問題記下,留待下一個環節解決。第二步,質疑解難。學生提出翻譯時發現的問題,師生共同討論解決。第三步,修改譯文。經過上一步的質疑解難,同學們弄不懂的問題基本得到了解決,在此基礎上去修改自己的譯文,從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認識。第四步,朗讀譯文。一人讀,眾人聽,挑出毛病,及時糾正。第五步,完善譯文。在前幾步的基礎上,學生再次翻譯課文,不僅要“信”,要“達”,而且要“雅”,力求語言的優美。五步下來,學生既培養了理解文言文的能力,提高了寫作表達能力,對于養成良好的自學習慣也大有裨益。 以上兩招,都重在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在班里試用后,受到學生的歡迎。大家都滿懷信心,期待著它轉化為實實在在的好成績。 學校舉行的一次硬筆書法比賽,讓我體會到練字的重要性。全班五人參賽,僅一人獲獎,還是個二等獎,很丟人。語文成績上不去,跟書寫不規范也有關系。于是布置學生買字帖練字,每天寫20分鐘。練了幾星期,沒發現什么效果,我用心作了觀察,發現學生都是在字帖上描來描去,看上去很漂亮,但一離開字帖,馬上現出“原形”。練字與日常書寫是“兩張皮”,當然沒效果。我增加了要求:前10分鐘可以描摹,后10分鐘必須離開字帖,改為臨寫。我先在黑板上作示范:每寫一個字,都仔細比較它和字帖的區別,然后再寫第二遍,再比較,再寫。每天只練幾個字,每字至少寫10遍。為了增強練字的競爭性,我又采取了一條措施:按學習程度給各組學生排序編號,不同號數的同學輪流上黑板練字,今天是1號,明天就輪到2號,依次類推;練完后逐一點評,排出名次,分別給所在組加分——班里實行“小組積分制”,每周班會都進行總結。七年級的孩子,集體榮譽感可強了。 除了練字,寫日記也提上了日程。開始是每天一篇,后來發現學生的負擔太大,我批改的壓力也很大,就改為每周寫三篇。每天批改兩個組,從周一到周四,剛好批改一輪。讓學生寫日記,這是我堅持了將近二十年的做法。日記不同于作文,里面有許多學生的心里話,讀起來興味盎然。批語也靈活多樣,可詳,可略,可點明寫作手法,也可借題發揮展開議論,甚至開個玩笑也是常有的事。日記本發下去的時候,看著同學們急匆匆翻看評語的樣子,一股成就感也涌上我的心頭。 趙謙翔老師那套“現代文閱讀法”也被我作了改進:教每一篇課文,都圍繞著“內容”、“寫法”、“思想意義”三方面設計出幾個問題,每個問題都讓學生把答案寫成紙條,然后抽號評比并加分。后來,“抽號加分”被發揮到極致,不論是黑板練字還是背誦課文,不論是檢查作業還是默寫字詞,全都采用抽號加分的辦法,課堂不再是課堂,成了競技場。 二 轉眼到了八年級。 八年級是初中三年中起承上啟下作用的關鍵階段,無論是語文教學還是班級管理都面臨著新的問題。為了集思廣益,我啟動了“金點子計劃”,鼓勵學生提建議想辦法,被采納者酌情加分。有人建議成立語文興趣小組,我馬上采納。僅一天時間,興趣小組就組建起來了,十幾名同學,都是自愿參加,我對他們提出更高的學習要求,同時也給予更多的個別指導。可能是感到很光榮吧,這些同學勁頭都很大。在他們的感染下,要求報名的學生越來越多,興趣小組增加到三個,按學習程度分別命名為“高級班”、“中級班”、“初級班”,各小組布置不同的任務,補充不同的作業。又有人提出興趣小組的名字含有對差生的歧視,我馬上糾正,發動全班同學重新起名,最后按照于華洋的建議,采用用武林門派的叫法,把興趣小組命名為“峨眉”、“華山”和“昆侖”,后來又增加了一個“武當”。再后來,其它學科的興趣小組也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 學生練字在繼續。有一次把本班作文跟鄰班作文放在一起比較,發現本班的字體明顯優于鄰班。我竊喜:練字已然見效。俗話說,功夫不負有心人;俗話還說,有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獲。誠哉斯言! 學生日記在繼續。但我隱約發現一個問題:寫日記對提高寫作能力沒有明顯的幫助,甚至還有副作用——寫作文的時候,有些同學不自覺地就換成了直接跟老師說話的口氣。日記多是寫給老師看的,經常使用第二人稱,因此落下了“后遺癥”。 我醞釀著改革的辦法。剛好這時有人奉獻了一個“點子”:八年級功課重了,不如把“日記”改為每周一篇。每周一篇,那不成“周記”了嗎?轉念一想,或許這個建議正好解決了我的難題呢!每周就寫一篇,內容和文體不限,但篇幅和構思要向作文靠攏;名字也不再叫“日記”,改為“生活隨筆”。這樣要求,既解決了“日記”跟“寫作”的銜接問題,又保留了日記的“內容不限,體裁不限”的特點,給學生留下極大的創作空間。評改時,仍然用抽號加分的辦法?!凹臃帧闭媸莻€好辦法!為了出奇制勝,有的在選材上下功夫,有的在構思上動腦筋,還有人獨辟蹊徑,把隨筆寫成“通知”、“采訪記”、“判決書”、“成績單”,“聊天記錄”,甚至寫成“試卷”的樣式。在八年級即將結束的時候,我編輯了一本《八⑸班“生活隨筆”優秀作品選》,序言也是學生寫的,題目是——《愛上隨筆》。 八年級最后一次考試,八⑸班的劉姝、常曼曼、張文佳三位同學包攬了級段總分前三名,語文單科最高分也出在八⑸班。 我更有信心了。 三 當八⑸班升級為九⑸班的時候,語文興趣小組已經擴大到8個,每組8人,覆蓋了全班全部64名同學。興趣小組的名稱也按學生的建議改為“太陽號”、“水星號”、“金星號”、“火星號”、“木星號”、“土星號”、“天王星”和“海王星”。班里的值日組也是八個,這樣各值日組的1號剛好組成“太陽號”,“水星號”則全部由2號組成,依次類推。如此,搞起學習競賽來更方便了。 呂光霞建議,九年級的學習更加緊張,干脆把“生活隨筆”與大作文全二為一,寫近幾年的中考作文。這個建議真好!八年級開始的“生活隨筆”,在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方面很成功,但考場上遇到的多是“命題作文”和“材料作文”,而不會是“自由作文”,所以要提高學生的考場作文能力,必須進行第二次革命。這兩年流行的“新材料作文”是個難點,我就把2009年全國各地中考中出現的此類題目收集到一起,打印出來貼到教室,每周一篇,挨個去寫。第一稿寫在原來的“生活隨筆”本上,我以興趣小組為單位收上來進行初審,提出修改意見,并按水平高低排序加分。接下來是學生按我的意見進行修改,然后謄寫到“大作文”上。最后,進行“三三制”批改。原計劃一口氣寫10篇,實際上寫到第5篇的時候,學生的審題能力就已經大大增強了。 從教材中挖掘寫作的奧秘,是我關注了多年的一個問題,如今也取得了重大進展。我發現,幾乎所有課文,都能挖掘出很實用的寫作技巧來。有的在片斷寫作上提供技巧,如《威尼斯商人》,人物臺詞多用平行的比喻來渲染一個意思,這個寫法可資借鑒;有的在整體構思上提供技巧,如《阿長與<山海經>》,通篇使用的欲揚先抑手法,初中生也完全可以仿效。還有的課文,通俗淺顯結構簡單,可以直接成為仿寫的對象。比如《一雙手》,塑造了一位名叫張迎善的林業工人形象,但課文沒有直接介紹張迎善的工作實績,而要把寫作重點放到他的一雙手上,通過這雙手來表現他的卓越貢獻。講完這篇課文,我當即布置了作文任務:選一個恰當的切入點,來表現你一位親人的勤勞和奉獻。這次寫作非常成功,我挑出了若干篇典型作文,在《文成報》刊登了一個專版。 九年級試卷多、題量大,課堂上有很多時間都花在了講題上。單純地念一下“標準答案”是沒有意義的,關鍵是讓學生每做一份試卷都有能力上的提高。我摸索出這樣一套辦法:試卷發給學生后,留出足夠的做題時間,然后按興趣小組收上來,每小組評改1-2個大題(這樣工作量不是特別大,教師可以對付得過來),評改時在一張空白試卷上作好詳細記錄,記下試題的易錯點和學生的各種答案方向;評改完畢,按成績給學生試卷排序加分,并把評改記錄掃描進電腦;評講時,利用教室里的多媒體,把評改記錄展示在大屏幕上,讓學生比較各種答案的優劣,逐漸形成正確的判斷。評改記錄的每個答案后面都留有“作者”的名字,這樣在評講時既增加了趣味性,又增加了針對性,答對的同學會感到無比光榮,答錯的同學可能會終生不再犯這個錯誤。 在2009年秋期全縣“3+X”競賽中,九⑸班既包攬了總分全校前五名,也包攬了文成中學獲得的所有總分、單科一等獎;全校獲得的14個獎項中,九⑸班獨占9項。語文這一科,全年級共獲得5個獎項,其中五班就占2個。 三年時間轉瞬即逝。回首過去,感慨萬千。教改是什么?這個曾讓我很是懵懂的問題,現在逐漸有了清晰的答案:教改就是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的改革;改革沒有固定模式,要結合班級和學生的實際,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能力,應是教改的最高目標。我知道,教改的道路曲折而漫長,自己才不過剛剛起步,只有不斷學習,不斷革新,才能走得更遠。最后,用一句古人的話自勉: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全文共4830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