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特區報》 文章
2011年度英國小說布克獎(Man Booker Prize)星期二晚揭曉,朱利安·巴恩斯(Julian Barns)的小說《終結感》(The Sense of an Ending)獲獎。巴恩斯是英國知名小說家,在過去二十多年中,曾三次獲得提名,今年終于獲獎。在《終結感》中,一個中年男子回憶年輕時代的愛情和友情,慢慢讀者發現男主角并不是一個可靠的敘事者,和每個人一樣在刪除和剪輯自己的記憶。這本書篇幅不長,全書不過160頁,但被許多人評為深刻而智慧,在提名小說中最被看好。這本書得獎,可以說是今年布克獎最沒有懸念的事。
然而今年布克獎卻是充滿了爭議,而且從長名單公布之時就已經開始了,不少人指出這份名單有138本小說入選,卻還是漏了不少佳作。今年的評委主席斯特拉·里明頓(Stella Rimington)的一番“我們要的書是讀者買了會看的,而不是買了供起來的”言論,更是在英國文學界炸開了鍋。從作家到編輯到前評委都紛紛出面指責評委把“文學性”與“可讀性”對立起來很不明智。
批評者指出布克獎本來就是一個高端文學獎,獎勵的是在文字運用和敘事結構上的創新以及作品的文學價值,高質量的作品也許要求讀者用心閱讀,但是評布克獎時不能把這一點看成是缺點。確實要論起可讀性,英國有許多其它的文學獎會把這一條作為考慮因素,比如地位僅次于布克獎的Costa圖書獎就把閱讀樂趣作為重要的評獎條件。
布克獎提名名單公布之后,再次引發一片批評之聲。許多人認為6本候選小說總體質量不夠高,也有人對兩本處女作入選不滿。除了《終結感》之外,英國作家斯蒂夫·凱爾曼(Stephen Kelman)的處女作《混雜英語》(Pigeon English)評價也很好,受到批評最多的是A.D.米勒(A.D. Miller)的《雪化之后》(Snowdrops),許多人公開表示難以理解這本懸疑小說會得到提名。
在聲討之中,有人把矛頭指向了評委主席里明頓。里明頓是英國反間諜機構軍情五處(MI5)的前處長,不過大學里學的是英國文學,自己也是一個作家,退休之后曾出版了一系列間諜小說,但是有人則略帶諷刺地指出里明頓剛開始寫小說時,還是由影子寫手代寫的。評委成員中,還有兩名記者、一名作家、一名寫了頗受歡迎回憶錄的議員。其實布克獎的評委并不總是文學界人士,圈外人一樣能夠判斷一部小說的文學價值,但是今年評委看重可讀性的傾向,未免讓有些人懷疑評委對當代文學在理解上有所欠缺。
有趣的是,在英國文學界的一片批評聲中,6本提名小說卻賣得很好。本來一本小說如果能夠成為布克獎提名作品,就像一部藝術電影得到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一樣,不管能否獲獎,直接的好處是銷量會上升。今年的6本候選小說,其銷量上升的程度,則達到往年的3倍。
也許今年評委強調“可讀性”確有一定道理,至少在小說銷量上反映了出來。里明頓在頒獎典禮上,毫無低頭讓步之意,繼續為這一理念辯護,堅定地表示:“好書是要有人讀的”。不過很遺憾的是,雖然巴恩斯得獎可以說是實至名歸,但是許多人已經把今年看成了是布克獎的“小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