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級:2.3分 岐山臊子面的做法一、做肉哨子
臊子肉就算是做好了,一層厚厚的紅油,湊到鼻子跟前兒聞聞,酸中帶香,口水瞬間小宇宙爆發,漬~漬…… 色澤呈現暗紅色,辣子和醋都滲進肉絲里去……酸酸的、油油的、辣辣的、香噴噴的! 二、準備漂菜 漂菜,顧名思義,就是漂在湯面表面的菜。岐山臊子面里的漂菜也很有講究。基本都是半成品或者易熟的食材。直接澆湯燙燙就能入口的。比如“煎蛋皮、還有韭菜或者蒜苗切末”(秋冬季就用蒜苗,蒜苗比韭菜更香)
三、準備底菜
四、嗆湯 鍋里多倒些油,油熱后放蔥姜絲,炒出香味,倒醋(多一些),待鍋中醋沸騰后加入開水 五、澆湯 正宗的岐山臊子面都是用手搟面,要搟得非常薄,再用大刀切細,面條煮出來半透明狀,又勁道又光滑,這就是人們常說的“薄、筋、光”。也可以買現成的面條來煮,要買那種“二寬”的薄面條。面條撈入碗中(面條一定要撈得少,湯多一些),澆上一勺湯、一勺底菜。再澆上一大勺肉臊子,點綴一把蒜苗末,一碗“酸、辣、香”的岐山哨子面就做得嘞~~~ 折騰了幾個小時,也只做好了肉哨子、底菜、酸湯、漂菜,最最精華的面條是買的現成的,跟人家賣面條的人說,要“二寬”的薄面條。 如果再折騰自己搟面條的話,太費時間那是借口,關鍵是技術不過關,根本搟不出那種薄可透光,又筋韌爽口的效果,陜西的媳婦都是面食高手,單從這一點來看,稔成為合格陜西媳婦時間絕對不止一天兩天~~~ 1、底菜一般有胡蘿卜、鹵水豆腐(豆腐干也可)、土豆(亦可用蒜薹、豇豆、豆角……任意一種你喜歡的菜)、木耳、黃花菜、蒜苗(也稱青蒜)、煎蛋皮。注意胡蘿卜、土豆、蒜苗的切法,切勿用刀亂剁,要切成非常小的近似正方形薄片。 2、岐山面對醋的要求最嚴格,正宗的岐山面必須要岐山醋。 3、盛湯也有講究。盛湯叫“澆湯”。所以“岐山臊子面”也叫“澆湯面”。面下好了,撈在精致的小碗里,把熱湯澆上。再把澆在碗里的湯潷出來,如此反復一兩次,這叫“套”。這樣就更入味了。這是丈母娘給女婿的吃法,貴賓也這樣待。 4、陜西人把不放水哨子肉的加工方法叫“攬臊子”,這種方法攬出的臊子,可以放半年以上都不會壞。 臊子面是西府特產。西府指的是關中平原西部,寶雞市的轄區,核心地帶就是岐山和扶風兩縣。岐山面講究面要搟的薄,薄可透光,但吃起來卻非常筋韌利口。 一碗看似普通的岐山面,講究卻頗多,概括起來有一個“九字口訣”,基本上涵蓋了岐山哨子面的所有特點——即“酸、辣、香、薄、筋、光、煎、稀、汪。” 臊子面分為寬、窄、細等七個花形,面食講究“薄、筋、光”,湯講究“煎、稀、汪”,味道自然是“酸、辣、香”。 下面一一解釋: 酸——用岐山醋使湯料突出酸 辣——用煎油潑辣子面,使其湯料辣里透鮮 香——臊子有一種獨特的香味 薄——指面條用手搟的很薄 筋——面條薄而不噥 光——面條光如游魚 煎——湯料溫度很高 稀——每碗只吃一口,面條很少,一般的人要吃10多碗,小伙可以吃到2、30碗 汪——湯料的油很多,封住了湯的熱氣,即使數九寒天,也不容易放涼。 顏色上有講究——在菜色上分紅(紅蘿卜)、黃(黃花或煎蛋皮)、白(豆腐干)、黑(木耳)、青(韭菜或者蒜苗) 菜形上也有講究——分別用到菜蔬的不同部位,“根、莖、葉、花、藻”五端。根應該指的是胡蘿卜、莖指的是蒜苗、葉指的是韭菜、花指的是黃花菜、藻我想是不是木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