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葉詩 去過河南洛陽的人,都知道其城南七公里的關林鎮,有一個著名的旅游區關公廟,亦稱關林。相傳這里是埋葬蜀漢名將關羽首級的地方。這首詩被稱作“關帝詩竹”。“關帝詩竹圖”畫中藏詩,碑上翠竹拔地而起,稍向右斜出,枝葉疏密有致,豐麗滴翠,再細細觀察,這些看似臨風搖曳的簇簇竹葉竟變成了一個個文字,原來是一首五言詩。讀為:
不謝東君意,丹青獨立名。
莫嫌孤葉淡,終久不凋零。
這首詩既是詠竹,又用竹葉字,是詩與圖結合最緊的一首,但圖仍然沒有對詩起限制作用,因此它們只是外在有密切聯系,內在并沒有什么關系。
這幅竹中藏詩的畫,還有一段有趣的歷史故事。詩中的“東君”指曹操。據《三國演義》第25至27回記載及有關傳說,劉備為曹操所敗,關羽被俘,被愛才惜將的曹操留居營中。曹操很器重他,請漢獻帝封侯賜爵,即“漢壽亭侯”,同時金銀相贈,千方百計要讓關羽歸順投降。但關羽衷心不改,一心系念著兄長劉備。一天,他思索著給劉備寫封信,可又擔心被曹操發現,于是就畫了這幅竹畫托人捎給劉備,表達了富貴不能淫的品格,這即后人所熟悉的“身在曹營心在漢”之典故的出處。“東君”指司春之神,暗喻曹操。詩的大意是,不感謝春之神的安排,勁竹不因季節變化而榮枯;不必嫌棄竹叢枝孤葉單,它卻能歲寒不凋,風雨難摧。這正是關羽“身在曹營心在漢”的寫照。
關帝詩竹畫是清康熙55年(公元1716年)韓宰臨摹的。關羽究竟有無此作,無處考證。據有關資料顯示,清代文人善用竹葉、花、鳥等組字成畫。以竹枝、竹葉組字成詩,整體看來是一幅完整的竹枝圖,關帝詩竹很可能是他們附會而成。
據說,中國這樣的竹葉碑有好幾處,不過最原始的還是在定州那塊。
豐順縣的豐良鎮有一座關帝廟,由吳標將軍建造。廟內有“御制漢壽亭侯環印畫像石刻”和“風吹竹葉詩”。豐順、潮州、河北的竹葉詩畫碑,又名“風雨竹碑”,其畫面設置均不同,各有差別。但竹葉詩均用兩株竹枝,以五言絕句為竹葉,渾然似竹。
在河北涿縣漢昭烈帝(劉備)廟中發現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重修昭烈廟時所刻“風雨竹碑”。碑中左邊為風中勁竹,竹葉傾斜,如被狂風吹偃;右邊為雨中勁竹,竹葉下垂,似遭暴雨淋澆。兩株勁竹的竹葉由字組成“不謝東君意,丹青獨立名。莫嫌孤葉淡,終久不凋零”。碑中央上方和右下角有印章二方,右上方署“漢關夫子手筆”,左方署“美髯遺雨竹……”詩句。 2)故宮博物院藏品·陶瓷(清)
瓶器型秀美,以歲寒三友圖為飾。畫面以翠藍色的青花繪梅樹枝干、松針、竹及山石,以色彩略暗的釉里紅描繪蒼老的松干和傲寒的梅花,尤其令人稱道的是圖中以竹葉組成一首五言絕句詩:
竹有擎天勢,蒼松耐歲寒,
梅花魁萬卉,三友四時歡。
以詩寓畫,畫中藏詩,匠心獨運。 所繪松竹梅“歲寒三友”圖案是明清瓷器中常見的一種裝飾題材。松樹長青不老,竹有君子之風,梅花凌霜傲雪,古代文人騷客多以松竹梅的高風亮節自喻。
【摘自妙在偶得博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