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執行小企業會計制度以后,在轉為執行企業會計制度,原來的一些會計核算的方法就要改變,這里面就要涉及會計政策變更。 會計政策變更 ?。ㄒ唬? 會計政策是企業在核算時,所遵循的具體原則以及企業所采納的具體會計處理方法。 注意:會計政策里的具體原則容易理解,另外還包括一些具體的會計處理方法,存貨按實際成本核算,有先進先出,后進先出,移動加權平均,固定資產的折舊:直線折舊、加速折舊 這些方法都是指會計政策當中的具體的會計處理方法。 注意:會計政策不包括反映會計信息質量的一般原則,比如在前面提到的,客觀性原則、及時性原則,可比性原則、一貫性原則、實質重于形式原則,這些是企業會計核算的一般原則,不屬于企業的會計的政策。 什么是會計政策變更? 企業為了保證會計信息的可比性,要求在不同的會計期間采用相同的會計政策,比如說會計處理方法,要求企業在不同的期間采用一致的會計方法,比如先進先出,但是在企業實際工作當中,會遇到不同的情況,在有些情況發生變化的情況下,會計政策是可以變更的,只是企業不能隨意的變更,比如說不能出于計算企業利潤的考慮,改變你的會計核算方法。 會計政策變更只是指企業對相同的交易或事項,由原來的采用的會計政策,改用另外一個會計政策的行為。 可以變更會計政策的具體情形有兩個: 1.是法律或會計準則等行政法規、規章要求變更的,固定資產準則在沒有出臺之前,固定資產使用年限,具體的折舊方法,和減值準備的計提,在很大程度都是受到非常大的約束。 2.變更會計政策以后,能夠使企業提供的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信息更為可靠、更為相關。 兩種不屬于會計政策變更的情況: 1.當期發生的交易或事項與以前相比具有本質差別,而采用新的會計政策。 2.對初次發生或不重要的交易或事項采用新的會計政策。 如果企業發生了會計政策變更,應該如何處理? 處理方法有兩種:追溯調整法、未來適用法 1.追溯調整法 指對某項交易或者事項,變更會計政策,如同這個交易或事項初次發生時就采用新的會計制度,并依此對新的項目進行調整,在計算變更的一個累積影響數,并相應調整變更年度期初留存收益和會計報表相關項目。 會計政策變更的累積影響數,就是兩個金額的差額,一個在變更會計政策的當年,按變更后的會計政策,對以前各期,追溯計算年初留存收益,這個金額叫新的年初留存收益;第二個是變更會計政策當年年初的留存收益金額,這個叫原來的期初留存金額,新的留存金額和期初留存金額這兩個金額的差額叫累積影響數。 注意:會計政策變更對稅的影響,強調的會計政策變更不會影響以前年度應交所得稅的變動,因此,如果所得稅采用應付稅款法核算,那么不考慮差異的所得稅影響。 如果采用納稅影響會計法核算,同時存在時間性差異,應該考慮差異的所得稅影響金額,注意的是:會計政策變更,在采用應付稅款法時,以前的都已經核算完了,現在會計政策變更,不能調整以前年度的應交稅金、應交所得稅。 如果企業用的不是應付稅款法,用的是納稅影響會計法,這時,注意,會計政策變更跟稅法上要求的不一致,這時,涉及到時間性差異,對所得稅影響要通過遞延稅款來核算。 例題:某企業1996年12月1日購入不需要安裝的設備一臺,并投入使用,設備入賬價值600萬元,采用年數總和法計提折舊(稅法規定采用雙倍余額遞減法)折舊年限5年(與稅法規定一致),預計凈殘值為零(也于稅法規定一致),這個企業從1998年1月改用雙倍余額遞減法計提折舊,所得稅采用債務法核算,假如這個企業的所得稅稅率是33%,該固定資產累積影響數是多少? ?。p倍余額遞減法)40%×600-(年數總和法)5/15×600=40(萬元) 對所得稅的影響是33%,要算對留存收益的影響,首先計算對凈利潤的影響,40×(1-33%)=26.8。 用雙倍余額遞減,折舊是240,用年數總和折舊是200,折舊費用比原來增加了,必然使凈利潤產生相反的影響。 2.未來適用法 特點比追溯調整法簡單,不對以前期間進行追溯,只影響會計政策變更的當期和以后各期。 企業在會計政策變更的要求: ?。?)按國家有關規定執行。 ?。?)如果會計政策變更累積影響數能夠合理確定,就要采用追溯調整法進行會計處理,這是大家要注意的。國家在相關規定中沒有指明,或者是企業自身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進行會計政策變更,我們都要求企業采用追溯調整法,這時,你采用追溯調整法首先要計算會計政策變更的累積影響數。 (3)如果這個會計政策變更累積影響數不能合理確定,采用未來適用法進行會計處理。 會計政策變更的披露 要求: 1.對于會計變更的理由和內容 2.對于會計變更的累積影響數 未來適用法 應用于會計估計變更 會計估計:指企業對其結果不確定的交易或事項。因為結果不確定,所以沒有辦法準確的確定。 方法:沒有追溯調整法,只有未來適用法。 注意:會計估計政策變更處理比較簡單,注意會計政策變更和會計估計變更很難分清,固定資產的折舊方法有原來的年數總和改成雙倍余額遞減,這是方法的變更,在方法變更的同時,使用年限也變更了。 要求:會計實務當中如果不易分清會計政策變更和會計估計變更,應該按會計估計變更進行處理。 比如說固定資產方法的變更和年限的變更,不是企業根據自身實際情況變更的,而是由于執行企業會計準則的變更,那在財政部關于企業執行會計制度問答當中明確指出,企業由于執行企業會計制度,而發生的像固定資產年限的變更,應該作為會計政策變更,采用追溯調整法,所以大家在掌握一般的情況下,注意特殊的規定。 會計估計變更的計算: 例:某企業一臺從1999年1月1日開始計提的設備,原值是15500元,預計使用年限是5年,預計凈殘值是500元,采用雙倍余額計提折舊,從2001年起,該企業將該固定資產的折舊方法改為平均年限法,設備的使用預計年限、由5年改為4年,設備的預計凈殘值由500元改為300元,這個設備2001年的折舊額是多少? 設備從1999年開始提折舊,采用的是雙倍余額遞減法,2001年把折舊方法變成了平均年限法,改成了直線法,年限由原來的5年改為4年,凈殘值有500改成了300元,注意,并沒有說會計政策,會計折舊方法,使用年限凈殘值的變化是由于執行企業會計制度變化,屬于會計方法的變更和年限變更混在一起,很難判斷是屬于會計政策變更,還是屬于會計估計變更,按照會計估計變更來處理,要計算2001年的折舊。 2001年折舊用(2000年12月31日凈值-新的殘值)÷尚可使用年限,已經用了2年,還可以再用2年,得出2001年折舊額是2640元。 關于會計估計變更的披露,提醒大家注意,也需要披露會計變更的內容、理由和對當期凈損益的影響。 例:甲公司是2000年12月25日改制的股份有限公司,每年按凈利潤的10%和5%分別計提法定盈余公積和法定公益金,為了提供更可靠更相關的信息,經董事會批準,甲公司于2003年度對部分會計政策作了調整,有關會計政策變更及相關事項的資料如下: 1.2003年1月1日起所得稅的核算有應付稅款法改為債務法,甲公司當年的所得稅稅率均為33%,當期發生的可抵減時間性差異預計在三年內轉回。 2.從2003年1月1日,辦公樓的預計使用年限由25年改為20年,同時將辦公樓的折舊方法由平均年限法改為雙倍余額遞減法,根據稅法規定,辦公樓采用平均年限法計提折舊,折舊年限是20年,預計凈殘值為零,上述辦公樓可使用18年,賬面原價4000萬元,累計折舊320萬元,未計提減值準備,預計凈殘值為零。 3.從2003年1月1日起,甲公司對生產設備的折舊由平均年限法改為雙倍余額遞減法,生產設備的賬面原價是2400萬元,沒有計提減值準備,預計凈殘值為零,預計使用年限10年,根據稅法規定,該生產設備采用平均年限法計提折舊,折舊年限是12年,預計凈殘值為零,生產設備從甲公司改制為股份有限公司起開始使用。 4.甲公司于2001年1月1日對乙公司投資2000萬元,占乙公司有表決權股份的30%,假定初始投資成本與享有被投資單位所有者權益的份額相等,甲公司采用成本法核算該投資,2003年1月1日起,改按權益法核算,乙公司所得稅稅率是15%,乙公司2001年、2002年凈利潤分別為340萬元、510萬元,甲公司2002年從乙公司分得現金股利85萬元。 要求: (1)計算甲公司2003年應該計提的生產設備和辦公樓的折舊額? ?。?)計算甲公司生產設備會計政策變更的累積影響數,并編制會計政策變更相關的會計分錄? (3)對甲公司向乙公司投資業務, ?、偬钪?003年1月1日事項會計政策變更累積影響數計算表; ②對該項會計政策變更進行賬務處理; ③填列2003年度會計報表相關項目調整數; 分析:這個辦公樓這里非常明確,由原來的使用年限,預計的是25年改成了20年,方法是由平均年限法改成了雙倍余額遞減法,這是方法和估計年限變更混在一起,采用的是會計估計變更,在2003年度,應該計提的折舊,給出了計算的是408.89萬元。 關于生產設備的變更,應該是按會計政策變更來處理,甲公司2003年度應該計提設備折舊按照思路算出來是307.2萬元,設備的折舊由原來的平均年限法改成雙倍余額遞減法,原價2400元,沒有提準備,預計凈殘值是0,使用年限10年,稅法規定,設備按平均年限法折舊,折舊年限12年。 生產設備變更的累計影響數的計算: 根據方法變更重新計算累計折舊,追溯的、調增的折舊額一共是384萬元,會產生一個時間性差異,對遞延稅款的影響額,384×33%+兩個項目=153.12 2400÷10×2 2400÷12×2 是時間的變更 由于所得稅變更調整的,所得稅在第一項里做了提示,所得稅原來是應付稅款法,所得稅的金額改為債務法以后,對所得稅產生的影響要登記在遞延稅款里。 總的累積影響數就是它們兩個差額 384-153.12=230.88 根據上面的累積影響數計算結果: 借:利潤分配 230.88 遞延稅款 153.12 貸:累積折舊 384 未分配利潤減少,同時調整盈余公積 借:盈余公積(法定盈余公積) 23.09 法定公益金 11.54 貸: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 34.63 投資的變化給列了一下累積影響數計算表,由按原來會計政策的投資收益,按變更后的會計政策確認的投資收益,對所得稅的影響,和最后的累積影響數,根據這個表做調整分錄: 借:長期股權投資--乙(損溢調整) 170 貸: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 134 遞延稅款 36 這個未分配利潤的增加,所以要調整盈余公積 借: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 20.1 貸:盈余公積 20.1 說明: 在會計政策變更準則里,提到會計差錯的更正 會計差錯產生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計量、確認、記錄等各方面原因產生的。 ?。?)當期發生的當期的差錯就調整當期的相關項目。 ?。?)當期發現的前期的會計差錯:非重大會計差錯不調整資產負債表年初數,利潤表、利潤分配表的上年數,直接調整本年的發現當期的相應的項目;對于重大的會計差錯,它與以前期間相關重大差錯要影響損益的,應該將它對損益的影響數調整發現當期的期初留存收益,會計報表其相關項目的期初數要一起調整;不影響損益的,調整會計報表相關項目的期初數,也就是調整發現當期資產負債表年初數,利潤表、利潤分配表、上年數相關分配表。 如果編制比較會計報表,對于比較會計報表期間的重大差錯,應該調各個該期間的凈損益和其他相關項目,是從這個差錯再產生的當期已經更正。對于比較會計報表期間以前的重大會計差錯,調整比較會計報表當中最早期間的期初留存收益;會計差錯也有可能是在日后事項期間發現的,那么與日后事項期間相關的重大會計差錯: ①年度資產負債表日至財務報告批準報出日之間發現的報告年度的會計差錯及以前年度的非重大會計差錯應當按照資產負債表日后事項中的調整事項進行處理。也就是應該調整報告年度利潤表、利潤分配表的本期數和資產負債表的期末數; ②年度資產負債表日至財務報告批準報出日之間發現的報告年度的會計差錯及以前年度的重大會計差錯,應當調整以前年度的相關項目。也就是要調整報告年度利潤表、利潤分配表的本期數和資產負債表的期末數。企業根據他的實際情況或者是法律的要求應該變更會計政策不變更的,應該進行會計估計變更不變更的有一個要求:企業如果濫用會計政策和會計估計變更,應當作為重大會計差錯進行會計處理。 如果企業從執行小企業會計制度轉換到企業會計制度,要特別注意的,三個會計準則,像所得稅會計,還有日后事項,會計政策變更,這三項提醒大家特別注意,另外大家在執行小企業企業制度需要關注的一點,就是小企業的會計報表,必須提供的報表是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第三張表現金流量表,是可以根據需要來選擇編制的,一般這一張表只出年報,而這個資產負債表、利潤表是有月報,也有年報的。 另外大家注意,小企業的會計報表,資產負債表還有一張副表,就是月度報告,年度報告,當這個企業是一般納稅人的時候,還有一張副表,我們叫它應繳增值稅的明細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