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治病之法,無非三大法寶。
第一法寶,仲圣之六經(jīng)論治也。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 第二法寶,子益之軸輪之法也。中氣如軸經(jīng)氣輪,十二經(jīng)之正常左升右降圓運動,方為健康之人。 第三法寶,欽安之扶陽大法也。治病但分陰陽。陰陽之要,陽密乃固。但凡一處陽氣不到便是病。 如按仲景之治法,當先辨明病在何經(jīng),隨證治之。歷節(jié)病,病在三陰合太陽,又在太少兩陰合太陽,故治之以四逆湯合桂枝湯。 如按子益之治法,此則為脾、腎兩經(jīng)不升,膀胱經(jīng)不降之病也。 如按欽安之治法,萬病先分陰陽,陰病當以四逆湯主之 治歷節(jié)病,《傷寒論》有桂枝附子湯、桂枝附子去桂加術湯,《金匱要略》有桂枝芍藥知母湯(輕)、烏頭湯(重)。此四方,總體均為溫經(jīng)助陽、祛風除濕為要,以表里同治為要。 溫里則以四逆湯為要,解表則以桂枝湯、麻黃湯為要(均為取其意,靈活運用)。 桂枝附子湯(桂枝四兩,附子三枚,甘草二兩,生姜二兩,大棗十二枚),四逆湯合桂枝湯也,表里雙解也。 桂枝附子去桂加術湯(白術四兩,附子三枚,甘草二兩,生姜二兩,大棗十二枚),亦上方之意也,表里雙解也。 桂枝芍藥知母湯(桂枝四兩,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生姜五兩,麻黃二兩,白術五兩,知母四兩,防風四兩,附子二枚),亦同一意也,加麻黃、防風以加強解表之功效,加知母以加強除溫熱之功效。表里雙解也。 烏頭湯方(麻黃、芍藥、黃芪、甘草(灸)各三兩,川烏五枚)亦是此意,附子溫陽之力強于烏頭,然烏關除痹之力強于附子。此方明顯以加強除痹之功效為主。故有治痹痛最重方之說。 案例中均以溫里為要。 祝味菊之陽和湯治關節(jié)積液案,要旨為溫經(jīng)活血通絡。 范中林甘草附子湯治風濕關節(jié)炎案,以溫經(jīng)散寒,除濕止痛為要。其桂枝 芍藥知母湯治太陽歷節(jié)病,則為總論中《金匱》之方也。 戴天木之麻附細湯治關節(jié)痛,麻附細湯本為表里雙解之方也,溫經(jīng)解表之方也。 張存悌之桂枝芍藥知母湯治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為總論中《金匱》之方也。 李可之陽和湯合生芪五苓湯治雙膝腫大如斗,以溫經(jīng)活血通痹,兼以五苓散加強除濕之功效也。以白止酒煮為糊敷貼患部,則為民間敷貼之驗方。 膝關節(jié)積液(祝味菊醫(yī)案)
風濕性關節(jié)炎(范中林醫(yī)案) 隨訪:連服3個月,基本痊愈,恢復正常工作。 上述兩方原義,桂枝附子證因?qū)亠L濕,留著肌表,當以速去為宜,故附子用量較大;甘草附子證,已病久入里,減其附子用量者意在緩行。但本例雖屬久病入里,又暴發(fā)于一旦,且脈沉而細,故兼采兩方之義,加大附子并生姜,既速去標,又開筋骨之痹。 桂枝芍藥知母湯治療太陽歷節(jié)病(范中林醫(yī)案) 麻黃附子細辛湯加味治療關節(jié)痛(戴天木攻案)
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張存悌醫(yī)案)
縣黨校老喬之妻,60歲,1987年6月7日診。矮胖體型,風濕性關節(jié)炎久延,雙膝腫大如斗,多次抽水,激素穴注,反復發(fā)作,3年不愈。股脛變細,狀如鶴膝。腳不能著地,局部皮夫繃急紫黯,摸之如冰,神情疲憊,氣怯畏寒,脈沉遲,58次/分。近月余,因血沉高,考慮關節(jié)結(jié)核,抗癆亦乏效。癥屬高年久病,氣陽虛衰,不能運濕,濕流關節(jié),已成鶴膝風癥。選陽和湯加生芪五苓,益氣溫陽化濕: 熟地30克,鹿角霜30克,肉桂5克,白芥子10克(炒研),麻黃3克,姜炭5克,灸草10克,生芪45克,豬苓10克,茯苓30克,澤瀉10克,白術30克,桂枝10克,生苡仁30克,蒼術15克,川牛膝30克。 共16味。 上方連服5劑而愈,追訪1年未發(fā)。 (二) 裝卸工溫寶興之妻,62歲,1988年2月3日初診:車禍致右下肢骨折年余,右膝半月板損傷,近3年腫如斗,劇痛,徹夜嚎哭,熱腫痛不可近,臥床不起已2月。今日化驗:白細胞19500,中性90,繼發(fā)感染,積液。舌紅中黃,脈沉滑數(shù)實。擬清熱解毒,化瘀利濕: 1、忍冬藤120克,生苡仁30克,蒼術、黃柏各15克,川牛膝30克,蚤休、丹參、當歸元參、夏枯草、骨碎補各30克,桃紅、白芷、甘草、乳沒、車前子各10克,白酒100毫升,冷水泡1小時,急火煮沸10分鐘,2次分服,3劑。 2、白芷240克(研粉),酒煮為糊,分作2包,趁熱交替貼敷膝部。 2月6日二診:腫消強半,痛止,局部出現(xiàn)皺紋。脘脹,不思飲食。腰困如折,脈滑。畢竟年過6旬,一診方寒涼過甚,有礙中焦氣機升降。改投防已黃芪湯合五苓散。下病上治,益氣行水,加腎四味鼓舞腎氣: 生芪45克,防已12克,四妙去黃柏(生苡仁45克,蒼術15克,川牛膝30克),桂枝10克,白術、茯苓各30克,豬苓、澤瀉、車前子、甘草各10克,木瓜30克,腎四味各18克,白芷10克,外敷同前,3劑。 2月9日探視,腫全消,已可扶杖步行。
1、痛風的根在脾上。 2、痛風急性期表現(xiàn)為紅、腫、熱,疼痛還比較重,應該盡量把熱除了,把紅除了,把腫除了,把痛除了。但怎么除法? 3、痛風是個濕熱的表現(xiàn)。 4、在痛風發(fā)作的急性期,用清熱、活血、利濕的藥有效,但這個方法不足以治愈痛風。痛風的根還在脾上。 5、我們先看濕熱是怎么形成的。所謂熱,是氣郁而化熱。這個熱是郁熱。郁熱是什么?就是體內(nèi)的氣停在那兒,這是熱。濕怎么來呢?濕是因為體虛郁熱容易化濕。因此,這個熱因為郁,而濕可以加重熱的形成。脾氣虛的人本身就氣機旺,再加上濕阻,很可能某些部位出現(xiàn)了不通,不通就容易產(chǎn)生熱。這時候紅、腫、熱、痛恰好說明人體的正氣還比較旺。旺要干什么?要把這一塊通開,正邪處在交爭狀態(tài),這時候去清熱利濕恐怕會傷陽氣,可是癥狀能暫時減弱,但不可能治愈。 6、用附子來通是為什么?因為附子通絡,以通為主,佐加利濕的藥物,再加一些黃芪補氣,這樣就能促使人體,或者幫助人體盡快把這一塊不能的組織給破掉,破掉以后濕氣就不存在了。如果你去照顧這個濕和熱,在用藥上,用了燥濕的、清熱的藥,往往是苦寒的藥,苦寒的藥通常會更傷正氣。 (此非李可方:痛風用三妙散加青黛、木瓜、雞血藤、當歸、赤芍,效果也很好。)
主治:關節(jié)疼痛;下肢關節(jié)腫痛。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溫服七合,日三服。 主治:痹痛(最重方),治腳氣疼痛,不可屈伸。 不過這個方劑做得非常好,主要有個烏頭煎。這個方劑里頭,他用麻黃、芍藥、黃芪、甘草、烏頭,他用的是川烏,不要擱草烏,草烏毒太大了,五枚,那么在大烏關煎中他說“大烏頭五枚”把它弄碎,拿蜜把它煎了,“蜜二升”就是兩小碗蜜,把這五個烏頭擱在里面煎,煎取一升,兩碗剩下一碗了。這個烏頭就別要了,烏頭的成分就溶解到蜜里了,所以叫烏頭煎。這就一個藥,治寒疝,治疼,由寒而致的痛。它有前四味祛外邪,用烏頭煎就治歷節(jié)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