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學診脈22011-12-09 13:35:38| 分類: 默認分類 | 標簽: |字號大中小 訂閱 教你學診脈(9)
提要:你要相信學中醫診脈,首先都要分辨28種脈象,可是有的人甚至一輩子也見不全,只要將28脈的主脈病癥掌握就足夠了。 診脈要提綱挈領:
1、左寸沉短而無力,寸關平脈, 首先,左寸主心,病位在心。短主不足,無力也主不足,心脈不足會出現什么病癥呢?心的功能心主血,心的搏動輸送血液到全身,心氣的不足首先會導致腦供血不足,會出現頭暈,記憶力減退,健忘。全身無力,每天懶洋洋的。 老中醫經驗: 要學好診脈首先要多實踐,如果你周圍有很多人,朋友親人,都可以作為實習對象,每個人都有這個條件,多練才會出成績。我剛開始時,一天有時看幾十人, 看完之后對比一下,你是學習,再仔細問問,看哪個對了哪個錯了,總結經驗,慢慢的就熟練了。診脈的時候不要急躁、一定要綜合分析,分部,分臟器,每個臟器的功能都是什么?出現了寒熱,表里,陰陽,虛實會有哪些病癥。要注意也不要生搬硬套,古人的四診合參是很有道理的。 教你學診脈(10) 提要:脈學在中醫學中是極受重視的。自晉代王叔和著《脈經》后,五代高陽生著成《脈訣》,以其通俗易懂、便于記誦而廣為傳播,但因其中謬誤也不少。李時珍繼承了正統的脈學,博采歷代各家之長,對經義大加發揮,如他指出,切脈獨取寸口,是以此候五臟之氣,而不是切按五臟六腑經脈之體,闡發透辟。他在《脈經》24脈的基礎上,又增述了3種脈,使中醫脈象增至27種,《瀕湖脈學》在中醫脈學發展史上有著重要地位,已經成為學習脈學的必讀著作。 辨別浮脈和沉脈 一、首先復習《瀕湖脈學》的浮脈與沉脈: 1、浮 脈: 體狀詩:浮脈惟從肉上行,如循榆莢似毛輕; 三秋得令知無恙,久病逢之卻可驚。 相類詩: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芤, 拍拍而浮是洪脈,來時雖盛去悠悠。 浮脈輕平似捻蔥,虛來遲大豁然空, 浮而柔細方為濡,散似楊花無定蹤。 主病詩:浮脈為陽表病居,遲風數熱緊寒拘; 浮而有力多風熱,無力而浮是血虛。 寸浮頭痛眩生風,或有風痰聚在胸, 關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溲便不流通。 2、 沉 脈: 體狀詩:水行潤下脈來沉,筋骨之間軟滑勻, 女子寸兮男子尺,四時如此號為平。 相類詩:沉幫筋骨自調勻,伏則推筋著骨尋; 沉細如綿真弱脈,弦長實大是牢形。 主病詩:沉潛水蓄陰經病,數熱遲寒滑有痰, 無力而沉虛與氣,沉而有力積并寒, 寸沉痰郁水停胸,關主中寒痛不通, 尺部濁遺并瀉痢,腎虛腰及下元痛。 二、歷代醫家辨別浮脈和沉脈認識: 我從各種資料看到在古代,有一種倍受推崇的診脈方法,叫持脈輕重法。這種診脈方法,由《難經》首創,也見于《脈經》。晉代以后,唐代著名醫家孫思邈和明代著名醫家朱棟隆,都是采用這種診脈方法。在《千金要方》和《四海同春》都有記載。《內經》所說“脈有輕重”,也是指這種診脈方法。 具體操作方法有三個關鍵步驟: 第一步:首先在寸、關、尺三部布指。然后,將寸口部位由肌表按至最深,以“按之至骨”為宜。所謂“按之至骨”,是一種指感特征。具體表現為,受指壓而脈氣不能流通,指下感覺不到脈動為宜。若稍舉指,則脈動于指下。古人稱其為“按之至骨,舉指來疾”。這一步,主要是測定寸口部位的深度和所用指力。實際上,這個深度非常重要。 第二步:把以上所測深度或所用指力五等分。然后,以五等分為標準,重新按脈,若寸口脈在上五分之二,為浮脈;若寸口脈在中五分之一,為不浮不沉之脈;若寸口脈在下五分之二,為沉脈。在指力的應用上也是如此。先把按至最深時的指力定為總指力。然后,重新按脈,若所用指力未超過五分之二即觸及寸口脈,則為浮脈。若所用指力超過五分之二但未超過五分之三即觸及寸口脈,則為不浮不沉之脈。若所用指力大于五分之三觸及寸口脈,則為沉脈。 第三步:熟練掌握以上深度和指力的劃分以后,還可以辨別脈浮的程度和脈沉的程度。據此,可以推斷疾病的發展變化。比如,外感傷寒,其脈浮,經過治療,若脈浮的程度有增無減,說明表邪未除;若其脈由浮轉為不浮不沉,說明表邪已除,正氣已復。若其脈由浮轉沉,若沉的程度較重,則應詳察是否表邪入里。通常,很多人以為,“舉之有余、按之不足”,為浮脈。“按之有余、舉之不足”為沉脈。或者以為,稍按即得,為浮脈;重按始得,為沉脈。實際上,在浮脈和沉脈之間,還有不浮不沉的脈,若用以上這兩種方法,則很難區別浮脈、沉脈和不浮不沉之脈。另外,還有伏脈。伏脈和沉脈更難區別。但是,若用持脈輕重法,很容易把伏脈和沉脈辨別清楚。
我個人在臨床幾十年來也體會到用“持脈輕重法”辨別浮脈和沉脈非常準確。其理論依據是將寸口部位劃分五部。 除了以上所說,持脈輕重法還有其他方面的很多優點,既有理論依據,又有操作規范,非常簡便,很容易掌握,臨床上也特別實用。有興趣者,不妨試試,親身體驗。 簡單的辨別方法,前面已經講過脈位浮沉是辨陽氣在表在里的關鍵。 教你學診脈(11) 臨床如何診滑脈 提要:往來流利,應指圓滑,如珠走盤的脈象。滑脈主痰飲,食滯,實熱等證。因實邪壅盛于內,氣實血涌,因此脈往來流利,應指滑利。若婦女無病而見滑脈,可判斷妊娠與否。健康人脈滑而緩和,是營衛充實,氣血充盈之象。滑脈須與近似脈緊脈、數脈相區別,滑脈往來流利,應指圓滑;緊脈左右彈指,脈急;數脈往來較快,一息超過5至。滑脈與澀脈為相反的脈象。臨床上,滑脈常同短、浮、沉、數等脈兼見。 一、滑脈形成:主要是緣于血管彈性良好,血管內膜壁柔滑,血液黏滯度降低等。在病理情況下,滑脈可見于貧血、風濕病、急性感染發熱后期、急慢性胃腸炎、肝硬化腹水(弦滑脈)等。 二、滑脈的感覺:脈象的一種。脈往來流利,應指圓滑,如珠滾玉盤之狀。其實是中醫手指感覺而言。就像有一排氣泡,在患者血管中游過,依次經過你的無名指、中指和食指,速度較快,一個接著一個。簡單點就是:一個小鐵珠依次滾過你的手指的感覺。 三、滑脈的主病:在中醫里主痰飲、食滯、實熱等證,又主妊娠。婦女無病而見滑脈,可判斷為妊娠(妊娠2~9月)。正常人脈滑而緩和(稍有滑象),是營衛調和、氣血充盈的征象。 四、滑脈需與相似脈數脈、動脈相鑒別:數脈以脈率為每分鐘100次以上為特點,滑脈以脈形流利圓滑為特點。若脈率快時當先判定是數脈,如同時有明顯滑象,則為滑數脈。動脈以脈來流利、頻數、短而有力為特征,實際上即滑脈與數脈的復合脈。此外,滑脈與澀脈的脈形、脈勢變化恰好相反,容易鑒別。 六、中醫是如何號脈知道懷孕:滑脈的特征是往來流利,應指圓滑,如珠走盤,脈搏形態應指圓滑,如同圓珠流暢地由尺部向寸部滾動.臨床多見于痰濕、食積和實熱等病癥,也是青壯年的常脈,婦女的孕脈。 育齡婦人脈滑而經停,指感好像脈搏跳動的時候有一種回旋的感覺,應考慮為妊娠,若過于滑大則為有病。 七、附: 1、滑脈歌訣《新編》: 盤中走珠似脈滑,血行流利代謝加。 上見咳吐下炎癥,古把滑脈定有娃。 左寸脈滑心悸煩,右寸脈滑胸肺炎。 關滑宿食肝脾熱,尺炎生殖泌尿前。 弦話痰火耳鳴聾,氣滯血瘀肝脾腫。 痰厥頭痛肢節冷,婦科炎癥難妊娠。 脈細滑數肝虧陰,癔癥精神或官能。 食厥中焦脈滑實,腹腔腫塊秘便赤。 濡滑脈主暈車船,支擴肺瘍支肺炎。 顱內疾患脈細滑,精神萎靡面失雅。 脈滑無力濁便頻,妊娠子癇頻發痙。 左寸脈滑心經痰,狂躁中風或錯亂。 左關脈滑肝炎脾,肋脹體倦心煩急。 左尺脈滑臍下炎,泌尿生殖炎列腺。 右寸脈滑胸膈炎,肺痛胸水炎氣管。 右關脈滑肝膽熱,舒清肝火后滌痰。 女子脈滑需細辯,瞼洪排卵及經前。 瞼拜行經與經后,休把滑脈與孕連。 左寸右尺滑閉經,理化檢查定妊娠。 男左脈大滑數強,反見右弱女褓襁。 右尺脈滑右腹患,闌尾回盲右附件。 2、《瀕湖脈學》滑脈歌訣: 體狀詩: 滑脈如珠替替然,往來流利卻還前, 相類詩: 莫將滑數為同類,數脈惟看至數間。 主病詩: 滑脈為陽元氣衰,痰生百病食生災, 上為吐逆下蓄血,女脈調時定有胎。 寸滑膈痰生嘔吐,吞酸舌強或咳嗽, 當關宿食肝脾熱,渴痢↓淋看尺部。 八、滑脈自己的臨床體會:滑脈手指下的感覺就是半圓型的小球滑動,搏動的力量圓滑而上升,接著又圓滑的消失。一般胖人滑脈多,因為肥人多濕,滑脈主痰濕、食積和實熱。但臨床上濕熱出現滑脈并不是太多見的,滑脈我在臨床上體會最多見的是,提示第一消化系統病變,例如胃反酸,胃脹,大便不規則。第二是呼吸道病變,出現咳嗽、多痰,呼吸不利等。或者下肢浮腫或者后腦部發悶。另外滑脈一般還同時出現舌苔不正常,舌苔白厚,或者黃膩。一般懷孕2個月后,3個月以前的孕婦才能出現滑脈,并不是所有懷孕都會出現滑脈的,滑脈脈相也不是診斷懷孕的依據。
學習脈診,必須了解病人對診脈里的誤區。 提要: 切脈是中醫四診的一種手法,人們的傳統觀念認為,高明的醫生只需要三個指頭放在患者手腕上,不用患者開口,就能知道患者的病情,故此,有些患者在找中醫看病時不說病情,只是讓大夫把脈,如果不用問診就說出病情者視為醫術高明,其實,這是一個很大的誤區,中醫四診,切在最后,民間亦有“病人不開口,醫生難下手”之說。有些病情,患者不說,“神仙”也搞不清楚。 一、自我貶低中醫脈診:有些中醫師對診脈的功夫不到位,,自我貶低中醫脈診。他們對博大精深的中醫脈學理論學而不精,認為切脈只是象征性地進行一次“四診”的例行程序,做為一種形式。只是充其量是看看脈搏跳動的強弱,數一數心率次數,對診治無關緊要,更有甚者把脈時心不在焉,將思想集中在如何開方上。 二、變像的把診脈與相術同等:我們經常看到有些中醫看病如相士,“病家不用開口”,醫生一診脈,便察言觀色地揣測敘述病人的癥狀,故弄玄虛,以藉搭脈炫耀自己的醫術。 三、患者有意考驗中醫:經常遇到有些患者有意考驗中醫,他們看病時不向醫生訴說病痛,而是三緘其口,只是將手直接放在醫生臺前,想考考醫生把脈的準確度,認為把脈不準的中醫不是好醫生,不知道好中醫應該具備什么,反而耽誤了你的病情。 四、病家不用開口,便知病癥:這個可能很迎合個別病人的心理,其實脈象不是什么都能反映出來:在臨床再有經驗的中醫醫生,只能以診脈感覺到脈搏的位置,以分浮脈和沉脈;脈搏的力度以分實脈或虛脈;脈搏的頻率,以分遲脈和數脈;脈搏的緊張度,以分弦脈或緩脈;脈搏的均勻度,以分促脈、結脈、代脈或微脈、散脈;脈搏的流利度來分滑脈或澀脈;脈搏的長度以分長脈和短脈及脈搏的寬度以分大脈和細脈。脈診雖精深,但其結果還需要同其他三診合一、病證合參、整體審察才能準確地判斷病情,辨證施治。 五、將中醫與西醫同等看待:特別是中醫門診中聽說那一種病那個醫生診脈是專家,就同時掛兩個科室醫生的號,有的甚至掛三個專家號,這都是錯誤的,個個說的都有理,最后也搞得自己暈頭轉向。這是對中醫的不了解,人身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人體局部和整體間存在對立統一的關系,辨證施治是中醫診療最為精粹的特色。比如失眠的患者同時有慢性咽炎,可能致病的共同原因是陰虛火旺,使用滋陰瀉火的方法則二者均可獲效。 教你學診脈(14) 提要:通過脈象知道病癥以及脈象所表示的病癥。 一、常見的脈象舉例: 沉脈與浮脈相反,浮脈,摸到浮脈表示病人有外感,其病輕淺,外邪剛進入人體,人體的正氣尚強,與外邪相爭斗,將脈氣鼓動于外,所以脈象顯浮而有力。如果表證脈現浮而無力,說明患者平時體虛,衛氣弱,這樣的表證就叫表虛證。若久病見脈浮而無力,搖搖晃晃的,是陽氣浮越,病情危重的表現。雙尺浮大必遺精,如果是單側的話,那就需要仔細辯證。沒有其他癥狀只有一個說法是:左尺大,相火郁陷于下,右尺大,相火欲騰于上,但是我感覺還是要和臨床結合辯證才好。 沉脈脈象顯現部位較深,輕按不明顯或無搏動的感覺,重按才有明顯搏動的感覺。沉脈主里證,沉而有力主里實,說明內臟的邪氣盛,正氣也不很弱。沉而無力,表示里虛證,里虛是指正氣虛。脾氣虛、腎氣虛,都可見沉而無力的脈。四肢水腫的脈也可以沉,所以脈沉還有水飲為患。上部之風,則寸脈浮大。關浮,主風在中。尺沉小,一部分主腰足酸痛,也有陽虛證主要表現為腰酸怕冷、手足冰涼、小便清長、性功能低下、舌淡苔白、脈沉或遲。還有腎虛腰肌勞損。 二、典型的脈象舉例: 弦脈搏重手按無力,而兼弦象,為肝木克土,主腹瀉或五更瀉。 三、月經脈象舉例: 如果月經來時,脈有時快有時慢,即是帶點促狀,或者沉細。這種脈形,表現她有經期腹痛。這因為月經的來潮,好像泉水下流,流得暢快,就不致有腹痛。如果經水像泉水被阻,有時流得暢快,有時又不暢快,這時必然會有腹痛。 臨床如何辨別弦脈與緊脈 提要:明 李時珍在《瀕湖脈學》弦脈與緊脈相類詩中說:“弦來端直似絲弦,緊則如繩左右彈,緊言其力弦言象,牢脈弦長沉伏間。” 在體狀詩中說:“弦脈迢迢端直長,肝經木旺土應傷,怒氣滿胸常欲叫,翳蒙瞳子淚淋浪。”緊脈“舉如轉索切如繩,脈象因之得緊名。總是寒邪來作寇,內為腹痛外身疼。” 教你學診脈(16) 脈浮、滑、數、洪與容易混淆的脈象 提要:臨床診療實踐中,基本是用二十六種常用脈象及其相兼脈,可以概括錯綜復雜、千變萬化的脈象,可以滿足“辨證論治”的需要。因此,對二十六種常用脈象的辨別和分析,是對復雜脈象進行辨別和分析的基礎。對于脈象的辨別,必須掌握正常脈象,并熟識二十六種常用脈象的脈形規范。這是最重要的依據。其次,要掌握正確的操作方法和嫻熟的技術。此外,有很多方法可靈活掌握。比如,將脈象“分類”的方法、“互相對比”的方法、“知常達變”的方法、“察獨”的方法等。 一、脈浮、滑、數、洪脈象鑒別: 浮脈:摸到浮脈表示病人有外感,其病輕淺,外邪剛進入人體,人體的正氣尚強,與外邪相爭斗,將脈氣鼓動于外,所以脈象顯浮而有力。如果表證脈現浮而無力,說明患者平時體虛,衛氣弱,這樣的表證就叫表虛證。若久病見脈浮而無力,搖搖晃晃的,是陽氣浮越,病情危重的表現。再輕尋有、按無有,浮脈漂然肉上游,又如:“水帆木浮未定向,浮脈中間仔細究,有力惡風見表實,無神無力指虛浮,浮脈里有七兼瓣,(浮緊、浮緩、浮滑、浮數、、浮遲、浮虛、浮洪),其中理性要經驗。” 滑脈:滑脈是脈來流利,應指圓滑,如珠滾玉盤之狀,滾滾滑利。滑脈主痰、痰飲、食滯、實熱等證,又主妊娠。。因為痰飲內阻,在正氣不虛的情況下,可出現氣血涌流,所以脈顯滑利。高燒病人,熱鼓血行,脈也滑利,婦女受孕之后,氣血涌流以養胎兒,更可見典型的滑脈。滑脈健康人也可見滑利脈象。 數脈:脈來急速,一息五至以上(相當于每分鐘90次以上)的脈象。數脈主熱證。因邪熱鼓動,血行加速,脈數而有力為實熱內盛;若久病陰虛,虛熱內生,血行加速,脈數而無力,為虛熱證。曰:“ 脈來往速數脈形,一息六至仔細憑,數脈屬陽熱可知,只把虛實火來醫,實要涼瀉虛溫補,肺病秋深卻畏之。”急、緊、弦、滑、動、促都從數脈安排定。數脈須同近似脈緊脈、滑脈、疾脈相區別。數脈往來較快,一息超過5至;緊脈左右彈指,脈勢較數脈急;滑脈往來流利,脈勢尚柔和;疾脈較數脈往來更快,一息多為7~8至。數脈與遲脈為相反的脈象。臨床上數脈常同浮、細、弦、滑等脈兼見。 洪脈:脈來如波濤洶涌,來盛去衰;曰:“滿指波濤似,來時力狀去自然。脈洪陽盛雖夏旺,非是火盛治災凡。”。洪脈多屬熱邪亢盛;若“虛勞”、失血和泄瀉等病見此脈,說明病勢仍在發展。 二、浮、滑、數、洪與容易混淆的脈象簡明鑒別: 實脈:實畢畢更屬長,舉按充實力最強,新病逢時是火盛,久病逢時或氣痛。 長脈:長脈直過本位前,迢迢自弱類長桿,心腎身強氣本狀,實脈相聯似劍長。 短脈:短脈象形似龜,藏頭露尾脈中筋,寸尺可憑關不診。澀微動結似相隨,主病逢之為難治,概似真元氣多虧。 芤脈:兩邊實中間空,芤形脈似軟如蔥,寸陽見芤血上溢,芤現遲脈下流紅,芤形浮細須輕診,睡眠浮脈像得診,氣血傷耗精神損,自汗陽虛骨蒸深。 散脈:散脈形浮無沉候,如尋至數拘不定,滿指散亂似揚先,按之分散難歸整,產是生早胎為墮,久病脈散必喪命。 沉脈:沉脈壯重迎指,如石投水往下沉,按之無力真元弱,有力為痛滯氣侵,中寒其脈均沉類,沉緊、沉滑、沉弦、沉細、沉數、沉遲、沉微,數頭機關勿誤人。 微脈:細微小至如弦,沉而極細最不斷,春夏少年均不宜,春冬老弱確為善。 伏脈:沉之深,伏脈游,下指推筋靠骨求,真氣不行癥痞結,脈喪瀉之不出頭。 虛脈:虛脈舉指遲大軟,按之無力又空洞,精神氣血都傷損,病因虛法,汗多中。 牢脈:沉而伏力很強,牢形實大和弦長,勞傷微疾真精損,氣喘腹疝,七情傷。 革脈:革脈肢體自浮急,象診真似按鼓皮,女人半產并崩漏,男子血虛或“夢遺”。 遲脈:尋肉內至來三,來往極慢微遲脈,浮遲表寒是表證,沉遲里冷必定見。緩、結、代、澀居遲類,不究詳細莫輕談。 緩脈:緩四至通不偏,和風楊柳裊自然,欲從脈里求神氣,只在從容和緩間,緩遲氣血皆傷損,和緩從容為氣安。 結脈:緩一指復又來,結脈肢體記在懷,悲慮積中成郁結,五芤交攻為痞災。(五芤:氣、血、痰、飲、食) 代脈:緩之不能隨手知,良久方來是代脈,代是氣衰兇且甚,妊娠奉同生機存。 澀脈:脈道澀難疏通,細遲短散何成形,來往濕滯似刮竹,病蠶食葉慢又難,思虛交愁里積久,不但損血又傷精。 疾脈:快過數者脈名疾,載陽又可陽兇升。 緊脈:數又弦疾和成緊,舉如轉索切繩形。浮緊表寒身體痛,沉緊逢見腹疼痛。 動脈:動脈搖搖數在關,沒頭沒尾豆形圈,動主驚悸心空虛,汗出發熱陰陽參。 促脈:數又止促脈乎,進必無生退可生,促脈三焦火焱盛,原因有五細推求。血、氣、痰、食、飲停留一種治病由。 濡脈:浮取極不力,按之隨手又空空,主病血虛陽虛癥,汗多夜間骨熱蒸。憑脈驗證如明鏡,《瀕湖脈學》:“緊為諸痛主于寒,喘咳風癇吐冷痰,浮緊表寒須發越,緊沉溫散自然安。” 弦脈:如按到琴弦一樣,繃得較緊,端直而長,直起直落。 |
|
來自: findbeauty > 《中醫理論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