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網 > 中醫藥頻道 > 名醫風采 > 陸瘦燕陸瘦燕在40余年的針灸生涯中,全力研究經絡學說,用以指導臨床,并詮釋針灸學的各項理論。注重全面切診,整體辨證;重視爪切,善施行氣、補瀉手法;處方配穴靈活適當。在實踐中逐漸形成了獨特的學術思想和醫療風格。
一、精研針刺手法,熱補涼瀉有得
陸氏在長期臨床實踐中體會到,正確運用針刺手法是取效之關鍵,尤其在治療臟腑病時,運用補瀉手法,療效確比不用補瀉手法為佳。他在臨床上應用雙手爪切進針,病者往往毫無痛感,然后以全身之力運于右手持針腕部,繼而運之大拇指、食指、中指進行施術,其手法特色成為他的一個診療特點。
(一)對針刺手法提出科學的分類
1.手法分三類。
(1)基本手法:是針刺過程中的一些基本動作或形式,是構成不同作用的各種手法的基礎,有進退針、提插針、捻轉針、針向和留針五種。
(2)輔助手法:是基本手法以外的另一些以輔助形式出現的針刺方法,陸氏將其歸納為16種單一的方法。
(3)復式手法:是各種單一手法的綜合應用,根據其組合規律和作用原理,歸納為3類18法。①補法或瀉法的單純組合:有“燒山火”、“透天涼”二法。②補法和瀉法的交錯組合:有“陽中隱陰”、“陰中隱陽”、“流氣法”、“提氣法”、“龍虎交戰”、“餓馬搖鈴”及“子午搗臼”七法。③補瀉法和行氣法的相互組合:有“運氣法”、“納氣法”、“青龍擺尾”、“白虎搖頭”、“蒼龜探穴”、“赤風迎源”、“龍虎升降”、“通關交經”及“關節交經”九法。
2.手法作用分三類。
陸氏將手法的作用,區分為候(催)氣、行氣及補瀉三類。指出所謂“候氣”或“催氣”,乃是促使針不得氣的方法。所謂“行氣”,是宣行氣血直達病所的方法。所謂“補瀉”則是針對疾病虛實而設之刺法。
3.針刺補瀉手法分二類。
陸氏將補瀉手法歸納為“徐疾”、“提插”、“迎隨”、“捻轉”、“呼吸”、“開闔”、“留針”、“九六”及“納支”九法,又進一步將其作用區分為“調和陰陽”和“疏調營衛”二類。
(1)調和陰陽:為臟腑經絡陰陽之氣的“有余”與“不足”而設,“引陽入內”為補,“導陰出外”為瀉。以徐疾補瀉和提插補瀉為代表,適用于一切臟腑經絡寒熱虛實的病癥。
(2)疏調營衛:為營衛之氣運行的“太過”與“不及”而設,“隨而濟之”為補,“迎而奪之”為瀉。以迎隨補瀉和捻轉補瀉為代表,適用于一切經脈壅滯、營衛不和之病癥。
4.創五種行氣法。
行氣手法是具有特別感覺傳導現象,可以提高療效的針刺手法,陸氏在《刺灸法匯論》中將其列為一類獨立的手法,并將其歸納為“捻轉行氣法”、“提插行氣法”、“呼吸行氣法”、“按壓行氣法”及“針芒行氣法”五種填補了近代針灸文獻的空白。
(二)對“燒山火”與“透天涼”的研究
1.文獻研究。
陸氏將這二種復式手法,從源到流,從理論到操作,作了深入而精辟的討論,認為其出處就現存資料而論,以明代徐鳳著《針灸大全》中的《金針賦》為最早,并將這兩種手法的具體操作方法作了考究:
"燒山火”手法:先進至天部,緊按慢提九次,次進至人部,緊按慢提九次,再進至地部,緊按慢提九次,然后從地部一次退至天部。這樣分三部進針,一部退針(三進一退)稱為1度。反復操作3度,倘有熱感,出針揉閉其穴,如無熱感可反復再施,或留針待熱至。
"透天涼”手法:進針直達地部,緊提慢按六次,退至人部,緊提慢按六次,再退至天部,緊提慢按六次,這樣一部進針,分三部退針(一進三退)稱為1度。反復操作3度,如有涼感,即可出針,并搖大其穴,如無涼感,可反復再施,或留針待涼感產生。
陸氏以自已的體會,提出手法成敗的主要關鍵在于:①切實掌握進針、退針的層次分明,提插均勻。②刺激須適度。③施術必須在得氣的基礎上進行。④須囑病者留意針感,以免忽略輕微的感應,但不要暗示。⑤如果3度施術目的未達到時,結合10~15分鐘的留針,往往可以提高療效。
據陸氏的經驗,熱感往往在酸脹感的基礎上產生;涼感則多產生于沉重感的深化。至于涼熱感應出現的部位,可因人而異,有的先在施術部位開始,逐步擴散,有的則先出現在對側。
2.臨床研究。
陸氏應用“燒山火”、“透天涼”手法治療痛痹、產后風濕冷痹、胃下垂、指端青紫癥、感冒發熱、脾陽虛、腎陽虛、虛熱膏淋、肌痿等11個病種32例。
(1)療效觀察:有效21例,療效不顯著11例,此11例中,7例針刺時不得氣,故療效也差。說明這二種手法具有臨床實用價值。
(2)感應觀察:在136針次的施術過程中,施“燒山火”82針次,有熱感者73針次,占89%;施“透天涼”54針次,有涼感者43針次,占79%,兩者陽性感應率為84%(P〈0.001)。
(3)體溫變化觀察:施“燒山火”后,體溫上升者58針次,占71%;施“透天涼”后,體溫下降者32針次,占60%,兩者陽性率為66%。(P〈0.001)。
3.實驗研究。
為了進一步闡明“燒山火”、“透天涼”手法的作用原理,陸氏與上海中醫學院生化教研室協作,做了這兩種手法對體溫和某些體液成分影響的實驗,全部實驗過程按雙盲法原則設計。結果:“燒山火”使體溫普遍上升,血糖與血漿檸檬酸含量明顯增高(P〈0.01),“透天涼”使體溫普遍下降,血糖與血漿檸檬酸含明顯降低(P〈0.01);而“平針”手法對上述三者均無明顯影響。實驗結果進一步差別非常顯著(P〈0.01)。
陸氏對“燒山火”、“透天涼”手法的一系列研究,說明其不僅有主觀的感覺變化,而且有實際發生的生理過程和物質基礎,此項工作在當時居國內領先地位。
(三)對行氣法的研究
為了深入研究針刺作用途徑與經絡現象的實質問題,陸氏與上海醫科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協作,用多方位經穴肌電測繪的方法,施用行氣手法,對感覺產生、循行方向與相應經穴電變化情況作了實驗性臨床觀察。結果:
1.行氣針法方向與被針者感覺循行的關系。
發現用行氣針法的99針次中,被針者感覺循行方向符合針向者共70針次,達71%,并發現針法向下時的符合率高于針法向上時。而陸氏施針的符合率又高于其他施術者,可達93%。
2.行氣針法方向與各測定穴出現電變化的關系。
在足三里穴施行氣針法向下時,胃經足三里以下穴位出現電反應達69%,針法向上時,胃經上方穴位出現電反應達62%,其他經腧穴出現電反應者不明顯。
3.行氣針法方向與感覺循行方向以及經穴電變化出現部位三者之間的符合情況。
99針次中,全符合者52針次,占53%,部分符合者38針次,占37%;全不符合者僅9針次,占10%,說明三者之間存在一定關系。
4.行氣針法與一般針法對感覺定向循行的關系。
發現用行氣針法出現感覺定向循行者,為71%;而一般針法僅占43%,兩者有顯著差別。
上述實驗初步證實了感覺循行的定向性隨手法不同而有顯著差別,而且不同的施術者存在著效果的差別。
治驗舉例:謝××,男,44歲。突然胃痛,經治療,痛勢未減,連痛一天,當晚抬至衛生院急診。診脈兩手俱伏,舌淡嫩,面色(白光)白,四肢逆冷,精神萎靡,嘔吐清水,頭目眩暈。按脈論證,屬中宮虛寒,陽氣不運,治擬溫中散寒,寬中理氣。
處方:內關、足三里。
手法:針芒補瀉,結合努法。
內關二穴同時捻轉,得氣后針芒向上斜插,右手持針重重斜插一寸許,按針不動,靜以待氣,患者即覺酸脹直竄胸脘,脘痛立止,脹悶亦解,按其脈息稍起。復刺足三里,起針10分鐘后,由其妻子伴同回家。翌日隨訪,已愈。
二、權衡緩急,處方配穴有常有變
陸氏認為,針灸處方配穴,也和內科處方用藥一樣,有其一定的組成規律,決不是病在那里就針哪里,而要整體辨證,識別標本,權衡緩急。一般以局部和鄰近病所的腧穴為主穴,以經絡循行所到處四肢的腧穴為配穴進行處方,其常用的配穴方法有下列多種。
(一)常用的配穴方法
1.俞募配穴法。
凡臟腑有病或與臟腑相關的病癥,都可取俞、募穴配合應用。
2.表里配穴法
當一經有病,取與之相表里的經脈同治,往往可以加強療效,尤以主客原絡法為常用。
3.納支配空法。
是按十二經經氣流注時刻取穴的一種方法。若實證時,“實則瀉其子”,可取該經的子穴,并按“因盛而瀉”的原則,按時施治(該經氣血最盛時,瀉該經的子穴);若虛證時,“虛則補其母”,可取該經的母穴,并按“因衰而補”的原則,按時施治(該經氣血將衰時,補該經的母穴),然后再配用其他對癥的有效穴位。例:胃實癥,可在上午七時瀉該經子穴厲兌;胃虛證,可在上午八時末補該經母穴解溪,另外再配用中脘、脾俞、胃俞等對癥效穴。
4.剛柔配穴法。
將十二經與十天干相配,十天干隔五相合,即甲與己合、乙與庚合、丙與辛合、丁與壬合、戊與癸合,與之相配的臟腑經脈即膽與脾合、肝與大腸合、小腸與肺合、心與膀胱合、胃與腎合(心包為陰血之母,三焦為陽氣之父,同屬相火,所以三焦屬丙,心包屬丁),臨床上膽經穴與脾經穴配、肝經穴與大腸經穴配、小腸經穴(三焦經穴)與肺經穴配、心經穴(心包經穴)與膀胱經穴配、胃經穴與腎經穴配,就是夫妻剛柔與穴法。例:陽陵泉配陰陵泉、太沖配合谷等,皆屬此配穴法。
5.對癥配穴法。
即針對癥狀和病理,選配穴位的方法,有的選用單穴例如多痰加用豐??;咯血加取尺澤等,也有選用古今小型有效成方,如胃病常取內關、足三里;利水常配陰陵泉、水分等。
此外,陸氏還常用五輸穴子母補瀉配穴,治療臟腑??;八脈八穴、八會穴治療相關病癥;郄穴治療急性疾病等,都取得滿意的療效。
(二)權宜之變通方法
瀉南補北法是古人針對“東方實”、“西方虛”而提出的一種配穴方法,陸氏認為此是一種權宜之變法。東方實即木實,西方虛即金虛,瀉南即瀉火,補北即補水。在木實金虛的病理機轉下,木實生火,火實克金是必然的,所以治療上必須瀉火救金以制肝木,這是實瀉其子之法。但金虛何以不補土母,而要補水呢?陸氏認為在土平無恙情況下,補之使實,則有制水之忌,水虧無以克火,火旺則更伐金,如是非但不能取得治療效果,反而更造成惡性循環,因此提出補水,水不虛則可制火,火衰而不爍金,則金虛得治,金堅而能制木,則木因而平矣。據此推論,火 實水虛,在金平無恙時,可以補木瀉土;土實木虛,在水平無恙時,可以補火瀉金;金實火虛,在木平無恙時,可以補土瀉水;水實土虛,在火平無恙時,可以補金瀉木。
三、習用毫針,提倡溫針、伏針、伏灸
陸氏習用毫針,認為毫針纖細靈活,進針時可減少疼痛,運針時施行手法方便,肌腠損傷較少,不傷正氣,所以比其他針具安全,可用于針治全身各穴。但由于毫針針體細軟,容易彎曲,因此,他十分重視針具的制作和保養。當時陸氏使用的均是自己制作的金質毫針,他認為針具的好壞,主要在于針柄燒得是否均勻緊湊,針尖是否圓利得當,在他的倡導下,逐步發展成目前的部定的“松針形”毫針針尖的統一規格。每日診畢,對使用過的針具他都逐一整修,務使針體挺直,無彎曲,無缺損,針尖沒有勾毛。
溫針首見于仲景《傷寒論》,但卻被后人視為俗法而不用。陸氏秉承其父的經驗,體會到溫針不但有溫行經氣的功效,還有幫助加強手法的作用,因此大力提倡使用。他認為針尾加艾燃燒,藉艾火的溫熱,通過針體的傳導,可以透達肌膚深部。當經氣虛損時,用補法配合使用溫針,能幫助經氣運行,起溫陽補益的作用;當經氣為外邪所閉阻時,用瀉法使邪氣宣泄,經絡通暢,配合使用溫針,可加強血氣的運行,達到去壅決滯之目的,故不論在補法或瀉法時均可應用。當對高熱、局部紅腫或抽搐、震顫等不能留針的病例,一般不宜施用。
陸氏認為溫針和灸法是截然不同的兩種治療方法,溫針的作用是取其溫暖,借以幫助針力之不足;而灸法是取艾火之灼熱,振陽溫經而起陷下。因此使用溫針時,艾炷不宜過大過多,一般只須1壯即可。
"伏針”、“伏灸”在前人文獻中無從考稽,但陸氏在隨父臨診及自己數十年臨床實踐中,體會到伏天天氣炎熱,人體腠理開疏,陽氣旺盛,此時或針或灸,能使伏留筋骨深處的外邪容易隨汗外泄,無論補虛瀉實,均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喘病,每遇秋冬發病,若能在伏天進行灸治,取大椎、身柱、風門、肺俞、厥陰俞、天突、膻中等穴,到冬季可減輕發病或不發病,連灸三個伏天,可望痊愈,這是冬病夏治的一種有效方法。
溫針、伏針、伏灸由于療效顯著,很受病者的歡迎,在陸氏的大力提倡推廣下,為許多針灸醫家所采用,成為針灸醫學的一大流派。
四、以經絡學說指導臨床,為辨證論治的主體
陸氏認為:經絡學說的起源和針灸的關系十分密切,經絡學說用于指導臨床實踐,以針灸為最早,其后隨著中醫學理論的發展,才廣泛地被應用到各科中去,所以經絡學說從孕育、誕生到發展,皆與針灸息息相關。如失去經絡學說的指導,實踐中就會迷失方向,缺乏理論依據,在千變萬化的病例面前,必然不知所措。因此,他深入整理研究經絡理論,在臨床上從診斷到治療,無不貫穿了這一思想,并對一些爭議較多,眾說紛紜的問題,提出了自己獨特的見解。
(一)經氣的意義
經氣即經絡之氣,針刺調氣即是疏調經氣。陸氏提出經氣應包括兩個方面:稟受于父母先天之精氣而產生的元氣和流行于經脈內外的榮衛之氣(即后天之谷氣)。前者是維持經絡通行血氣、營運陰陽、調理虛實、處治百病的功能力量,也是腧穴所以能通過經絡的傳導發生治療作用的動力,后者則是營養臟腑、充實身形、維持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雖然先天元氣和后天水谷之氣有本質的區別,但在生理上是相輔相成、相互為根的,元氣必須依靠胃腑所化生的水谷精微之氣的滋養,才能不斷充實,假如元氣沒有營衛之氣的不斷充實,必致耗損而枯竭;而脾胃也必須依靠元氣的作用,才能不斷化生精微,假如沒有元氣的作用,就會壅滯而不行。從而糾正了當時文獻對經絡功能僅認為 "通行營衛”的狹義理解,并為詮釋在針灸教學和臨床長期存在的一些懸而未解的問題,提供了理論依據。
(二)經脈元氣和臟腑腧穴的關系
陸氏整理了十二經脈“標本”、“根結”的理論,結合經氣的含義及自己的臨床心得,指出:
1.經脈元氣的功能作用,皆自肢端及于軀干、頭面。
十二經脈的本部及足六經的根部在四肢肘膝以下,而標部及結部都在頭面和軀干,其中六陽經脈的標部在頭面,六陰經脈的標部大多在各該經脈所屬的胸腹部募穴或背腰部俞穴處。說明了手足三陰經脈之元氣自肢端直接作用于本臟,然后注輸于背部五臟的俞穴,結聚于腹部五臟的募穴。足三陽經脈的元氣除了作用于頭面軀干部經脈循行所過處外,一部分脈氣由合穴別入內腑,與六腑相通,然后注輸于背部六腑的俞穴,結聚于腹部六腑的募穴。手三陽經脈的元氣,不深入本腑,僅作用于頭面、軀干部外經循行所過處,其本腑之氣皆自位在足三陽經合穴處別入,上合于手部的本經。
2.四肢肘膝以下腧穴的主治規律。
由于手足三陰之本在四肢,標在背俞與腹募,經脈元氣直接作用于本臟,所以六陰經脈肘膝以下的穴位,一般均能治療本臟病。手三陽之本在四肢,標在頭面,經脈元氣不入內腑,所以其腧穴不治本腑病而只能治療頭面病。足三陽本部的經脈元氣,經六腑之合別入內腑,所以足三陽經在膝以下的穴位,除一般都治療頭面病外,部分穴位,特別是“六腑之合穴”,還能治療六腑病。
《靈樞·經脈》篇中記載的十二經病候,陰經均有本臟病的癥狀記載,六陽經中,手三陽經的病候僅反映了外經循行所過處的疾病,沒有涉及大腸、小腸、三焦??;足三陽經的病候中,足陽明、足少陽有本腑病癥的記載,足太陽經雖然沒有討論到膀胱病癥,但在《靈樞·本輸》中則補充有“三焦者……太陽之別也……,并太陽之正,入絡膀胱,約下焦,實則閉癃,虛則遺溺?!迸c經脈元氣和臟腑腧穴的關系相一致。
3.五輸穴排列方向與經脈循行走向的關系。
五輸穴的排列方向與經脈循行走向不完全一致,陸氏認為五輸穴自四肢末端向心排列,是體現了經脈元氣自四肢末端作用于軀干,漸入漸深的現象,而經脈的循行走向,則是說明了營氣循環的通路,所以順逆相接,與五輸穴的排列不完全一致。
(三)十二經脈之間及十二經脈與奇經八脈的交會關系
1."六經”的來由。
十二經脈是氣血循環的主要通路,按其順逆方向相互連接,形成一個連通的整體,陸氏在整理十二經脈的交會關系中發現除了順逆相接以外,手足同名的三陰經、三陽經也是相互銜接的。因此,十二經脈若將其壓縮來看,實際就是“六經”,古代文獻中所稱的“六經”,也就是十二經脈的縮影,這種關系在人體生理、病理上均有很大的影響。例如心腎之氣必須相交,就是手足少陰相連的關系;脾氣散精,上歸于肺,即是因為手足太陰相接的特點;包絡相火之所以寄附于肝膽,亦是因為手足陰通連的緣故。在病理上,傷寒六經的辨證論治就是以此為基礎的。
2.奇經八脈的功能。
對奇經八脈,歷代較少重視,陸氏在研究奇經八脈所過腧穴及所會經脈的同時,對奇經八脈的功能作了全面的闡發。他指出:足三陰經皆交會于任脈的中極、關元,陰維脈交會于任脈的天突、廉泉,沖脈交會于任脈的陰交,手三陰經雖不直接和任脈相交,但是由于手足三陰同名經相接,脈氣相通,因此,任脈能容任諸陰之氣而為“陰脈之?!?。督脈的大椎穴為手足六陽經的交會穴,陽維脈又交會于啞門、風府,故手足諸陽之脈氣可以集聚于督脈,稱為“陽脈之海”。沖脈發于氣街,并足少陰直沖而上,氣街屬胃,是五臟六腑和水谷之海,足少陰屬腎,為藏精之處和先天之本,沖脈蓄受二經脈氣,故為“十二經之?!?。帶脈束腰如帶,有統束一身上下縱行諸經的作用。維脈能維絡一身表里之陰陽,陽維脈維絡諸陽,陰維脈維絡諸陰,這也是由二脈所經過的腧穴和交會的經脈決定的,又因陰主里,陽主表,所以陰維脈主一身在里之陰,陽維脈主一身在表之陽。陽蹺脈經過手足太陽、手足陽明和足少陽五脈,卻不與督脈交會,各自分布在身體的脈左右陽部,故分主一身左右之陽氣,陰蹺脈也不與任脈相交會,循行于陰部而分居左右,故分主一身左右的陰氣。
八脈之中,沖、任、督三脈皆起胞中,同出會陰,任脈行于腹,督脈行于背,二脈上行至頭面而相接于齦交穴,合之為一,分之則二,以象征陰陽一氣,子午南北的關系。而沖脈出會陰,過氣街,并足少陰而上,此三脈一源而三歧,加上帶脈統束諸經,在生理上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十二經脈病候的病理析解
陸氏對十二經脈病候的病因病機逐條作了詳細的分析,他把每條經的“是動病”和“所生病”歸納為五類:本外經病、本臟(腑)病、他臟(腑)病、有關器官病及其他病。指出經絡的實癥,多因經脈為某種致病因素所激惹或壅阻,導致氣血運行不通暢,即經氣壅滯,“血傷為腫”“氣傷為痛”,則在經脈所過之處出現腫或痛的癥狀;如果邪壅化熱,還兼有灼熱紅腫的現象。經絡的虛癥,多為經氣虛陷,氣血不足而成,可以由某一臟腑和經脈本身的元氣不足,陽氣虛陷而致;也可因全身性的氣血不足,陽氣虛弱而引起,往往會出現局部不仁不用,甚至枯痿的癥狀。
由于經絡“內屬臟腑,外絡肢節”,故經絡的病候,實際上離不開臟腑器官以及皮肉筋骨等組織功能變異的癥狀。同時,由于經絡的分布錯綜復雜,加之臟腑經絡之間陰陽表里、生克制化等方面的生理病理影響,故十二經脈的病候,實際上是多個臟腑器官病變的證候群,有著錯綜復雜的關系。
此外,有些癥狀另然相同,但由于隸屬的經脈不同,病理傳變的結果也不相同,在辨證時必須作具體的分析。例如膀胱經病變可有腰痛,肝經病變也見有腰痛,但膀胱經的腰痛由于脈氣厥逆,氣血不通,脈道壅塞而致,所以疼痛如折斷腰背,不能轉側,屬實證;而肝經的腰痛,則為肝病不能淫氣于筋,腰部的筋肉缺少陽氣溫養,故而拘急板滯,不能俯仰,屬虛證。同樣是腰痛,治療法則就完全不同。
五、善用切診,注重腎氣和胃氣對人體的影響
陸氏認為切診在針灸臨床上不僅是診斷疾病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是選穴位、論補瀉、別深淺、辨忌宜的主要依據,運用正確與否,對提高針灸療效有直接關系。故提出除切寸口脈外,還應切“腎間動氣”、“虛里之脈”、“沖陽”、“太溪”、“頷厭”、“太沖”等脈,同時應仔細切按經脈的皮部及有關的腧穴。
(一)求本源
1.候“腎間動氣”以察元氣的盛衰。
陸氏認為“腎間動氣”位于丹田,是人體生命的源泉,不可不候,元氣應潛而不越,其動徐緩而不現躁急,一息四、五至,與寸口脈相應。如果元陰不足,陽氣躁越,則動必應手而弦,治當補其元陰之氣,取太溪、復溜、腎俞、關元等穴;如果元陽之氣已衰,則動而結代,疾病往往會發生變化,當用大炷急灸關元、氣海等穴溫固元陽,以防暴脫。
2.切“虛里之脈”以診胃、宗二氣。
虛里脈位于左乳之中,第4、5肋之間,陸氏認為應該按之應手,動而不緊,緩而不急。如果按之動微而不應于手,是宗氣內虛、脈無胃氣之候,如果望見其動,外應于衣,是宗氣泄越的表現,多見于陰虛氣怯的患者,須急補肺俞、脾俞、胃俞等穴以培補中土,兼理肺氣;補腎俞、復溜、太溪,以滋陰壯水而制陽光;瀉列缺清肺熱;瀉行間泄肝火;兼補膻中一穴以調節一身之氣機。
3.重“太溪”、“沖陽”之脈,辨疾病的轉歸和預后。
陸氏十分重視腎氣和胃氣對人體的影響,“太溪”、“沖陽”兩脈分屬腎經和胃經;,與寸口右關及兩尺相應,故常診此兩脈,以幫助判斷病的吉兇。若沖陽脈不衰,說明胃氣猶存,病雖重而生機未絕;若沖陽脈絕而不至,則胃氣衰竭,乃為險候。但若沖陽偶絕而太溪脈仍旺,則腎氣未絕,先天根未斷,縱然危候,尚有轉機之望;若太溪脈絕,則說明病已垂危。
除此以外,陸氏指出:上盛下虛者,則寸口常大于“沖陽”、“太溪”,下實上虛者,寸口常小“沖陽”、“太溪”。如果“沖陽”偏亢,則常胃火有余;“太溪”獨盛,則相火常熾。
(二)察上下——頷厭脈候清空,太沖脈候肝氣
陸氏認為“頷厭”脈屬足少陽膽經,在上,可以候清空;“太沖”脈屬足厥陰肝經,在下,可以候肝氣。凡肝陽上逆者,其頷厭脈搏動往往較甚,而寸口及太沖脈常較弦細;如脾腎兩虧,中氣下陷,其頷厭脈的搏動則微弱而不易觸及,而寸口三部及太沖脈亦常相應地細小微弱。對前者,陸氏主張補(或溫灸)涌泉以引導氣血下行,同時瀉行間以平肝熄風,補太溪從滋水涵木;對后者,則灸百會以引導清陽之氣上升,取脾俞、腎俞、足三里等穴補益脾腎,以治其本。
(三)辨左右——診寸口詳察左右偏勝
對寸口脈的切診,雖然古人認為男子主氣左大為順,女子主血右大為順,但陸氏認為脈象左右偏勝,究非善象,說明左右氣血偏勝,常為中風發作之前兆,故不能忽視,應適當處理,防病于未然。
(四)重整體——以經絡為綱,有目的地遍察全身
中醫治病從整體出發,強調辨證論治。陸氏指出:要做到整體治療,首先必須有整體的診查。就切診而言,寸口脈診固然十分重要,但作為針灸醫師,還應以經絡為綱,有目的地遍察全身,參合上下、左右作比較。對慢性、虛弱性疾患,要考慮到臍下腎間動氣和沖陽、太溪脈的具體變化;對臟腑病癥,應切按背俞穴、募穴、原穴及下合穴,察其有否異常反應。
全面切診能掌握病者的整體情況,幫助正確辨證,故療效往往較好。
治驗舉例,韓某,女,28歲。周身骨節酸楚已10年余,伴心悸(心率120~130次/分),怕冷,納呆,面跗浮腫,手足爪甲青紫,氣促胸悶,失眠,面色(白光)白,形盛質虛,久治無效。診得寸口弦細而數,兩尺無神,臍下動氣急躁,虛里之動略應于衣,舌絳苔薄,此系腎氣不足,宗氣泄越,離火妄動,經氣失宜,治擬寧心安神,蠲痹通絡,兼固腎氣。
處方:郄門、神門、內關、合谷、太沖、關元、足三里。
手法:捻轉、提插補瀉法。
診治3次后,心悸較寧,睡眠轉酣。續治20次,諸證漸次消失而鞏固,脈來緩而有神,虛里之動已不應衣,臍下動氣緩而不急,而恢復工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