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1. 開絡滌飲煎
功效:苦辛開絡,健脾滌飲。
主治:懸飲(滲出性胸膜炎、胸腔積液難消者)。
方藥:生香附15g 旋覆花12--15g 廣陳皮12g 生半夏15g 云茯苓30g 生薏米30g 葶藶子15 --20g 白芥子12g 生黃芩15g 紫丹參20g 生姜3片 大棗4枚。
注:倒取藥汁時,必須用紗布過濾。
歌訣: 胸液難消胸膜炎, 半夏薏香生藥先;
陳旋苓芥葶藶子, 姜棗丹參芩共煎。
結核性胸膜炎、胸腔積液屬“懸飲”之類。主方為十棗湯,因藥力猛峻,副作用大,長期以來醫家不敢輕用,病家亦難接受,是為弊端。本人仿《溫病條辨》“苦辛淡合,芳香開絡法”,取香附旋覆花湯加減之,擬訂開絡滌飲煎。重癥可配服香戟膠囊(大戟40g(醋炒)、木香10g,研至細粉,裝O號膠囊(每粒含凈藥0.42g),服法:初服2-4-6粒遞增、退后酌減:6-4-2粒遞減至停。慢性胃炎、潰瘍病患者慎服,孕婦忌服),同樣具有破癖逐飲、消堅行水的作用,服藥全過程很少出現胃腸道不良反應。使病人的水飲不知不覺地消于無形之中,且能控制滲出。
方中香附生用是保全其辛燥化濕,行氣開結的固有療效,用以加大推動旋覆花消痰、下氣、通絡、行水的力度。旋覆花、葶子、香戟膠囊等均為性猛耗氣,味惡傷正之品,遵循“衰其半而止……”的準則,當胸腔積液顯著消退后,酌情減量,或用旋覆花全草——金沸草,加大劑量,比較穩妥。臨證接診此病,一般已是用大量抗結核(抗癆)藥或胸穿的經治病例。
其一,胸腔積液不多,但難以消除者;
其二,胸腔積液泛濫每抽每滲者;
其三,少量胸腔積液或包裹性積液久久不能吸收者。
一般10-20劑,每見奇功。不過包裹性積液,非常頑固,必須配服水蛭膠囊,方見消水散結之功。
《臨證碎金錄---張瓊林 張善堂著》
古道瘦馬按:此方是治療胸膜炎及積水的有效方,最初是溫病學家吳鞠通創制的,上方是張瓊林先生以此方為主進行加減而成,四川名老中醫余國俊先生亦是運用吳氏方的高手,余氏師徒兩代運用此方治療懸飲也是屢取佳效。我臨床運用治療多例結核性胸膜炎積水全部治愈。
我曾治一中年男子,汪姓,系蹬三輪車夫,以右側胸脅掣痛求診于我,我先以柴胡疏肝散合活絡效靈丹治之半月不效,經仔細問診,得知還有微咳癥,乏力。感覺應是肺病,令其到醫院拍個胸片再治。結果證實為肺結核性胸積水引起的懸飲證,于是改方為香附旋復花湯加減,治療一個月,痊愈,右胸脅不在疼痛。
上方張瓊林先生說:倒取藥汁時,必須用紗布過濾。是因為旋復花有纖維毛,濾不凈易刺激咽喉,引起嘔吐,此點不可不注意。還有一點要補充的是運用此方的關鍵處:吳鞠通認為此種脅痛,即《金匱》水在肝而用十棗湯之證。因其為患尚輕,僅用香附旋覆花湯滌飲通絡即可。為了準確無誤地使用本方,最關鍵的是要掌握這種脅痛的特征---掣痛。注意不是脹痛、刺痛或隱痛,而是牽掣作痛。即體位固定時不痛或僅微痛,一旦移動體位,如翻身、轉側、俯仰、走路等,便牽掣疼痛不已。一方有一證,一證有一方,方證對應才能取效。這一點尤為重要,故識證為先,否則方再好,不對證也枉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