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經不止一百次地聽到有人說自己在網上買的書看了不滿意,或者是買了之后根本不想看,可是,每當有什么團購買書之類的吆喝聲一響起,那些剛剛抱怨自己買了一堆書沒法看的人,卻還是蜂擁而上,不管那書是圖畫書還是文字書,是壓倉底的還是出口轉內銷的,全都瘋搶,就因為一個理由:便宜。然而,便宜能代表什么呢?非洲長頸鹿團購很便宜,你會買一頭放廁所里用來掛廁紙么?臭咸魚打折很便宜,你會買上兩噸擺滿臥室和客廳么?我相信,但凡有理智的人,都不會做這種事,可到了買書的時候,卻總是有人把對自己完全無用的長頸鹿和臭咸魚往家搬,這,其實就是網購最常見的一個誤區:只看價格,不看內容。 非關鍵詞一:價格
這是本文最開頭就說過的一個詞,而出版業內人士都知道一條真理:定價決定銷售策略。如果一套書故意定價很高,那么它其實就沒有打算原價出售,而是早就打算好了靠打折來吸引讀者的注意力,這也是網絡上所謂五折六折書,你基本在地面書店看不到的緣故,因為它從不打算走地面書店以正常定價銷售(當然,有時也會少量放幾本在書店里做個樣子)。既然價格里能摻水,任何所謂的折扣也不過是鏡花水月罷了。那么,某些定價很高而又很少打折的書,是不是就意味著貨真價實?不,你又猜錯了。其實,有些圖書的高端定價,純粹就是為了分開高收入讀者和普通讀者這兩種市場,比如某出版公司的圖畫書,總是一本書分精裝和平裝兩個版本,精裝定價很高,折扣很少,平裝定價較低,折扣很多,而精裝比平裝多了個什么呢?一個硬殼封面,批量制作價最多四、五毛錢。所以,不論何時,當你只看價格來選購圖書,不論你買的是什么價位的書,你都已經掉進了商家的掌心。而且,永遠不該忘記的一點是,不管多便宜的書,如果你買來后發現自己根本不愛看,它就是昂貴而無用的長頸鹿和臭咸魚。 非關鍵詞二:書評
我相信大多數網購圖書者早就對專家書評厭倦透了,反正我如果看到類似玩意兒,都是直接跳過去的,因為再多美食專家說榴蓮好吃,也不代表我就一定覺得那是美味。但是,網購者喜歡參考的大眾書評,又能不能判斷出什么是美味呢? 有人認為,群眾的眼睛一定是雪亮的,可這話是不是正確,也得分時間和場合。據我的經驗來看,大眾書評大致有兩種。一種,是非常簡短的,通常是直接發在網購欄下面的,內容大都是:很喜歡,很好看,還沒細看但似乎很好看……或者是:不喜歡,不好看,還沒細看但是覺得看不下去……類似這種評語,幾乎可以發在任何一本書后面,對這種短評,我始終保持懷疑,因為我憑一個讀書人的良知認為,真正愛讀書的文化人,他們的贊美和指責多少總會涉及一點書的內容,諸如,書里面的那句***我特別喜歡,或者是,那句***讀著真別扭啊,而不至于在寫評論時總是還沒細看就開始打星。有一回,我甚至看到過,有人在某套低幼圖畫書下面贊嘆“發現母親真是一本好書啊”,如果這位先生不是腦子進水,就是所謂的書托,而且這種書托也真的是太不專業了,壓根沒有看清楚自己在評什么,就開始評價上了。 所以,我認為,如果一本書底下的簡短書評不超過十條,這些短評差不多就沒有任何參考價值,那十來個五星或者是一星也沒有任何參考價值,即使是星評數超出一百人次的,你也得看清楚,給星星的都是些什么人:是購物無數的老書蟲還是剛剛注冊的小馬甲?是喜歡小資情調類圖書的文藝青年,還是只愿意陪小孩讀書的全職媽媽?這些媽媽的小孩都是幾歲,他們過去經常讀的是米老鼠還是花婆婆?當然,對一個并不具有考古興趣的網購者來說,搞清楚這些問題簡直是難度太高了,這也就注定了,這種網絡上的簡短書評只有很低的參考價值,而它們大部分的價值則是幫書商炒作(很多暢銷書為什么只是曇花一現,就因為真正在長時間內把握圖書市場走向的,仍然是把讀書當生命而不是當生意的文化人)。 自然,還有一種書評,就是那些愛讀書又愛寫作的讀者們最喜歡寫的讀書心得,只是,除非你并不是在尋找某本書的信息,否則,你不可能總是恰好在合適的時間找到你需要的那篇“真實讀者的評論”。所以,這種書評對于網購的參考價值,無論如何仍然是十分有限的,而且往往只對和書評者有同一種閱讀傾向的讀者有價值,歸根結底,還是那句話:再多非美食專家說榴蓮好吃,也不代表你就一定會覺得那是美味。 非關鍵詞三:封面 憑良心說,因為封面而花了冤枉錢買錯書的次數,要遠遠多過我看了書評買錯書的次數。一個好看的封面可能是購書的附加值,但更加可能是讓你在網購中犯傻的毒藥。這個真理尤其適用于那些文字書和插圖書。比如,某橋梁書的封面上畫了一個好溫柔好可愛的小狐貍,我滿以為,封面的狐貍這么美,里面的插圖也錯不了,結果買來一翻,內頁的那些黑白畫和封面的彩色狐貍完全不是出自同一人之手,而且畫得比我十歲時涂抹在大字簿上面的那些小人頭好不了多少。而誰又能想得到,一本封面奇丑的比安基科普童話,里面居然是非常賞心悅目的原版素描插圖?讓我恨不得打電話到那家出版社去咆哮:編輯同志,難道您就差那一點封面設計費么?更有一些打扮得像流行雜志的嚴肅小說和打扮得像嚴肅小說的通俗雜文,一些打扮得像漫畫的文學經典和打扮得像文學經典的漫畫,總是讓你防不勝防,并且納悶,為什么這些圖書就不想安分守己地做好自己的本職,而總想扮演自己隔壁書架上的同行? 所以,我覺得,封面,就和人的外貌一樣,你絕對清楚,不應該以貌取人,但是你卻還是會不由自主地一次又一次因為以貌取人而翻倒在陰溝里。 非關鍵詞四:譯者
幾年前,曾經有人帶著無限景仰的口氣在書房論壇里說,你們看書不但記得作者是誰,還記得譯者是誰,真是太專業了。我頓時狂汗:難道翻譯家果然被讀者無視到這種程度了么,連朱生豪、葉君健這些名字都只有專業人士才記得起來了?幾年后,有人帶著無比自豪的口氣在書房QQ群里說,我買書么,一般不是名家翻譯我不買的,只有看到任溶溶、漪然這樣的名字,我才會放心掏錢。我再次狂汗:難道短短幾年之后,翻譯在讀者眼里居然重要到這種地步了么,都超過作品和作者本身了?在此我不想說,別的翻譯如何如何,就單說我自己吧。不錯,我是翻譯過一些經典,但也同樣翻譯過一些大路貨,我會推薦我翻譯的《鬼怪森林》、《嘻哈農場》、《從前有一只老鼠》給小朋友,但是我從不推薦我翻譯的什么寶貝系列、什么暖暖心第四輯……不是我翻譯得不好,不,我摸著心口地說,我對自己翻譯的每一本書都盡心盡力了,但是,這么多年來我學會接受的一個事實是:一個爛翻譯會毀掉一本杰作,一個好翻譯卻救不了一本平庸之作。而當一個人,如我這般,每年要翻譯十幾本乃至幾十本書的時候,他就不可能不接到平庸之作。比如暖暖心系列,編輯對前兩輯的選書還很慎重,但是到了后兩輯,這套系列的名氣賣響了,選書卻反而急功近利,濫竽充數了,第四輯里,除了親愛的小羊,幾乎都屬于平庸之作,我再怎么想在語言上作補救,也救不了它們蒼白的情節。所以,我認為,小翻譯能成為大名家,多數是由于勤奮,就像任老先生,即便他翻譯的書不是每一本都很好,但數量之多已經使得要閱讀兒童文學經典的你,無法再從他身邊繞開。而能如葉君健先生翻譯安徒生童話那般,一出手即譯出一套無法取代的經典,不但要作品本身過硬,更需作品與譯者氣質吻合,那真是一種運氣,一種緣分,可遇而不可求。很多人以為我既然是個翻譯,買書的時候必然會挑選所謂名家名譯,但實際上,我首選的仍然是作者而不是譯者,我買的《永遠講不完的故事》是一個非常早期的譯本,譯者是一個我都快忘了名字的絕對不起眼的人,但這絲毫不影響我把這部童話列為我的最愛之一。而且,我立場堅定地認為,隨便什么譯者翻譯的恩德童話,會比所謂名家譯本的伊索寓言之流好看千倍。當然,伊索先生的粉絲,你可以無視我說的這個評語。 非關鍵詞五:作者
好吧,我剛剛說了我買書總是首選作者而不是譯者,現在又說作者也靠不住,你肯定覺得我太朝秦暮楚,反復無常。但是,我還是不得不把作者這個詞放在非關鍵詞這邊,因為人就是這樣一種朝秦暮楚、反復無常的東西,搞文學的人更是如此。有人說,一部作品的風格,其實就是作者的人品,我很贊同這句話,但人品又是多么容易變的哦。就說鄭淵潔大叔吧,我其實很喜歡他的一些早期作品,小時候,我訂了一整年的童話大王,至今還記得罐頭里的小人和皮皮魯的狗,可是后來呢,那么單純的皮皮魯居然也變成了格格巫,淘氣包的天真善良全都喂了狗,只想著怎么顛覆世界、稱霸宇宙了。除非我有嚴重的人格分裂,否則,如果我喜歡前一個皮皮魯,我就絕對沒法喜歡上那后一個。還有一種作者,人品倒是還算前后一致,可寫作類型又不相同。比如,假設你剛剛在圖書館里看完了《忘憂公主》,興致未減地想看到更多無厘頭童話,然后跑到網上搜索漪然的作品,你肯定會失望地發現,你搜索到的大都是一堆肉麻兮兮的抒情小詩,因為無厘頭的童話,本人也就試驗性地寫過那么一本(是的是的,我賭咒發誓會寫續集的,只不過不是現在……掩面淚奔~~)。當然,最普遍的、我們最經常接觸到的一種作者,還是那種一輩子就寫過那么一兩本閃光的書的人,比如,寫《愛麗絲漫游奇境》的卡羅爾,他最多的作品是數學論文;寫《夏洛的網》的懷特,他最多的作品是雜文評論;寫《彼得潘》的巴里,他最多的作品是舞臺戲?。粚憽兑粋€孩子的詩園》的斯蒂文生,他最多的作品是暗黑系小說……如果你和英國女王一樣,看到一本有趣的書,就立刻決定把作者的書全部買來,那十有八九,就會買來一堆你做夢都想不到的稀奇古怪的玩意。即使,你幸運地選中了一個從始自終堅貞不屈地抱著一種類型使勁寫的作者,他的作品也未必能做到部部都讓你看了還想看。比如,專寫科幻小說的凡爾納,我因為喜歡他的《海底兩萬里》,頭腦發熱地買了一套他的全集,可他寫的什么《隱身新娘》拖沓蒼白的情節卻讓我看得直打哈欠,和威爾斯的《隱身人》根本不能比。在我買過的各種所謂作者全集中,只有林格倫、達爾、楊松等幾個一只手就能數過來的作者沒有讓我失望得產生換一本精選集該多節省書架空間的想法。總之,我認為,除非運氣和看人的眼力都超好,否則,因為看到一個熟悉的作者名就立馬掏腰包的話,只有三種情況會讓你買之無悔:1、你是文學研究者,想了解作者一生的創作軌跡;2、你是作者的鐵桿粉絲,想買齊偶像的所有周邊;3、作者這一輩子就寫了那么一部或是一套代表作,然后連寫個日記的工夫都還沒有就“嘎崩”一下死翹翹了(有時候,了解點作者八卦對買書倒是真的很重要)。 非關鍵詞六:套書 套書始終是書商的心頭好,也始終是團購的頭牌花旦,更是藏書人的大愛。對于多少有一些收集癖好的廣大女性同胞,如果是30冊為一套的書只買到28冊,那么心里多少都是會有點難受的,如果再看到別人都是套書齊全,只有自己缺兩本,那心里更是會像被貓抓了一樣。于是,下一回,再遇上成套的圖書團購,一看,50冊,立刻毫不猶豫地買之,而后就仿佛挽救了一個完整的世界般心情舒暢。但是,成套的書是怎么來的呢?當然不是從地里長出來的,而是由編輯做出來的。大多數中國編輯喜歡做套書選題,唯一的原因就是能夠幫自己完成每年至少要做N冊書的艱巨任務。把各種不同類型的圖書變成一套的方法有很多種,但歸結起來也就只有那么幾大類。A類:經典收藏型。這也是最常見的,選題口號往往是,讓你買一套書就把天下的好書一網打盡。比如,啥啥兒童文學典藏,一套專輯預計要做100冊書,編輯一年乃至兩年的選題任務就這樣順利搞定。就這套書的名字來看,似乎應該每一本都是兒童文學經典中的經典,但事實上真正稱得上經典的也至多能達到一半,因為其中混雜了不少當代流行小說,還有一些幾乎談不上是兒童文學的東西,它們絕對算不上現在的經典,能不能成為未來的經典呢,且還兩說著。B類:特異功能型。這也許是低幼書里最常見的,口號是能幫你在朗朗讀書聲中把小孩變成神童或者乖寶寶。如我本人翻譯的啥啥寶貝系列,就是一套以培養小孩心理素質為主題的低幼圖畫書,可試問又有哪一本低幼故事書是完全不涉及小孩心理素質的?要培養勇氣?看小紅帽吧,看她多么勇敢地面對大灰狼?。∫囵B愛心?看小紅帽吧,看她對大灰狼多友好??!要培養智慧?看小紅帽吧,看她多聰明地以身做餌干掉了大灰狼?。∵@就是所有功能型故事書的奧秘:只要你問,有沒有,這個就一定可以有。C類:作者全集型。這種類型可以參考我們剛剛說過的上一章節,我在這里就不贅述了。D類:物以類聚型。比如,**新作者書系,**獲獎作品書系,**校園書系,**幻想書系,**科普書系,都屬于此類,這種書的編輯大都是分類控,不管水平怎么樣,只要和這一類型沾上邊的作品就收。不能說這些書一本好看的也沒有,但我最經常遇上的情況還是:無比耐心地看完了全套,最后發現,好看的果然也就只有那一本。還有一類套書,也是市場最流行的,它們全都有著一個“**最愛讀的**”或是“100個最**的**”之類的封面大標題,如果你翻開其中一本,就會明白“和諧”這個詞語的真諦,因為那些名著選文、雜志短文、小學生作文等等你從來想不到會有什么關聯的東西,居然就能在這樣的一套書中神奇地匯合在一起,而且真的讓你感覺很百搭,就像犀利哥身上的服裝一樣,呈現出一種絕對時尚而又懷舊的味道。如果你的書架剛好很空,那么,買這么一套書倒是最佳選擇,因為它立刻就把空間填滿了,等你以后看到了更吸引人的圖書,只需隨便抽出這種套書的一兩本丟進廢紙堆,騰出空間即可,你絕不會感覺有什么缺憾產生。 非關鍵詞七:絕版 大體上,絕版書有兩種。一種是,作者和出版社的出版合同到期了,出版社沒有續約,沒有加印,于是等庫存書賣完,這書就成了絕版。這種絕版書,只要作者沒有死翹翹,原稿也還在,就不能算真的絕版了,因為只要有人想看,有商業頭腦的編輯都會想辦法找到作者,洽談重新出版的事宜。如楊永青、陳永鎮、陳秋草、詹同等老一輩畫家畫的彩色連環畫,我曾經買了不少,買的時候是二、三十元一本,有的甚至達到四十元以上,如今它們換個封面就又重新出版了,一本只要五塊錢。當然,我的老版本對于想研究圖畫書發展歷史的人來說是珍貴史料,可對于一個只想看看圖畫書故事的普通讀者來說,這絕版書買得真是太不值當。另一種絕版的情況是,作者找不到了,甚至原稿也不知去向了,不管合同上怎么寫的,這書都沒法重印了。這種絕版在我們管理混亂的出版界倒也并不少見,尤其是在作者眾多的合集當中幾乎可算是十分常見。如韋葦主編的二十卷《世界經典童話全集》,不僅涉及到近百部譯作的原著版權,還涉及到近百位譯者的譯著權,要想再版這套書就必須由韋老先生牽頭找齊這些人,而這個可能性已近乎零。所以,這套書的重印可能性也是近乎零。但是,這套書中90%的童話都有其他版本在發行,只有一些中短篇是真的難以在市面找到了,所以,即使沒有買到這套書,你如果真想看其中的作品也可以買單本的,也用不著感覺太難過。只有一種絕版書,錯過了可能就真的永遠錯過了,那就是原創作者眾多的合集,比如1986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看圖畫學古詩》,由眾多國畫大師配圖,如今有些人已經去世,有些人閉關了,有些人已經僑居海外,想再聯系上也不可能了,想再一睹此書芳容,除了去圖書館大海撈針,就真的只能掏錢買書了。只是,如果你不喜歡古詩詞的話,即使是這樣的絕版書也毫無購買和囤積的必要。當然,你也可以把購買絕版書當作是一種投資,但是,就和買股票一個道理,同樣的絕版書,只有很多人都想看的那些才會嗖嗖地瘋漲價格,而沒有人愛搭理的那些書,再怎么絕版也只能賣給收廢紙的。如果你買了一套絕版書屯著,不為喜歡看這些書,只為坐等著看那些真正想讀此書的人怎么吐血開價,這還是一個愛書之人的所作所為么? 非關鍵詞八:出版社
我對名社好書的迷信,是從四川少兒開始打破的,當初,川少引進了如神奇校車等一批當時市面不多見的科普圖畫書的時候,我正好在籌備公益小書房站點開張。就去找她們社領導洽談捐書事宜,但一個比較熟識的編輯勸我別去,說他們社剛剛換了領導,一批編輯正在準備跳槽,包括做神奇校車的編輯,也要走人了,以后這個社的書還指不定會變成啥樣。我不信,就打電話過去,結果是一個陌生的女領導接的電話,并且一接電話就開始咆哮(至于咆哮的什么我已經記不清了),總之,心驚肉跳地掛了電話之后,我算徹底明白為什么編輯們要集體跳槽了。后來,川少的科普圖畫書果然后繼乏力,再也沒有出過神奇校車那樣的選題。緊接著,我又在某個以出繪本聞名的傳媒公司目睹了極其類似的一幕。當時他們的編輯約我給一本圖畫書寫書評,后來此編輯就忽然人間蒸發了,我寫的評論也如石沉大海,直到數月后我才聽說,是公司的編輯跳槽導致公司內無人做事,連正在印刷的書也沒有人管了。再后來,我猜大家都知道了,就是此公司就出了個著名的馬賽克事件,把一本大師名作印刷成了比盜版貨還模糊的爛書。此后我才逐漸明白了,一個出版社里面真正做事的人其實并不多,這些人一旦有人事變動往往就會導致整個出版社風格大變。所以,一些出版社才會因為老美編退休而導致裝幀質量瞬間下滑,一些出版社才會因為招聘了一批年輕編輯忽然做出一系列網絡文學選集,一些出版社才會因為把制作外包給某工作室而忽然出現一套曇花一現的好書(當然也可能會是垃圾,全看工作室質量而定)。此外,我們的書號制度也導致許多出版公司是在打游擊戰的,如美國駐中國的哈珀柯林斯圖書公司,我給他們翻譯的兩套書就是由兩家出版社出版的,雖然編輯班底是同一個,但普通讀者又怎么可能知道這天南海北出的兩套書其實是一家親?在這種混亂得尤勝文革大串聯的圖書出版界,出版社品牌這個外殼反而成了最靠不住的東西,今天的狗頭牌下面賣的還是王老五家的狗皮膏藥,明天就誰也不知道,那些藥是誰或是什么做的了。 關鍵詞一:需要 現在,我們終于進入關鍵詞這一邊了,哦耶!我估計大多數人看第一眼就會說:切,這叫什么關鍵詞,每個人的需要能一樣么?好,恭喜你,你已經自己悟出了買書的第一個真諦!那就是:人人需要皆不同。 如果你認同,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獨立的精神世界,那么,你就應該懂得,沒有什么書是人人必讀的,沒有什么放之四海皆準的選擇標準,沒有指南才是最好的購書指南(眼前一片臭雞蛋已經砸過來……還想在2012年玩皇帝的新衣么?詐騙犯!表急……我話還沒有講完)……但是,問題在于,并不是每個人都清楚自己到底需要什么。一顆孤寂的心,可能需要安房直子的淡淡清茶去治愈,也可能需要林格倫的熱巧克力去融化。曾有人說,買書是講緣分、靠運氣的,而之所以有這種感覺,實際上,是買書的人自己也不太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就像你在相親的時候,如果并不知道自己想要一個什么樣的老公或是老婆,那當然就只能盲目去相信緣分或者是星座學了。從這一點來說,學會選擇一本書,和學會選擇終身伴侶,頗有異曲同工之處:一個人從戀愛到結婚的過程,是要閱人無數的,而最終選擇的,卻往往不是開始驚為天人的那一位;一個人從學會讀書到學會買書的過程,也必然是要閱書無數的,而最終喜歡上的,也往往不是開始覺得封面好看的那一本。一個人,從不知道自己想看什么書,直到很清楚自己想看什么書的過程,實際上,不是他認識了書,而是他認識了自己的過程。是的,這才是我要說的關鍵——理性購書最最需要的,不是對書的了解,而恰恰是需要你對人、對自己的了解。如果你是給自己的孩子或是朋友買書,那么同樣的,你對他的了解有多深,都會在你選書的過程中得到體現。知道孩子喜歡小兔子或是大恐龍的媽媽,她的購買關鍵詞就是非常明確的。如果她還清楚孩子喜歡什么風格的語言或者圖畫,就更不可能買錯書。當她連孩子可能喜歡某個作家的書都能“猜到”了的時候,她對孩子的了解就真正已經超過了孩子自己。那么,要怎樣才能達到這個知己知彼的境界呢?沒有捷徑,唯一的途徑,就是平時交流的積累。和孩子的交流,是通過親子共讀中對孩子反應的觀察和讀后的說說笑笑獲得的;和自己的交流,是通過與朋友分享讀書體會或是寫讀后心得獲得的。是的,作為一個從十歲開始學寫讀后感的人,和一個習慣給自己大愛的書寫點什么作為回報的人,我必須承認,我為這個習慣,付出了許多比讀書和買書更多得多的時間,但我覺得值得,因為它讓我可以感覺到自己閱讀中每一步的成長,并對自己做出的每個選擇都充滿自信。 關鍵詞二:內容 如果,每個網購的圖書頁面上都有超過5張的內頁,就算我買錯了書也絕對不會怨天尤人,因為就我這么多年的網購體驗來看,閱讀部分內頁,確實是鑒定一本書好看不好看,適合不適合自己的最大關鍵所在。其他專業人士津津樂道的神馬裝幀神馬紙質,都是浮云。就因為用了一種特殊的皮紋紙,讓安徒生獲獎作者叢書定價高昂到令普通讀者望而卻步,并最終導致此書的絕版,但是,真正吸引我掏幾百塊錢買下這套書的難道是那些皮紋紙么?同樣的,我買過的很多70年代老版童書,花了比銅版紙還貴的錢,紙張卻薄到近乎透明,但我從未后悔過,因為我就是沖著內頁上的故事去的,故事好,就一切都好。如果有一些書只放個封面,內頁卻遲遲不放出,那我十有八九不會掏錢,因為我堅信一個真理:好書不怕看。連內頁都不敢展示的書,那十有八九都是有什么貓膩的。小書房策劃的每套書都會放一個網上閱讀鏈接,也是因為我相信我做的書是經得住看的,而且我不是放5頁,我是放半本書甚至整本書(只要出版社編輯不找我來哭)。當然,有些人會覺得網上閱讀整本書對他們來說是個負擔,但你可以用隨機抽查的方式,看個開頭,看個中間,看個插圖風格,如果你看了網上閱讀的版本還是無法確定自己喜歡不喜歡這本書,那么最好就別買了。如果你確定喜歡,可覺得既然看過全書了就沒有必要再買,我也很高興一目十行、過目不忘的你,能讓出有限的實體書資源給真正需要這些書的朋友。但,如果你沒有去看內頁,結果買了書發現自己不愛看,那就真的不能再怨天尤人了,既然你本來就不是沖著內容而是沖著封面、書評這些玩意去的,那你也注定只能買到這些玩意,好看的內容對于這樣的人來說,充其量也只是一個購書的附加值罷了。這里,我還要附上一個查看內頁的竅門: 如果,你在購書的頁面上看不到內頁,那么,你可以將書名輸入百度搜索,然后點擊圖片搜索,大體上,只要這套書是很多家網店都在出售的,那就肯定可以看到某些勤快的店家掃描的內頁圖了。 關鍵詞三、四:版權頁和目錄頁 剛剛我大肆贊美了內頁的重要,然而,還是有一些內頁讓我吃過啞巴虧。如當當網上某些書的內頁展示,只取彩圖部分,讓我以為是一本全彩圖畫書,買回來一翻,全彩的插頁原來也就那么三四張,其余全都是黑白圖加大把文字頁,這就是杯具了。還有的時候,看到某某童話選里的故事自己沒有看過,高高興興地買之,拿到書一看,除了那個內頁展示上的故事,書里大部分內容自己都耳熟能詳,于是又再次杯具了。究其杯具產生的根源,是這些圖書雖然有正文片段,版權信息和目錄頁卻不全,而這兩處卻正是你了解全書信息的重要窗口。實際上,不同版本的書,有時候,差異會大到你難以想象。一本標記為263頁的木偶奇遇記,和一本標記為148頁的同名美繪本,那絕對不是一個重量級,后者絕對是屬于縮編版(當然,也有些縮編版通過加注音的方式把自己撐到了201頁)。一本標記為1998年印刷的《童謠童畫》,和一本標記為2008年印刷的《童謠童畫》,也絕對不是一回事,雖然主編都是金波,但前者的排版要比后者好看很多,印刷質量也好得多,而且是五本一套的。一本《西湖民間故事》,有著截然不同的兩種目錄,原因是,它再版的時候修訂和增加了一些故事。兩本名字完全不同的書,《沙仙活地魔》和《五個孩子和一個怪物》,卻有著幾乎完全一致的目錄,原因是,它們實際上就是內斯比特的同一本著作的不同譯本。如果你不注意這些細節,你該花多少冤枉錢去買兩本一樣的書,又該花多少冤枉錢去買來一本和你想象中完全不一樣的書哦。之所以把第三、第四兩個關鍵詞連在一起說,也是因為它們真的是密不可分,這些信息都屬于最容易被讀者忽視的,卻又往往是最最重要的,就像一箱子蘋果的產地、品種、當年的產量,幾乎沒人會注意,但是它們卻恰恰是隱藏在紅撲撲外表之下,影響到蘋果口味的關鍵因素。 關鍵詞五:比較 在兩種情況下,買書時的比較是不可或缺的環節。一種情況是面對多個版本的同一本名作,比如安徒生童話(畫外音:為什么會有那么多版本啊?因為,作者死了五十年了,版權不要錢了,當然有錢大家賺嘛),一種情況是面對同一類型的多套圖書,比如科普圖畫書(畫外音:為什么忽然就有那么多科普系列?。恳驗?,過去低幼類圖書很少有科普題材,現在都急著來填補市場空白了,一年西瓜一年蒜嘛)。 除非你有非常獨特的收藏癖,否則,你肯定不打算把這些多版本或是同類型的書都一網打盡的,那么,怎么才能分出孰優孰劣呢?只能通過比較,而以下的比較順序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比文字,其次比插圖,最后比價格。在文字水平基本相當的情況下,你可以選插圖好看的,但如果故事很爛,插圖畫得再美也別選,因為一張好插圖畢竟只能愉悅你幾分鐘而已,一個爛故事卻會毀掉你整個的閱讀過程。即使是圖畫書,這個規律也是不會變的。比如圖畫平平而故事生動的“神奇校車”系列,就要勝過圖畫精美但文字平平的“最美的科普”系列(你即使不太懂得怎么和孩子交流書,也可以從這兩套書被小孩反復閱讀的次數差異上看出其中差別,當然,如果你買的書都只打算讀一遍的話,可以無視這個比較)。這里,我也要附上一個比較的竅門: 比較文字的竅門:千萬不要迷信名家,還是要信自己的語感,大聲讀出片段是最好的檢驗文字質量的方法,好文字是不怕大聲讀的,越讀越覺得美,越讀越覺得唇齒生香;爛文字呢,越讀越覺得喘氣不勻,越讀越懷疑自己是不是在說中國話。 比較插圖的竅門:千萬不要選第一眼美人,一定要多看幾眼,如果不能在書店里親自拿著看,最好是找找網上有沒有大圖可以看(搜索方法請參看關鍵詞:內頁),因為有很多現在的插畫家,色彩感還真不錯,可惜從小沒有打好繪畫基礎,線條畫得還不如幼兒園小朋友畫得流暢;還有一些造型夸張的插畫,猛地一瞅還挺可愛,盯著看久一點就會發現那人物有多僵硬,表情有多呆。 關鍵詞六:單選 在這一節的開頭,我想先問大家一個問題,50元最多可以買到多少套書?大多數人可能做出的回答是:一套或者兩套。嗯,即使是平裝圖畫書,30、40元一套也算是很常見的了。但我的回答是:50元至少可以買到5套以上的書。而且,我的這個回答有據可查:若干年前,為了調查研究0-3歲的嬰幼繪本質量,我就用50多元買了小玻系列、噼里啪啦系列、米菲系列、吉祥寶貝系列、小白系列、十二生肖紙板書系列等六、七套書,而能辦到這一點的秘訣就是:每套只買一本(某些網上書店就是以不捆綁套書銷售而深得我心?。_@也是我多年購書積累的一個最有用的經驗:在進入自己不熟悉領域的時候,單選是最為把穩的買書戰略。小白系列的文字很乏味,這一點明顯是翻譯造成的,不會因為我多看一本就好多少;小玻翻翻書的紙張沒有噼里啪啦的牢靠,這一點也不需要比十回八回才知道。單選的過程中,如果買到了不喜歡的、質量不好的,充其量交幾十元錢學費。如果發現了好東西,決定再買個全套的話,你之前買的單本也不會浪費,還可以送給朋友的小孩看看嘛(說不定你的閱讀推廣生涯也由此開始)。 在面對菁蕪并存的套書市場的時候,單選也是去蕪存菁的唯一方法,一套彩烏鴉系列二十本要120多元,如果只選其中普雷斯勒和恩德這兩個大師的書目呢?只要60元左右。如果只選老普的代表作和老恩的那本短篇集呢?只要20多元。這就省下近一百元可以買別的好書了。當然,出版社會恨死我這種買書人,要是人人都這樣買書,他們剩下一堆不成套的庫存就只能3、4折處理了(也許我才是造成團購的罪魁禍首?)。 關鍵詞七:年齡 這一關鍵詞,可以看做是單為了6歲以下孩子的父母而寫,因為這些孩子們讀什么書,全都要看父母的選擇了。 我必須承認,在最初朋友建議我給書房的童書劃個年齡段的時候,我曾經是最激烈反對的那個人,因為我認為,每個小孩都有自由選擇權,不該受到任何形式的閱讀限制??晌壹仁莻€自由主義者,也是個熱愛科學的人,而科學中最基本的精神就是探索、發現、求證,所以,我決定去探索一下,結果是,在一堆生理心理學書籍和無數媽媽博客里,我探索了五、六年。當我對兒童閱讀的細節了解越多,就越是覺得年齡段劃分是有科學道理的,雖然它并不成熟,就像人類對自身的了解一樣膚淺,但是它畢竟在試圖去琢磨小孩與大人、小孩與小孩的不同了。正是這種對“不同”的肯定態度,令我頗為欣賞。實際上,我認為,年齡這個關鍵詞對于購書家長(尤其是表達力還不夠的0-6歲孩子的家長)的最大意義,不是指導你買什么書,而是從科學角度上提示你如何重新認識小孩的書,因為親子共讀中起決定性因素的是父母,父母就像孩子和書之間的那座橋梁,父母感覺到什么書好,孩子才會感覺得到,所以,要想孩子對更多的書感興趣,首先就得父母自己對更多的書感興趣。一個0-3年齡段的存在,就像是在熱心提示父母要注意換個小寶寶的角度去閱讀一本書,而0-3、4-6、6-8等多個年齡段的存在,則像是在溫馨提示父母要注意各種書都買一點。在這個由年齡段重新認識童書、也重新認識孩子的過程中,也存在一些有趣的規律,比如,0-3歲的讀物,只要超過80%的媽媽都說“寶寶看了很喜歡”,那基本就是真的不錯,因為這個年齡段的書主要的精彩之處,是體現在畫面創意和故事架構上,而這些東西是雅俗共賞、不分老幼的;到了4、5歲以上的讀物,就一定要看看喜歡它的是男孩還是女孩了,因為這個年齡已經有非常明顯的性別差異了,他們也更注重書中反映的細節了,就如女孩子會因為一只穿著蓬蓬裙的兔子就覺得書很好看,忽視細節的家長往往就會不理解小孩為什么選這本書而不選那本書。但不管年齡段分得多細多粗,我還是永遠不敢忘記那個真理:人人皆不同。兒童閱讀的年齡段或難度分級絕對不是為統一洗腦準備的,它是為了幫助每個小孩找到屬于自己的與眾不同的愛書準備的。所以,我會推薦老師讀“小學1-6年級閱讀課書目推薦”,也會推薦家長讀“如何區別故事的不同年齡段”,可是,我絕對絕對不贊同你把這種參考信息當作是根本懶得認真去讀一本小孩的書,或是根本不和小孩做交流就去買一堆書的借口,除非你堅信,人就是機器,只需要輸入一套完整程序,就可以教育出完美小孩了(杯具的是,很多教科書就是基于此理念撰寫的)。 現在,對所有耐心地看完我這部長篇大論的同學,我充滿感激并真摯地送上一個附錄: 《我的孩子必讀的六類書》 (我要再次強調,沒有什么書是非讀不可的,而很多好書也根本無法僅僅用一個類型來概括,這個有些俗套的題目說的僅僅是我的心聲:如果我有小孩的話,我一定會和他們一起讀一讀和這六個類型有關的書,讓自己再過上一次快樂的童年。但是,我不會在此推薦很具體的書目了,因為從今天起,我只想做一個幸福的人,面朝大海,授人以漁……) 詩歌類:從前,有一只叫阿佛的小田鼠,在同伴忙著收集食物的時候,它說,我要收集的是陽光、花香和顏色。當冬天來臨,小田鼠的同伴問,你收集的陽光啥啥的都在哪里啊,于是,小田鼠就給它們讀了一首詩歌,一首它自己寫的詩歌,同伴們在聽著詩歌的時候,就好像看到了陽光,聞到了春天的味道……是的,這個世界上單憑詞語本身就能給人莫大喜悅的魔法,就是詩歌了。但是能夠享受這種喜悅的心靈,一定是純凈的,柔軟的,就像孩子一樣充滿好奇和夢想的。我要和孩子一起坐在青草地上讀的第一類書,就是這純粹為了感受語言之魔力而存在的書。 圖畫類:從前,有個叫阿羅的小孩,他有支神奇的筆,可以帶他上天入地,讓他變成牛仔、船長或是任何人物。線條可以創造另一個世界,一個比現實更好玩的世界,最妙不可言的是,每個人都天生具有這種創造力,圖畫書為孩子打開的與其說是看見舊世界的窗口,不如說是創造新世界的大門。我要和孩子在一面白墻下開始讀這第二類書,在讀完之后,一定要和他們一起把白墻涂抹成變化萬千的畫卷。 幻想類:從前,有一個女孩,死了媽媽,爸爸失蹤,她不得不靠給學校打工維持生計,但是在她破舊的閣樓里,她幻想自己是一個公主,她把僅有的食物分給她的臣民,那些鳥兒和耗子,就這樣,她在困境中始終保持著一顆慷慨高貴的心,最終,她也終于憑著這股堅強勁兒,找到了失蹤的爸爸。幻想不是對生活的逃避,而是對生活的改良,我們不可能指望自己的人生完美無缺,處處陽光,也不可能不受到挫折和傷害,但是,我們可以想象一個更精彩的世界,以此治愈和完善自己。我要和孩子在陋室里讀這第三類書,我還要告訴他們,每個人都可以做公主或英雄,用思想的力量讓自己站在比平庸生活更高的位置上,創造自己的人生。 幽默類:從前,有一個小機器人,因為遭受雷擊,有了自己的靈魂,為了證明它和其他機器的不同,科學家講了一個很含蓄的小笑話,結果機器人都沒有反應,只有這個小機器人笑得前仰后合。幽默感,正是我們有別于機器的最基本的能力,它是一種超越了1+1=2的大智慧,也是帶我們更輕松面對生活煩惱的良藥。在孩子學會幻想以后,我要和他們分享的第四類書,就是可以讓他們開心地大笑的幽默書,我要和他們在冬天讀這類書,讓陽光一樣的笑聲驅散所有陰冷,事實上,還能不能像個孩子一樣的笑,也是我檢驗自己有沒有老的重要標準。 科普類:從前,有一個公主,她擁有一面能看到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的魔鏡,這面魔鏡唯一看不到的地方,是公主自己的腳下。科學,對我這個并非科學家的人來說,就是這樣一個魔鏡。它可以讓我看到自己或許永遠不能接觸到的世界,一個既真實、又充滿奇跡的世界。我希望能夠和我的孩子在星空下共讀這一類書,并和他們仰望北斗星、人馬座……感覺每一只蟋蟀獨特的歌聲,每一棵小草靜靜的生長。每個角落都有值得我們探索的奧秘,想到這一點,生活就變得無比有趣。但永遠不要忘記,科學不能讓我們看到自己是誰,這個致命的缺陷,只有哲學能夠彌補。 哲學類:從前,有一群人住在書中,他們的世界是由一個作家的心情變化決定的,可他們自己并不知道這一切。直到有一天,一個女孩接到一封信,信上的問題是:你是誰?當女孩開始思考問題的一刻,這個世界的大門就在女孩的眼前打開……她成了第一個走出書本的孩子。哲學,就是用思考的力量帶你走出一切牢籠的終極魔法,因為所有的答案都是留在我們身后的路,唯有問題能夠帶我們走向未來。在我的孩子即將走入社會這個充滿了種種禁錮的牢籠之前,我一定要在大海邊和他們共讀這樣一類書,讓他們知道比海天更寬廣的,是人的心靈。我希望他們能不為世俗影響,勇敢追尋自己真正想要的幸福;我希望他們每個人學會主動思考和自主選擇,而不是盲從。所以,在讀過這類書之后,我將把繼續讀什么書的選擇權,完全交還給他們自己。因為我相信,他們終將通過自主閱讀,找到通向自由和獨立的那條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