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標注為“最大震驚名博”的微博被風傳 喝酒臉紅比面不改色中毒深 復旦研究發現:七成漢人有“杜康基因”,解酒能力超強 省內專家稱酒量確實跟基因有關 喝酒臉紅,說明你中毒了。 這幾天,一條標注為“最大震驚名博”的微博被風傳,目前轉發量已達4.5萬。復旦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人體內有“杜康基因”,這種基因能迅速將酒分解,70%的漢人擁有這種基因。嗜酒的俄羅斯人和豪飲的蒙古人,都沒有這種基因。專家還稱,酒精對人體基因型的選擇也會繼續,解酒順利的基因將容易保存下來。 你身體內有“杜康基因”嗎?這種基因有啥作用?河南商報為你求真相。 一條被風傳的微博 “喝酒臉紅說明你中毒了” “喝酒臉紅證明我中毒了嗎?我現在臉正紅著,求解。”昨天,一條標注為“最大震驚名博”的微博被博友風傳。 微博稱,復旦大學現代人類學研究中心發現,喝酒后臉紅說明你已經處于中毒狀態,中國人體內發現“杜康基因”,喝酒臉紅屬于中毒反應。 到下午4點,這條微博轉載量達4.5萬。 視頻顯示,復旦大學現代人類學研究中心公布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稱,發現了一種大多數東亞人都擁有的“杜康基因”,這種基因能解酒。喝酒臉紅后,表明人已中毒。 “河南有酒文化,我想知道中原人身體內杜康基因多不多?”“奧拉”回帖稱。 “貓小蕉”說:喝酒臉紅原是中毒啊,那我肯定缺少“杜康基因”。 “Jane蝴蝶蝶”則號召:喝酒臉紅的同志都得戒酒,“杜康基因”傷不起啊! 啥是杜康基因 復旦副教授發現人體有解酒基因 “杜康基因”到底是啥?跟喝酒有啥關系?“Jane蝴蝶蝶”很興奮。 昨天,這種基因的發現者、復旦大學副教授李輝,先幫我們剖析了酒精在人體的旅行。原來,酒精(也就是乙醇)進入人體后,首先會在乙醇脫氫酶(ADH)的作用下,被分解為乙醛。乙醛對人體有害。 這時就需要人體內的另一種物質——乙醛脫氫酶(ADLH)登場了,它可以將乙醛催化為無致癌作用的乙酸。 乙酸是人體內代謝反應的重要原料,能夠被人體迅速轉化為能量,最后分解為水和二氧化碳。 至此,我們飲下的酒精完成了它的旅程。人體對酒精的解毒過程也就完成了。 “杜康基因”在酒精分解的第一步存在,而第一步起作用的是乙醇脫氫酶。 李輝研究發現,乙醇脫氫酶基因家族非常龐大,目前發現其存在7種基因,而第七種變體能使乙醇分解為乙醛的功力增加13倍,所以也被稱為解酒基因。 “它形成的年代,與‘杜康釀酒’這一歷史故事的時間相吻合。”李輝說,他們戲稱它為“杜康基因”。 這種說法對不對 河南專家多認可 酒量確跟基因有關 這種說法到底對不對?真的存在“杜康基因”?“復旦專家的說法不錯,酒進入人體后,確實是先分解為乙醛,隨后分解為乙酸。”昨天,鄭州市第三人民醫院消化二病區主任王智卿也看了網上熱傳的視頻,他對研究比較肯定。 在他看來,每個人體內都有乙醇脫氫酶基因、乙醛脫氫酶基因,但就像人和人之間的不同一樣,不同人的這種基因又有不同。有些人的乙醇脫氫酶基因合成酶能力強,有些人就弱些,所以解酒的能力不同。 鄭大一附院基因研究所所長孔祥東認為李輝的研究有一定道理。 “過去都說酒量跟人的體質有關,但現在發現確實與遺傳有關。”孔祥東說。 臉紅是不是中毒 基本正確 喝酒易臉紅的人盡量少喝 視頻上說,喝酒臉紅后,是中毒的表現,對不對? 在李輝看來,喝酒容易上臉的人身體內有高效的乙醇脫氫酶,能迅速將酒精轉化成乙醛,卻缺乏乙醛脫氫酶功能,導致乙醛在體內迅速累積而遲遲不能代謝。此時大量累積的乙醛會導致人體內毛細血管破裂,外在表現就是喝酒臉紅。 “基本正確,說中毒也說得過去。”王智卿分析說,酒精進入人體后,乙醛不能及時分解,確實會臉紅。 在李輝看來,與酒后“面不改色”的人相比,乙醛在容易上臉的人身體內停留時間較久,毒性作用更大。 有人說,“上臉”的人更能喝酒,是不是這樣?“臉紅后最好不要喝酒,容易上臉的人盡量少喝。”王智卿這樣分析。 不過,一般來說,1-2個小時,紅色就會漸漸退去,這是因為,乙醛會逐漸轉化成乙酸,然后被代謝出去。 千杯不醉為哪般 說明代謝功能強 但股骨頭壞死七成因喝酒 “我有個朋友,喝酒千杯不醉,單位同事都拉他擋酒,求解。”看了這個視頻,網友李玲大呼神奇。 “這位朋友體內的乙醇脫氫酶和乙醛脫氫酶代謝能力,可能足夠強。”王智卿分析,這種人喝酒后,兩種酶迅速發揮作用,酒的兩個分解步驟非常順利,體內乙醇和乙醛比較少,所以千杯不醉。 喝酒千杯不醉,這樣的人可任意喝酒嗎? “肝臟的運載功能畢竟是有限的,酒的分解過程都在肝臟中進行,這樣會增加肝臟負擔。”王智卿這樣看,這也是為什么喝酒多的人容易肝硬化。 并且,酒精代謝后,將轉化成能量供人體利用。喝酒太多后營養過剩,人的饑餓感會消失,進食減少。進食減少的直接后果是,人體維生素缺乏,從而對心臟、神經造成損傷。 有人喝酒千杯不醉,結果股骨頭全部壞死。 河南中醫學院一附院骨傷科二病區醫生陳星就遇到過一個這樣的病人。 “酒精會影響脂質代謝,一些脂肪粒會堵死骨頭血管造成壞死。”陳星說,最常見的股骨頭壞死,七成都是因為喝酒,酗酒這事誰都傷不起。 誰擁有“杜康基因” 七成漢人擁有“杜康基因” 李輝研究發現,第七種類型的乙醇脫氫酶基因只在東亞人中有,尤其是漢族人,攜帶這一基因的漢族人占了漢族總人口的70%以上,分布最高的地區是中原地區。 俄羅斯人和蒙古人也喜歡豪飲,卻沒有“杜康基因”。 李輝的解釋是,其他地方的飲酒歷史沒有中原地區這樣久遠。 “基因的選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這就是為什么我們現在見到的很多能喝酒的民族卻不具有這類解酒基因的原因,但他們會有其他解酒基因。”李輝說。 酒精對基因有選擇 有“杜康基因”的可能更容易保存下來 李輝的研究還表明,環境選擇作用是一個持續的過程,酒精對人體基因型的選擇也會繼續。 目前,50%的東亞人群身體中缺少乙醛脫氫酶的功能,不能將乙醛分解為乙酸。那些能迅速將酒分解為乙酸消化掉的人,在酒精的選擇下會容易保存下來。 那些喝酒容易“上臉”的人,對喝酒不會感到有快感,他們也就不會主動去喝酒,也會比較容易生存下來并繼續擴大。這些人目前占大多數。而那些不含乙醇脫氫酶變體卻嗜酒的人,則會被慢慢淘汰掉。 小知識 喝酒不辣 可能跟味覺興奮度有關 有人品酒不覺酒辣是咋回事兒?“這跟‘杜康基因’沒關系,可能跟人的味覺興奮度有關。”王智卿說,就像有人聽見一些詞就興奮,有人聽一些詞就不舒服一個道理。酒進入人體后,也按照同樣途徑進行分解。 解酒藥大部分能護肝護胃 有些人喝酒時,喜歡吃解酒藥,這會加速酒的分解嗎? “大部分解酒藥是護肝護胃的。”王智卿說,解酒藥對胃和肝具有保護作用,對解酒可能作用不大。 |
|
來自: pengshiwen > 《職場/社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