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東軍的主力師團是誰消滅的? 作為日軍主力關東軍的主力15個師團是誰消滅的? “消滅關東軍貢獻最大是蘇軍”的謊言一直主導中國長達60年,它有意忘記了中國與關東軍作戰長達14年,其全部主力是在太平洋戰場被美軍消滅的歷史事實。 1941年底日軍主力關東軍有: 1,8,9,10,11,12,14,23,24,25,28,29,57師團; 1942年底: 1,8,9,10,11,12,14,23,24,25,28,29,57,71師團; 1943年底 : 1,8,9,10,11,12,14,23,24,25,27,28,29,57,71師團。 日軍1941年7月舉行關東軍特種演習(“關特演”),關東軍兵力一下子膨脹到了70多萬。雖然蘇聯在納粹德國入侵之后的最初階段處于不利的局面,但是在遠東的蘇聯紅軍并沒有大部分調往蘇聯的西線區和德國人作戰。遠東的蘇軍兵力并沒有大的變動,搞清德國不能速勝后,7月日本放棄了北進,仍全心致力于南下,準備與英美開戰。 “關特演”所動員的兵力在“關特演”之后全部留守駐扎在滿州。隨著太平洋日軍戰局的江河日下,美軍逼近日本本土,滿州駐屯的部隊主力15個師團(除27師團調往華中)均被調到南方戰線,或日本。這15個師團先后被美軍全殲,或無條件投降: 1,第一師團(東京師團) 通稱:玉 編成時期:1888年5月14日 編成地:東京補給軍區:東京二戰投降時所在地:萊特島 1936年2月22日,師團前往滿洲駐屯的命令被頒布,其中就有第1師團。之后為了防衛蘇軍,繼續駐屯在滿洲。然而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戰局一直不見好轉。 許多駐屯在滿洲的師團被調入太平洋各島作戰。第1師團就受命被調入萊特島。 1944年11月1日,第1師團奇跡般的在萊特島西岸的奧爾默克登陸,準備北上以卡里格拉為據點進攻塔克羅班。但是在東岸登陸的美軍已經完全占領了塔克羅班地區。11月5日美軍和第1師團在李蒙峽谷遭遇,在之后的50天內,第1師團和美軍互有攻守,呈膠著狀。然而最終第1師團因補給不利,無奈撤向李蒙峽谷的西側的坎奇伯特山中。12月25日,第14方面軍司令官的山下奉文大將下達了“自給自足,永久抗戰”的命令。第1師團奉命轉移到色布島上。1945年1月,撤離該島。萊特登陸時有1萬5千名士兵的第1師團此時只剩下800名士兵了。 2,第八師團(弘前師團) 通稱:杉 編成時期:1898年10月1日 編成地:弘前 補給軍區:弘前 二戰投降時所在地:呂宋島(菲律賓)投降時所屬部隊:第41軍所屬步兵連隊(編成時):第5(青森),第17(秋田),第31(弘前),第32(山形)所屬步兵連隊(投降時):第5(青森),第17(秋田),第31(弘前)第8師團是在甲午戰爭之后,日本陸軍軍備擴張的產物。甲午戰爭后,日本為了向海外擴張,新設了6個師團(第7師團----第12師團)。而第8師團就是其中一個。兵員來自青森、巖手、山形和秋田這東北四縣。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后,派出了新編成的第4混成旅團(以第17步兵連隊為核心)作為先鋒,師團主力與1932年4月派駐滿洲并參加了熱河作戰。1937年正式被命令派駐在滿洲,關特演(關東軍特種演習)中也有第8師團的身影。太平洋戰爭爆發后,還是繼續在滿洲駐屯。在這期間,1939年步兵第32連隊(山形)被編入第24師團。 日軍在太平洋方面節節敗退,戰局對日本越來越不利。1944年7月,第8師團被派往日美決戰的主戰場之一的菲律賓。師團主力前往呂宋島,而以步兵第5連隊為基干而組成的高階支隊(支隊長:高階于菟雄大佐)被派往萊特島之后全軍覆沒。師團主力作為振武集團(后改稱第41軍)的中堅力量,長期和美軍對峙。但是在美軍的強大火力下,第8師團只能龜縮在馬尼拉以東的地區拼死抵抗,不久就迎來了投降的一天。 3,第九師團(金澤師團) 通稱:武 編成時期:1898年10月1日 編成地:金澤 補給軍區:金澤二戰投降時所在地:臺灣投降時所屬部隊:第10方面軍所屬步兵連隊(編成時):第7(金澤),第19(敦賀),第35(富山),第36(“魚青”江)所屬步兵連隊(投降時):第7(金澤),第19(敦賀),第35(富山)第9師團是由來自石川、富山、福井這日本北陸三縣的士兵而組成的。 1932年因為128上海事變而緊急出動。1935年開始的兩年間在滿州駐屯。1937年2月師團因為整編和兵員調動的原因被調回國內整休。但是時隔不久,盧溝橋事變爆發,不到一個月戰火就燒到了上海。除了谷壽夫所在的第6師團,第9師團、第3師團和第16師團等等都是南京大屠殺的罪魁禍首。 1940年,師團再次被任命在滿州駐屯,所分派的任務是滿州地區的警備和對蘇聯的備戰。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后,第9師團依然駐守在滿州。然而隨著太平洋上日軍的連連敗北,駐扎在滿州的精銳部隊一個個被調上了太平洋前線,第9師團也不例外。 1944年6月美軍在中太平洋的重鎮:塞班一舉登陸。最初,第9師團是被準備作為抑制美軍在塞班登陸的阻擊部隊而在塞班布防的。7月7日隨著塞班守軍的全軍覆沒,第9師團被編入第32軍(擔任沖繩防衛,指揮官:牛島滿中將)。第9 4,第十師團(姬路師團) 通稱:鐵 編成時期:1898年10月1日 編成地:姬路 補給軍區:姬路二戰投降時所在地:呂宋島(菲律賓)投降時所屬部隊: 第14方面軍 所屬步兵連隊(編成時):第10(岡山),第39(姬路,第40(鳥取),第63(松江) 所屬步兵連隊(投降時):第10(岡山),第39(姬路),第63(松江) 師團司令部設在兵庫縣姬路市的第10師團是在甲午戰爭后的1898年新設立的。 1931年918事變爆發后,第10師團立即編成了混成第8旅團于12月出動,入滿之后參加了松花江流域作戰以及吉林省內的討伐作戰,1934年3月正式回國整編。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第10師團又立即被動員起來,被投入到華北戰場。1938年3月左右的徐州會戰中,在臺兒莊栽了個大跟頭。面對著十倍于己的西北 1939年10月第10師團回國。1940年被命令駐屯滿州。與此同時,步兵第40連隊(鳥取)被抽出來配屬到了第25師團。太平洋戰爭之初第10師團還是在滿州繼續駐屯。1944年2月師團的一部被派往中太平洋,而師團主力于7月前往南太平洋。最初的預定是派往臺灣,但是最后還是被抽調去了菲律賓的呂宋島。 第10師團在尚武集團(屬于第14方面軍,指揮官:山下奉文大將)的指揮下,于1945年1月開始與登陸上來的美軍展開了約半年的拼死相搏。面對強大的美軍,第10師團發起一次次的肉搏戰,拼命的抵抗。在物資和火力占有絕對優勢的美軍的攻勢下,第10師團遭受了毀滅性的打擊,處于全面崩潰的狀態,于1945 5,第十一師團(善通寺師團) 通稱:錦 編成時期:1898年10月1日 編成地:善通寺 補給軍區:善通寺二戰投降時所在地:四國投降時所屬部隊:第55軍所屬步兵連隊(編成時):第12(丸龜),第43(德島),第44(高知),第22(松山)所屬步兵連隊(投降時):第12(丸龜),第43(德島),第44(高知)以四國四縣(香川、德島、愛媛、高知)為師團管區的第11師團司令部是設在善通寺,是甲午戰爭后日本軍備擴張的產物。 1932年1月至5月的128事變(日本人稱之為:第一次上海事變)中,第11師團也出動了。 1937年8月,813上海事變再次把第11師團招到上海。在上海羅店附近,中央軍精銳羅卓英的第18軍的堅強防守下,第11師團也嘗到了苦頭。在他們面前是后來被稱為:“白色鐵墻”的堅固工事。無論是炮擊還是轟炸都不起作用,這個陣地的攻防戰持續了近一個月。第11師團終究用人海戰術成功的突破了“白色鐵墻”。之后,第11師團沒有參加南京攻堅戰,而是途徑臺灣回了國。1938年9月被派駐滿州。1939年10月,步兵第22連隊(松山)被抽調出編入了第24師團。 太平洋戰爭初期,第11師團還是在滿州駐屯。1944年2月,第11師團和第1師團的一部分兵力被抽調出來,編成了第6派遣隊并派往關島。這支部隊后來改稱獨立混成第10連隊,在關島全軍覆沒。 之后,師團在滿州駐屯到1945年4月。1945年4月,第11師團和第57師團(弘前)一起被調回本土。第11師團駐守在四國,準備和美軍的本土決戰。在準備中,第11師團迎來了投降的一天。 6,第十二師團(久留米師團) 通稱:劍 編成時期:1898年10月1日 編成地:久留米 補給軍區:久留米二戰投降時所在地:臺灣投降時所屬部隊:第10方面軍所屬步兵連隊(編成時):第14(小倉),第24(福岡),第46(大村),第48(久留米)所屬步兵連隊(投降時):第24(福岡),第46(大村),第48(久留米) 第12師團在1898年被設立,由來自福岡、佐賀、長崎(九州北部,含大分縣一 1932年的128上海事變中,師團主力雖沒有出動,但是派出了以三個步兵大隊、一個山炮大隊為基干組成了混成第24旅團(旅團長:下元熊彌少將)于1932年3月前往上海。旅團在上海的吳淞口登陸成功,與在吳淞鎮—廟行鎮—大場鎮一線固守的國軍張治中的第5軍混戰成一團。混成第24旅團花了將近3個月才占領了廟行鎮。之后與第9師團(金澤)一起攻下了南翔鎮。5月5日,《淞滬停戰協定》被簽訂之后,旅團奉命回國。 1936年4月第12師團奉命到滿州駐屯。1941年7月小倉的第14連隊被編入新設的 第25師團。在滿州期間,第12師團的主要任務是討伐當地的抗日游擊隊。1944 年11月師團被派往臺灣。第12師團從朝鮮釜山經海路前往臺灣,途中載著第12 師團的運輸艦中的3艘被美軍的潛水艇擊沉。1945年1月,雖然遭受了一定的損 失,第12師團主力陸續到達臺灣,在臺灣西海岸擔當防衛。就這樣,這支生力 軍在沒有和美軍交過手的情況下,在臺灣無條件投降了。 7,第十四師團(宇都宮師團) 通稱:照 編成時期:1905年7月6日 編成地:宇都宮 補給軍區:宇都宮 二戰投降時所在地:帕勞群島 投降時所屬部隊:南方軍屬 下的帕勞地區集團 所屬步兵連隊(編成時):第2(水戶),第15(高崎), 第50(松本),第59(宇都宮) 所屬步兵連隊(投降時):第2(水戶),第15(高崎), 第59(宇都宮) 隨著日俄戰爭末期兵力增強的需要,第14師團就是新設立的4個師團中的一個 。1905年8月跟隨第3軍(乃木希典大將)進入滿洲。 1927年開始兩年間,第14師團在滿州駐屯。1932年的128事變(第一次上海事變 )時,第14師團奉命前往上海增援。停戰之后,被歸為關東軍所指揮,參加了 滿州境內大大小小的戰斗。1934年5月回國。 3年后的1937年7月的盧溝橋事件再次讓第14師團踏上了中國的土地。第14師團 被部署在華北,渡過了永定河南下,參加了保定會戰和太原會戰。徐州會戰中 作為合圍徐州的策應部隊,第14師團在師團長土肥原賢二的指揮下,切斷了隴 海線,在蘭封和商丘拿桂永清和黃杰開了刀,把薛岳狠狠擺了一道。好在薛岳 在臥薪嘗膽之后在萬家嶺拿松浦淳六郎的第106師團好好出了口惡氣。1939年末 到1940年初回國整編。步兵第50連隊被編入了第29師團。 1940年8月,第14師團被任命在滿州永久駐屯,第三次踏上了中國大陸。太平洋 戰爭爆發,經過了關特演(關東軍特別演習),師團依然在滿州不動。然而以 瓜島的敗北為轉折點,日軍在太平洋上開始節節敗退。1943年8月,日本大本營 策定了絕對國防圈(千島列島、硫磺島、內南洋“馬里亞那諸島—卡羅林島— 馬紹爾群島”、西新幾內亞、緬甸),但是要守這么漫長的防衛線,太平洋上 現有的兵力是不夠的。所以在滿州駐屯的第14師團被抽調出來派往帕勞群島。 第14師團在1944年4月末到達帕勞群島。師團主力擔任帕勞本島的防衛任務,而 步兵第2連隊負責擁有機場的佩里留島的防衛任務。帕勞群島的南端的安加維爾 島的防衛則是交給了步兵第59連隊第1大隊。1944年6月美軍攻占塞班。進入9月 美軍加強了對帕勞的轟炸。1944年11月20日,日軍守備隊的指揮官:中川州男 大佐(步兵第2連隊長)向大本營發出最后一封訣別電報之后切腹自盡。到11月 20日為止的70天里,日軍利用洞穴和壕溝展開游擊戰,讓美軍大吃苦頭。與此 同時,安加維爾島的守備隊約1200名官兵在第81師約2萬名美軍的猛攻下,33天 后全軍覆沒。在帕勞本島的師團主力雖然沒有遭到美軍的攻擊,在饑餓和空襲 的威脅下也損失慘重,無條件投降對他們來說是種解脫。 8,第二十三師團 通稱:旭 編成時期:1938年4月4日 編成地:熊本 補給軍區:熊本 二戰投降時所在地:呂宋島(菲律賓) 投降時所屬部隊: 第14方面軍 所屬步兵連隊(投降時):第64(熊本),第71(鹿兒島),第72(都城) 第23師團本來是要被投入到中國華北戰線上的。但是原來駐扎在北滿州海拉爾 的騎兵集團被抽調南下華北之后,為彌補滿州的空缺,第23師團立刻被派往了 滿州。師團主力擔任海拉爾地區的警備。1939年5月11日,滿州和外蒙古的國境 交接地帶:諾門坎附近的蘇蒙軍有越境行為。小松原師團長按照關東軍制定的 方針,立刻向諾門坎派遣了以師團搜索隊為基干的東支隊(東八百花中佐)。 諾門坎事變之后,第23師團在滿州被重建。1944年被決定派往臺灣。但是在前 往臺灣途中突然被要求前往菲律賓。1944年2月進駐菲律賓,編入尚武集團(直 屬于第14方面軍)。在向菲律賓的運兵途中,步兵第64連隊和野炮兵第17連隊 的第1大隊在美軍潛艇的攻擊下葬身魚腹。 1945年1月,美軍開始在呂宋島登陸。在經過1個月的防御戰之后開始撤退,在 展開持久游擊戰不久以后在呂宋島無條件投降。 9,第二十四師團 通稱:山 編成時期:1939年10月2日 編成地:滿州 補給軍區:熊本 二戰投降時所在地:沖繩(全軍覆沒) 投降時所屬部隊:第32軍 所屬步兵連隊(投降時):第22(松山),第32(山形) ,第89(旭川) 大本營命令編成第24師團是1939年10月6日的事,在滿州哈爾濱不到一天的時間 就編成完畢。10月7日編成之后立即配屬給第5軍(土肥原賢二中將)。移駐東 安,擔當蘇聯/滿州國境的防衛、警戒工作。直到1942年為止一直在滿州駐屯。 1942年6月的中途島海戰之后,日本陸海軍江河日下。8月開始的瓜島攻防戰也 以日軍的敗北而告終。1943年9月,大本營宣布了“絕對國防圈”,并漸漸將駐 滿州的兵力投入到太平洋前線。第24師團于1944年7月編入牛島滿中將的駐扎在 沖繩的第32軍。 進駐沖繩之后,第24師團擔任沖繩島的中部的防衛任務,并開始構筑阻擊陣地 。1944年末,第32軍的精銳:第9師團被抽調去防守臺灣。為了彌補第9師團離 開所造成的空缺,第24師團移駐到第9師團原來的駐地:沖繩島的南部。美軍于 1945年3月23日完成對沖繩的包圍圈,在派出艦載轟炸部隊對沖繩狂轟濫炸之后 ,于4月1日在讀谷村登陸。因為精銳的第9師團被調走,不得不放棄原先在灘頭 陣地痛擊美軍的計劃的第32軍,開始利用沖繩的地形展開戰略持久戰,而第24 師團作為第32軍最后的王牌被雪藏到最后。然而沒多久的4月22日,第32軍司令 部決定投入第24師團,去抵抗島西北面(首里)的美軍的攻勢。 5月4日,日軍對已經登陸的美軍展開了總反攻,那是因為第32軍的參謀長木谷 義雄希望在第32軍主力在沒有遭到美軍重創之前能夠發起大的攻勢來挽回戰機 。然而在美軍的強大攻勢下,這顯然是徒勞的。在總反攻中,步兵第32連隊的 第1大隊一舉突破美軍防御縱深,攻下了棚原高地也許是這次反攻中的唯一亮點 。之后,日軍放棄首里,準備退回島的南部展開游擊戰,于5月29日開始總撤退 。第24師團在真璧附近進行了最后大規模的抵抗。6月30日,第24師團長雨宮巽 、參謀長木谷義雄等在宇江城城窟切腹自殺。至此師團規模的抵抗徹底結束。 10,第二十五師團 通稱:國 編成時期:1940年7月10日 編成地:滿州 補給軍區:大阪 二戰投降時所在地:小林(九州) 投降時所屬部隊:第16方面軍 所屬步兵連隊(投降時):第14(小倉),第40(鳥取) ,第70(篠山) 1940年7月,第25師團在滿州的東寧編成完畢后,直接受關東軍司令部的指揮 。1940年10月,第25師團被編入第5軍(波田重一中將),于1941年7月參加了出來,編入了第31軍(小畑英良中將),1944年3月被派往“絕對國防圈”的要沖:關島。 但是運送途中,步兵第18連隊乘坐的運輸艦遭到美軍潛水艇的襲擊而葬身魚腹。在塞班,第18連隊雖然被重建后重新派往關島,但是還是留了第1大隊在塞班。此外,步兵第50連隊也被派駐在提尼安島。 6月15日,美軍在塞班登陸,塞班的日本守軍于7月7日被徹底肅清。7月22日, 美軍將進攻矛頭指向了原來就是美國領地的關島。在關島的西海岸的阿桑海灘 和阿加特海灘(后來被稱為尼米茲海灘)這兩個海灘駐守的是步兵第38連隊。 美軍登陸的第1天,第38連隊就已經被美軍的強大炮火轟的潰不成軍了。 指揮關島防御戰的是第29師團師團長高品彪中將和第31軍司令長官小畑英良中 將。塞班失守,從帕勞歸來的小畑英良中將已經沒有司令部可回了,只能呆在 關島。 這2個人在有絕對優勢的美軍攻勢的面前,知道關島陷落也只不過是時間問題。 但是依然在7月25日組織力量進行了總反撲。不言而喻,反攻遭到慘敗。8月11 日。被美軍逼到關島北部叉木山的第29師團師團長高品彪中將和第31軍司令長 官小畑英良中將自殺,日軍有組織的抵抗徹底告一段落。另一方面,美軍于7月 24日在提尼安島登陸成功,僅僅花了9天就控制了全島,步兵第50連隊無一生還 。另外,角田覺治海軍中將得知美軍在提尼安島上登陸的消息,手拿兩個手榴 彈,親自帶了衛隊沖出了藏身的碉堡,再也沒有活著回碉堡。 15,51師團1945年在日本無條件投降。 16,71師團1945年在臺灣無條件投降。 從1943年下半年起,為挽回太平洋戰場的頹勢,日本大本營開始陸續從關 東軍抽調兵力增援太平洋戰場。1945年1月,大本營從關東軍抽調13個 師團和一支特設的具有高度機械化的常備兵團赴太平洋戰場。關東軍不但沒能 扭轉太平洋戰爭的敗局,反而白白充當了對美作戰的炮灰。4月初,美軍攻占 沖繩島,并對日本本土開始空襲,日本不得不集中兵力進行本土決戰的準備, 為此又從關東軍抽走7個師團,并將關東軍儲備的近1/3的戰略物資以及大 批人員調回國內。 1945年5月初,關東軍重新擴充力量,進行備戰。為此,關東軍將在東北 的25萬退伍的日本軍人重新征集,并編成8個師團、7個混成旅團、1個坦 克兵團和5個炮兵聯隊,作為臨時部署兵力的補充。經過迅速補充,關東軍兵 力一舉達到24個師團,約70萬人。關東軍兵力的增加只是一種表面的膨脹 ,武器裝備和戰斗素養僅僅相當于以前的8個半師團。特別是由于日本在各個 戰場連遭慘敗,士氣低落,關東軍往日的威風已經不復存在。 1945年8月蘇軍面對的關東軍22個師團如下:39,63,79,107,108,112,117,119,122,123,124,125,126,127,128,134,35,136,138,139,148,149師團。 當時日本本上正受到美軍的大規模空中攻擊和日已迫近的海、陸軍事壓力,一 個兵也抽不出來。日軍大本營命令關東軍司令官,由滿洲自身實行全體動員。 動員最大兵員指數為九十萬。實際上這只是個理論數字。 關東軍于6月初開始動員。對在滿洲的日本適齡男子,實行全體動員,好不容易才收羅了約二十五萬人。 關于武器裝備,那就更困難了。因為在這之前的幾個月內,日軍統帥部為了進行本土決戰,就已將關東軍山炮以上的武器和剩余的槍支、彈藥,全部運回日本國內。現在新動員起來的二十五萬人,只好靠關東軍老部隊之間調整、挪用。同時,把偽滿軍盡量改為槁后勤,將他們手中的槍枝彈藥收歸關東軍新擴部隊。割肉補瘡,還是解決不了問題,關東軍司令官只得下令削竹槍裝備新編部隊。 新擴編部隊的軍官、戰斗骨干都等于零。統帥部一個軍官也抽調不出來,仍然全靠關東軍就地取材。這樣的軍隊能否進行現代化的大兵團作戰,不言而喻。 關東軍在后期實際上是一群由滿洲地區的日本僑民和公職人員臨時湊合起來的烏合之眾。嚴格他說,這是一支不能作戰的“軍隊”,它的存在和被消滅,事實上與日本無條件投降毫無關系。(孫挺信中日大決戰 ) 1945年8月9日,上午十一時許。 B29飛機兩架,飛臨日本長崎市上空,投下了第二個“胖男孩”。摧毀該地區工業68.3%,死傷各數萬人。 在日本投下的那兩枚原子彈的當量各為二萬噸級梯恩梯炸藥的威力,相當于一噸級普通炸彈三萬三千枚的裝藥量。日本戰時生產梯恩梯炸藥的能力,最高年份為三萬多噸。那兩個原子彈的當量,比日本一年生產的炸藥總當量還大。 8月9日夜,日本召開御前會議。天皇決定乞降:“鑒于彼我戰力懸殊,縱繼續戰爭,徒使無辜涂炭,文化摧毀,導致國家滅亡,尤其原子彈的出現,后果不堪設想。為此,朕決定結束戰爭。” 9月1日上午,“密蘇里”號上舉行簽字儀式預演,幾十名水兵扮演參加儀式的 貴賓,在右舷露天甲板上預演了明天的儀式。 晚八時舉行了由麥克阿瑟主持的受降預備會議,出席投降簽字儀式的蘇聯代表普爾卡耶夫,提出應在“密蘇里”號上升起所有對日本作戰國的國旗。麥克阿瑟竟不以為然地說:“就讓美利堅合眾國國旗作總代表吧,她有這個資格!不是嗎?朋友們,哈哈!”他笑得很輕松,也很自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