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壽之道:靜能生慧 靜能長壽
作者: 王圣尉 靜能生慧在平靜安逸之中增長智慧、佛家語:“靈臺清靜,靜能生慧,慧能生智。”道家也說“靜能生定,定能生慧?!比寮乙嗾J為“靜能生慧”。《昭德新編》說:“水靜極則形象明,心靜極則智慧生?!薄堆雍醮饐栦洝罚骸吧w心下熱鬧,如何看得道路出?須是靜,方看得出。所謂靜坐,只是打疊得心下無事,則道理始出。道理即出則心下愈明靜矣?!薄端貑枴ど瞎盘煺嬲摗分赋觯骸疤竦摕o,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陶弘景說:“靜者壽,躁者夭,靜而不能養,減壽;躁而能養,延年?!?/FONT> 總之,儒家、佛家、道家都認為,“靜能生慧”,“靜能開悟”,“靜能正道”。佛陀把智慧分為三種——“聞慧、思慧、修慧”,最關鍵的是修慧。通過修習內觀可以獲得智慧、戒、定、慧,是佛陀留給眾生的教誨。也是引向頓悟的一條捷徑。要拒絕引誘,不再過份專注于外物,心才會達到靜定,這就是戒的意義。心清靜、意清靜,智慧即會涌現。后來有人把“靜能生慧,寧靜致遠”合為一句,強調修身養性的必要性。 二、靜能長壽的含義: “靜則神藏,燥則消亡”出自《黃帝內經》,即神宜靜,而不宜燥。靜,是指精神、情志保持淡泊寧靜的狀態,神氣清靜而無雜念,可達到真氣內存、心神平安的目的。研究表明,人在入靜后,大腦又回復到兒童時代的腦電波狀態,衰老暫時得到“逆轉”。靜神養生的方法包括少私寡欲、調攝情志、順應四時、常練靜功等。不少古人正是因為善于靜神養生,從而延年益壽。 靜還包括心理上的寧靜與淡泊,以及各種各樣的靜養?!秲冉洝氛f:“靜則藏神,躁則消亡”。明代“養生四要”一書指出“心常清靜則神安,神安則精神皆安”。說明一個人要有平和寧靜的心態,會有益于長壽。當然,要達到“靜心”還必須要修心養性,正如孔子所說的“仁者壽”就是養性的結果。 除了心理上的靜養以外,所謂靜養,就是節奏慢,包括呼吸慢、心跳慢、吃得慢、動作慢……總之,一切籍以自然,但以慢與少為先,如運動少、吃得少,善于節能、減少能量消耗,于是陽氣耗散得少,陰津保護得好,所以人的壽命也相對較長。 目前,正當現代人受快節奏生活壓力疲于奔命時,國內外不少專家呼吁,人們需要靜下心來,慢慢享受生活。于是乎“慢生活”在全球悄然興起,“慢”源于 “靜”,慢是靜的體現,是一種靜的方式。慢生活的首倡是”慢飲食,基于慢餐有許多健康理由,它逐漸發展成一種新的“飲食文化”,成為人們長壽的關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