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2-10 11:14:19 瀏覽 1560 次 | 評論 0 條
西漢漢武帝后期,當時社會各階層矛盾激化,貧富分化加劇,尤其是地方豪強及黑惡勢力坐大,嚴重威脅中央集權(quán)體制。漢武帝使用酷吏政治,成為當時集權(quán)體制下解決各種社會矛盾的手段——時勢造英雄,張湯被歷史大潮推到峰尖,成為青史留名的一代酷吏。 據(jù)說張湯出身貧寒,其父母都是老百姓,小時候飽嘗下層人民疾苦,耕田、賣菜、打鐵、搞推銷,當過偵查兵打過匈奴,錘煉成了堅毅冷酷的性格。他的仕途生涯,是從基層干部做起,當了多年小縣官。在縣官任上,他造福一方,多有建樹。 他的政治發(fā)跡得益于一次機遇的青睞,因為他救助過周陽侯田勝,而被引見朝中貴族的。據(jù)野史說,當時周陽侯田勝在一次狩獵時差點落馬摔死,被陪同的張湯舍命搭救。由此良機,接著攀交田勝之兄丞相田蚡,遂被推薦給漢武帝,提升為御史。 張湯具有刑事偵查的天賦。公元前135年的陳皇后巫蠱案,為他提供了千載難逢的良機——皇后陳阿嬌為與美人衛(wèi)子夫爭寵,召集巫婆于后宮施法念咒。 漢武帝聞訊大怒,下令嚴查此事。這個燙手山芋誰都不敢接,唯獨張湯借機發(fā)揮刑偵才華,破案迅速,據(jù)說被牽連者達上千人。陳阿嬌被廢,衛(wèi)子夫新立為后。因辦案有功,張湯升職為太中大夫,從此為皇帝所賞識而平步青云。 此時,漢武帝為加強封建大一統(tǒng),罷百家尊儒術(shù),推崇董仲舒的新儒家學說。文化水平不算高的張湯,審時度勢,一邊上書請求選派儒家博士為廷尉史,輔助自己辦案;一邊多次就朝堂重大案件代表天子及官方,前去咨詢已還鄉(xiāng)退隱的董仲舒,以其意見為重要的審判依據(jù)。 從此張湯斷案,外包裝多了一層金光閃閃的理論外衣,應朝廷旨意,附會古人之義,言必六經(jīng)“公羊”,史稱為“春秋決獄”,這既為自己樹立了一個名正言順的招牌,又促進了法律儒家經(jīng)典化的過程,也是兩漢經(jīng)學化的開始。 張湯的飛黃騰達,首要原因在于他成功前謙卑待人、廣交朋友、編織關(guān)系網(wǎng),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但他又有一個較為致命的缺點:對達官權(quán)貴發(fā)自內(nèi)心的蔑視。盡管朝中大臣多有微詞,但是張湯有治事能力,又得到了皇帝的信任。張湯的一言一行從武帝角度看去,無不是唯皇命是從,絕對效忠,絕無任何私心,武帝自然認為他是個難得的人才,于是理所當然重用他。 此時的張湯自恃有皇帝寵信,有些驕傲,多行分外之職,權(quán)勢遠超丞相,似乎“天下之事皆由其決之”。他在朝堂上高談闊論國家大政常至日暮,武帝忘而廢食遲不退朝,眾臣皆不得歸;他對于部下毫無寬宥之情,只要查出一點違紀,該抓的抓,該殺的殺,幾乎把各個執(zhí)法部門的頭頭全換了個遍,一時間弄得人人自危。 在太中大夫任上,張湯和自己的好朋友、當時的著名法律專家趙禹合作,根據(jù)武帝政治的現(xiàn)實需要,共同制訂修改各種國家律令。“張湯變法”最直接的后果,使得文景盛世以來寬厚立法的趨勢被徹底逆轉(zhuǎn),漢法的發(fā)展從此走向嚴酷苛密化的道路。酷吏張湯的政治生涯,得益于打黑除惡,又因打黑除惡而走向不歸路。 武帝前期,漢匈間長年的大規(guī)模的戰(zhàn)爭導致國庫空虛,民不聊生。為解決財政危機,武帝令張湯主管經(jīng)濟改革,策劃國家與百姓爭利,負責制造白金貨幣和五銖錢,實施鹽鐵用品專賣法案,到處張貼緝拿令,嚴刑打擊豪強富賈集團,酷法壓迫平民弱勢群體,一時間“打黑”變成了“黑打”,全國陷入金融危機,被搞得通貨膨脹,騷動不已。 公元前123年,淮南王劉安(古籍《淮南子》的編著者)、衡山王劉賜謀反,事敗自殺。廷尉張湯主審這場謀反大案,他揣摩武帝心意,窮追狠治大顯身手,據(jù)史料載,“凡淮南、衡山二獄,所連引列侯、二千石、豪杰等,死者數(shù)萬人”。張湯的嚴酷殺戮,使得朝中大臣和地方豪強莫不震駭,于是他們密謀聯(lián)手,欲除掉張湯。 張湯的失敗,最致命的原因在于他藐視權(quán)貴,又為法過酷,尤其是對豪強犯罪嫌疑人使用酷刑,嚴加拷問,樹敵太多,最后漢武帝出于政治需要,最終也拋棄了他。 武帝元鼎二年,由于鹽鐵收歸中央政府獨占,極大損害了同姓諸侯國的利益,各諸侯對張湯恨入骨髓。這時,張湯通過偵查,密告漢武帝,趙王劉彭祖斂財不法,有違法度。 本來,漢武帝對趙王劉彭祖一向有好感,據(jù)說還動了立他為太子的念頭。武帝多次示意張湯,讓他不要立案,張湯卻認死理,一根筋,拿雞蛋碰石頭,一味地要求法辦趙王,最后終使武帝震怒。 不久,張湯被調(diào)離御史大夫、太中大夫職務,改任長安縣令。趙王率先指控張湯與其下屬魯某合謀,私通匈奴,危害國家。魯某此人,是張湯最得力的心腹手下,屢破奇案。魯某因趙王上告,被關(guān)入獄中不久神秘病死。被連累的魯某的弟弟認為張湯見死不救,于是一不做二不休,揭發(fā)了其兄與張湯違法挾私的所謂“黑幕”。 漢武帝感到時機已到,特命廷尉減宣調(diào)查此案,而同為酷吏的減宣是張湯的政治宿敵,欲借此案置張湯于死地,便私下秘密行動羅織八項大罪。 漢武帝暴怒,認定張湯內(nèi)心險詐一慣欺君,便不由分說,派使者帶著罪名簿以八項大罪痛責張湯,并秘令其自裁。 張湯死后,家產(chǎn)只有不過五百金,都是奉祿和賞賜,此外并沒有其他產(chǎn)業(yè)。昆弟諸子欲厚葬張湯,湯母說:“湯為天子大臣,被污惡言而死,何厚葬乎!”最后用牛車把遺體運到郊外墳崗,有棺無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