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8-27 09:15:17 來源:吳佼洪美恩(Ien Ang,又譯作伊恩·昂,1954—),著名文化研究學者之一,主要研究媒介和文化消費,媒介受眾,身份政治,種族、移民和全球化,以及當代文化機構等。本為華裔,轉(zhuǎn)輾于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出生于印度尼西亞爪哇島,在荷蘭接受教育,1977年在阿姆斯特丹大學獲得心理學學士,1982年獲得大眾傳播哲學碩士,1990年獲得社會與文化科學博士,之后,于1991年前往澳大利亞,現(xiàn)為澳大利亞西悉尼大學文化研究中心教授。主要有《觀看<達拉斯>》(Watching Dallas: Soap Opera and the Melodramatic Imagination,1985),《拼命尋找受眾》(Desperately Seeking the Audience,1991),《起居室之爭》(Living Room Wars: Rethinking Media Audiences for a Postmodern World,1996),《論不說漢語》(On Not Speaking Chinese: Living between Asia and the West,2001)等專著。其中,另洪美恩聲名鵲起的無疑是《觀看<達拉斯>》,也就是她的碩士論文。她以信件的形式在雜志上征稿,讓其觀眾闡述對這部十九世紀八十年代初流行于世界的美國電視劇的評價,從而對受眾進行分析,從大眾意識形態(tài)、民粹主義和通俗文化等角度剖析了他們的特點,認為八十年代的觀眾大多受到了大眾意識形態(tài)是“壞的大眾文化”的影響,于是從理性的角度來否定電視劇,否定文化意識形態(tài)的支配性。 洪美恩的研究思路和分析方法正是沿著霍爾的腳步前進。首先來追根溯源,早期的受眾研究成果較為突出的主要是媒介效果理論和法蘭克福學派的文化工業(yè)理論。媒介效果理論側(cè)重于刺激—反應的模式,突出了媒介的引導和控制作用,法蘭克福學派的文化工業(yè)理論側(cè)重于文化本質(zhì)之外的利益追求,而英國文化研究學派異軍突起,運用符號學的方法進行闡釋,這就是霍爾的編碼/解碼理論,他不再將受眾看作是一個被動消極的接收者,而是賦予其主觀能動的分析能力,在當前的社會和文化語境下對傳播機構的內(nèi)容進行自我闡釋和解析,從而創(chuàng)造了受眾建構的多元化。最早將霍爾的編碼/解碼模式付諸經(jīng)驗層研究的是戴維·莫利,他走進受眾的家庭,對其觀看過程和結論進行解讀,考查電視話語與受眾的關系,這就是他最早的代表作之一《<全國>受眾》(The Nationwide Audience, 1980)。之后,洪美恩沿著霍爾的理論模式展開研究,也就是我們看到的《觀看<達拉斯>》。在具體研究的過程中,他們都運用了民族志(ethnography)的方法,這種本為人類學的研究法對于受眾研究極為有效,非常有利于在不同語境不同背景下掌握受眾的特征及其文化的復雜性,因此受到廣泛運用。之后的《拼命尋找觀眾》從電視機構入手,探討在商業(yè)文化縱行天下之時,受眾是如何被隱匿和建構的,而到底如何尋找真正的觀眾?在現(xiàn)代思潮逐漸被人遺忘,后現(xiàn)代思潮登上文化的舞臺,《起居室之爭》分析了在后現(xiàn)代環(huán)境下受眾的多元化、復雜性和矛盾性,闡釋了機構和受眾之間新的斗爭和并存的情況,并將范圍擴大到了全球化的背景之下。 隨著全球化的發(fā)展,移民、種族等問題成為新的學術焦點,洪美恩多地區(qū)多身份特點注定她對此話題的關注,而臺灣之行則促成了她的另一部代表作《論不說漢語》。本書所討論的問題可以用三大名次來概括,那就是流散(diaspora),多元文化主義(multiculturalism)和混雜性(hybridity)。流散(diaspora)是生活在非原聚居地的、與某種文化中心疏離的、處于邊緣化處境的人群的代名詞,洪美恩認為,它側(cè)重表現(xiàn)了流散人群的漂泊感和非歸屬感;多元文化主義(multiculturalism)側(cè)重于文化身份中所體現(xiàn)的原居住地的特性,同時,又忽略了移居后的情況;而混雜性(hybridity)則將二者很好的融合在了一起,既體現(xiàn)了原有的文化特質(zhì),又融入了之后的地域特點,二者并非界限分明而對立,而是處于一種混合的狀態(tài),這正是全球化語境下最突出的文化特征。 |
|
來自: merrycherrybay > 《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