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講:錢遜,已故國學大師錢穆之子,原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長。清華大學教授,中華孔子學會副會長,中國哲學史學會、中國炎黃文化研究會理事。 從前面講到的關于君子的理想追求和形象要求,我們看到了孔子所要求的君子應該是個什么樣的人。那么,怎樣才能使自己成為君子呢?這就要講到修養。 孔子說:性相近也,習相遠也。人的本性是相近的,因為后天的習慣行為不同和環境影響而成為不同的人。人的高下、好壞,不是由先天決定,而是取決于后天。這是重視修養的理論根據。一方面,人的善惡高下不是先天帶來的,所以要成為有德的君子,必須通過學習修養;另一方面,這也是說明人是可以通過學習修養改變和提高自己的。認識到這一點,對于人生是有重要意義的。《論語》中關于修養的思想,十分豐富;大體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一是修養的根本原則和態度,一是修養的具體方法和要求。本期我們就講一下修養三原則——為己、由己、求諸己。 修養三原則之為己 學習修養是為提升自己不是作秀 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論語·憲問》) “為己”,是說為了充實提高和完善自己;“為人”,是說做給別人看。學習、修養,是為了提升自己,不是作秀、沽名釣譽。這是學習修養的根本態度。 為己,學了就要用在自己身上,身體力行;為人,只是炫耀自己,說給別人聽,不準備去做。這樣的要求反映了儒學的特質,它不是一種知識系統,而是人生的指導,所以儒學也稱作為己之學。 真正的道德是自己對自己的要求 道德本身就是為己的。孔子強調君子在父母去世后都會“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因為君子有這樣的感情,才有服喪三年的規定。這個規定不是強制人這樣做,而是適應了人們的感情需要。君子這樣做,不是滿足別人的要求,而是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心安。 某地討論公交車上給老人讓座的事,有一位網友說:“如果讓了,對得起道德,對不起自己;如果不讓,對得起自己,對不起道德。”這就把道德看成是別人強加給自己的,與自己對立起來了;在他的心目中,道德只是為了給別人方便,是別人加給自己的要求,實際上他沒有真正懂得道德的意義。抱著這樣的心態,即使讓了座,也不能說是真正的道德行為。 榮恥之心是最大的道德約束力 《論語》上有一句話:“求仁而得仁,又何怨。”這句話是說伯夷叔齊為了堅守氣節,不食周粟,餓死在首陽山上。子貢問孔子,他們有沒有怨恨呢?孔子說:這個結果本來就是他們所追求的,又有什么怨恨后悔呢?這就是為己的表現。 對得起良心,另一個說法就是有恥、知恥。行己有恥。(《論語·子路》)知恥是道德自覺的表現,知道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就會有羞恥感,就會知恥。沒有羞恥心就會無所顧忌,無所不為,這樣的人是危險的,也是不可救藥的。 有一種說法,認為西方人信上帝,相信做了壞事會受到上帝的懲罰。就會約束自己。而中國人不信宗教,就沒有約束,所以做壞事無所顧忌,道德狀況不好。其實,中國人不是靠上帝來約束人、約束自己,而是靠羞恥心、靠良心,也就是靠自己給自己立一個準則來約束人、約束自己。 常有人問:良心是什么?能值幾文錢?道德模范謝延信,在妻子去世后照顧岳父一家。這一家,岳母年老多病,岳父癱瘓在床,妻弟呆傻殘疾。謝延信以微薄收入,忍受了常人所難以想象和無法忍受的貧困艱難,三十多年如一日,把他們照顧得很好,這是常人做不到的。親友曾勸他放棄。他說:“我要回去了這里誰管?人得有良心,我要回去了就太沒良心。”從謝延信身上我們看到了良心的力量。這種力量,遠遠超過了宗教、上帝的約束。 不看得失但求心安是修養的境界 為己還體現在慎獨上。慎獨,就是在沒有旁人知曉,只有自己知道的情況下,也能不折不扣地遵循道義,不做不合道義的事。要做到慎獨,就必須為己。 有為人的成分,有私心雜念,總考慮別人怎么看,就會在人前竭力做好事,掩蓋自己的錯誤,表現自己,而在人后,就會認為好壞無人知道,做好事不值得。人前人后兩副面孔、兩種表現。也只有按照慎獨的要求,特別在無人監督的情況下嚴格要求自己,才能真正落實為己的態度。所以說慎獨是一種境界,看你能不能慎獨,就能看出你的修養到什么程度。 編輯注評 儒家的為己之學是重要的做人哲學。道德的行為,是為了求心安、對得起自己的良心,而不是為了什么別的;知恥是道德底線,有羞恥心,才會在有錯時于心不安,有所不為;做事但求無愧我心,這也是為己,是修養的一種境界。這三點理解容易,真正做到還是很難的。 修養三原則之由己 只要自覺修養人人都能達到圣人的境界 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 子曰:“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哉?我未見力不足者。”(《里仁》) 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 這是說,道德修養全靠自己,做好做壞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不存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問題。由此得出一個重要的結論:人皆可以為堯舜。這句話出自孟子。堯舜是儒家尊崇的圣人。人皆可以為堯舜,就是說只要自覺修養,人人都可以達到堯舜那樣的境界。問題不是能不能做到,而只在你做不做。孟子說,胳肢窩下夾著泰山跨過渤海,這是真做不到的;可是為老人家折一枝樹枝,你說不能,那就不是不能,而是不去做了。這樣說,不是人人都可以成為堯舜那樣的圣王,而是說,人人都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使自己成為堯舜那樣道德人格高尚的人。這是可以做到的,只要按照堯舜的榜樣去做就可以了。 有個周處除三害的故事。周處是個大力士,他憑借自己的強壯有力,橫行鄉里。人們害怕他,把它當作一個禍害。有一次,他看到兩個老人愁眉苦臉,就問他們,那兩個老人不認識他,就說,我們現在愁三件事情,一件是南山上出了猛虎,二是河里出了蛟龍,三是周處橫行鄉里。周處聽了之后,受到很大的刺激,下決心要為民除害。他先打死老虎,又殺死了蛟龍。他興沖沖地回到村里,一到村口就發現村里正在慶祝。原來村里人以為周處和蛟龍被沖到下游,一起淹死了,正在慶祝他和蛟龍的死呢。周處這次受的刺激就更大了,他立志改正,跑到江南去找名士,要拜名士為師。他跟老師說,我過去是個惡人,而且現在年紀也大了,還能改善嗎?還晚不晚?名士告訴他,不晚。只要你努力學習,就能夠改惡向善。后來周處洗心革面,做了一個清廉的地方官。 編輯注評 從這里可以看到中西思想的一個重要差別。西方的上帝是全知全能,高不可及的;人們只能從上帝那里得到啟示,不可能達到上帝那樣的境界。而中國的圣人是高于常人,同時又是人人可能達到的。這一點有著重要的意義。它給人以自信,反對自暴自棄。同時它對人采取樂觀、信任的態度,與人為善的態度。對于失過足,有過錯誤的人,抱著勸惡為善的態度。 修養三原則之求諸己 凡事首先要求自己不要怨天尤人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論語·衛靈公》)遇事首先要求自己,從自己做起,而不要怨天尤人。《論語》中多處講到這個意思。 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論語·里仁》)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論語·憲問》)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論語·衛靈公》) 《論語》第一章說: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怎樣才能夠做到人不知不慍?就是要求諸己。人在懷才不遇的時候,在被人家誤解的時候,或是人家不了解自己,看不到自己優點和成績的時候,往往會想,我有很多優點,工作做得也很好,很有成績,為什么領導和同事看不到呢?或者想,這個單位條件太差,領導水平太低,發揮不了我的才能;或者想,自己運氣不好,沒有碰上好的機遇,等等,這就都是求諸人。這樣想,就會很懊惱,心理不平衡,怨天尤人。而求諸己,從自己方面要求,就可以免除這些煩惱、怨恨,“人不知不慍”了。 人與人相處,常會發生種種糾紛和沖突。如果面對的不是敵人、罪犯,涉及的不是大是大非的原則問題,一般情形下,“求諸己”也是應該采取的基本態度。有矛盾、有問題先從自己方面檢查起,這是“求諸己”;反之,眼睛盯著對方,只責備對方,不檢討自己,則是“求諸人”的態度。俗話說,一個巴掌拍不響。雙方都能從自己方面檢查起,責己嚴而責人寬,有利于矛盾的化解和人際關系的和諧。 孟子在發揮求諸己這個思想的時候,打過一個比方。好比射箭,你沒射中箭靶,你首先想的是風太大了,或者箭靶擺得不正,或者是有旁人在干擾,還是你自己站得正不正?瞄得準不準?他說,首先應該要求自己站正了,瞄準了。這就是求諸己。他還說,自己愛別人卻得不到別人愛的回報,就要反省自己在仁愛方面是否做得很好了;做事達不到預想的效果,就要反省自己是否足夠明智;待人以禮卻得不到別人同樣的回報,就要反省自己是否足夠敬了。凡事得不到應有的回報,都從自己方面找原因,這就是“求諸己”。就像我們教師講課,自己很認真地備課,盡量把最好的東西教給學生,可是學生不愛聽。遇到這樣的情況怎么辦?首先還是要從自身找原因,是不是講得太深,講得太枯燥,沒有適合聽眾的要求?從自己的方面來找原因,這是“求諸己”的一種情況。 從求諸己還引出來一條比較重要的,就是對自己嚴,對別人寬。《論語》說:“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論語·衛靈公》)對自己要求要嚴,對別人要求寬,這是中國人講做人的一個重要原則。 “三個己”體現了一個精神:立足于個人的自覺。啟發個人的自覺,依靠個人的努力,靠每個人從自己做起,提高全民的素質;一句話,“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 可以說,這也是整個儒學的核心思想;全部儒學,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在于提高每一個人的素質;而要做到這一點,靠的也是每一個人的自覺。這也是以人為本的核心內涵。 編輯注評 值得注意的是,在人們的相互關系中,社會地位不同,要求也不相同。也要從自身做起,首先做好自己應該做的。現在許多年輕人都出國學習工作,很少回家,個別的父親重病幾年,也沒有回家看過。一次與學生們討論到這個問題,有一位同學說,兒女一心在國外學習工作,事業有成,正是父母最大的心愿。此話看似有理,老人的心情確實如此。可是這話從子女的口中說出來,就違背了“求諸己”的原則。父母希望兒女事業有成,不愿增加子女的負擔,甚至寧愿自己住進養老院,這是父母的心情。可是作為子女又會怎樣考慮呢?是以父母的這種心情為理由,就心安理得地不回家看看嗎?子女應該怎樣回報父母這無私的愛呢?這是為人子女者所應認真考慮的。這也就是“求諸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