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代金扣玉杯
口徑5.6、高4.1、圈足底徑2.9、金扣寬0.6厘米
陜西省西安市玉祥門外隋李靜訓墓出土,現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
白玉,玉色純凈,玉質溫潤而富有光澤,杯作大口平唇,深腹,壁上闊下斂,平底,下有假圈足,口沿外一周鑲金,白玉襯托金扣,黃白相映,富麗堂皇,造型優美。
![[轉載]中華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 [轉載]中華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http://image50.360doc.com/DownloadImg/2012/03/0121/21954653_2)
隋代 鑲寶珠金項鏈
周徑43、垂珠長3.1厘米重91.25克
陜西省西安市玉祥門隋大業四年李靜訓墓出土,現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
項鏈由各鑲10顆珍珠的28個球形飾所組成,金球分為左右兩組,每組14個,各球之間用金絲編織的鏈索連接,在兩組金球鏈索之頂端各有一方形金飾,內嵌“青金石”。項鏈下端有五件垂飾,居中為圓形金飾,其內嵌有紅色雞血石,雞血石一周有24顆珍珠,左右兩邊各連接一四邊內曲的方形金飾,其上皆嵌有藍色珠飾,最下端掛一心形藍色珠飾,其邊緣的金飾作三角并行線凹入狀。
![[轉載]中華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 [轉載]中華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http://image50.360doc.com/DownloadImg/2012/03/0121/21954653_3)
唐代 花形玉簪首
長2.42、寬1.42、厚3.5厘米
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唐墓出土,現藏于寧夏回族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
羊脂玉,月白色,微黃。整體雕刻,單面雕。器表雕刻兩層,下層枝葉較為簡單,上層花朵為兩枝,相鄰的花緣疊壓,表現出花繁葉茂的形象
![[轉載]中華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 [轉載]中華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http://image50.360doc.com/DownloadImg/2012/03/0121/21954653_4)
唐代 水晶墜飾
長4、寬2.6、厚1.2厘米
寧夏回族自治區原州區南郊鄉羊坊村史索巖夫婦合葬墓出土,現藏于固原博物館
形狀不規則,上嵌水晶。水晶泛藍,表面鼓起,上有幾處凹痕。水晶之下為一鎏金底托,下部稍翹,上有一短柄,柄環已殘。
魏晉時期 玉笄
長10、寬0.6、厚0.5厘米
青海省西寧市南灘磚瓦廠出土,現藏于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白色,玉質細膩溫潤,晶潔透亮。四棱柱長棒菜。一頭大渾圓,一頭小而尖。素面,通體拋光。
魏 鑲綠松石金耳環
直徑4.8厘米
寧夏回族自治區原州區三營鎮化平村北魏墓出土,現藏于固原博物館
1對。金耳環內鑲嵌綠松石與珍珠,錯位排列,數量不等。
魏晉時期 玉紡輪
直徑5、厚1.2、孔徑0.5厘米
甘肅省敦煌市佛爺廟灣出土,現藏于甘肅省文物考古所。
青玉質,侵蝕嚴重。扁圓體,中心穿一圓孔。素面
![[轉載]中華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 [轉載]中華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http://image50.360doc.com/DownloadImg/2012/03/0121/21954653_8)
大理國(937-1253年)琥珀塔
高4、底徑2.9厘米
云南省大理市三塔出土,現藏于云南省博物館
深紅色似棗紅色,微透明,可依稀見其晶體內的冰裂紋,圓丘形舍利塔身上有錐形塔剎,底內凹似碗,圈足底。
大理國(937-1253年)瑪瑙念珠
棗核形珠最大件長3.2、直徑0.9厘米
球形珠最大件直徑1.8、最小件直徑0.5厘米
云南省大理市三塔出土,現藏于云南省博物館
1組27枚,多圓球形珠,另有棗核管形,扁圓管形珠,其色以紅白相間及褐白相間的多色珠為主,也有幾粒為棕紅,褐色的單色瑪瑙珠
![[轉載]中華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 [轉載]中華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http://image50.360doc.com/DownloadImg/2012/03/0121/21954653_10)
大理國(937-1253年)孔雀石珠串飾
管珠長2、直徑1.1-1.8厘米
棗核形珠最大件長2、直徑1.4厘米
云南省大理市三塔出土,現藏于云南省博物館
1串12枚,形態各異,打磨,拋光較粗糙
![[轉載]中華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 [轉載]中華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http://image50.360doc.com/DownloadImg/2012/03/0121/21954653_11)
大理國(937-1253年)水晶杵
長6.3、球徑2.1厘米
云南省大理市三塔出土,現藏于云南省博物館
晶瑩剔透,杵形,柄作圓柱形,杵為多棱圓球狀,杵為佛教施法之法器。
大理國(937-1253年)觀音石雕像
通高14、像高10.9、座最寬7.5厘米
云南省大理三塔出土,現藏于云南省博物館
大理巖,白色泛黃,表面光潔滑潤,有蠟脂光澤,像身與座分別雕成,以木簽相插接,為觀音像,像后飾銀質火焰狀背光,觀音坐于石臺座上,口施朱色,眼施墨色彩,右手拈巾,左手撫座,身披的帔帛,佩掛的瓔珞隨身姿自然垂落,顯得姿態優美。
大理國(937-1253年)水晶佛像
高7、底座寬2.1-5厘米
云南省大理市三塔出土,現藏于云南省博物館
晶瑩剔透,阿閦佛像,結跏趺坐,高鼻深目,身著袒右肩袈裟,右臂伸直置膝上,右手手心向上,平置腹前,結予愿印。
唐代 玉棒
長6.8厘米
廣東省韶關市羅源洞張九皋墓出土,現藏于廣東省博物館
青玉,玉質瑩潤,顏色泛青,呈三菱形,三面磨光,與玉豬同出,可能也是玉握的一種。
唐代 玉豬
長5厘米
廣東省韶關市羅源洞張九皋墓出土,現藏于廣東省博物館
青玉,以簡練刀法刻出臥豬形態
![[轉載]中華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 [轉載]中華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http://image50.360doc.com/DownloadImg/2012/03/0121/21954653_16)
唐代 人物撫鹿紋玉佩
高7.7,寬4.3,厚1.1厘米
江蘇省無錫市南郊鄧灣里顧林夫婦合葬墓出土,現藏于無錫市博物館
青白玉質,沁澤如甘栗,遍布牛毛紋,橢圓形狀,中間較厚,邊緣稍薄,通體以淺浮雕技法,琢刻人物撫鹿圖,人物,侍童,神鹿錯落有致,神情并茂,旁邊以卷草云紋裝飾,渾然一體。
南朝早期 玉馬頭
長4.7,寬1.3厘米
江蘇省南京市光華門外石門坎墓葬出土,現藏于南京博物院
青白玉質,通體沁成褐色,表面帶白斑,圓雕成馬首狀,形象生動逼真,頸部簡化,較短,似可嵌入它物,可能為杖首飾玉。 |
南朝 水晶球
直徑4厘米
江西省南昌市郊京山南朝墓出土,現藏于江西省博物館
透明無色。圓球形,光潔透亮,有多處小疤痕。
南朝 玉珩
大件長18、寬3.5、厚0.4厘米
小件長7、寬2.5、厚0.4厘米
江西省南昌市郊京山南朝墓出土,現藏于江西省博物館
2件。青白玉,光素無紋,雜有黃褐色斑點。一大一小,造型完全相同。呈扁平狀云頭形,上端呈弧形,中間雕琢有三個弧形,并鉆有一小圓孔;下部兩端圓弧形,上部正中和下部兩個凸脊上各鉆一小圓孔,以作系掛之用。
東晉 玉劍珌
長3.2,寬2.1,高1.9厘米
江蘇省南京市仙鶴門外仙鶴山6號墓出土,現藏于南京市博物館
白玉質,保存較好,內有長條形凹槽,兩側各有一小穿孔斜向與凹槽相通,便于固定,兩面淺浮雕獸面紋,玉劍首,劍格,劍璏,劍珌同出一墓,同系一劍,系同塊玉料琢刻,圖像工藝稍遜,應是東晉時作實用玉。
東晉 玉劍璏
長9.1,寬2,高1.6厘米
江蘇省南京市仙鶴門外仙鶴山6號墓出土,現藏于南京市博物館
白玉質,局部有褐色沁斑,光潔滋潤。形體扁平,修長,下面突出長方形穿孔,表面高浮雕一對螭龍紋,大小相配,嬉戲相對,并用陰線刻繪螭龍細部,形象較為生動
![[轉載]中華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 [轉載]中華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http://image50.360doc.com/DownloadImg/2012/03/0121/21954653_22)
東晉 心形玉佩
長9.6,寬8.6,厚0.3-0.4厘米
江蘇省南京市仙鶴門外仙鶴山2號墓出土,現藏于南京市博物館
青白玉質,中間純白,兩邊沁澤呈褐色,主體呈心形,頂端起尖,底部微孤,一面淺浮雕一游動的螭龍,中透圓孔,兩側透雕盡情嬉耍的龍,鳳,并附以祥云,襯托出龍,鳳的動態之美。
東晉 玉帶鉤
小長5.9,寬1.6,高1.9厘米
大長6.5,寬1.6,高1.8厘米
江蘇省南京市仙鶴門外仙鶴山2號墓出土,現藏于南京市博物館
2件。白玉質,質地光亮細潤,保存完好,形態基本一致,大小略有不同,曲首彎鉤形,以螭首作鉤首,鉤腹舒緩,鉤腹中間琢磨二道突弦紋,形成三塊葉形弧面。
玉錢、玉龜 五代
玉錢:直徑2.5厘米
玉龜:長2.3厘米
浙江省杭州市雷峰塔地宮出土,現藏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玉錢為白玉,表面微沁為棕黃色,一面仿銅錢刻“開元通寶”字樣,另一面為素面,玉龜灰白色玉,表面有紅色土沁。為立體圓雕,龜的形象雕琢細膩生動。
玉善財童子 五代
高8.8,寬4.5厘米
浙江省杭州市雷峰塔地宮出土,現藏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白玉,有棕黃色沁瑕。扁平圓雕,頭大后腦突出,眉眼鼻口及耳廓內均以陰線刻成,內穿肚兜,外著無領袖米字紋天衣,下擺飄逸,足登高靴,立于祥云之上,雙手叉腰,俯視凡界,底座為扁方形,中有長方形插孔,用陰刻與浮雕結合的手法,雕琢九山八海紋。
玉觀音 五代
高4厘米
浙江省杭州市雷峰塔地宮出土,現藏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白玉,邊緣有棕黃色沁瑕。觀音頭戴寶冠,身著天衣,結跏趺坐于如意云頭之上。
玉缽 唐代
高4,口徑8.7厘米
河南省伊川縣鴉嶺唐墓出土,現藏于洛陽博物館
玉色青中泛白,直口,圓鼓腹,圈足。缽內底刻飾網格紋,通體拋光。
玉鴛鴦、玉飾 五代
鴛鴦:長3.7,高2.6厘米
玉球:高1.8,直徑2.1厘米
浙江省臨安市玲瓏鎮康陵出土,現藏于臨安市文物館
白玉。鴛鴦由身,翅和尾組合而成,原本是用細銅絲將各部分連綴而成,尾缺失;玉球飾由上下兩個半球組合而成,以銅絲串連,中空,外表刻蓮瓣紋;球體下端用銅絲連綴一瓜子形下玉墜。
玉杯 三國曹魏
高11.5,口徑5.2厘米
河南省洛陽市西區曹魏正始八年墓出土,現藏于洛陽博物館
玉色白中泛青,玉質瑩潤,光潔,杯為直筒形,直口,柄形高圈足。通體拋光
![[轉載]中華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 [轉載]中華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http://image50.360doc.com/DownloadImg/2012/03/0121/21954653_30)
瑪瑙璧 西晉
直徑9.7,孔徑2.8厘米
河南省偃師市山化鄉玉瑫村出土,現藏于洛陽博物館
透雕勾連盤龍紋,通體拋光。
玉帶銙 唐至遼代
長4.15,寬4.9,厚0.63厘米
安徽省合肥市省糧校工地出土,現藏于合肥市文物管理處
青玉泛灰色,器呈扁平長方形,正面淺浮雕兩鹿對臥于菩提樹旁,昂首對視,四肢蜷曲于腹下,雙鹿中間有一三角形山石,山石上陰刻菩提樹干,背面未拋光,四角各鉆一對牛鼻孔。
玉耳杯 南北朝
長徑16.95,短徑9.8,寬13,高4.8,壁厚0.15厘米
安徽省蕪湖市月牙山3號墓出土,現藏于安徽省博物館
青白玉,受沁嚴重呈灰白色,仿漆耳杯形制,杯口作長橢圓形,平口,左右各有一月牙形耳,弧圓腹,假圈足,平底,杯內一側有一類似橫隔擋的痕跡,素面無紋,外壁拋光,亮澤。
玉璜 東晉
外徑6.8,內徑2.8,厚0.6,孔徑0.12厘米
安徽省馬鞍山市慈湖鄉林里村六隊東晉墓出土,現藏于馬鞍山市博物館
一側有兩個穿孔,另一側一個穿孔,素面。表面能看到打磨形成的牛毛狀打磨痕。
飾金瑪瑙球 六朝
高2.74,直徑2.35厘米
安徽省當涂縣青山六朝墓出土,現藏于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紫色,瑪瑙紋理清晰,球形,中間貫穿一孔,頂與底部各飾一花瓣形金飾片,上端有一環形紐,通體拋光亮麗。
玉耳飾 渤海時期(698-926年)
直徑2.65、孔徑0.97、厚0.32厘米
黑龍江省寧安市蓮花鄉虹鱒魚場渤海墓葬出土,現藏于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青白色,夾雜黑色沁斑。器體呈圓形,兩面光平,中部鉆一圓玘,內緣一側外凸,形成較窄的凹弧。通體拋光
![[轉載]中華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 [轉載]中華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http://image50.360doc.com/DownloadImg/2012/03/0121/21954653_36)
玉骨朵 漢魏時期
外緣直徑8.92-9.43、高4.58、孔徑1.64-1.85厘米
黑龍江省寶清縣夾信子鄉光輝村出土,現藏于寶清縣博物館
黑色。主體呈圓形柱狀,上、下兩面磨光,中部自兩面對鉆一道長孔,體外側伸出三層尖角,每層七個。
玉珩 北齊
長9.7,寬4.3厘米
山西省壽陽縣賈家莊厙狄廻洛墓出土,現藏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青玉,有光澤,扁平體,蝙蝠形,上端有一孔,下邊沿有孔三個,正面線刻一只展翅欲飛的鳳鳥,空間以云紋點綴,背面線刻火焰狀的云紋。
玉哀冊 唐代
長28.4-28.6,寬2.8-3.2,厚1.4厘米
北京市豐臺區王佐鄉唐代史思明墓出土,現藏于北京市文物研究所
漢白玉質地,共出土44枚,殘斷較嚴重,僅8枚完整。玉冊形制規整,上下兩端1.5厘米處均有3毫米直徑的小孔,以便彼此連綴,每枚玉冊均有陰刻行書體文字,字口內填金,其中七枚玉冊背面極淺細的刻劃有“哀”字,一枚玉冊的背面有磨痕,僅可辨認一個“七”字。
山形玉擺件 唐代
長17.7,高9.3厘米
北京市豐臺區王佐鄉唐代史思明墓出土,現藏于北京市文物研究所
青玉質,略帶有石性。山形片狀,整器有自然黑白紋理,正面隨料材琢為五峰山形,微有起伏,以示溝壑交縱,兩邊基本對稱,背面平,有磨痕。
玉幣 六朝
北京市昌平區清河絨毯廠外窯堆出土,現藏于首都博物館
白玉質,潤潔光亮,方孔圓錢式,錢廓微隆起,兩面碾琢減地陽起楷書,一面為“野游重光”四字,一面為“疾疫鬼名”。字紋中夾有土銹,玉幣方孔,邊廓的銳感及“野”字雖有漢代遺風,但琢刻的朱文楷書,字體方正清雅,刀法平直流暢,正是六朝時期篆刻的特點,這枚玉幣為辟邪乞福而作,后作冥錢。
白玉鳥 唐
長5厘米寬2.8厘米重10克
白玉,質地溫潤。圓雕,鳥飛翔狀,雙翅外展,以平行陰刻線表現羽毛。雙腿伸直并攏,圓坑眼,凹處鑲嵌綠松石。整體動感較強,形象稚拙可愛,此佩與唐代金銀器上的鳥紋有相似之處,如陜西省何家村窖藏、陜西省光天縣背陽村窖藏等![[轉載]中華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http://image50.360doc.com/DownloadImg/2012/03/0121/21954653_42.jpg)
![[轉載]中華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 [轉載]中華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http://image50.360doc.com/DownloadImg/2012/03/0121/21954653_43)
青玉鹿 唐—北宋
長4.5厘米高2.9厘米重36克
青白玉,局部有黃褐色條狀斑。圓雕,鹿跪臥狀,四肢收于腹下,頭部上揚,橄欖形眼微突,靈芝狀雙角,背部至底部有一長方形穿孔。鹿體態豐滿,從器型的風格上看與北京首都博物館的北宋玉鹿有相似之處。
青玉闢邪 南北朝
長5.5厘米高4.1厘米重73克
青白玉,圓雕。昂首挺胸,圓眼突出、寬長眉、寬鼻頭,張口露齒。云形耳,獨角。腹部有羽翅,成跪坐狀。形象生動。造型與南北朝石雕獸相似。玉闢邪又稱異獸或獨角獸。造型奇特,戰國漢魏時期是制作神怪異獸的鼎盛時期。
白玉云龍佩 唐
長5.5厘米寬3.5厘米重38克
白玉、質地溫潤。圓雕,龍為行走狀,弓背,一爪前伸,舉至吻前,尾與后足交纏,下有四組云朵。此種形象的龍紋,唐代晚期、五代、遼均有出土物佐證。
白玉龍首 唐
長6厘米 寬1.7厘米高1.9厘米重35克
青白色。巨目寬眉長吻,口微張,口角處有一對穿孔,雙耳后抿,頭頂生有細長雙角,角端捲角,眼珠、鼻孔、角端分別有圓點孔。整器呈長方形,外緣輪廓線條分明剛健有力,細部的刻劃如毛發、胡須等以陰刻線紋處理,流暢準確。陜西西安南郊曲江池村出土的玉龍首,天津藝術博物館收藏的玉龍首,西安唐長安城遺址麟德殿石螭首等,均與此龍首風格相近。
瑪瑙伎樂人物帶飾(三件)唐
長5.2厘米寬5厘米總重158克
這是整套玉帶中散失的三塊,用瑪瑙制成。紋飾為唐代獨有的胡人伎樂紋。三塊帶銙上碾琢的人物均為高鼻深目的西域人形象,分別手持“杖雞婁與牢”、“曲頸琵琶拍板”盤腿於毯上作奏樂狀,帶銙背面均有四組對穿燧孔,用於穿釘固定在革帶上。
白玉龍形簪柄一對 唐
長5.5厘米寬3.6厘米總重14克
青白色。扁平薄片狀,成型對開法制作,單面作功,背面光素,正面龍拱背行走狀,一爪捧火球至口中,龍發及長角后展,龍身下飾如意云紋。龍尾處似不完整,應是與其他金屬鑲嵌作簪柄或金、銀步搖上的嵌飾。
白玉雙孔雀紋梳子背 唐
長12.6厘米寬4.6厘米重24克
青白色玉,局部有褐色沁。半圓薄片狀,雙面壓地隱起雕一對孔雀。孔雀尖嘴、圓圈眼,昂首挺胸呈展翅欲飛狀。孔雀的尾、翅等部位用平行的短陰線表現,這是受唐代已成熟的繪畫中的線描手法影響,也是唐代玉雕特色手法之一。
透空龍紋白玉鮮卑頭
南朝宋元嘉七年(公元430年)
長9.5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白玉,質堅硬蘊亮。碾琢透空的龍紋裝飾。背面鐫陰文:“庚午,御府造白玉()帶鮮卑頭。其年十二月丙辰就,用功七百。將臣范許,奉車都尉臣程涇,令奉車都尉閣侯張余。”從銘文記錄的干支記年和所涉及的官職人員,可以確認該作品為南朝宋文帝劉義隆的御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