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零丁洋》 教學目標: 檢查背誦。 學習《過零丁洋》、《浣溪沙》兩首詩,要粗知大意,把握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背誦。 教學重點:有感情的背誦和默寫 教學難點: 對詩中警策語句的理解與鑒賞。 2、理解并鑒賞詩的精練概括的語言。 教學步驟: 一、檢查背誦《渡荊門送別》、《秋詞》、《赤壁》 二、學習《過零丁洋》 朗讀古詩 三、簡介及背景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一字宋瑞,號文山。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1256年(理宗寶佑四年)中榜上第一名。在賈似道當權時受排擠。1275年,元軍進攻臨安,宋朝廷下詔征勤王兵。任贛州知州的文天祥組成萬人的義軍,北上守衛。1276年任右丞相,被派往元軍營談判,被扣留。押解中在鎮江逃出,得到人民的幫助,流亡至通州(今江蘇南通),從海道到福建,與張世杰、陸秀夫等在福州擁生趙呈為帝,堅持抗元。1277年進兵江西收復了幾個縣城,使抗元形勢大力好轉。但不久為元軍所敗,退入廣東。1278年在五坡嶺(今廣東海豐北)被俘。元將張弘范叫他寫信招張世杰投降,遭拒絕,書《過零丁洋》詩以明志。1279年被送到大都(今北京),囚3年,途經威脅利誘,始終不屈。1283年1月9日(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在柴市被害,從容就義。 此詩是文天祥的代表作,作與被俘后第二年。后來元軍統率張弘范再逼他寫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將領張世杰等人,文天祥出此詩以明志杰。 一是在他21歲時,因科舉走入仕途;二是在國家危急存亡關頭,起兵勤王抗元。 4、頷聯兩句有何聯系?用了什么修辭? 5、國家山河支離破碎,局勢危急,個人命運也動蕩不安,國家命運和個人命運緊密相連,歷經艱辛危苦。“風飄絮”形容國勢如柳絮飄散,無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無根,時起時沉。用了比喻的修辭。 5、頸聯上句追憶當年兵敗福建時,憂念國事的心情,下句寫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獨處境。詩歌很巧妙地借惶恐灘和零丁洋兩個地名,寫出了形勢的險惡和境況的危苦。可見,詩中“惶恐”、“零丁”具有雙層含義。 6、尾聯是千古傳誦的名句,抒發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決心,充分體現他的民族氣節。 7、文天祥拒絕降元“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個有骨氣的人,你能舉出類似的事例嗎? 藺相如寧為玉碎,不為瓦全;蘇武執漢節牧羊十九年;民族英雄岳飛精忠報國最終死在風波亭上;朱自清寧可餓死也不吃美國的救濟糧;劉胡蘭在敵人鍘刀下慷慨就義。 8、你還能寫出哪些透著錚錚骨氣的名句? 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間(明.于謙石灰吟);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唐.李白 夢游天姥吟留別);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徐悲鴻) 9、背誦這首詩 《過零丁洋》教案 一、導入 (課件展示)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 師:有同學讀過這首詩嗎?朗誦一下。 師:這是匈牙利詩人裴多菲的《自由》,(齊讀)你從中讀到了什么? 師:自由是作者的信仰或說是理想,詩人為了追求信仰和理想,寧愿犧牲一切——包括愛情和生命,可見信仰、理想之崇高,那么,南宋愛國詩人文天祥又是如何為理想而奮斗的呢? 今天,我們來一起學習他的詩歌《過零丁洋》,用心聆聽他的愛國心曲。 二、作者、背景簡介 師:課前老師讓同學們搜集了與作者、作品、背景相關的資料,接下來,請同學展示預習成果。 你了解的文天祥? 明確:作家經歷、作品風格、寫作背景等 師:看來同學們在課下都做了認真的預習,這是一個很好的學習習慣。老師也給同學們準備了一些資料,我們瀏覽一下。 (課件展示) 《過零丁洋》作于1279年,即文天祥被元軍所俘的第二年正月過零丁洋時。當時,元軍統帥張弘范逼迫文天祥寫信,招降宋朝正在海上堅持抵抗的將領張世杰,文天祥堅決拒絕,說:“我不能保護父母,難道還教別人背叛父母嗎?”并寫了這首詩作為回答。這首詩為作者誓死明志而作,是一首大義凜然的正氣歌,飽含著作者的愛國主義激情。張弘范讀后深受感動,不再強逼文天祥。 師:了解這些內容,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這首詩。是怎樣的一首詩,竟然能夠打動戰場上兵戈相見的敵人?有時怎樣的一首詩,讓千百年來無數國人為之動容? 三、初讀詩歌 朗讀、詩譯 師: 下面,請一位同學朗讀這首詩歌 (1、正音,2、押韻,3、韻腳“經”、“星”、“萍”、“丁”、“青”,4、節奏223,七言律師的特點) 師:同學們是否能讀懂這首詩呢?(關鍵字詞的解釋) 起一經:四周星:寥落:荒涼冷落。指戰爭造成的殘破景象。惶恐:驚慌恐懼。汗青:指史冊。 師:你們是如何翻譯的呢?老師給大家一些建議:(課件展示。) 1.正確釋字,詩意擴充。 2.語言凝練、盡量押韻。 師:請看老師給大家的示例。 (課件展示。) 回想我早年由科舉入仕歷盡苦辛,如今起兵抗元戰火頻繁四年未盡。 師:請同學們結合課下注解,翻譯后三聯詩,先做到疏通詩意,再在此基礎上,用充滿詩意的語言解說后三聯詩的內容。 1: 國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風中的柳絮,個人又哪堪言說似驟雨里的浮萍。 2:惶恐灘的慘敗讓我至今膽戰心驚,零丁洋身陷元虜可嘆我孤苦零丁。 3:人生自古以來有誰能夠長生不死,我要留一片愛國的丹心映照汗青。 (齊讀) 師:我們在正確解釋字詞的基礎上,學著用詩化的語言翻譯了詩歌。這對我們理解詩歌有很大的幫助,接下來,讓我們一起朗讀詩歌,在通過深入分析字詞的深意來鑒賞詩歌。 1——2 過零丁洋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課文。 2.結合資料理解詩歌意思,感受文天祥在詩中所表現出來的崇高氣節。 3.理解課后兩組詩句的意思。 4.認識一個生字,學會兩個生字。 教學重點 1、通過閱讀理解課文,感受文天祥寧死不屈的堅定的高尚情操。 2、有感情朗讀并背誦這首詩。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準備: 1、查閱有關文天祥的資料。 、文天祥生平簡介 文天祥,字履善,又字宋瑞,號文山,1236年生于江西廬陵(今江西吉安南)淳化鄉富田村。其父愛讀書,也很重視孩子們的學業,設法聘名師就教。文天祥無論寒暑都要在貼滿格言警句的書齋中與弟弟一起誦讀、寫作、談古論今。18歲時,文天祥獲廬陵鄉校考試第一名,20歲入吉州(今江西吉安)白鷺洲書院讀書,同年即中選吉州貢士,隨父前往臨安(今杭州)應試。 在殿試中,他作“御試策”切中時弊,提出改革方案,表述政治抱負,被主考官譽為“忠君愛國之心堅如鐵石”,由理宗皇帝親自定為601名進士中的狀元。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二、簡介作者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號文山,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二十歲考中狀元,官至右丞相兼樞密使。祥興元年(1278年)冬,在廣東潮陽兵敗被俘。元將勸他寫信招降張世杰,文天祥拒絕。次年被送至大都(今北京市),囚禁四年,始終堅貞不屈,被元軍殺害。其作品有《正氣歌》、《指南錄》、《過零丁洋》、《 文山先生全集》等。 三、簡介寫作背景 1278年,文天祥率兵與元軍作戰于廣東潮陽一帶,不幸在五坡嶺被俘。元軍把文天祥囚于船上,元將勸他寫信招降宋將張世杰,文天祥拒絕。經過零丁洋時,他面對浩渺滄海,感慨國家命運,于是寫下了這首詩以表明自己的心志。 四、學生聽讀范讀錄音,強調學生注意朗讀節奏、重音及感情基調。 五、教師進行適當的朗讀提示。 六、學生嘗試有感情地朗讀詩文,感知詩文主要內容。 七、指名個別學生朗讀,師生對其朗讀進行適當點評。 八、學生齊讀詩作,增強對詩歌內容的感知。 九、組織學生結合課本注釋,逐句閱讀理解詩作,引導、幫助學生說說詩文的大意。 1、首聯回顧了詩人怎樣的經歷? 明確:一是讀經書入仕途(狀元出身);二是起兵抗元,戰斗了四年。 參考譯文:我這一生辛辛苦苦,靠著精通一種經書,并通過考試才進入了政界,可是卻在兵荒馬亂中渡過了四個年頭。 2、頷聯“風飄絮”“雨打萍”比喻什么? 明確:“風飄絮”比喻國家命運慘淡,危在旦夕;“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 參考譯文:祖國的大好河山被敵人踐踏得支離破碎,象被狂風吹散的柳絮一樣;自己的一生動蕩不安,象被風吹雨打的浮萍一樣浮沉不定。 3、頸聯兩個“惶恐”,兩個“零丁”各有什么含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前者各表地名,后者各表心緒。表達對抗戰局勢的憂恐不安和對自身處境的自憐、哀怨。 參考譯文:兵敗撤退渡過惶恐灘時,與部下談起那些危難經歷,心中惶恐不安;而今身陷敵手,將士們死的死,散的散,只身被押解渡過零丁洋,更感到孤苦零丁。 4、尾聯表明了詩人怎樣的氣節? 明確:表明詩人舍生取義的決心,充分體現了他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崇高民族氣節。 參考譯文:人生自古誰無死,我寧愿讓一顆赤誠的愛國之心永照史冊,也決不屈服于敵人的刀下! 教師小結:“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句千古傳誦的名句,是詩人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譜寫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贊歌。確是一首動天地、泣鬼神的偉大愛國主義詩篇。 十、品味探究:你最喜歡這首詩中的哪一句?試說說自己的看法。 十一、拓展延伸 推薦學生課外閱讀《正氣歌》,感受文天祥高尚的節操。 十二、鞏固練習 1、《過零丁洋》一詩押韻,韻腳是。 2、《過零丁洋》前三聯與尾聯在感情格調上有何區別? 十三、作業 1、熟誦并默寫這首詩。 2、課外積累與“人生自古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類似的表達“愛國”、“壯志”的詩詞名句。 《過零丁洋》教學設計 七戰匈奴——衛青 匈奴末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