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小組合作學習實施中應遵循的原則
胡 凱
關鍵詞:小組合作學習 遵循的原則
內容提要:小組合作學習具有多方面的優勢,但在實施過程中應遵循以下原則:⑴合理分組,組間同質,組內異質,優勢互補。⑵精心選擇學習內容,注重實效原則。⑶合作學習目的明確,“有的放矢”原則。⑷獨立思考與合作,探究并重原則。⑸各盡所能,整體提高原則。⑹注重學生交流溝通能力培養原則。⑺以點帶面,共同發展原則。⑻及時總結評價客觀原則。
正 文:
眾所周知,小組合作學習能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意識,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那么,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我們應遵循什么原則以便提高小組合作實效呢?我想,應遵循的原則大致有以下八個方面:
一、合理分組,組間異質,組內同質,優勢互補原則。
小組合作學習以4-6人為宜,人數太多不利于學生間的交流和個人才能充分展示。人數太少也不利于學生間的交流和互助,分組遵循“組間同質,組內異質,優勢互補”的原則,按學生的知識基礎、學習能力、性格特點的差異分組,讓不同特質、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優化組合。使每個小組都有高、中、低三個層次的學生。另外,小組成員應是動態的,可以是組間的互換或流動,也可以是組內某些角色的互換或輪換,還可以按活動主題的需要,讓學生自由組合。這樣做,有利于小組間的公平競爭和小組內弱勢個體的發展,并給每個學生提供發展的機會。
二、精心選擇合作學習內容,注重實效的原則。
教者要明確并不是所有的學習內容都適宜合作學習,有些知識和技能的學習仍需要獨立完成。例如:數學中的計算,語文中的識記,一般說來,應用性、分析性和綜合性較強的學習內容適合小組合作學習,且能通過小組合作使學生獲得較大的提高。
三、合作學習目的明確,“有的放矢”原則。
在小組合作學習展開之前,教師要讓所有的學生明確本次合作學習的目的是什么,要完成什么任務,達到什么要求,這樣合作學習才有方向,學生才能根據學習目的不斷修正自己的學習行為。
四、獨立思考與合作探究結合的原則。
小組合作學習的成功必須依賴小組成員的個人學習,而不全是整個組的結果。這就是,小組各成員必須一起學習,確保每個成員都在學習,而不應強調最佳成員的學習。同時,任何課堂,任何形式的教學若不留給學習者獨立思考的時間和空間是不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獨立品質的培養的。因此,合作學習也應強調自學。例如,在數學原理的教學中,在舉出例證,教者可將小組合作學習任務設置為:1、先仔細觀察和思考,從這些例子中你發現了什么?2、把你的發現在小組里和同學交流一下,看能得出什么規律。
五、各盡所能,整體提高原則。
小組合作學習的目的不是旨在培養尖子,而是要讓所有學生都得到發展的機會,都有展示自己的平臺,各盡所能,整體提高。例如,在教四年級語文《神圣的路程》這一課時,我布置了四個學習任務:1、預習課文,找出文中的生字詞,給生字注音、組詞。2、朗讀課文,在重點句段上作好記號,思考朗讀這些句段時應表達出什么樣的感情,怎樣讀。3、收集有關馬拉松運動的資料。4、思考:課文為什么以神圣的路程為題?劃出相關的句段并組織語言回答問題。這四個學習任務由小組長按組內成員的能力分配,每人一個任務,學有余力者可在完成自己的學習任務后挑選自己喜歡的任務完成。任務下達后,小組長安排成績較差的同學完成第一項任務,善于朗讀的同學完成第二項任務,會上網查資料的同學負責搜集資料,善于思考的同學想辦法從文中找尋答案,各自的任務完成后,再匯報交流,每個成員輪流說自己的學習所得,允許補充與糾正。這樣,每名學生都發揮了特長,同時又從別人身上學到了知識。
六、注重學生交流溝通能力的培養原則。
在小組合作學習之前,教師要強調學生學會聆聽別人的發言,了解發言者的主旨要領,并能將自己的思維整理后,按一定順序表達,發言時說話清楚,不打結,不重復。
七、組內競爭,能力均衡培養原則。
小組合作學習的成效與小組長的組織協調能力是息息相關的,但若長期拘限于某一個體的培養,勢必過于拉大組內距離,不利于其組內弱勢個體,因此,可采用以下方式既促進競爭,又給弱勢群體以發展機會:1、小組長不固定,組內任何成員均可競爭當組長,任期為兩個星期或一個月。2、小組合作學習中差生有女言優先權。發言的順序是差生→中等生→優生。3、小組合作學習任務完成后,組長必須問差生對于所學習的內容是否已理解,若差生還未理解,組內成員有幫助他的義務。
八、及時總結,評價客觀的原則。
小組合作學習過程評價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1、組織情況(課堂表現),小組合作學習是否有序進行,是否全體參與并優先照顧弱勢群體。2、學習成效,小組合作學習是否按質按量完成教師所交待的學習任務。3、成績測試,此項指標,包括作業完成情況,考試成績,個人所得分計入小組總分。另外,對于小組合作學習的評價一定要及時,可采取日評、周評、月評、總評等多種形式。
總之,小組合作學習較傳統的教學方式更能面向全體學生,讓學生在交流合作中相互學習、探討,是促進學生全面、協調發展的好方式,在具體的實踐中我們還需對此作更深的探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