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我父親探索發明,我父親和我及我妹妹三人編著的《中醫證候學》在今世伯樂劉建青的幫助下,終于在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出版發行了!昨天我們拿到了出版社的贈書和稿費折當書籍。 這是家父在欣喜地閱讀自己的著作
二 記得還是我們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在那里寫呀寫的,用近似草紙的病歷紙背面打草稿,最后用信箋謄寫,一遍又一遍,燈光常亮到深夜,滿屋的香煙味。和白須飄飄 的祖父討論、爭論是常事。有時還和朋友同事介紹自己的工作,探討問題,尤其幾位師兄,父親此時常流露出企盼、征求的目光,希望有人理解他,來協助他的工 作,而此時此刻,得到的只是贊嘆:“前無古人!前無古人!”但誰也不會理解這看似前途渺茫的努力。 父親生于江西萬載縣,于1950年隨我們祖父李泰學醫,一邊學習一邊臨床,少年成名,先在宜春專區中醫進修班學習,53年經考試推薦到江西省中醫進修學校 (即今中醫學院前身)首屆中醫進修班學習,接觸到西醫學,受學于江公鐵、姚荷生、趙惕蒙、楊志一等省級名醫。因學習成績好,58年江西中醫學院成立前夕, 師資班在南京中醫學院舉辦時曾征召他入學,被單位強留不得遂行,遂從事基層臨床工作至今。 自曾祖李鵬程中秀才后學醫,至父親已歷三世。前人學醫口授心傳居多,買藥書是很難的,祖父就自抄和請人抄了《醫宗金鑒》、《陳士鐸傷寒辨證錄》、《從謙集 古》、《謝映廬得心集醫案》等書。父親五、六十年代的大多數收入都買了書,購買了包括《醫部全錄》在內的很多醫學書籍。父親成名很早,包括鄰近縣鄉來看病 的人也不少,有時一天看百十人,當然遇到的難題就不少。用母親的話說,白天看不出名堂的病,晚上就查書。就是這樣,父親感覺到了中醫學的傷寒、溫病和時 病、雜病之間都是有規律可循,可以相互溝通的,于是萌發了建立一體化辨證論治體系的設想,并很快付諸實施,至今已經三十多年了。三十多年中,基本上沒有寫 過什么論文,而87年10月下旬,由我整理的《簡介中醫證候模型的設計和應用》在北京西山八大處召開的首屆全國內經、診斷專題學術會議上宣讀以后,引起眾 多同行的興趣后,父親更加加快了本系列書籍的撰寫整理工作。 而本書編寫的初期,父親并沒想到出版,而是為了傳代,有利于子孫的學醫,所以許多文稿的出處都沒有標識。初具規模后,朋友們勸其出版,父親只是淡淡一笑: “也許象李時珍一樣,在我兒子手里會出版。”因為他的理論和思想是前無古人的,似乎在他同一代的人中是不易被接受的。然而,我們的勸說卻是,醫學以及相關 方法論的發展已經很快了,這些觀點你不提出來,遲早總有人會提出的,不如這件事我們做了,伯樂留給當代人做,豈不快哉! 父親經驗臨床五十余年,技有所長,在中藥治療中風、泥沙型肝膽結石、類風濕性關節炎、頸椎肥大引起的眩暈、腰椎肥大或腰椎間盤突出引起的腰痛和痹癥、時病 高熱、咳嗽等諸多領域頗有建樹和獨到的見解。如說:“后世以續命湯為治“外風”論,實不全矣。肺朝百脈,麻、桂等非惟驅外風,當有宣通百脈,化腐蝕為神奇 之功效。”是震聾發聵的見地。 他治學嚴謹,在編著本書過程中,雖說是創立了中醫證候學的新篇章,卻從不樹一家之言,自編自圓,而是廣征博引。他說,前人已有的東西,我們不要隨意更改。 前人說了多少,我們引用多少。我們是站在前輩的經驗上總結出的新理論,不要胡亂臆測可能有這,可能有哪,畫蛇添足,狗續貂尾。讓實踐來進一步說明問題。于 是,可以看到本書中的各個病候中因資料缺少,所列證象中存在有大量的空白。父親說,一個方名,不是我想叫什么就叫什么,要經得起歷史的淘汰。因此,除了是 自己獨特的、久經考驗的發明,如二仙十全湯等二方外,基本沒在本書中載入自己命名的方劑。他的醫案也是選了又選才載入。 我還在讀大學的時候就開始了整理父親的著述,至今已二十二年了。后來我們的工作也得到了市衛生局領導和市中醫院領導的重視,成立了以父親為首,我們兄妹為 成員的醫院證候研究室。由于工作量實在太大,自98年開始用電腦編輯至今,已增添到了三臺電腦。但我們心中的期待已越來越明確了,《中醫證候學》在現代科 技的幫助下終于完成了,我們終于完成了前人和現代許多人想完成而又不能完成的工作,而且在我們期待中出版了! 三
證候組合形式:癥象+脈象+舌象—→證象—→候—→證。 據此,為進行辨證論治一體化理論研究,創立和重新定義了幾個概念,以下詳述。 1.證象: 證象是證候的外在表象,是由臨床現象所組成,包括癥象、脈象、舌象三個要素,其中癥象不同傳統的癥狀,包含西醫學的癥狀、體征,以及理化檢測結果;脈象含 手三部九候、趺陽等動脈;舌象含舌質、舌苔。按人體的基本生命物質:氣、血、陰、陰及腠理、經絡、空竅的病機變化,劃分為13個類,76個病機單位,稱為 證象,命名為單位病機,組合和表述可能發生的所有臨床現象,外有臨床表象,內合病機形態,便于進行臨床分析辨證。 證象是反映單一的病機狀態的識別單位,而不是一個獨立的證候,但是組成證候的基本單位,其中羅列的臨床表象,應具有該癥象的特異代表性。臨床上同一證象在 不同時間、不同證候中是不會完全重復相符,也不必完全符合,因為證象中所列的表象都具有同等的效價,即“但見一癥便是,不必悉具”。 證象在一定形式上與前人的癥狀分類法相似,也與徐迪華所稱的“臨界狀態”相似,但這二者僅是識別癥狀的方法,未用來作為單位病機的分離,所以不能作為證候的組合單位,而不能進行病機組合,因此不能相提并論。證象體現了癥狀與證候的有機聯系。 證象的優點在于:①性專,代表性強,②便于組合,適用于復雜證候的某一特殊階段,或諸多癥象出現時,應用迭加、分流、相干、系統等原則(后面將提到),組 織新方,形成癥——證候——方藥的——對應;③便于分解、分析歷代方劑,及進行方藥的現代化研究,使方藥使用,從定性趨于定量,成為規范性、標準化的系 統;④更重要的是這一概念的創立,為以同等效價為準則,組建更加專一的癥象識別系統,起到指導性作用。 這無疑是對傳統思維的突破,證里分候,候又分解為證象,更是中醫學分析思維的發展。因為,證象作為識別單位,可以作為寒、溫、時、雜諸辨證體系的基礎,是 中醫學臨床的識別元素,而作為單一證象,范圍局限而內容有限,也許也有利于生物模型的重復制作,有利于進行實驗驗證和研究,也可以看作中醫學現代化發展的 新起點。這一發展就有望在基礎層面上解決中醫學理論一體化,進一步認識中醫學整體,從而發現自我的優勢和缺陷,深入探求,清楚該與哪些學科怎么樣結合,加 快發展和完善中醫學學術體系和實踐體系的過程。 2.候: “候”是復合的病機狀態在臨床上的具體組合形式,是由多個證象所組成的,即三個及三個以上的單位病機所構成。表述上用“病層+病機狀態”,如“衛氣失宣 候”。在其組合形式上,包括三個要素,即主癥、副癥、賓癥。主癥即本候主要的常見證象,反映本候的主體病機,在識別本候時,起主導作用,但不一定是病人的 主訴,或患者自覺的主要痛苦。副癥即次要的常見癥象,也包括常言的兼癥,但不完全是通常所說的兼證,有時患者也可能作為主訴提出來。主、次癥只是從反映病 機的主次而言,并非患者自身感覺的輕重。所謂賓癥,是不常見的癥象,如賓客的往來,一般來說可有可無。但在某一特定情況下,卻可以“反客為主”,作為辨證 的重要依據。所以,主、副、賓癥象,不同于主、兼、夾癥的劃分。前者主要著重于病機的組合,而不僅僅從癥狀上來區分,即使某一主癥狀未出現,只要這單位病 機形成了,便可用藥,從而透過現象,抓往本質。用藥時,以相應于主、輔、佐、使的配伍組合,從整體上做到系統協同,體現“治病求本”的宗旨。 候,是疾病的動態表現形式,是正邪斗爭在氣、血、陰、陽等各種有層次標志的基本功能單位(病層)中的矛盾運動。既是獨立的復合病機單位,又是組合“證”的基本單位。 候以氣、血、陰、陽為綱,再根據其分布淺深和四者相互之間的病變,共分44目,結合30個病機類型,組成322個候,按病變層次淺深程度的順序,病機輕重,依次排列,構成一個較穩定的分類系統。 3.證: “證”,是致病因素在病變部位上的矛盾反映。表述上用“病位+病因”,如“肺衛風熱證”。證與候的關系表現在矛盾與同一之間。在正邪斗爭中表現為諸多的一 致,都是致病因素與機體斗爭的表現,但病機之不同于病因與機體這種形式上的對立,是這種邪正斗爭的正與邪,分別代表致病因素與病理損害、抵抗力和代償力的 協同,不同點還在于,從局部與整體看,病位與病層,在廣泛聯系上,病層是整體;在局部定位上,病位是整體,而病層只作為這一病位的某一層次,是局部的。相 對而言,證是靜的,是標志性的;候是動的,是機制性的。類似于現代醫學的病名與病理機制的關系,從形式上看也極相似,但有質的不同,但可以從這里溝通,以 便于用現代科技揭示證候的本質。證的創立,有利于中醫學疾病的現代命名;候的創立,有利于疾病臨床分期。 綜合整理古今有關醫著、醫話、醫案,結合實際,以病因為綱,分為12章,以病位為目,即以臟腑中的心(包絡從屬)、肝、脾、肺、腎(膀胱從屬)、胃、膽、 大腸(小腸從屬)(三焦分屬各臟腑)并以臟與臟、臟與腑、腑與腑相關病變,歸為45類,281證,共轄1870候。這樣,既反映了候與候之間的相互關系, 又可表現出其在分類系統中的位置,以及疾病傳變的一般規律,并為揭示其內在機理提供了方便。 四
肺衛風寒證(L01-Z01)(25候)
——風寒證本病
圖6肺衛風寒證證候結構圖
(一)衛氣失宣候(L01-Z01-H001)
——肺衛風寒表證本證(一)
五 我們的著作或說我們的思路會對中醫學產生什么作用嗎,會被同仁們承認嗎? 我想是肯定的!但需時日。 因為中醫學是實踐科學,而不是實驗科學,生命科學的實踐存在許多變化或說影響因素,它的內容的映證需要漫長的時間。 據考證《黃帝內經》的成書經歷了漫長的歲月,成書于戰國,又說成書于漢代。 醫圣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雖成書于漢末,當時并沒有流傳開,經過南北朝的流失,到唐朝才被王燾重新整理成書,到宋朝才被中醫界承認為經典。 中醫學理論不比《本草綱目》單純論述藥物,容易獲得公認。葉天士為代表的溫病學派支撐著中醫時病學的半邊河山,傷寒派與溫病派爭斗了近三百年,溫病學才與傷寒學同時進入了中醫的大學課堂。 或許我們的思想被中醫學術界接納不需要有三百年,因為有西醫學作為參照物存在,現代醫學的相關科學比較發達,現代的信息交流迅猛發展,人們的思想不再保守,還有一個海外中醫學術世界存在,我想情況就會不同了。 或許至少要30年,也許到那時我父親已經快100歲了,我可能還存在。 我希望看到這一天! ========================================================================================== 謝謝研習捧場!我弄一篇你指點一下! (二)衛陽失宣候(L01-Z01-H005)——肺衛風寒表證本證(二) 肺 衛風寒證·衛陽失宣候,為風寒郁遏肺衛,寒邪偏重之輕證,但較衛氣失宣候略為深重,系外感風寒初起常見之候。即《傷寒論》所稱太陽風傷衛、太陽中風癥,又 因以桂枝湯為主方,因而通稱桂枝湯癥,本屬表寒實之證。由于素來醫家以其汗出、脈緩弱等,而稱為表虛證。其原由是以太陽傷寒,寒傷營之無汗、脈浮緊之麻黃 湯癥為表實證,相對而言,其實兩者均為表寒邪實之證候,并非臨床通稱之營衛虛弱表虛之證。虛則當補,表虛證自當補虛固表,而本證當如仲景所示:可發汗,當 汗出而散,是表有邪實可知。 通稱:外感風寒,風傷衛,太陽中風,表虛癥,桂枝湯癥。 內含病例:[中醫]:傷寒。 [西醫]:感冒。 病因病機:肺衛風寒郁遏。俞根初曰:脫衣易服,驟感冷風,風寒之邪外感,郁于肌表,衛分陽氣不得宣發于腠理、空竅,通達經脈,而成表寒實證。 證象組合:表郁+陽郁 主癥: 【陽氣不宣】癥象:①形凜惡寒,②肢冷,③胸悶,欲嘔。 舌象:①舌淡紅,苔白滑,②舌苔白薄。 脈象:①脈弦緩弱,②脈浮而微弱,③脈浮數弛緩無力(弱),④脈微略數。 【腠理不宣】癥象:①惡風寒,②發熱無汗,③惡寒發熱,微汗出。 脈象:脈浮。 副癥: 【清空不宣】癥象:①頭痛。 賓癥: 【清竅不宣】癥象:①鼻塞流涕,②鼻鳴。 【經氣不宣】癥象:①項背強 ,②身痛骨節疼痛。 治則:風寒初襲于表,衛陽郁遏,治法當宣通衛陽,疏散風寒,使表分郁遏得以宣解,則外而腠理經氣,上而清竅清空,宣行自如矣。 方癥: 1.桂枝湯證:張仲景方。功能解肌發表,調和營衛。治外感風寒表虛證,癥見發熱頭痛,汗出惡風,鼻鳴干嘔,口不渴,舌苔薄白,脈浮緩。 桂枝、芍藥、生姜各三兩,炙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水煎,分三次服,服后避風,少頃,飲熱稀粥以助藥力,使其微微汗出。 2.桂枝加葛根湯證:張仲景方。治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項背強者。詳見論著⑴。 葛根四兩,麻黃、生姜各三兩,桂枝、芍藥、炙甘草各二兩,大棗十二枚。水煎,分三次服,取微似汗。 摘錄: 1.論著 ⑴張仲景:太陽病,反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組方見方癥)主之(《傷寒論》14條)。 桂枝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之也。常須識此,勿令誤也(《傷寒論》16條)。 ⑵俞根初:脫衣易服,驟感冷風,頭痛發熱,汗出惡風,兩手微冷,鼻鳴干嘔,脈浮緩而弱,舌白滑,先用桂枝湯加杏仁:桂枝2.4g,杏仁9g,炙甘草、生姜、白芍各2.1g,大棗2枚,服后,呷熱粥1杯,繼用蔥豉湯加白蔻仁通鼻竅,以止其鳴,宣肺氣以平其嘔。鮮蔥白1枚,淡豆豉6g,生姜1.5g,白蔻仁末1.2g(《通俗傷寒論》)。 2.病案 ⑴程祖培:茲選錄桂枝湯加味治療中風證一例。患者李姓,男,48歲,昨日起病,惡寒發熱,頭痛,微汗出,胸悶,欲嘔,舌苔白薄,脈微略數,重按無力。處方:桂枝、白芍、清半夏各9g,生姜、炙甘草各6g,紅棗4枚。1劑復診,熱退,自覺頭暈,不思食。處方:前方減清半夏,加麥芽9g,1劑而愈(《廣東醫學》1964.(5):21)。 ⑵許叔微:桂枝加葛根湯醫案:庚戍,建康徐南強,得傷寒,背強,汗出,惡風,予曰:桂枝加葛根湯證。病家曰:他醫用此方,盡2劑而病如舊,汗出愈加。予曰,得非仲景三方(桂枝加葛根湯,按宋本《傷寒論》次序為太陽上篇第三方——編者注)乎?曰:然。予曰,誤矣!是方有麻黃,服則愈見汗多,林億謂止于桂枝加葛根湯也。予令生而服之,微汗而解(許 叔微《傷寒九十論》)。按:宋本《傷寒論》桂枝加葛根湯中,有麻黃三兩,方后注云:“臣億等謹按仲景本論,太陽中風自汗用桂枝,傷寒無汗用麻黃,今證云汗 出惡風,而方中有麻黃,恐非本意也。第三卷有葛根湯證云,無汗惡風,正與此方同,是合用麻黃也。此云桂枝加葛根湯,恐是桂枝中但加葛根耳。” ⑶萬友生:至 于太陽病表虛證的緩脈,我認為只能從脈形弛緩無力去理解,并應與太陽病表實證的脈形緊張有力的緊脈相對照。必須指出,太陽病表證發熱的脈息,應該是比較 快,而不應該是比較慢的。所以太陽病篇明文提到“脈浮而數者,可發汗,宜麻黃湯”,“傷寒發汗已解,半日許復煩,脈浮數者,可更發汗,宜桂枝湯。”因此, 太陽病篇“名為中風”的“發熱汗出惡風”的“脈緩”,“從其脈緩”與“發熱”同時并見來看,顯然不能從脈息緩慢去理解。個人臨床體會,太陽病表寒虛證,發 熱惡風寒的脈象大都是浮數弛緩無力(弱)的。如我弟婦程風蘭,產后感冒風寒,頭痛發熱惡風寒無汗,嘔吐噯腐不思食,投以桂枝湯2劑而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