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我家的《中醫證候學》終于出版了

     敦行齋 2012-04-13
    由我父親探索發明,我父親和我及我妹妹三人編著的《中醫證候學》在今世伯樂劉建青的幫助下,終于在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出版發行了!昨天我們拿到了出版社的贈書和稿費折當書籍。

    這是家父在欣喜地閱讀自己的著作


     



        記得還是我們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在那里寫呀寫的,用近似草紙的病歷紙背面打草稿,最后用信箋謄寫,一遍又一遍,燈光常亮到深夜,滿屋的香煙味。和白須飄飄 的祖父討論、爭論是常事。有時還和朋友同事介紹自己的工作,探討問題,尤其幾位師兄,父親此時常流露出企盼、征求的目光,希望有人理解他,來協助他的工 作,而此時此刻,得到的只是贊嘆:“前無古人!前無古人!”但誰也不會理解這看似前途渺茫的努力。

        父親生于江西萬載縣,于1950年隨我們祖父李泰學醫,一邊學習一邊臨床,少年成名,先在宜春專區中醫進修班學習,53年經考試推薦到江西省中醫進修學校 (即今中醫學院前身)首屆中醫進修班學習,接觸到西醫學,受學于江公鐵、姚荷生、趙惕蒙、楊志一等省級名醫。因學習成績好,58年江西中醫學院成立前夕, 師資班在南京中醫學院舉辦時曾征召他入學,被單位強留不得遂行,遂從事基層臨床工作至今。

        自曾祖李鵬程中秀才后學醫,至父親已歷三世。前人學醫口授心傳居多,買藥書是很難的,祖父就自抄和請人抄了《醫宗金鑒》、《陳士鐸傷寒辨證錄》、《從謙集 古》、《謝映廬得心集醫案》等書。父親五、六十年代的大多數收入都買了書,購買了包括《醫部全錄》在內的很多醫學書籍。父親成名很早,包括鄰近縣鄉來看病 的人也不少,有時一天看百十人,當然遇到的難題就不少。用母親的話說,白天看不出名堂的病,晚上就查書。就是這樣,父親感覺到了中醫學的傷寒、溫病和時 病、雜病之間都是有規律可循,可以相互溝通的,于是萌發了建立一體化辨證論治體系的設想,并很快付諸實施,至今已經三十多年了。三十多年中,基本上沒有寫 過什么論文,而87年10月下旬,由我整理的《簡介中醫證候模型的設計和應用》在北京西山八大處召開的首屆全國內經、診斷專題學術會議上宣讀以后,引起眾 多同行的興趣后,父親更加加快了本系列書籍的撰寫整理工作。

        而本書編寫的初期,父親并沒想到出版,而是為了傳代,有利于子孫的學醫,所以許多文稿的出處都沒有標識。初具規模后,朋友們勸其出版,父親只是淡淡一笑: “也許象李時珍一樣,在我兒子手里會出版。”因為他的理論和思想是前無古人的,似乎在他同一代的人中是不易被接受的。然而,我們的勸說卻是,醫學以及相關 方法論的發展已經很快了,這些觀點你不提出來,遲早總有人會提出的,不如這件事我們做了,伯樂留給當代人做,豈不快哉!

        父親經驗臨床五十余年,技有所長,在中藥治療中風、泥沙型肝膽結石、類風濕性關節炎、頸椎肥大引起的眩暈、腰椎肥大或腰椎間盤突出引起的腰痛和痹癥、時病 高熱、咳嗽等諸多領域頗有建樹和獨到的見解。如說:“后世以續命湯為治“外風”論,實不全矣。肺朝百脈,麻、桂等非惟驅外風,當有宣通百脈,化腐蝕為神奇 之功效。”是震聾發聵的見地。

        他治學嚴謹,在編著本書過程中,雖說是創立了中醫證候學的新篇章,卻從不樹一家之言,自編自圓,而是廣征博引。他說,前人已有的東西,我們不要隨意更改。 前人說了多少,我們引用多少。我們是站在前輩的經驗上總結出的新理論,不要胡亂臆測可能有這,可能有哪,畫蛇添足,狗續貂尾。讓實踐來進一步說明問題。于 是,可以看到本書中的各個病候中因資料缺少,所列證象中存在有大量的空白。父親說,一個方名,不是我想叫什么就叫什么,要經得起歷史的淘汰。因此,除了是 自己獨特的、久經考驗的發明,如二仙十全湯等二方外,基本沒在本書中載入自己命名的方劑。他的醫案也是選了又選才載入。

        我還在讀大學的時候就開始了整理父親的著述,至今已二十二年了。后來我們的工作也得到了市衛生局領導和市中醫院領導的重視,成立了以父親為首,我們兄妹為 成員的醫院證候研究室。由于工作量實在太大,自98年開始用電腦編輯至今,已增添到了三臺電腦。但我們心中的期待已越來越明確了,《中醫證候學》在現代科 技的幫助下終于完成了,我們終于完成了前人和現代許多人想完成而又不能完成的工作,而且在我們期待中出版了!



        那么我們的《中醫證候學》有什么特色,抑或說有什么創造呢?具體說是怎樣認識和論述證候的呢?

        要改變傳統證候的混亂描述,必須在思維方式上進行突破,首先發展中醫學的分析思維,把常規的以一個“證”為識別單位的習慣認識方法,進一步深入、解析下 去,以“證象”為識別單位,以證象的組合與轉化為基礎,把握動態的病機形態,也就是我們命名的“候”,進一步確診“候”所在的部位和原因,就確立了疾病的 整體:“證”。這是更深更高層次的分析綜合方法。

        這就首先要改變證候的組合形式,重新定義“證、候”,仍按傳統慣例,以病因、病位、病機為基本內容,即“病因+病位=證,病機+病變層次=候。”

        即以證象、候、證三級組合形式。先以臨床現象,包括癥象、舌象、脈象,按病機形態單位,進行組合稱為證象,以反映單位病機為目的。再由幾個單位病機即證 象,組合成 “候”,以反映復合的病機形態。不同的“候”,組合成一個“證”。“證象”是“證”、“候”組成的最基本的單位,而“候”又是“證”的基本單位。

    證候組合形式:癥象+脈象+舌象—→證象—→候—→證。



        據此,為進行辨證論治一體化理論研究,創立和重新定義了幾個概念,以下詳述。

    1.證象:

        證象是證候的外在表象,是由臨床現象所組成,包括癥象、脈象、舌象三個要素,其中癥象不同傳統的癥狀,包含西醫學的癥狀、體征,以及理化檢測結果;脈象含 手三部九候、趺陽等動脈;舌象含舌質、舌苔。按人體的基本生命物質:氣、血、陰、陰及腠理、經絡、空竅的病機變化,劃分為13個類,76個病機單位,稱為 證象,命名為單位病機,組合和表述可能發生的所有臨床現象,外有臨床表象,內合病機形態,便于進行臨床分析辨證。

        證象是反映單一的病機狀態的識別單位,而不是一個獨立的證候,但是組成證候的基本單位,其中羅列的臨床表象,應具有該癥象的特異代表性。臨床上同一證象在 不同時間、不同證候中是不會完全重復相符,也不必完全符合,因為證象中所列的表象都具有同等的效價,即“但見一癥便是,不必悉具”。

        證象在一定形式上與前人的癥狀分類法相似,也與徐迪華所稱的“臨界狀態”相似,但這二者僅是識別癥狀的方法,未用來作為單位病機的分離,所以不能作為證候的組合單位,而不能進行病機組合,因此不能相提并論。證象體現了癥狀與證候的有機聯系。

        證象的優點在于:①性專,代表性強,②便于組合,適用于復雜證候的某一特殊階段,或諸多癥象出現時,應用迭加、分流、相干、系統等原則(后面將提到),組 織新方,形成癥——證候——方藥的——對應;③便于分解、分析歷代方劑,及進行方藥的現代化研究,使方藥使用,從定性趨于定量,成為規范性、標準化的系 統;④更重要的是這一概念的創立,為以同等效價為準則,組建更加專一的癥象識別系統,起到指導性作用。

        這無疑是對傳統思維的突破,證里分候,候又分解為證象,更是中醫學分析思維的發展。因為,證象作為識別單位,可以作為寒、溫、時、雜諸辨證體系的基礎,是 中醫學臨床的識別元素,而作為單一證象,范圍局限而內容有限,也許也有利于生物模型的重復制作,有利于進行實驗驗證和研究,也可以看作中醫學現代化發展的 新起點。這一發展就有望在基礎層面上解決中醫學理論一體化,進一步認識中醫學整體,從而發現自我的優勢和缺陷,深入探求,清楚該與哪些學科怎么樣結合,加 快發展和完善中醫學學術體系和實踐體系的過程。

    2.候:

        “候”是復合的病機狀態在臨床上的具體組合形式,是由多個證象所組成的,即三個及三個以上的單位病機所構成。表述上用“病層+病機狀態”,如“衛氣失宣 候”。在其組合形式上,包括三個要素,即主癥、副癥、賓癥。主癥即本候主要的常見證象,反映本候的主體病機,在識別本候時,起主導作用,但不一定是病人的 主訴,或患者自覺的主要痛苦。副癥即次要的常見癥象,也包括常言的兼癥,但不完全是通常所說的兼證,有時患者也可能作為主訴提出來。主、次癥只是從反映病 機的主次而言,并非患者自身感覺的輕重。所謂賓癥,是不常見的癥象,如賓客的往來,一般來說可有可無。但在某一特定情況下,卻可以“反客為主”,作為辨證 的重要依據。所以,主、副、賓癥象,不同于主、兼、夾癥的劃分。前者主要著重于病機的組合,而不僅僅從癥狀上來區分,即使某一主癥狀未出現,只要這單位病 機形成了,便可用藥,從而透過現象,抓往本質。用藥時,以相應于主、輔、佐、使的配伍組合,從整體上做到系統協同,體現“治病求本”的宗旨。

        候,是疾病的動態表現形式,是正邪斗爭在氣、血、陰、陽等各種有層次標志的基本功能單位(病層)中的矛盾運動。既是獨立的復合病機單位,又是組合“證”的基本單位。

        候以氣、血、陰、陽為綱,再根據其分布淺深和四者相互之間的病變,共分44目,結合30個病機類型,組成322個候,按病變層次淺深程度的順序,病機輕重,依次排列,構成一個較穩定的分類系統。

    3.證:
        “證”,是致病因素在病變部位上的矛盾反映。表述上用“病位+病因”,如“肺衛風熱證”。證與候的關系表現在矛盾與同一之間。在正邪斗爭中表現為諸多的一 致,都是致病因素與機體斗爭的表現,但病機之不同于病因與機體這種形式上的對立,是這種邪正斗爭的正與邪,分別代表致病因素與病理損害、抵抗力和代償力的 協同,不同點還在于,從局部與整體看,病位與病層,在廣泛聯系上,病層是整體;在局部定位上,病位是整體,而病層只作為這一病位的某一層次,是局部的。相 對而言,證是靜的,是標志性的;候是動的,是機制性的。類似于現代醫學的病名與病理機制的關系,從形式上看也極相似,但有質的不同,但可以從這里溝通,以 便于用現代科技揭示證候的本質。證的創立,有利于中醫學疾病的現代命名;候的創立,有利于疾病臨床分期。

        綜合整理古今有關醫著、醫話、醫案,結合實際,以病因為綱,分為12章,以病位為目,即以臟腑中的心(包絡從屬)、肝、脾、肺、腎(膀胱從屬)、胃、膽、 大腸(小腸從屬)(三焦分屬各臟腑)并以臟與臟、臟與腑、腑與腑相關病變,歸為45類,281證,共轄1870候。這樣,既反映了候與候之間的相互關系, 又可表現出其在分類系統中的位置,以及疾病傳變的一般規律,并為揭示其內在機理提供了方便。



        說了半天還沒說到具體的證,反正書已出版了,再沒必要保密了,現在把一個具體“證候”的寫作內容公之于此,供大家斫正:

    肺衛風寒證(L01-Z01)(25候)


     

    ——風寒證本病



        肺衛風寒證,系新感風寒之邪郁于肺衛之分,為風寒證較淺之證候,屬于風寒本病。可概分為表證、里證、和表里證三大類型,表證為風寒郁于營衛之分,以具有全 身癥象,如惡風寒、發熱、頭身疼痛等為特征。里證為風寒郁于肺竅,以局部證象如胸悶、咳、喘等為特征;表里證則同時具有上述兩型特征,系風寒郁遏清陽之 氣,而表里同病。在臨床上三者可以互相轉化,亦即相互傳變:表證可以入里,里證亦可出表。然而其病機總屬風寒郁滯肺衛,故其治則總當以宣泄肺衛風寒為法。

        證候別稱:
        四時感冒,外感風寒,風傷衛,太陽中風,表虛癥,桂枝湯癥,太陽表實證,寒傷營,麻黃湯癥,風寒兩傷營衛,傷寒表實證,太陽傷寒證,冬月正傷寒,夏令傷 寒,暴涼外束,冷傷風,虛人感冒,氣虛傷風,勞倦傷風,陽虛傷寒,血虛傷寒,陰虛傷寒,傷寒如瘧,傷寒發痙,營衛不和,衛強營弱,營衛失調,陽旦湯癥,傷 寒失表,失表動血,陰證似陽,血汗,肺氣虛脫,風寒犯肺,肺傷風,傷風咳嗽,涼燥犯肺。

        病例名稱
      【中醫】:小 傷寒,小傷風,冒風,冒寒,傷寒,正傷寒,重傷風,陰暑,涼燥,感冒流連,虛人傷風,血虛感寒,新產傷寒,伏寒發瘧,麻疹初潮,戰汗,狂汗,風寒發痙,剛 痙,柔痙,急驚風,風水,癃閉,低熱,風寒咳嗽,寒喘,肺閉,肺脹,肺氣虛脫,風寒頭痛,風寒失血,吐涎沫,鼻傷風,腦風,鼻淵,失音,耳聾。
      【西醫】:感冒,流感,重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慢性感冒,感冒咳嗽,夏季熱,支氣管肺炎,重癥小兒肺炎,重癥腺病毒肺炎,過敏性鼻炎,急性耳咽管炎,卡他性中耳炎。

        基本證象
       【陽氣不宣】癥象:①形凜惡寒,②肢冷。
                   舌象:①舌淡紅,②苔白滑,③舌苔白薄。
                   脈象:①脈弦、緩弱,②脈浮而微弱,③脈緊,左浮緊有力。
       【腠理不宣】癥象:①惡風怕風、惡風寒,②肌膚緊縮,皮毛粟起,③微熱或不熱,④發熱無汗,⑤惡寒發熱,微汗出。
                   舌象:舌正常,苔薄白而潤。
                   脈象:左脈浮弦而緩。
       【清空不宣】癥象:①頭昏,②頭痛。
       【清竅不宣】癥象:①鼻塞聲重,②頻打噴嚏,時流清涕。
       【經氣不宣】癥象:①頭項強痛,項背強  ,②身體酸困,③腰背疼痛,④筋脈不和,⑤手足拘急。
       【氣機不宣】癥象:①胸悶,胸緊,②咳痰不爽,痰多泡沫,③咳嗽痰少。
       【氣機不降】癥象:①咳逆,②氣喘痰多,端坐倚息。

        證候系統: 詳見圖6。
    表證————本證———風重——輕證——H001衛氣失宣候
    │           └———寒重——輕證——H005衛陽失宣候
    │                    └———重證——H019營氣失宣候H007衛陽郁閉候
    ├———兼夾證————H004衛氣虛郁候H010衛陽虛郁候H016營衛虛郁候H199陰血虛郁候
    ├————轉  證————H006衛陽怫郁候
    └————變  證————H017營衛失調候
    表里證———本證——風重————輕癥——H033清氣失宣候
    │           │     └—————重證——H034清氣郁遏候
    │           └——寒重————輕證——H056清陽失宣候
    │                  └—————重證——H057清陽郁遏候
    ├————兼夾證——H049清氣虛郁候H115氣液郁蒸候H076清陽失調候
    ├————轉  證——H059清陽怫郁候H129氣血怫郁候H064清陽郁逆候
    └————變  證——H069清陽不化候
      里證————本證————風重—— 輕證——H226肺氣失宣候
    │           │             └—— 重證——H227肺失宣降候
    │           └—————寒重—— 輕證——H231肺陽失宣候
    └—————變證———————————— H228肺氣郁閉候

    圖6肺衛風寒證證候結構圖



     

    (一)衛氣失宣候(L01-Z01-H001)


     

    ——肺衛風寒表證本證(一)



        肺衛風寒證?衛氣失宣候,為風寒證風邪偏重,最輕淺之證候,常見于風寒疾病初起發病之時,見癥以輕微之表證如惡風、頭疼、鼻塞、身肢酸困等癥象。俞根初所 謂:但襲皮毛不入經絡。由于邪輕病淺,常可不藥自愈;如見于伏氣溫暑發病初期者,待內熱轉盛,外寒亦可自然消散。如果用藥,切不可投以重劑或峻藥,徒傷正 氣,致生變端。當遵《內經》:“善治者治皮毛,因其輕而揚之。”以輕宣之劑取勝,是為得法。
        通稱:四時感冒,小傷寒,鼻傷風,小傷風。
        內含病例:[中醫]:冒風,冒寒。
                   [西醫]:感冒。
        病因病機:肺衛風寒郁遏:四時偶感風寒之氣,或因貪涼冒風,風寒襲入肌腠,致衛氣失于宣達,因而外則表分不宣,上則空竅不宣,為風寒外感病初起輕淺證候。俞根初所謂:但襲皮毛不入經絡。
        證象組合:表郁+空竅+經氣
        主證: 【腠理不宣】癥象:①惡風怕風,②肌膚緊縮,皮毛粟起,③微熱或不熱。
                          舌象:舌正常,苔薄白而潤。
                          脈象:左脈浮弦而緩。
        副證: 【清空不宣】癥象:①頭昏,②頭痛。
        賓證: 【清竅不宣】癥象:①鼻塞聲重,②頻打噴嚏,時流清涕。
              【經氣不宣】癥象:①身體酸困。
        治則:衛 氣失宣候,系風寒初襲皮毛肌表,常視為邪輕病淺,俞根初主張按《內經》云:“善治者治皮毛,又因其輕而揚之。”宜辛散輕揚法疏達皮毛,不必用重劑發散,以 發汗過多,損傷陽氣,或耗傷津液,只用輕劑宣散,取微微汗出即可。”民間食療:蔥姜煮面、胡椒面、紫蘇面等等熱服,加上溫覆取微汗可解。如紅糖熱湯、熱粥 或熱浴等民間取汗法,亦可獲效。
        方癥:蔥豉湯證:①《肘后方》方。治外感風寒輕證,微惡風寒,或微熱頭痛,鼻塞流涕,噴嚏,苔薄白,脈浮。詳見本候論著摘要(以下簡稱:論著)。
        蔥白四寸,豆豉一升。水煎服。
                       ②《類證活人書》方。治傷寒初起,頭項腰背痛,惡寒,無汗,脈緊。
        蔥白十五莖,豆豉一合,麻黃四分,葛根八分。水煎服。

        摘錄:
        1.論著:俞根初:小傷寒,一名冒寒,通稱四時感冒。
        ①四時偶感寒氣,或因貪涼冒風,肌膚緊縮,皮毛粟起,頭痛怕風,鼻塞聲重,頻打噴嚏,清涕時流,身不發熱,故無傳變,舌如平人,苔或白薄而潤,脈右浮左 弦,按之緩,《內經》云:“善治者治皮毛,又曰因其輕而揚之,宜辛散輕揚法,疏達皮毛,蔥豉湯(組方見本候方癥項內,以下簡稱方癥)主之。”
       ②寒邪冒于軀殼之外,而未傳經入里也,病機輕淺,倘調護得當,常可不治而愈(《通俗傷寒論》)。
        2.病案
        ⑴雷逸仙治劉右,經謂邪風之至,疾如風雨,今忽受灑淅惡風,頭疼咳嗽,是風邪初客于肺表也。當用輕疏之劑以透皮毛,遮不致誤:淡豆豉9g,荊芥穗、薄荷葉、苦桔梗、衢橘紅、蟬衣各3g,紫蘇葉2.4g,冬前胡4.5g,加蔥葉7莖為引(《逸仙醫案》)。

        ⑵雷逸仙治陳左,沐雨櫛風,途中勞頓,偶然微冒,即噴嚏頭疼,鼻流清涕,脈浮略數,當用微辛疏透,以茶調散增減治之:川芎、薄荷葉、荊芥穗、蘇梗、橘紅、白芷、省頭草各3g,甘草2.4g,加細茶葉1撮為引(《逸仙醫案》)。

     

    【本書目錄】



    前言

    第一章 病證概論

     第一節 證的含義

     第二節 證的內容

     第三節 證的表現形式

    第四節 證的結構

     第五節 證的命名

     第六節 證的分類

     第七節 證的內涵和外延

     第八節 證的傳變

     一、病位層次上的傳變

     二、病因之間的傳變

     三、邪正之間的演變

     第九節 證的診斷

     一、辨證求因

     

    二、審因定位: (一)風證 (二)寒證 (三)暑證 (四)濕證 (五)燥證(六)火證(七)氣郁證 (八)痰證 (九)飲證 (十)食滯證(蟲滯 (十一)瘀血證 (十二)虛證

    第十節 證的論治

    第二章 風證門(19證152候)

     第一節 風寒證類(L01)(7證59候)

     一、肺衛風寒證(L01-Z01)(25候)(一)衛氣失宣候 (二)衛陽失宣候 (三)營氣失宣候 (四)下陽郁閉候 ……

    第三章 寒證門(15證112候)

    第四章 暑證門(7證67候)

    第五章 濕證門(25證250候)

    第六章 燥證門(17證119候)

    第七章 火證(熱證)門(60證313候)

    第八章 氣證門(24證98候)

    第九章 瘀證門(22證126候)

    第十章 痰證門(27證159候)

    第十一章 飲證門(21證103候)

    第十二章 食證門(10證64候)

    第十三章 虛證門(44證307候)

    附錄一:75證象一覽表

    附錄二:322病候一覽表

    參考書目




        我們的著作或說我們的思路會對中醫學產生什么作用嗎,會被同仁們承認嗎?

        我想是肯定的!但需時日。

        因為中醫學是實踐科學,而不是實驗科學,生命科學的實踐存在許多變化或說影響因素,它的內容的映證需要漫長的時間。
    據考證《黃帝內經》的成書經歷了漫長的歲月,成書于戰國,又說成書于漢代。

        醫圣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雖成書于漢末,當時并沒有流傳開,經過南北朝的流失,到唐朝才被王燾重新整理成書,到宋朝才被中醫界承認為經典。

        中醫學理論不比《本草綱目》單純論述藥物,容易獲得公認。葉天士為代表的溫病學派支撐著中醫時病學的半邊河山,傷寒派與溫病派爭斗了近三百年,溫病學才與傷寒學同時進入了中醫的大學課堂。

        或許我們的思想被中醫學術界接納不需要有三百年,因為有西醫學作為參照物存在,現代醫學的相關科學比較發達,現代的信息交流迅猛發展,人們的思想不再保守,還有一個海外中醫學術世界存在,我想情況就會不同了。

        或許至少要30年,也許到那時我父親已經快100歲了,我可能還存在。

        我希望看到這一天!
    ==========================================================================================
    謝謝研習捧場!我弄一篇你指點一下!

    (二)衛陽失宣候L01-Z01-H005

    ——肺衛風寒表證本證(

    肺 衛風寒證·衛陽失宣候,為風寒郁遏肺衛,寒邪偏重之輕證,但較衛氣失宣候略為深重,系外感風寒初起常見之候。即《傷寒論》所稱太陽風傷衛、太陽中風癥,又 因以桂枝湯為主方,因而通稱桂枝湯癥,本屬表寒實之證。由于素來醫家以其汗出、脈緩弱等,而稱為表虛證。其原由是以太陽傷寒,寒傷營之無汗、脈浮緊之麻黃 湯癥為表實證,相對而言,其實兩者均為表寒邪實之證候,并非臨床通稱之營衛虛弱表虛之證。虛則當補,表虛證自當補虛固表,而本證當如仲景所示:可發汗,當 汗出而散,是表有邪實可知。

        通稱:外感風寒,風傷衛,太陽中風,表虛癥,桂枝湯癥。

        內含病例:[中醫]傷寒。

        [西醫]感冒。

        病因病機:肺衛風寒郁遏。俞根初曰:脫衣易服,驟感冷風,風寒之邪外感,郁于肌表,衛分陽氣不得宣發于腠理、空竅,通達經脈,而成表寒實證。

        證象組合:表郁+陽郁

      主癥: 陽氣不宣】癥象:①形凜惡寒,②肢冷,③胸悶,欲嘔。

      舌象:舌淡紅,苔白滑,舌苔白薄。

      脈象:脈弦緩弱,脈浮而微弱,③脈浮數弛緩無力(),④脈微略數。

      【腠理不宣】癥象:惡風寒,發熱無汗,③惡寒發熱,微汗出。

        脈象:脈浮。

      副癥: 【清空不宣】癥象:頭痛。

      賓癥: 【清竅不宣】癥象:鼻塞流涕,鼻鳴。

      【經氣不宣】癥象:①項背強 ,②身痛骨節疼痛。

        治則:風寒初襲于表,衛陽郁遏,治法當宣通衛陽,疏散風寒,使表分郁遏得以宣解,則外而腠理經氣,上而清竅清空,宣行自如矣。

        方癥:

    1.桂枝湯證:張仲景方。功能解肌發表,調和營衛。治外感風寒表虛證,癥見發熱頭痛,汗出惡風,鼻鳴干嘔,口不渴,舌苔薄白,脈浮緩。

    桂枝、芍藥、生姜各三兩,炙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水煎,分三次服,服后避風,少頃,飲熱稀粥以助藥力,使其微微汗出。

    2.桂枝加葛根湯證:張仲景方。治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項背強者。詳見論著⑴。

    葛根四兩,麻黃、生姜各三兩,桂枝、芍藥、炙甘草各二兩,大棗十二枚。水煎,分三次服,取微似汗。

        摘錄:

      1.論著

    ⑴張仲景:太陽病,反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組方見方癥)主之(《傷寒論》14)

    桂枝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之也。常須識此,勿令誤也(《傷寒論》16)

    ⑵俞根初:脫衣易服,驟感冷風,頭痛發熱,汗出惡風,兩手微冷,鼻鳴干嘔,脈浮緩而弱,舌白滑,先用桂枝湯加杏仁:桂枝2.4g,杏仁9g,炙甘草、生姜、白芍各2.1g,大棗2枚,服后,呷熱粥1杯,繼用蔥豉湯加白蔻仁通鼻竅,以止其鳴,宣肺氣以平其嘔。鮮蔥白1枚,淡豆豉6g,生姜1.5g,白蔻仁末1.2g(《通俗傷寒論》)

      2.病案

    ⑴程祖培:茲選錄桂枝湯加味治療中風證一例。患者李姓,男,48歲,昨日起病,惡寒發熱,頭痛,微汗出,胸悶,欲嘔,舌苔白薄,脈微略數,重按無力。處方:桂枝、白芍、清半夏各9g,生姜、炙甘草各6g,紅棗4枚。1劑復診,熱退,自覺頭暈,不思食。處方:前方減清半夏,加麥芽9g1劑而愈(《廣東醫學》1964.5):21)

    ⑵許叔微:桂枝加葛根湯醫案:庚戍,建康徐南強,得傷寒,背強,汗出,惡風,予曰:桂枝加葛根湯證。病家曰:他醫用此方,盡2劑而病如舊,汗出愈加。予曰,得非仲景三方(桂枝加葛根湯,按宋本《傷寒論》次序為太陽上篇第三方——編者注)?曰:然。予曰,誤矣!是方有麻黃,服則愈見汗多,林億謂止于桂枝加葛根湯也。予令生而服之,微汗而解(許 叔微《傷寒九十論》)。按:宋本《傷寒論》桂枝加葛根湯中,有麻黃三兩,方后注云:“臣億等謹按仲景本論,太陽中風自汗用桂枝,傷寒無汗用麻黃,今證云汗 出惡風,而方中有麻黃,恐非本意也。第三卷有葛根湯證云,無汗惡風,正與此方同,是合用麻黃也。此云桂枝加葛根湯,恐是桂枝中但加葛根耳。”

    ⑶萬友生:至 于太陽病表虛證的緩脈,我認為只能從脈形弛緩無力去理解,并應與太陽病表實證的脈形緊張有力的緊脈相對照。必須指出,太陽病表證發熱的脈息,應該是比較 快,而不應該是比較慢的。所以太陽病篇明文提到“脈浮而數者,可發汗,宜麻黃湯”,“傷寒發汗已解,半日許復煩,脈浮數者,可更發汗,宜桂枝湯。”因此, 太陽病篇“名為中風”的“發熱汗出惡風”的“脈緩”,“從其脈緩”與“發熱”同時并見來看,顯然不能從脈息緩慢去理解。個人臨床體會,太陽病表寒虛證,發 熱惡風寒的脈象大都是浮數弛緩無力()的。如我弟婦程風蘭,產后感冒風寒,頭痛發熱惡風寒無汗,嘔吐噯腐不思食,投以桂枝湯2劑而愈。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久久国产三级国不卡顿| 久久亚洲男人第一AV网站| 野花社区视频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中文字幕有码| 精品999日本久久久影院| 午夜无码片在线观看影院A| 免费无码AV一区二区波多野结衣 | 久久毛片少妇高潮| 久久国产精品波多野结衣AV| 成人免费A级毛片无码片2022|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五月|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无码午夜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之国产精品网址| 97人妻中文字幕总站| 亚洲精品国自产拍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一在线观看| 国产av国片精品一区二区| 西西大胆午夜人体视频| 福利一区二区视频在线| 日韩欧美亚洲综合久久| 欧美人妻在线一区二区| 韩国V欧美V亚洲V日本V| 男女激情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在线观看| 国产小受被做到哭咬床单GV| 亚洲人成无码网站18禁| 四虎永久地址WWW成人久久| 欧美和黑人xxxx猛交视频| 午夜A理论片在线播放| 日韩高清亚洲日韩精品一区二区| 波多野结衣AV一区二区全免费观看 | 天天在线看无码AV片| 久久久久成人片免费观看蜜芽| 久爱www人成免费网站| 国产波霸爆乳一区二区| 亚洲高清国产拍精品5G| 亚洲欧洲日韩国内精品| 国产精品无码专区| 国产高跟黑色丝袜在线| 在国产线视频A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