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門前的華表上的犼,名曰“望君歸” 攝影:老槍 天安門前有一對漢白玉雕刻的華表,龍盤于柱,橫云飄繞于端;華表的頂端,雕刻著一尊蹲獸,面向?qū)m外,昂首遠望。天安門門里也有一對華表,所不同的是,其頂端的蹲獸,是面向?qū)m里注視。一里一外,在古代,這就是表示對君主的一種約束。華表,最早是古代君主納諫的一種形式;它和“銘”有著淵源。 華表頂端的蹲獸,其名曰“犼(hou3)”。傳說它生性“好望”,古人把它安放在華表上,以示對君主的提醒。天安門里的華表上的犼,名曰“望君出”,意思是希望君主不要在深宮里整日貪戀酒色,要經(jīng)常外出體察民情。天安門前的華表上的犼,名曰“望君歸”,意思是希望君主在外面不要貪戀山水美景而流連忘返;視察之后要早日回宮料理政務。但是,這種涵義還是后起的意思。 說到這種“約束”,為什么要放在華表上顯現(xiàn)出來?這就要談到華表的起源,就要涉及“銘”,就要追溯到更久遠的年代。 華表,最初不過是一種簡樸的樹立在地上的立木,其上端橫著一塊短木,名叫“桓(huan)木”,或稱為“和木” 、“表木”,或稱之為“和表”;用以納諫、裝飾、紀念,或起標志作用。它最早起源于堯舜時代,風行于春秋。 所謂“桓木”,《漢書》《尹賞傳》中云:“瘞(yi4)寺門桓東。”這個“桓”,指的就是這種立木。所以又叫“和木”或“和表”者,據(jù)《漢書.注》曰:“陳、宋之俗言,桓聲如和,今猶謂之‘和表’”,由此,我們知道古時‘桓’與‘和’的地方話音相類。而且,我們知道在漢代之后,這種立木還仍延續(xù)著古音的名稱。 唐代為《漢書》作注解的顏師古說,“和表”,“即華表也”。 清代錢大昕(xin1)著《廿二史考異》(八),認為:桓、和、華,聲皆相近。 不過,所以稱之為”華表”,是在歷史的演化中,又另外添加了其它的意思。 在遠古時期,這種立木的作用是: 一,為道路的標志,樹立在通衢大道。 古代“標”、“表”同義,“表”和“標記”之“標”一樣,是作為標記的木柱子。 《史記.夏紀》曰:“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即大禹治水之時,立木作為一個標記,來確定哪是高山,哪是大川。《索隱》曰:“表木,謂刊木立為表記。” 立木上的 橫狀飾物,最早就是一塊橫木,起到指示道路的作用;后來它在華表上還保留了下來,只是變化為優(yōu)美的云狀了。 二,是測量日影的標志,立于屋前道邊。 “表”本身的含義之一,就是直立于地面,用以測量日影的標桿。 《史記.司馬穰(rang2)苴(ju1)傳》曰:“穰苴先馳至軍,立表下漏待賈。”.《索隱》曰:“立表,謂立木為表以視日影,下漏,謂下漏水以知刻數(shù)。”表和漏,是古人觀察計算時間的工具,漏更精確一些。 古代計算時間,就看這立木所顯示的日影的位置和長短。以后,這種觀察時間的方法,就發(fā)展成了在故宮里可以看到的日晷。作成一個圓盤狀的模樣,其上有刻度。在圓心立一根細針,以顯示日影在圓盤上的刻度。那根細針的始祖,就是這種質(zhì)樸的表木。 三,是圖騰。 在立木上雕刻或裝飾著本民族崇拜的偶像,豎立在顯著的地方,按時朝拜。這種圖騰立木的風俗,至今仍在一些少數(shù)民族中保存著 。 四,是古代君主納諫的用具。 把這種表木豎立在道路或?qū)m殿前,其上的橫木演化成一塊木板,讓百姓在立木或木板上書寫自己對國家或君主的意見。君主從中可了解民情,改正自己的失誤。所以,這種“表木”,又叫“謗木”。“謗”者,是指責過失的意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