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門上的華表是民族標志的象征,蘊含深厚的中華傳統文化內涵,皇家建筑的標志,具有歷史意義,起觀賞作用,有紀念意義。 1、要想了解天安門上的華表是干什么用的?就要先了解什么是華表?下面是天安門的華表介紹: 天安門前后的兩對漢白玉雕刻的大柱子就是華表。華表與“承天門”(即今天安門)同建于明永樂年間,迄今已有500多年歷史。 華表的柱身上雕刻著盤龍和流云紋,柱頭上立著瑞獸,它們和天安門前的石獅以及兩側的金水橋一起烘托著這座皇城莊重威嚴的氣勢。 天安門前的華表高為9.57米,直徑為98厘米,重約兩萬公斤。華表分為三個部分,即柱頭、柱身和基座。 華表柱頭上的承露盤,呈圓形,喻對應天圓地方,承路盤上面蹲著的神獸叫望天犼(hǒu),有守望的意思。天安門前面的華表上的“犼”獸頭向宮外望,其意是期望帝王不要沉戀山水和不理朝政,喻“望君歸”的意思。 天安門后面也有一對華表,頂上的“犼”獸頭向著宮內望,其意是希望帝王不要貪戀宮廷紙醉金迷、美女成群的生活,告戒皇帝應常出宮體察民情,喻“望君出”的意思。 華表的底座通常呈方形,是蓮花座或須彌座,上面雕刻有龍的圖案,柱身雕刻一只蟠龍盤于柱上,并裝飾有流云紋;上端橫插一云板,稱為誹謗木(古代君王用于方便民眾納諫的)。 2、要了解天安門華表的作用,就要從古代開始了解華表的演變史,從古代華表的演變史可以看出華表的作用,下面是華表的演變史: 相傳華表是部落時代的一種圖騰標志,古稱桓表,以一種望柱的形式出現,富有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內涵,散發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氣質、神韻。 ①進諫指路作用 華表,在1983年出版的《辭海》中解釋為華表亦稱“恒表”,古代用于表示王者納諫或指路木柱。(加粗) 晉崔豹《古今注問答解義》:“程雅問曰:‘堯設誹謗之木,何也?’答曰:今之華表木也。以橫木交柱頭,狀若花也。形似桔槔(jiégāo),大路交衢(qú)悉施焉。或謂之表木,以表王者納諫也。亦以表識衢路也。秦乃除之,漢始復修焉。今西京謂之交午木。” 在《辭海》、《古今注問答解義》中可以看出古代的華表也稱為恒表,誹謗木,交午木。 古代的誹謗木,是君王為了方便民眾舉諫,博納眾諫,聽取民眾意見,以便改進朝政設立的(類似現在的意見箱的作用)。為了打消大家的顧慮,暢所欲言,特意樹起了那么一根木柱,以示百姓所言無罪。 “誹謗”在古代是進諫的意思,是褒義詞,不是現在的誹謗貶義詞的意思。 從《古今注問答解義》中的“大路交衢悉施焉,亦以表識衢路也”這兩句話可以看出,古代的華表木也起指路作用。衢是指四通八達的道路,華表木豎在路邊方便路人舉諫,也可以起指路作用。 ②起觀天測日影的工具作用 華表原是古代觀天測地的一種儀器,春秋戰國時期有一種觀察天文的儀器為表,人們立木為竿,以日影長度測定方位、節氣,并以此來測恒星,可觀測恒星年的周期。 ③建筑物標志 古代在建筑施工前,立華表木定位取正。一些大型建筑因施工期較長,立表必須長期留存。為了堅固起見,常改立木為石柱。一旦工程完成,石柱也就成了這些建筑物的附屬部分,作為一種型制而保留下來,成為宮殿、壇廟寢陵等重要建筑物的標志。 從古代華表的演變歷史可以看出,古代的華表木從木柱演變成石柱,在堯舜時期是起納諫指路作用,也有觀測日影作用的工具。漢代以后就只是起指路作用了,再往后發展就成為宮殿,廟宇,墓地的建筑標志。 3、總結現今華表的作用 ①藝術觀賞性 隨著時代的發展,現今社會到處都有意見箱,大事小事都推崇民眾民主投票;出門看地圖,有導航指路,華表已經失去了納諫指路的作用。各種天文儀器的出現,人們也不再需要用華表來測量日影,沒有什么實用價值了。現在的華表成為了建筑物的標志,皇家建筑藝術性強,起觀賞作用。 ②紀念意義 歷史進入新千年之際,中國確定華表為代表紀念品禮物,特此精制2000尊漢白玉華表,以示永久的紀念和慶賀。委員會將0001號漢白玉“世紀華表”贈送華表的故鄉臨汾市,2000號由中國歷史博物館永久珍藏。 現今天安門的華表更像是地標建筑,皇家建筑的標志,象征中國文化的傳承,具有歷史意義和紀念意義,供游客觀賞瞻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