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最可怕的是靈魂空虛和精神畏縮。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由于生存的壓力和物質利益的誘惑,人們都把眼光和精力投向外部世界,不再關注自己的內心世界,其結果是靈魂日益畏縮和空虛。作為人類靈魂工程師的教師,教育天然需要教師具有一種博大而高遠的精神,一種充實而圣潔的靈魂,一種虔誠而溫馨的情懷,一種追求完美人生的信念。那么,怎樣才能使教師具有充實的靈魂和不斷成長的精神呢?其方法只有一個,那就是讀書。 說來慚愧,一直以來,借“忙這忙那”之口不讀書,就這樣,我度過了六年的教育生活。其實,這六年本該是我最有意義的六年,也應該是我最能迅速成長的六年,然而現在回望那六年,其間什么也沒有留下,哪怕只言片語……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讀到了《教師專業成長的途徑》這本書,書中匯集了30位優秀教師的成長故事。無獨有偶,30位教師傾情講述自己的成長歷程的時候,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他們的專業成長源于讀書。讀罷,掩卷之后,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息。既然他們可以通過讀書成長為優秀教師,我為什么就不能這樣做呢? 自此以后,我開始在網上瘋狂地買書、在新華書店里瘋狂地淘書,有李鎮西的《教有所思》、《心靈寫詩》、陳曉華的《守望高三的日子》、《懷揣著希望上路》、吳非的《不跪著教書》、徐斌的《走近徐斌》、朱永新的《我的教育理想》、《走在教育的路上》,還有《蘇霍姆林斯基選集(五卷本)》等等。后來我還收到了熱心網友“村夫”贈送的《愛心曲》,這些書成了我的枕邊書,我經常閱讀到深夜而不知疲倦。書中樸實、生動的語言和精辟、簡約的理論深深地吸引著我的眼球,讓我欲罷不能,難以釋手。當我沉淀于書中,便有朋自書中來,他們引導我穿過喧囂浮躁的塵世,為我接通那通向智慧與哲理光芒的精神電波。 如果說讀書是第一位的,那么思考就是第二位的。只讀書不思考,往往是身入寶山空手而返。在教學實踐中,我個人這樣認為:讀書是借鑒別人的智慧,思考才是產生自己的智慧。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得出一個結論:我們盡量要在平日的授課中進行分層教學,作業的布置也應該分層布置,使每一個學生的力量和可能性發揮出來,使他享受到腦力勞動中的成功的樂趣。蘇霍姆林斯基還告訴我們“學習之母不應變成后娘”,我結合自己的復習策略提出“思維同步法”,使數學學習優異的學生、數學學習困難的學生、數學學習處在中間位置的學生在一節課的時間內都能集中精力進行腦力勞動,掌握自己應該掌握的知識……捧著蘇霍姆林斯基的書,我從他的思想中漸漸地讀出了我自己,擁有了自己的感悟與智慧。特級教師于永正老師在《點擊的不僅僅是孩子的心靈》一文中也說到,“理性狀態是對教育最好的救助,保持理性狀態的前提是群體具有反思能力。”反思宏觀教育,反思教育細節,反思過去,反思現在,尤其要反思自己。 讀書思考之后,我們應習慣于寫作。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真正的教育是自我的教育?!边@里不妨套用一下蘇霍姆林斯基的這句話——教師真正的成長是自我的成長。學校搭建的一切平臺都是外因,關鍵是教師自己的主動自學發展,這是內因。作為一名年輕的老教師,我十分理解教師的艱辛與不易,尤其是班主任。我們很多人在向生命透支,工作的時候每個人的神經都緊繃著,回家后便全線癱瘓。我們的確很苦,的確很累,但是,我想:如果日復一日,月復一月,疏于讀書、懶于思考、拒絕寫作,不僅會喪失教師的優勢,而且我們將遺憾地看到我們勤勤懇懇、任勞任怨、忙忙碌碌年復一年之后,除了一些久積塵封的備課本之外,忙碌辛苦的生活還會周而復始地繼續下去,不會有任何改變和創新。寫作是苦的,但也是甜的。寫作的過程是不斷總結人生經驗的過程,是不斷豐富自我的過程,更是不斷體現教師的人生自我成長的過程。無論是學習還是生活,都是一個積累的過程,生命本身就是一個經歷多彩而積淀為厚重的過程。這一年來,我每天堅持寫教育隨筆,總字數已逾50多萬字?!拔覀儫o法在人間做大事,我們只能用愛來做小事”,讓寫作成為一種習慣,一如肖川教授般“用真誠的文字,將平淡如水的歲月定格為永恒”,讓生命在習慣的累積中愈發凝重與雅致。 讀書可以遠離平庸,讀書可以增加睿智;讀書可以滋養教師底氣與靈氣,讀書可以增加底蘊。只有讀書,才是實現教師專業化發展,并進而促進教師人生發展和生命成長的最好的途徑。最后借用陶繼新先生的一句話:讀書不是一時一世的事情,也不單單為了教學,是為終生幸福來做的事情。如果沒讀書,就沒有精神寄托,就沒有給自己的精神定位,靈魂定位。如果沒有靈魂定位,精神定位,身體馬上就跨了。所以我們每一位教師為自己一生計,為奠基一生的幸福,就誦讀古今中外的經典吧,它換給你一生的幸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