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遙方言四字成語的構成方式[1] 【內容提要】本文討論了平遙方言四字格成語的結構方式,將其分為復合式、附加式、重疊式和圪字式四種類型,并列舉大量的例子進行說明。 【關鍵詞】平遙方言;成語;結構方式
說明:1、本文的音系參照侯精一先生的《平遙方言簡志》。 2、文中的方言詞如無本字可寫,就用同音字代替,并在其下加小黑點“· ”標示。 3、文中如有重復出現的詞條,其后的解釋省略。
平遙方言成語的構成方式比較復雜,大致可分為復合式、重疊式、附加式、“圪”字式四大類,下面以筆者搜集到的方言成語試作分析: (一) 復合式 復合式由意義實在的語素或者詞結合而成,是平遙方言成語里最常見的結構方式。根據其內部結構關系和意義,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1并列式 并列式結構成語最多,情況也復雜,有四并式、三并式,但更多的還是兩并式。 ⑴ 四并式 四并式指四字成語的四個成分呈四項并列關系,數量較少。如: 喝嗚喊叫大聲叫喊 紅黑藍青受傷或得病后身上1出現青一塊紫一塊的瘢痕 ⑵ 三并式的 三并式指成語的四個字呈三項并列,數量最少。如: 三六九等給事物分等級 鬼六七八①形容人鬼鬼祟祟 ②形容人愛出洋相愛扮鬼臉 ⑶ 兩并式 兩并式指四字成語呈前后兩項并列,其組成部分,有的是名詞,有的是動詞,有的是形容詞。 ① 名詞性的 如: 棍秸圪攬指木棍、莊稼稈等器物 豁子牙子指物體的邊緣不齊整 香湯辣水指飯菜非常香 黑眉楚眼形容臉上又黑又臟 ② 動詞性的 如: 翻天圪撈形容到處找人或東西 刮風揚塵形容做事開始信心十足,后來不了了之 盤足侍手形容盤腿端坐的樣子 捏手捏腳指做事放不開手腳 抓把論堆粗略地計算 謅經捏戲專門編造一些話來騙人 ③ 形容詞性的 如: 稀溜直撒形容禾苗等非常稀疏 巧乞伶俐形容心靈手巧 齊圪楞層形容物體的斷裂面很整齊的樣子 皮流卜沓形容小孩頑皮、滿不在乎的樣子 皮條圪韌形容食品又硬又有韌性 蔫溜圪縮形容因得病或勞累而無精打采 兩并式的四字格成語,分為前后兩部分,每一部分的兩個組成成分往往不是一個詞,按它們的結構關系,又可分為以下幾類: ⑴ 主謂 + 主謂 如: 嘴尖毛長形容多嘴多舌,令人討厭 ⑵ 動賓 + 動賓 這種結構方式在平遙方言成語中數量最多。例如: 拉瓜扯蔓比喻說話東拉西扯,不著邊際 跌梁砍樁沒有根據地亂說亂道 流天灌地形容雨水或奶水等很多 砍磚曳瓦說話沒底、胡吹亂侃 偷時瞞分在繁忙中擠出時間做某事 扎棱破茬形容態度蠻橫 拿龍捉虎事情小卻拿著大架子做 串門蹋窗譏諷人搞不正當兩性關系 爬天撲地形容小孩上房上墻,調皮搗蛋 擦油抹粉本指女子愛打扮,比喻美化自己 這類成語,A、C位置的詞往往是同義詞,如拉、扯,拿、捉等,而B、D位置的詞往往是意義相關的詞,如龍、虎,風、塵,心、肺等。 這種結構可以派生出許多格式的短語,我們把它叫做“準成語”。這種“準成語”與成語最大的不同在于,成語的所有成分都是相對固定的,不能隨意調換,而“準成語”的成分卻只有部分相對固定,其他成分可以根據語境調換,比如“少A沒B”、“沒A倒B”兩種格式中,“少”和“沒”、“沒”和“倒”是不能改變的,A、B位置的詞卻可以是適合語境的任意語素或詞,其成分處于半固定狀態,由此可以派生出許多這種結構的成語。 “少A沒B”式的表示對某種內容的否定,如: 少吃沒喝缺吃少喝,形容家里很窮 少衣沒裳形容衣服少 少調沒和本指缺少調料,飯菜不香,比喻人缺少修養 少說沒道為應付尷尬的局面而找話說 少抓沒挖形容處境尷尬,很難為情的樣子 “沒A倒B”式也表示對某種內容的否定,如: 沒意倒思不好意思或感覺沒有臉面 沒精倒神沒有精神 沒廉倒恥不知羞恥 沒出倒息沒出息 在這兩種結構的成語中,A、B原來多數是詞,如“吃喝”、“衣裳”、“調和”、“意思”、“抓挖”、“精神”、“廉恥”等。 ⑶ 偏正 + 偏正 偏正的部分又可分為兩種,“定語+名詞性詞語”和“狀語+謂詞性詞語”。 “定語 + 名詞性詞語”的 如: 楞頭興腦形容頭大讓別人感覺呆笨 鬼眉狼眼①形容長相兇惡 ②指小孩扮鬼臉,出洋相 慈眉善眼形容面目和善 歪瓜裂棗形容相貌丑陋 遲手慢腳形容做事動作慢 爛衣破裳指衣服破爛 亂人雜手形容人多手雜 清湯寡水形容面食湯多面少沒有味道 “狀語 + 名詞性詞語”的 如: 簡進截出省去不必要的程序,直截了當 緊把牢捉①為生計奔波勞碌 ②形容過日子非常節儉 軟溜活扯①形容物體軟而提不起來 ②形容身體因病發軟站不住 其中的狀語多由形容詞充當,如“狠”、“軟”等。 1.2 主謂式 如: 二心不定形容拿不定主意 老眼昏花年老眼花,視物不清 亂毛撲茬形容頭發蓬亂十分骯臟 瘦馬鬼掐形容很瘦的樣子 花子浪氣舉止不端,說話輕浮 虎胸遢邋形容人健壯魁梧 六眼瓜晶本指眼睛非常明亮,轉喻人很聰明 后山雪厚比喻資產雄厚 大天老明天已大亮 燈火不接形容兄弟之間不和睦 1.3 動賓式 如: 實塌咽喉比喻做事著急、行為冒失 說斷鋼水形容能說會道 不成魁氣沒有出息 1.4 偏正式 如: 丁丁而確形容計算很準確 驢馬骨頭比喻人骨頭硬,即使挨打也不輕易認錯 二閑旁人指與自己毫無關系的人 描金糞桶比喻人外表好看而實際沒有能力 活潑魚日形容條狀物體光滑有韌性 老樹圪叉形容年老行動不便的樣子 這種結構中的“偏”起限定和修飾作用,如上例“二閑旁人”中的“二閑”起限定作用;“描金糞桶”中的“描金”修飾“糞桶”。“正”可以是名詞,也可以是形容詞和動詞。 1.5 動補式 如: 黑得摸揣形容天很黑 難過卜勞形容閑得無聊 以上各種類型的成語,結構規律比較清晰,但也有一些成語的構成情況比較復雜,不好歸類,如: 連溜沒蛋形容態度冷漠 龍□[ttáyu?13]兀急形容動作粗野
(二) 重疊式 重疊式也是平遙方言成語常見的一種構成方式,有“完全重疊”和“部分重疊”兩種類型。 2.1 完全重疊指“AABB”式,按詞性分為三類: ⑴ 名詞性的 如: 厘厘毫毫指數子的零頭 樣樣數數指事物的種類、花樣 零零星星指瑣碎的事物 點點細細指主意、辦法 利利道道在光滑的器物面上刻下的劃痕 這種名詞性的成語,在句中往往起形容詞的作用,如: 利利道道:這疙瘩鏡日上1~地,我不想買。 零零星星:我這兩天實在忙咧,做的還~不知道有多少咧。 ⑵ 動詞性的 如: 摳摳掐掐小氣不大方,對小事過分計較 掃掃撒撒做事干凈利落 拍拍打打用手拍打人 拿拿捏捏做事放不開手腳 思思謀謀時時刻刻都想著某事 挨挨扮扮做事情有條有理 囔囔嚅嚅因不滿而不停地小聲謾罵 擰擰捏捏婦女走路時身體左右搖晃,妖里妖氣的樣子 這種格式中,AB原來大多數是詞,重疊后產生“細小、細碎、連續”等色彩。如“摳掐”原指(用手)摳的動作,重疊后“摳摳掐掐”有“過分計較小事”的意思。這種動詞性成語,在句子中一般起形容詞的作用,如: 安安擺擺做事情有條有理:人家[?iA13]庚午家媳婦子做塊[xuQ53]甚~地,是塊好媳婦子。 ⑶ 形容詞性的 如: 瘋瘋癥癥形容瘋瘋癲癲的樣子 老老呆呆形容年老行動不便的樣子 恓恓惶惶形容十分可憐 得得手手很合適 丟丟稀稀形容莊稼、蔬菜扎苗不全 急急溜溜形容精明能干 泥泥伙伙形容態度和藹平易 神神鬼鬼故弄玄虛嚇唬人 四四整整形容人干凈、整潔 AABB式中的AB,有的是詞,重疊后表程度加深,如“得手”是合適的意思,“得得手手”則是很合適的意思,但多數“AABB”式中的AB不是詞,不能單用,如:“瘋瘋癥癥、丟丟稀稀、老老呆呆、直直腸腸、掐掐溜溜”中的“瘋癥、丟稀、老呆、直腸、掐溜”等不是詞。 2.2 部分重疊式有以下幾種格式: 2.21 ABAC式 按組成成分的性質,分為名詞性、動詞性、形容詞性三種,如: ⑴ 名詞性的 如: 一時一霎形容時間短 忽嘰忽霎形容時間極短 惡眉惡眼形容長相兇惡 ⑵ 動詞性的 如: 黑吃黑喝形容吃飯不管閑事 卜嘰卜賴①攜帶的東西多,不利索。②形容東西來回擺動 廝幫廝襯互相幫助 沒心沒肺比喻做事說話從不往心里記 直漆直倒形容雨勢很大 死可死卯①形容兩件東西剛好對上茬 ② 剛好、恰好 ⑶ 形容詞性的 如: 活二活三沒有主見 魯里魯氣長相呆笨 毛里毛害做事不認真 四方四锃①形容物體方方正正 ② 形容人濃眉方臉 足死足活形容人干活賣力氣 水里水氣形容人長相白嫩 2.22 ABCC式 這種格式都是形容詞性的,其中CC的作用相當于疊音后綴,其具體的意義很虛,但起一種摹狀繪色的作用,多形容事物的性質、色澤、容貌、狀態等,如: 襲人丹丹形容長相漂亮 嬌曲淋淋形容女孩嬌氣愛哭 薄人哇哇形容飯菜等很涼 紅得朗朗形容水果等紅得透亮 黑不楚楚形容事物很黑的樣子 圓得溜溜形容物體很圓 這種格式的成語,第一個詞有不少是形容詞,第二個音節用表音字“不”或“圪”。 用“不”字的 如: 紅不爾爾形容物體呈血色,讓人感覺不舒服 紅不溜溜形容赤身裸體 泥不調調形容道路泥濘 用“圪”字的 如: 肉圪囊囊形容小孩胖而可愛 白圪洞洞形容物體很白 2.23 AABC式 如: 水水汗淋滿頭大汗的樣子 丁丁而確指計算很準確 2.24 ACBC 式 如: 胡說別說毫無根據地亂說亂道 死貼活貼形容人關系好,行影不離
(三)附加式 附加式由詞根與詞綴結合而成,詞綴沒有實在意義,只起補充音節的作用,詞綴的位置比較靈活,可前附、后附、中嵌,據此可分前綴式、后綴式、中綴式三種。 3.1 前綴式 前綴式的數量較少,最常見的是加“卜”和“忽”,如: 卜嘰咬叉指物體摔在地上的聲音 忽里倒騰指家具碰撞的響聲 3.2 中綴式 常見的是加“不”、“里”、“嘰”、“打”、“倒”,形成的格式有“A里CD”式、“A嘰AC”式、“A里倒B”式、“A嘰圪D”式。這些中綴的位置一般處在ABCD中的B位,也有在C位的。中綴的嵌入,從語音角度看,起到了協調音節變化節奏的重要作用。它作為一個獨立的語音成分,使語音輕重相間、長短相間、高低相間,從而產生錯落有致、和美動聽的效果;從組合關系看,B不像前后綴,只單向附著,它雙向附著,把前后語素同時綴連為一個表意整體。如“卜嘰咬叉”中,“嘰”不能單獨附著于“卜”,也不單向附著于“咬叉”,它同時把“卜”和“咬叉”組合在一起;從表意角度看,中綴沒有具體獨立的意義,但整個成語表現出來的輕松、厭惡等感情卻是由它來承載的。例如: 帶“不”的成語,表示“不喜歡、厭惡”義的居多 光不牙叉形容事物只有主體,沒有附帶的東西 直不棱棍形容動作生硬 帶“里”的,語氣較舒緩 冒里失抗行為粗野,冒冒失失 趿里趿拉拖著鞋走路的樣子 麻里倒煩繁瑣;費事 日里倒臟形容十分骯臟 碎里圪倒形容事情瑣碎煩人 海里海散形容物體松散的樣子 邋里邋遢形容不整潔,不利落 著里末急形容著急的樣子 帶“嘰”的 鬼嘰圪擻形容一點一點地、慢騰騰地做事 嘰卜踏鞋大不合腳的樣子 圪嘰圪歪形容桌椅等卯榫松動左右搖擺的樣子 半嘰刻晌指半中午 粘嘰圪崴形容道路泥濘 登嘰嘍擻做事慢慢騰騰,耽誤時間 活嘰搖嗨指桌椅等因卯隼松動而發出響聲 打嘰鬧翻互相打架吵鬧 帶“打”的 猛打忽突一時沒有想起 瘋打溜□[mei13] 精神不正常,到處亂跑 3.3 后綴式 一般加兩個音節,常見的有“馬爬”、“卜斥”、“百帶”、“楞騰”、“倆[liA31]式”幾個后綴,形成AB(CD)格式,其中AB為雙音節合成詞,是詞的主干,代表著詞的基本的主要意義。CD是連綴成義的雙音節語素,是沒有具體、獨立意義的后綴,它們跟AB結合后,主要表現抽象的摹狀繪色意義。由于CD的描摹,詞的程度意義有所加強,所以AB(CD)前不能再受程度副詞的修飾。 “馬爬”一般是補充說明動作持續的時間長,叫人難受,如: 神經馬爬諷刺人做事不合常理 噎人馬爬形容食物噎得厲害非常難受的樣子 “卜斥”一般是指程度加深,如: 涼五卜斥諷刺人做事說話沒有分寸 涼哇卜斥指飯菜很涼 “百帶”也指狀態、程度加深。如: 出水百帶形容大汗淋漓的樣子 賭氣百帶因不滿或遭斥責而任性(行動)的樣子 “倆式”指某一類人,一般加在名詞后面。 婆婆倆式形容男子言語舉動像婦女一樣 女人倆式形容像女人一樣 后綴式當中也有三音節的,常見的有“不溜蛋”、“不楞興”、“不溜球”、“不棱騰”。形成的格式為A(BCD)式,BCD三個音節連綴成義表某種性質或狀態,B常為“不”,其實際意義也很虛,但整個詞表現出來的厭惡感情色彩意義,輕松隨意的風格意義,則是由它作為載體的。 “不溜蛋”一般表否定意,如: 別不溜蛋不聽別人批評,我行我素 “不楞興”一般放在指人的性質的形容詞后面,幫助表示某種性質,如: 二不楞興形容人長相呆笨、做事魯莽、冒失 “不溜球”附加在表示性質的形容詞后面,幫助表示某種性質,如: 黑不溜球形容黑得難看 酸不溜球形容味道很酸 “不棱騰”指狀態加深,表不喜歡之意。 肥卜棱騰形容肉食等肥膩 免不棱騰沒準備,忽然間 □不棱騰 ①形容物體發僵發硬。②形容態度冷漠,不易接近 (四)“圪”字式 “圪”是山西方言中很有特色的襯詞,平遙方言中也有這個詞,讀音[k?/23] ,其本身沒有詞匯意義,只起表音或舒緩語氣作用,能增加節奏感。帶“圪”字的成語,也應該歸入附加式,但由于它數量多,且有它特殊的構成方式,所以單獨作為一節分析。 用“圪”字構成的成語有以下幾種格式: 4.1 圪B圪D式 如: 圪抽圪扯①形容動作不大方,扭扭捏捏 ②遇事退縮 圪擠圪歪指在人群中擠來擠去 圪瘤圪蛋形容球狀物數量多,大小不勻 圪搖圪擺形容搖搖晃晃的樣子 這種結構的成語,其內部結構多是并列式,B和D常為同義詞,如上例中的“抽”和“扯”、“搖”和“擺”、“擠”和“歪[uQ35]擠”等。 4.2 AB圪D式 這種格式里,AB和圪D存在三種關系: 一是主謂關系,如: 老牙圪擦牙齒不牢吃東西難受的樣子 死毛圪搐[tsáu?/23] 形容身體萎縮的樣子 二是聯合關系,如: 棍秸圪攬指莊稼稈和木棍等器物 粘嘰圪崴形容道路泥濘 三是偏正關系,如: 麻糝圪卷從身上搓下來的臟泥卷 死延圪擦形容做事慢騰騰的樣子 翻天圪撈形容到處找人或東西 4.3 A圪CC式 其中A多數為形容詞,少數為動詞。A大部分能單說。CC是有一定表義作用或表情狀作用的疊音成分。如: 齊圪刷刷非常整齊的樣子 肉圪囊囊形容小孩胖乎乎的樣子 白圪洞洞 形容物體顏色很白 紅圪麗麗形容果實色澤鮮紅透亮 熱圪騰騰熱氣很盛的樣子 笑圪嘻嘻笑瞇瞇的樣子 A圪CC式也可以省去“圪”,作ACC式。上例中的詞可以說成“齊刷刷”、“肉囊囊”、“白洞洞”、“紅麗麗”“笑嘻嘻”。其中的疊音后綴CC,本身沒有實在意義,但它能加強詞根(A)表示的意義或感情色彩。A加上CC后,意義感情都得到強調。有的CC還有明顯的表意作用,如“洞洞”、“麗麗”表示有光澤,“騰騰”表示上升的樣子。ACC變A圪CC后,詞根A的意義和感情色彩進一步得到加強,且有舒緩語氣的作用,如“紅麗麗”表示果子紅得有光澤,加“圪”字后不僅表示“有光澤”,且還有“可愛”的感情色彩。 4.4 圪BCD式 這種“圪”字打頭的成語口語中最常見,如: 圪渣老如形容食物中摻有細條狀雜物 圪溜拐彎形容道路、棍子等不直狀 圪縮麻劣形容衣裳發皺 圪豆牛牛形容小孩胖而可愛 圪擻篩糠形容害怕發抖的樣子 圪吱老哇①亂叫喊 ②指家具等因卯榫松動發出聲音 【補注】 平遙方言中的“上”有兩個讀音。①作方位名詞,單音詞“上”讀[x?13],本文一律寫作“上1”,比如“桌子上”中的“上”;雙音詞中的“上”讀[su?13],本文寫作“上2”比如“上頭”中的“上”。②作動詞,讀[su?13],本文一律寫作“上2”,如“上書房”中的為“上”(上書房,即上學)。 【參考文獻】 ⑴ 侯精一.平遙方言簡志 [M].山西:山西省方言簡志叢刊,1982. ⑵ 溫端政.忻州方言四字組俗語的構成方式和修辭特色[J].《語文研究》,1986,(1):52—60. ⑶ 張光明.溫端政.忻州方言俗語大詞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2. ④ 黃伯榮.廖序東.現代漢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