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br> 老子說:“在沒有天地之前,自然而然形成的混沌之氣,自然而然的變化到極大是謂太極,太極就是太一;太一又自然而然地變化分離為二是謂天和地;天之陽氣與地之陰氣相合為三,天地陰陽之氣相合而化生了萬物。萬物憑借著地之陰氣與天之陽氣混合在一起,也就是天地陰陽之氣互相沖撞混合適中而化生了萬物?!?br> 最有創造性思維的就是中華民族傳統醫學的總源頭《黃帝內經》將五行配五臟,論述人體生理、病理關系及其與天地陰陽五行變化之關系,其內容是最全面系統的經典著作。將五行、五方、五味、五主、五生、五化、五臟、五色、五音、五聲、五變、五竅、五志、五態、五勝、五傷、五克相配,闡述了天地人所構成的自然生態關系,說明了天地人均是自然界陰陽五行的原型模型。 五行相生順序: 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五行相克順序: 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臟腑對應:水-腎、木-肝、火-心、金-肺、土-脾; 天干、五行等對應
天 干 甲乙 丙丁 戊己 庚辛 壬癸 五 行 木 火 土 金 水 五 方 東 南 中 西 北 五 季 春 夏 季夏 秋 冬 五 色 青 赤 黃 白 黑 五 音 角 徽 宮 商 羽 五 氣 風 暑 濕 燥 寒 五 化 生 長 化 收 藏 五 味 酸 苦 甘 辛 咸 五 志 怒 喜 思 悲 恐 五 體 筋 脈 肉 皮毛 骨 五 官 目 舌 口 鼻 耳 五 臟 肝 心 脾 肺 腎 五 腑 膽 小腸 胃 大腸 膀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