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高階》雙解六版出版大約一年后,2005年我突然接到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的邀請,6月份去重慶開會研究翻譯七版的事宜。出版社從六版八位譯者中選定三人進行七版的翻譯工作。一人負責附錄部分,一人負責新增主詞部分,由我負責正文中的修改部分。粗略算來,《牛津高階》英文版自五版起,每五年一個周期,更新一次版本。雙解版的周期一般為四年,部分修訂的版本需時更短些。
社會發展日新月異,新的詞語層出不窮,為滿足現實社會需要,《牛津高階》必須對歷史積攢的常用詞進行優化,并吸納新涌現出的現用語言(living language),加快更新換代。但間隔的時間這么短,人們會問六、七兩版之間有什么差異,或確切地說,七版在六版的基礎上做了哪些改進呢?
首先,談一談附錄部分。除了散布在正文中間方框內的同、反義詞部分激增至7000項外,為了查閱方便,七版將彩色專頁和參考信息全部附錄于書后,內容大幅增加,并分門別類成數十個專題,將語言表達和各種實用知識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圖文并茂,內容豐富,儼然是一部小百科全書。如“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一節,人們不僅能學到電腦設備、啟動、故障、用戶界面和互聯網的英語表達方法,并且也可以學會各個步驟的操作知識。又如,研習專頁中的“寫文章”一節,全面地介紹了寫文章的構思、布局和標點,并且給出了各種常用應用文的范例,如簡歷、信函、電子郵件、傳真和電子信息等一應俱全。很多人使用詞典只為查詞解惑,學習者如果也能認真閱讀附錄各頁,定會對提高英語大有裨益。
其次,七版新增詞達9600條,其中新詞2000條,如glocalization(全球本土化,全球地域一體化,全球地方化[使世界各地的產品或服務適合本地需求]),mouse potato(電腦迷),roadkill(路殺動物[在公路上被車撞死的動物]);新增百科詞語5000條,如bird flu(禽流感), life coach(人生教練;生涯顧問[受雇幫他人實現人生和工作目標]), offshoring([公司的]離岸承保業務,外包國外業務);新增文化詞語2600條,如the Forth Bridge(永無止境的工作[快完成時又得重新開始,源自蘇格蘭福斯河(river Forth)上的巨型福斯橋]),the Slough of Despond(絕望的深淵;極度沮喪 [源自約翰·班揚所著《天路歷程》中的主人公克里斯琴必須經過的地方“絕望之沼”]),sixty-four thousand dollar question(最想知道的問題,關鍵問題[源自美國有獎競答電視節目名稱,答對最后一道題的獎金為64000美元]), Davy Jones's locker(海底;海底葬身之處[源自戴維·瓊斯(Davy Jones),18世紀的船員用這一名字指海中惡魔])。顯然,在七版中,大量表現時代步伐的新詞躍然紙上,新增添許多涉及英美生活和傳統等方面的典故或詞語,幫助高階英語學習者向英語的高深之處又邁進了一步。
再者,正文修訂有17000多處,總的說來不過是拓寬原有詞語的詞義和用法,優化示例和推出新的動詞短語和習語。拓寬詞義和用法方面,如名詞pickup增加了形容詞的屬性,意為“臨時拼湊的,臨時組織的”:A group of kids started a pickup game of basketball on the street outside.(一群孩子在外面開始了即興街頭籃球賽。)優化示例方面,如形容詞plain 項下增加例句 It was a rip-off, plain and simple. (這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冒牌貨。)介紹了plain and simple (純粹的,十足的)這個習語般的固定搭配詞組。增加了許多動詞短語,如pitch up(到達[尤指遲到或不約而至]):You can’t just pitch up and expect to get in without a ticket. (您可不能說來就來,還想無票入場。)又如,get away([表示不相信或驚奇] 別胡扯): 'These tickets didn’t cost me a thing.’ 'Get away!’(“這些票我一分錢也沒花。”“別開玩笑!”)增加了許多習語,如 let’s hear it for…([表示值得稱贊]讓我們為……喝彩):Let’s hear it for the teachers, for a change.(咱們變換一下,這回為老師們鼓鼓掌。)又如,What the hey!(那有什么要緊;沒什么;管它呢):This is probably a bad idea, but what the hey!(這大概是個餿主意,但管它呢!)另外,還增添了一些成語,如 he who hesitates (is lost) (當斷不斷 [反受其亂]);又如 hope springs eternal (人生永遠充滿希望)。有一點值得提出的是,大部分新增加的詞語(成語除外)都標有informal (非正式英語)的字樣,有的詞典則標注colloquial (口語),這說明是現用語言。
約定俗成,語言的發展更是如此。一個語言現象,即便完全不合語法的金科玉律,但說的人多了,得到了社會的認可,也只得“法外施恩”,收入詞典。在《牛津高階》四版將純粹“洋涇浜”英語“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見了) 作為非正式的習語收入之后,七版又收錄了一個新的非正式美語習語:same old, same old (老樣子;照舊不變):'How’s it going?’ 'Oh, same old, same old.’ “情況怎么樣?”“哦,還是老樣子。”
英國編簒的英語詞典中包括美國英語,這已成慣例。但是我在翻譯時,出乎意料地發現,七版中除了北美(美國和加拿大)英語之外,不僅包括澳大利亞和新西蘭英語,還收錄了世界上其他說英語國家和地區的英語,如以前從未出現過的印度英語、南非英語、西非英語、東非英語,甚至還有東南亞英語,例如,澳大利亞和新西蘭英語:ankle-biter(小孩;小不點),bludger(懶貨,懶骨頭),首詞 blue 名詞項下增添義項 3 (錯誤, 失誤)、義項 4 (紅發人) 和義項5 (打架,斗毆)三個語意迥然不同的澳新英語義項;印度英語:babu(辦公室職員;白領),aloo(土豆),在首詞 tank下增添一印度英語義項([人工]水池,湖,水庫);南非英語:Bafara Bafara (南非小子 [南非國家足球隊的俗稱]),首詞 bond下增添一個意為“按揭貸款協議,按揭貸款”的南非英語義項;西非英語:afar([通常指]木橋),been-to ([非洲操異國口音的] 學成歸來者,海歸人);東非英語:Baraza(社區集會;公共集會);東南亞英語: Cantopop(粵語流行曲[粵語填詞,西方流行樂為曲])。這對崇尚 King’s English (純正英語)的英國詞典編者來說實屬不易,不過,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這也是作為一種國際語言載體的編者應有的胸懷。
也許有人會問我,你說了這部詞典的那么多優點,難道它就沒有不足之處嗎?當然,肯定地說也有差強人意的地方。首先,中譯文就有不少值得改進的余地,起碼我翻譯的部分是如此,雖經審訂和編輯補拙,還要懇請讀者不吝指正。至于英文原文,我覺得示例中有些含有過去完成時的句子,可能略欠妥當。從語法上講,過去完成時表示在過去的某個時間點或動作之前發生的動作,因此有人也稱其為“過去的過去”。七版后的附錄對“過去完成時態”也做了類似的說明,給出的示例,如 When I got to the station, the train had left. (我到達車站時,火車已經開走了。)將過去動作的對照作了明確的交代。我在翻譯六版和七版的過程中,就隱約覺得有的例句似有不妥,但是一來當時翻譯任務緊迫,無暇顧及,二來未窺全豹,不敢妄下斷語,因此當時未向出版社提及。
在撰寫本文時,為了言之有據,我隨機對P字母部分進行檢索,雖非全貌,但也具有一定代表性,結果發現示例中含有過去完成時態的共有76個句子,其中有25個句子用法符合語法規定的條件,如, What had seemed impossible now seemed a distinct possibility.(過去看似不可能的事,現在[用“這時”好一些——本文作者]顯然有可能了。) 另外,還有51個句子中過去完成時則有悖于語法要求,如She had decided to settle permanently in France.(她已經決定永遠定居法國。)諸如此類的“斷章取句”,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可能心領神會,知道在上下文中另有與其相對照的時間點或動作,但是對外國的學習者來說,便會引起誤導。我們可以用逆向推理來說明這個問題,如果將上面這個例句的中譯文再翻譯成英文,使用現在完成時或過去時均可成立,但是如果譯成過去完成時,肯定不妥。我提及此事,僅為提醒讀者對此予以注意,并相信編者若認為我言之有理,在更新版本時會予以適當調整。
《牛津高階》篇幅浩繁,面向全球,略有不妥之處委實難免,但瑕不掩瑜,它仍不愧為常用和現用英語的寶典,當今世界上最暢銷的學習型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