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西鎮黨委副書記、政府鎮長 趙延宏 按照組織部的統一安排,十分榮幸,有機會和大家就如何做好副職領導這一題目進行交流和探討。 關于如何做好副職領導,我認為從題目上講是十分寬泛這么一個選題,事實上,大家的經歷已經說明這個問題了,大家能夠從環節干部這個崗位上,得到組織上的培養、認可和提升,最后成為副職領導干部。我認為,這足以證明了我們每個人都很優秀,也就是說我們每一個人的個體素質都是十分優秀的。面對這樣的一個干部群體,如果說,讓我在這里再講如何做好副職領導,我有獻丑的感覺,因此,在說這個課題的時候,我想結合著具體的一些本職工作,更多地是講一些實際的東西,和大家交流和探討。 我本身也是個副職,在林西鎮政府,我是政府鎮長,是法人代表,同時在黨委中我是黨委副書記,和大家一樣。另外,我也做過多年的副職工作,曾經在黨政兩辦工作。我感覺,副職這個工作,一方面是十分重要,另一方面,我們也要辯證地說,副職工作很好干,干好了很出彩,同時也很難干,干不好我們所有的努力全部都前功盡棄了,所有的副職都面臨這樣的情況。因此,在接下來的探討過程中,我的觀點和認識都是我個人的,請大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一、作為副職應該明確的幾個原則和概念 在講如何做好副職工作這個話題之前,我想先給大家明確幾個原則和概念,說明確一些,就是我們一腳踏入仕途,大小是個領導,我們這個官到底應該有那些約束,是什么在約束我們?當然是黨的紀律在約束我們,這一點大家一定要認識清楚。 剛才我已經強調過,大家的個體素質都很高,大家對這些問題應該都很清楚,但是作為一個前提,我想還是應該在這里重溫一下。從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體、政體上來講,我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工作,這是一個大的背景。在這種大的背景下,我們就必須遵守共產黨為我們制定的政治紀律和原則。 一是我們的黨章和憲法明確地標注了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領導核心,這足以表明在中國是一黨執政,是黨的一元化領導。 二是我們從事和開展的一系列工作是一種公共權力,這種公共權力是我們代表政府替人民在行使這種權力,是一種服務性工作,因此,不論是正職還是副職,一定要遵循我們黨的原則,那就是少數服從多數,下級服從上級,個人服從組織,全黨服從中央。從字面上看來,這很好理解,但在實際運用中,差異會很大,從行政層級上來講,現在我們的工作就是國、省、市、縣、鄉五個層面的行政層級,這個行政層級呈金字塔狀,向上集中,越在下面越處于基層。我們所處的位置,是最貼近實際、最貼近基層、最貼近群眾的領導。說明確一些,副科級領導干部在中國的政治體制下,我們是最基層的領導,最小的官,也是個芝麻官,但是反過來講,這個官意義重大,因為我們聯系著群眾,我們可以把上級黨委政府的一些政策通過我們層層落實到群眾中,最終把我們黨的行動和群眾的要求有機結合起來,形成一整套的行使權力的工作鏈。明確這個原則,是為了我們今后更好地開展工作,作為領導,這也是必須遵循的原則。我們黨內也有民主,也有集中,民主集中制是我們的治黨法寶,但是這種民主和集中,要看在哪里民主,哪里集中。如果我們在議事上要求大家集思廣益,我們就需要民主,在決策上,我們必須向上級集中。也就是說,在我們現在的體制下,我們的官很小,但是我們的責任十分重大,要想做好這項工作,首先要在政治上把握好方向,方向錯了,所有的工作都會錯。 接下來,我們探討一下副職是干什么的。顧名思義,副職實際上是相對正職說的,正職的副手就叫副職,但是在實際工作中,許多工作都是通過正職或集體的決策,最后通過副職一項項去落實,去執行,副職在整個工作推進中,在創造性工作開展中具有非常大的活動空間。如果我們想做好本職工作,就首先要為我們本職工作爭取更多更大的游動空間,只有這樣,我們的副職才能把所有潛能發揮出來,才能更好地推進我們的工作。大家都有切身的體會,就是在實際工作中,許多具體工作都是在正職的驅動下實現,在副職的認真努力執行下去完成。每一個機關單位,副職都起到了一個承上啟下的作用,都充當著這樣一個角色。在實際工作中副職就相當于一個夾心餅干,因為副職的位置很特殊,在一個機關單位中一般都是一個正職,鄉鎮也只有兩個正職,副職卻有很多,每一個副職都系統地分管一項工作或幾項工作,這樣副職就有一個雙重身份。在具體完成工作的過程中,副職要接受正職的領導,是被領導者;在獨立完成某項工作中,你是工作的決策者,也就是說,副職既是領導者,也是被領導者。有些事情需要副職自主決策,自主執行,最后給領導一個結果,這個結果就是檢驗副職執行力、決策力和創造力最好的標準。正職領導不可能每一項工作都交代副職怎么辦,只是給副職幾個工作的原則,明確大的方向,給副職最大的自由、最大的空間。從這個意義上講,副職的責任是重大的,現在我們評價一個好的領導班子,除了評價你的正職是否有決策力、感召力、影響力之外,更重要的是要看這個領導班子在正職的領導下,他的副職是否具有很強的執行力和創造力。原因很簡單,如果在推進某一項工作過程中,決策不好就是方向錯了,肯定會偏離我們的預期目標,這個責任應該是正職的;反過來講,如果我們的決策很正確,在執行的過程中出現了偏差,最后造成一個不利的后果,致使我們的工作很被動,這就與副職有一定的責任,這個責任有可能是主觀上的,也有可能是客觀上的,但無論如何,副職都要承擔相應的責任。在我們開展工作的過程中,每一項工作的推進都會衍生出很多東西來,一個是團隊的精神,是相互配合、相互補臺的這種作用;再一個遇見一些突發的、疑難的事故和問題。由于原來沒有經驗就可能與我們預想的不一樣,這就要求我們的副職領導在這種情況下,一定要慎重,要吃透領導的意圖,掌握好相關的政策精神,善于變通,創造性地開展這項工作,從而達到預期的效果。 事實上,我們副職就是處在這樣的一個位置上,大事我們說了不算,因為沒有決策權;說副職不是領導呢,他還實實在在是一個領導干部,是班子成員。鄉鎮也好、機關單位也好,各項工作的開展都離不開我們這些副職領導;如果所有的工作都讓正職來干,把正職累死也不可能把所有工作都干好,因此說我們的工作責任很重大,也會有很多困難。有時候,我們評價一個人時會說:這個人干一把手是把好料,而且有思路、有魄力,干工作也是有聲有色,但是恰恰就是這樣當正職非常出色的人,在一定的情況下,讓他當副職往往是一個很失敗的副職,這說明我們作為副職在工作中不僅僅需要魄力,還需要有策略、有謀略,需要配合正職。不論從哪個角度說,做好副職工作你的歷練是必不可少的,這就像我們通常說的磨刀一樣,沒有這樣的磨練,我們就是一塊成型的好鋼,也不會磨練出一把好的寶劍。古語說:寶劍鋒從磨礪出。鋼也好、鐵也好,只有磨才能出鋒,才能有刃,出了鋒,有了刃才能稱得上利器,才能有用場,磨不好,磨練不出來,那就是廢鐵一塊。當然,磨練過程是人的一種升華過程,也是一個十分痛苦的過程,在磨練的過程中甚至有人感覺到山窮水盡了。在座的各位在遇到難事、急事,甚至遇到很棘手的問題的時候,就是感覺到山窮水盡了,但是挺過來就是柳暗花明。 這里所說的磨練是兩層含義:一個是給自己磨,所謂的修煉自身,修煉自我,我們要通過各種方式不斷地豐富和武裝自己的頭腦,使自己的思想越來越深刻、精神境界得到不斷地升華;另一個方面,就是要借助工作磨,借助領導和同志們來完成自我的修煉。也就是說,我們自己本事是這方面的材料也要經過打磨,否則的話不成器,有人敲打你,有人架上火烤你、煉你,在這個時候要挺住,要認真地認識這個問題,要知道有人烤我煉我是對我好,享受這個過程,雖然很痛苦,但是有這樣的經歷后,你就會像寶劍一樣很鋒利了,就能派上用場。往往敲打你的人就是單位的一把手,是你的領導,這就要求我們的副職要用一種平和的心態來看待人生,這個過程也就是我們成長、成熟、成功的過程。 大家可以回想一下自己的經歷,在當環節干部的時候是不是忍受了很多的痛苦,經過磨練、修煉,最后由于各方面表現都很突出、很出色,組織上才把我們提拔成副職領導干部,現在大家已經是副科級干部,下一步還要去鍛煉,去不斷地完善自我,進一步的成長和進步,讓接下來的工作更出色,大家才能晉升為正職干部,才會晉升到更高層的干部。在林西的干部成長史上,一步從股級跨到正科的基本上沒有,如果說有那也是幾個特例。所有的干部成長,都是通過正常的渠道,從環節干部到副科級干部,再到正科級干部,這也是組織上的用人原則和用人機制。今天大家都在一個起跑線上,但是經過多年的磨練之后,肯定會有人脫穎而出,肯定不會僅僅局限于正科級這個層面,肯定會有人走上更高更重要的崗位。多少年以后,大家再回憶起我剛才講的話,肯定還有人保持現在的狀況。我并不是強調保持現在的狀況不好,事實上,能否經過磨練得到組織上的重用是衡量每一個走上仕途的人成功與否的標準,因此說,磨練對我們大家都很重要,就是要看誰能把握住,誰能受得了,誰能挺過來。我認為,一個聰明、有智慧、有抱負的副職領導干部,會把自己現在這種現況定位成一個敢吃苦受累、能干真活的人,只有這樣才能學習新的東西,才能歷練、成長,有這樣的想法,你才能團結同志,才會學習成長,才會不求功利,才能潛心地修煉自己。因為這個人聰明,他才把目光放在了將來而不是現在,他有一個很大的抱負,現在對于他來說只是一個基點,或者說是一個起點。在歷史上,我們大家都知道清朝的一個名臣叫曾國藩,他為將、為相、為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我們官場的一個楷模,是官員的典范,他當年的歷練是相當痛苦的,是相當深刻的。簡單舉個例子,因為他有才,剛進入官場的時候都嫉妒他,和他同起點或者比他級別高的人,在查庫銀的時候,就讓他去查,查過后大家就誣陷他,最后他都這樣證明自己:他當著大家的面,脫光了衣服進入府庫查庫銀,查了兩天三宿,把銀子查點清楚了,自己再光著身子出來,說明自己一點銀子也沒有帶出來。這樣查完后獲得了他的上司的認可,才為自己今后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從這件事上我們應該得到一點啟示,那就是我們要潛下心來認真地修煉自身。 二、做副職如何處理好不能回避的三種關系 這里所說的三種關系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三支人脈,明確一點說就是副職對正職之間的關系、對同級副職的關系和對下屬以及同事之間的關系。如果我們處理不好這三種關系,無論是工作也好、生活也好,都將寸步難行、舉步維艱。 (一)正確處理與上級的關系。就個人前途和事業發展的雙重角度來看,和正職處好關系并不是個人行為,而是一種職務行為。為什么說是職務行為呢?因為副職所有的工作都需要正職的支持,甚至在某些方面需要正職的幫助,如果副職和正職處不好這種關系,正職可以給你支持,但是很大程度上不會給你幫助,這樣,我們副職辦起事來也非常難。正職是干什么的呢?通俗一點說,正職就是用錘子砸你的那個人,是用尺子量你的那個人。正職布置工作后是檢查你的人,你工作的好壞,由他來評判你,給你一把尺子,把你的工作給一個定論。這里出事了,那里出毛病了,他就要批評你,甚至敲打你,向鐵匠一樣砸你,最后把你磨練出鋒來。作為副職,可以借助正職,使工作上升到更高的一個層次,這是與正職關系處好的情況。如果處不好,他就是你的攔路虎,也是你的絆腳石。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性格特征,做人做事的方式方法和領導藝術都不完全一致,因此,我們不可能有一個完全一樣的方法與正職處好關系。很大程度上需要悟性,這是一個很關鍵的問題,有悟性要悟,沒有悟性也要悟。比較一下,要是正職為難你三年是什么樣,幫助你三年又會是什么樣,大家其實心里都清楚。可以說,處不好與正職的關系,是對我們自身不負責任。 如何處好與上級的這種關系呢?我想,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尊重和真誠。有些同志說,我們的領導也就是那樣,意思呢就是我們領導能力不強,原則性不強等。現在我要說的是,你的領導,也就是一把手,無論年齡大和小,無論他的資歷深和淺,無論他的性格有什么缺陷,無論他的能力大和小,但是他能夠坐到你領導的崗位上,必然有過人的地方,因為存在就是合理的。那么我們副職要做的就是為這個存在的合理性去尋找依據,去證明這種存在的合理性,只有這樣才有可能和領導處好關系。而不是要求你去打破這種存在的現狀,證明這種存在就是不合理,因為組織在考核和用人上有嚴格的程序和制度,能夠把這樣的領導安排在這樣的崗位上,是基于一種綜合性的考慮,是經過慎重的考慮和綜合的分析,把這個人的優缺點,他的長項、他的短處統一考慮,同工作的性質綜合起來,經過幾次的醞釀,最后把這個人推到一把手的崗位上。當然,人無完人,可能這個人在某些方面有一些不足和缺陷,但是我們也不可能找到十全十美的完人來替代他,因此,我們大家要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 還有一句話,是我們領導給我們說的:領導就是領導,你對便是你錯。這句話怎么解釋呢?我感覺我們的領導,包括我們的副職領導,一定要維護我們一把手的核心作用和他的權威性,這樣做了,首先說明你這個人在政治上是成熟的。沒有尊重和真誠,就很難融洽相處,今天出這樣的事,明天出那樣的事,相互拆臺、相互猜疑,最后只能是影響我們自己的事業的發展。如果班子進入混亂,正職不像正職、副職不像副職,班子亂了,大家肯定會六神無主,工作必然無法開展,就會把我們的事業弄得一塌糊涂。我們工作上不去,事業上一塌糊涂,我們當然談不上政績,更談不上我們事業的發展。我們回顧一下林西縣部分干部的發展歷程,也有一些正職與副職之間弄得關系不好的,甚至有的鄉鎮黨委書記和鄉鎮長之間關系也十分緊張,后來的結果大家也應該清楚,都不會太好,兩敗俱傷、一損俱損。這種情況下,幾乎達到80以上的副職在爭斗中吃虧,這已經基本上形成了一個定律。我們這些人都是明白人,在這件事情上,一定要和正職處好關系,千萬不要犯險、犯傻。有人說,我就是看不慣他的做派,或者看不慣他的習慣,我想,在這種情況下,看不慣也要看,受不了也得受,一定要拿出真心相處。只有處好了,你的工作感情和個人感情才會讓你如魚得水。另外,我們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大家都能看得見,下屬也能看得見,同級領導或者上級領導也能看得見,我們應該讓他們來評判。如果處不好,即便是調離一個單位,新單位的領導也會對你另眼相看,得觀察一段時間再用,因為你與原來的領導處不到一起,這是很正常的情理。因此說,要想如魚得水地開展工作,不想做毫無建樹的副職領導,你一定要和你的正職處理好工作關系,想方設法成為他的得力助手,將心比心,用真誠和他相處。當然,這還要講一些藝術和策略,要學會正確評價我們的正職,他們哪些方面還需要改進,還存在哪些不足,這些可以通過平時的交流來溝通,甚至是盡量地避開這些話題。 在這里,我們簡單地把正職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正職很強勢,人很有個性,工作能力非常強,思維和思辨非常敏捷。這些正職具有這樣的特點,我們的副職就很難顯現出來,因為正職表現得什么都明白,什么都會,什么事情都不太需要你去決策,這種情況下,你會感覺很輕松,你只要按著決策去執行就行了,你的主觀能動性要發揮得少一些。遇到這樣的領導,一定要認真地去思考,去學習,學習他的優點,不斷完善我們的工作藝術,領導方式和做事風格,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基礎上,尋求自己最大的工作流動空間。另一種情況就是正職很平庸。在這種情況下,更不要抱怨,他給了你施展才華的舞臺,你就應該把握好這個機會,充分展示自己,充分鍛煉自己。在三國演義中,劉備和阿斗都是很平庸的主子,基本上都不懂治國方略,完全依靠諸葛亮給他出謀劃策。諸葛亮是一代英賢,文治武功都是非常了得,上知天文、下曉地理,對治國安邦、指揮作戰、發展經濟,他都有自己的一套辦法,他為什么能夠在這個時候把自己的才能發揮得淋漓盡致,這與當時劉備與阿斗的平庸和寬松的環境是分不開的。相反,如果把諸葛亮放在曹操手下,諸葛亮會不會成為現在我們傳誦的諸葛亮呢?恐怕早就被殺了。因此說,正是這樣的環境,正是我們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大好時機,也是把副職工作發揮到最大化、把自己的潛能發揮出來、把自己的才能充分施展出來的最好的機會,越是在這種情況下,越是要認真地謀劃好自己的發展,控制好自己的欲望和期望,不要急于求成,而是要認認真真、扎扎實實地走好這一段路。 (二)要處理好同級副職之間的關系。同級副職之間關系很微妙,因為大家都屬于同一個整體,都服從一個上級的領導,各自分擔著單位的一項或者幾項工作,工作上不但有合作,同時也存在競爭,因此我們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是要擺正心態。一定要認識到副職之間在工作上肯定存在競爭,正職會喜歡這種競爭,因為競爭得越激烈,越能發揮大家的積極性。這種競爭不是在晉升和利益上的競爭,如果幾個副職想方設法地爭取這個一把手,想方設法地打通各方面的人脈,最后的目的是為了晉升,但是有些時候,恰恰適得其反,越是這樣做,越是達不到預期效果,因此要盡量避免同級別領導在功利之間的競爭。 二是要干好自己的工作,不做拆臺的事,不搞小動作。說得通俗一些,干好自己的工作,是我們安身立命的本錢。人的思維都有習慣性和局限性兩種特性,大家在副職特定的位置上看待一些問題,有些時候只能看到局部,而正職由于所處的高度不同,會很清楚地了解你的工作。因此我們要認真對待這項工作,認真地謀劃我們的工作,在我們謀劃工作的過程中,盡量地把我們的內涵做深,把我們的外延擴大。所謂內涵,就是自己要有自己的思想,在工作中體現出一種很深刻的個性和特點;所謂外延,就是要求我們把眼光盡可能地放遠,把我們的感知素養放得更遠,這樣我們在接收信息時、在分析工作時思維就會十分開放。在工作上相互猜忌、相互拆臺,這樣肯定會得不償失,我們要把精力放在盡量放大自己的優勢上,要正確評價和評估自己,把自己的強項做到最強。大家都知道,人的性格、修煉都是大同小異的,往往評判一個人有多高的時候有兩個標準,一種人是特點非常出眾,非常高,甚至達到極致的地步,這種人被我們稱為圣人,有一點的光輝可以掩蓋其余的缺點和不足,但是,達到這種境界的人很少;另外一種人是聰明人,盡量把自己的優點做到很高,把自己的短處盡可能補齊。這就像一個木桶盛水,衡量這個木桶能夠盛多少水,這不取決與木桶中最高的一塊,要看木桶最低的一層能承載多少水。不要同其他副職拉幫結隊,擠兌正職。做領導和打對調不一樣,在對調中我們用對二可以調死大王,在政治規則中對二卻不可能調死大王。 三是要處理好對下級的關系。對下級的關系是我們最重要的人脈,也就是我們大家通常所說的群眾基礎。在你分管的領域里,你是最大的領導,這就要求你既有威信又不張揚,把握好這個度非常關鍵。如果沒有威信,你什么也干不成,太張揚會顯得功高蓋主。康熙在這方面就告誡自己的臣子要注意三個方面,其中一個方面就是不要功高蓋主。 四是要處理好對外關系。處理好外部關系的基礎是首先處理好內部關系,內部關系處理好了,外部關系也就水到渠成,但是也要十分慎重。和什么樣的人相處,處到什么樣的火候,一定要拿捏住。比如,趣味相投的怎么處?內心十分敬仰的人怎樣處?我們用得著的人怎么處?這要求我們必須辨別清楚,分別采取措施處理好這些關系。在一本叫《國畫》的小說中,我不是十分贊賞朱懷鏡,但是他處關系的方式值得我們借鑒。他的方法是什么呢?就是ABC關系法,他按照自己的標準畫一個圈子,哪些人是一等的就畫成A,以此類推,最后自己需要那些人怎么和他相處他都有自己的計劃。我們在和人相處的時候,不一定要用ABC法,但也應該有自己的方法和策略,要防止眉毛胡子一把抓,把次要關系抓成主要關系,把主要關系當成次要關系來處理,不僅會影響工作,也會影響自己,不利于創造一個有利于自己的一個政治環境。 三、有針對性地提高自身修養 修養和素質是有直接關系的,一個人的修養達到一定的程度,我們的修養和判別能力都會有所提高。我們做一件事情前,自己會有一個態度并形成一種意識,這種意識會驅使你開展行動,這種態度、意識和行動長時間循環就會形成一種習慣,這種習慣最終會成就一個人的性格。有人說,性格不決定一個人的命運,但左右一個人的命運。這種性格并不是天生的,是修煉來的。提高個人修養問題,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對于副科級領導干部,加強自身修養不是一句空泛的話,加強修養的目的也不是泛泛的。只有提升自身修養才能輕松自如地適應身邊的政治環境,更有效率的去開展工作。這些話的含義是只能意會的,我們大家的起跑點都不一樣,但是衡量大家的標準是一樣的 ,比如說考核,就是民意加上考核和領導的評價,所有這些結果都是日積月累積累下來的。因此,提高自身修養的過程也是清醒地評估自我,正確認識自己優缺點,在此基礎上彌補自己的缺點,揚長避短,把自己最優勢的一面發揮出來這樣一個過程。 作為副職領導干部,要想把自己最大的潛力發揮出來,必須要修煉幾種品質或意識: 一是要修煉“德”。古人常說:懷有大德,才能大得。這就是說,我們只有大德,才能有大的收獲。德才兼備、以德為先也是我們組織上培養和使用干部的基本原則。我們已經走到領導干部隊伍中來,最大的目的就是為了自己今后的事業發展得更好,要想獲得這樣的發展,首先就要有德。這里的“德”我個人理解為就是做君子、不做小人。自古以來,大家對君子和小人的標準都是不一樣的,但是,大家對君子和小人的態度都是一樣的,都在敬佩君子、鄙視小人。如何做一個君子呢,我想一方面要道義,另一方面要盡職責。在現實生活中,由于商品意識的過度濃厚,人們的價值取向更加多元化,我們對君子和小人的界限和判別的標準非常模糊,有些人就介乎小人和君子之間。但是,有一種方法比古時候的判斷君子和小人的方法更加有效,那就是通過一兩句話、一兩件事看出一個人的德行和品質。因此說,一個人要做事,工作也好,生活也好,一旦偏離正道,絕對不會有大的作為。蒙牛集團有一種企業文化,也就是說的德與才的問題,明確標示:有德有才提拔使用,有德無才培養使用,有才無德一般使用,無才無德堅決不用。這樣看來,不管是國家機關和企事業,都把人的德放在了第一的位置上。 二是要有團隊意識和團結協作的精神。我們一個領導班子,說到底就是一個團隊,在這個團隊中,大家都有明確的分工,一把手就是團長,其他人就是成員。這個團的戰斗力,不僅僅決定于團長一個人,更重要的取決于團隊中每一個人的團隊精神。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就是團長很出色,團員的個體素質都很高,但是這個團隊的戰斗力卻很差;相反,有的團隊每一個人看起來都很平庸,但是這個團隊卻很有戰斗力,這就充分說明了團隊意識和重要性。 三是要有勇于擔當的精神和敢于擔當的精神。勇于擔當和敢于擔當就是擺正位置,扶持正職,協助好正職處理好方方面面的事務。在工作需要你的時候一定要及時到位。擔當是一種智慧加魄力的結果,并不是說一個人在表面上為單位做了多大貢獻,不是簡單意義上的為正職分憂解難。固然這種分憂解難不可或缺,但如果把擔當簡單地理解為排憂解難層次太低,這就包含了一種溜須的成分,而且十分明顯。這里所說的擔當,就是要用自己的智慧,在處理疑難問題和對待大是大非上展示自己的人格魅力,最終讓大家都認可你、認識你。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在恰當的時候出現在恰當的地方,用恰當的方式做恰當的事情,最后恰當地承擔一些相應的結果。 原政協王俊山主席在擔任縣委辦主任期間,隨同當時的縣委書記到國務院找一位林西老鄉辦事,因為沒有預約,他們被擋在中南海門外并通過電話與這位老鄉進行了預約。等了很長時間,仍然沒有等到這位老鄉的電話,他們就到門衛要求再次預約,辦公室人員說這位處長已經走了。作為當時縣委辦主任的王俊山當時很著急,就責備了警衛員幾句,警衛員有些煩就說:你愛哪去哪去!王俊山聽到警衛員這樣說,一下跑到院子里,里面的警衛截住他問怎么回事,王俊山回答說:他讓我哪去哪去的,并把剛才的事情解釋了一下。這時候,這里的機關事務管理局副局長來了,了解情況后,認為基層來的領導真是不容易,把他和縣委書記帶到自己的辦公室并聯系和林西老鄉見面。他就是在恰當的時間、恰當的地點為領導恰當地解決了難題,體現了一種智慧。 勇于擔當還要體會一個要點。一方面要善于體會領導意圖。只有領會了領導的意圖,才能使各項工作不偏離中心和方向,在思想上和行動上保持一致。另一方面要努力研究工作,按照自己分管工作的任務、范圍、權限以及正職的相關要求,盡可能豐富工作的內涵,使我們成為這個行業的專家里手。 我們衡量副職就是要他做好工作,如果很放心地讓他去工作,他能把工作做得很出色,同時品質很好,我們會認為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副職。這就是我對副職領導的看法。因此在工作中,既要埋頭拉車,也要抬頭看路,研究全局,盡可能按照正職的角度和全局的高度去思考問題,逐漸形成有創造性、有時效性,有自己獨特的見解,用這些東西贏得正職對我們的尊重,贏得下屬對我們的認可。 四是要有堅韌不拔的精神。一方面要堅強,要堅持。另一方面要能忍,這是對于領導干部來說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對于我們副科級領導干部來說。忍氣、忍辱,要忍得住物質的清貧與寂寞。當你身處逆境的時候,一定要沉下心來認真地面對逆境,想方設法破解暫時的困難,在身處順境的時候也不要得意忘形,應當理智地分析下一步的工作。在歷史上最能忍的莫過于越王勾踐和韓信,他們在小處忍讓,在大處獲勝,他們大肚能容才成就了大事。 最后,我有兩句話送給大家:第一句話是戒急用忍;第二句話是萬般無奈需放膽,模棱兩可要謹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