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周炎在農村很多見,多數患者開始因重體力勞動引起肩關節疼自己帖帖膏藥吃點止痛片不注意休息堅持工作反復發作遷延至慢性,多數以素有肩關節疼痛近曰因勞動加重而就診,嚴重者整個上肢酸麻脹痛夜間不能入睡開始我也沒有好的治療辦法,常給患者開點消炎鎮痛藥,嚴重的用點激素一吃則好停藥則疼.我也曾高價買過秘方結果也是上當受騙.近年來在治療過程中積累了一點經驗擬得一方,用之多驗常見奇效.今寫出此方供大家參考驗證.處方如下:
附子10__15g桑枝15g姜黃10g黃芪30g當歸10g山萸肉20g桂枝10g羌活10g防風15g乳香10g沒藥10g白芍15g蒼術10g白術15g葛根30g甘草10g
2011-11-30山石神韻看后議:附子10__15g桑枝15g姜黃10g黃芪30g當歸10g山萸肉20g桂枝10g羌活10g防風15g乳香10g沒藥10g白芍15g蒼術10g白術15g葛根30g甘草10g
肩周炎,常見病,有五十肩之說,歸類風濕性關節炎。有的相當難治。樓主看用過消炎,激素藥,看來懂西醫。然膏藥、秘方也曾試過,可見下功夫不小,非都你一人如此,醫者大多都重視。可觀看此方不脫傷寒之法,熟讀胡希恕者桂枝甘草附子蒼術理應先入為主,牽涉肩背葛根未尚不考慮。黃芪白術桂枝人參也會考慮,但不如前幾味入腦海之快,當歸芍藥山萸肉也會考慮。防風桑枝羌活乳香沒藥涉獵瘟病時方才會考慮,姜黃約同人參。此方不冠以秘方,而用經驗是對的。防風桑枝羌活乳香沒藥姜黃,這些藥物,傷寒論里很少出現和論述,可是我們學傷寒學經方,學辨方證,就是不能主動將這些有效的藥物主動納入經方體系,實為遺憾。其實山萸肉在傷寒論中也就是腎氣丸(八味腎氣丸,崔氏地黃丸,桂附地黃丸)和后世的六味地黃丸中有,因為方劑出名,山萸肉我們也熟悉了。沒有人提出經方要善于吸納時方,這是我們這里教授傷寒的一點遺憾。
2012-7-1山石神韻再議:今年3月5日至今,本人一直跟師一位老中醫許振璐義診,每天應約20個病號,一般都要超過,大約在20-35人之間,最晚忙到下午8點。他雖然70有余,個子高大,精力旺盛,雖然連續應診,但沒有疲憊感覺。診療中他喜歡喝茶,一天喝1-2壺(8鎊)。病人常為其精力和面神而感到欽佩。他善用臟腑,貼別是肝腎辨證,加上特色手指包括甲診和面診,分行為處方和藥物處方,行為處方只是在交談中告誡,留心者會得到跟多益處;藥物處方分三部分由兩個中成藥、一組湯藥和少量經驗藥組成。10天一個療程。藥方交給病人,病人自行選擇藥店購買。有事也介紹病號反應較好的藥店。不特意指定藥店,更沒有提成之類。
跟診期間,沒有間斷跟著復興中醫網學習。這貼肩周炎方,今天再看感想如下:
胡希恕經方濕痹基本方桂枝甘草湯+術附,雖然喜歡用蒼術,有時蒼術白術都用。當歸芍藥散是個扶正祛邪貼別是有血虛停水停濕的時候常用,頭暈不嚴重,小便不是明顯不利,可以不用澤瀉,其實這個方子里用川芎應該更好。葛根治療項背,甚至是肩部疾病,我想沒有多少異議。汗多,惡風用黃芪,現在都說是氣虛用黃芪。補正用黃芪、山萸肉都還可以。古人說風濕風濕的,胡希恕對所謂的風很有說法,這個很難把握;不過最近看了山西民醫對風藥在治療頑固性腹瀉是用風藥,覺得很有意思,黃芪防風白術就是玉屏風散對嗎,都認為是實表,感冒或容易感冒常用,按現在常用語就是增加免疫力羌活防風都是所謂的風藥,祛濕我看是中醫一大發明,不管哪個中醫學派都很重視,胡希恕也特別重視,說水濕不去光解表沒用,說是里氣不通。治療腹瀉利小便祛濕是一個很重要的方法,大家都知道利小便,或者說滲濕,或者叫實脾,叫法非常多,不過大同小異。但是祛濕加風藥大家有爭論,或者沒有主動認識。我看民醫孫曼之值得學醫,他從經驗到古今學醫,比較明確地指出風藥的地位。雖然說法上還是風木,風動等五行解釋,但好理解,好運用。姜黃獨活 羌活 牛膝 桔梗 桑枝這些藥對老中醫來說是很平常的藥,也很有特點,都歸到引藥,引藥老中醫都很嫻熟,上肢姜黃 下肢牛膝 上羌活下獨活 桔梗咽喉 狗脊腰中 烏藥少腹 等這些對老中醫來說不算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