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單元 辨貌增妍話使用
照容梳妝用具的古代銅鏡與今天的玻璃鏡使用方法大致相同。春秋戰(zhàn)國之前,銅鏡還是僅供王公貴族使用的奢侈品,普通百姓常以水中的倒影察照自己,好似以器皿盛水而人監(jiān)于水。春秋戰(zhàn)國時期出現(xiàn)的“鑒”是盛水或冰的金屬容器,盛水后可以映照,因此也成為銅鏡最常見的別稱,《新唐書魏征傳》 就有“以銅為鑒,可正衣冠”。
戰(zhàn)國以后銅鏡在社會上廣泛流行,或隨身攜帶,或以鏡架、鏡臺相輔陳設(shè)室內(nèi)。鏡背多有鈕,用以穿繩系帶,方便抓握,唐代開始出現(xiàn)帶柄手鏡,宋代以后在社會上廣泛流行。
![]() 菱花鏡(菱花型鳥獸紋鏡)(唐代) ![]() 帶柄鏡(9.8×18.6cm) (明代) ![]() 插屏鏡(11.5×16.5cm) (明代) 第二單元 朗耀千秋鑒歷史 中國銅鏡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史傳說時代,考古發(fā)現(xiàn)最早的銅鏡年代與傳說的圣人鑄鏡時代大致相當。后經(jīng)商周的醞釀,達到先秦——銅鏡鑄造第一個高峰時期。
西漢武帝時期國勢強盛,社會安定,銅鏡制作蓬勃發(fā)展,形成了具有漢代文化特色的銅鏡裝飾。三國兩晉南北朝,銅鏡鑄造隨著社會動蕩而減退。
唐代是我國農(nóng)耕社會的鼎盛時期,銅鏡鑄造達到了頂峰。五代以降,北方戰(zhàn)事頻繁,民生困頓,鑄鏡中心都集中在經(jīng)濟相對富庶的南方地區(qū)。雖也有精品,多數(shù)都難脫離重實用、輕花紋的商業(yè)格調(diào),最終被玻璃鏡完全取代。 ![]() 承安四獸鏡(8.6cm) (金) ![]() 航海鏡(17.7cm) (宋) ![]() 鳥獸葡萄紋鏡(15.2cm) (唐) ![]() 鳥獸山水紋鏡(17.2cm) (唐) ![]() 蟠螭菱紋鏡 (12.4) (戰(zhàn)國) ![]() 四乳四虺紋鏡(17.8cm) (漢) ![]() 連弧紋鏡(9.4cm) (漢) ![]() 八乳規(guī)矩鏡(18.5cm) (漢) ![]() 四乳草葉紋鏡(18.3cm) (漢) 第三單元 妙極神工美造型 圓形一直是我國古代銅鏡造型的主流。唐代追求鏡型的新穎美觀,菱花形、葵花形、六角形、八角形、亞字形都是首創(chuàng),花型鏡更成為后代效仿并改進的藍本。宋代帶柄鏡,鐘形、長方形、雞心形、盾形、鼎形鏡也都極大地豐富了古代銅鏡的造型藝術(shù)。
鏡鈕和鈕座裝飾的細密變化成為歷代鑄鏡追求精致的重要表現(xiàn)。我國除東北地區(qū)出土多鈕鏡外,其他地區(qū)多為單鈕鏡。早期鏡鈕小,大多不太講究鈕座裝飾,漢代以后,鏡鈕造型日漸豐富,并達到了鏡鈕、鈕座與銅鏡整體裝飾之間的完美結(jié)合。宋代以后隨著人們對銅鏡審美觀念的改變,鏡鈕、鈕座的裝飾功能也淡化了。
![]() 葵花形雙鸞紋鏡(27.3cm) 唐 ![]() 連弧紋鏡(22.3cm) 漢 ![]() 八卦紋鏡(10.8cm) 唐 ![]() 菱花形鏡(10.5cm) 唐 ![]() 吳牛喘月紋鏡 (13.4cm) 宋 ![]() 方形海獸葡萄紋鏡(10.4×10.2cm) 唐 ![]() 四花紋鏡(19.7cm) 唐 ![]() 亞字形花草紋鏡 (15.5cm) 宋 ![]() 菱花形人物故事紋鏡(14.6cm) 宋 ![]() 星云紋鏡 (17cm) 漢 ![]() 亞字形萬字紋鏡(14.5cm) 唐 第四單元 巧刻精雕修紋飾 銅鏡的恒久藝術(shù)性則在于主題紋飾能隨著時代的變遷而變化。雖有構(gòu)圖局限,卻能融入歷代工匠無限的遐想與社會文化風尚。
中國古代銅鏡紋飾普遍采用線條式、浮雕式表現(xiàn)手法,規(guī)則布局。內(nèi)容也大致經(jīng)歷了由幾何紋——植物紋——動物紋——人物故事紋飾的發(fā)展之路,從抽象到形象,從拘謹呆板,到生動活潑。唐代達到了裝飾藝術(shù)的頂峰,并形成了自由、寫實無構(gòu)圖規(guī)則限制的新格局;宋鏡中一些流露精致纖細文人氣質(zhì)的纏枝花卉等圖案,金元之際難以為繼,而線條粗獷、生命力旺盛的民間藝術(shù),則被后世廣泛傳承。從銅鏡紋飾的演變不難領(lǐng)略中華民族工藝的審美歷程。
一、瑞獸、祥魚紋 ![]() 七乳瑞獸紋鏡(18.7cm) 漢 ![]() 雙獅紋鏡(18.6cm) 唐代 ![]() 瑞獸紋鏡(13.9cm) 唐代 ![]() 龍虎紋鏡 (11cm) 漢 ![]() 鸚鵡狻猊紋鏡(17.8cm) 唐代 狻猊:音酸泥,傳說中的瑞獸 二、星云紋 流行于西漢中期,因形狀似天文星象,故有星云之名,也有學者稱作“百乳鏡”。對于紋飾是取法天象,還是由蟠螭紋演變而成存在爭議。長安地區(qū)是漢代星云紋鏡主要流行區(qū)域。 ![]() 星云紋鏡(15.6cm) 漢 ![]() 星云紋鏡(15.6cm) 漢 ![]() 星云紋鏡(15.7cm) 漢 三、規(guī)矩紋 全國發(fā)現(xiàn)較多,多流行于新莽到東漢中期,亦被稱作“博局鏡”,“日晷鏡”等,體現(xiàn)了研究者對這種紋飾的不同認識。TLV(規(guī)矩紋符號)與表示方位的四神、十二地支或體現(xiàn)升仙思想的銘文配合,可能與漢代盛行的讖緯學說、神仙思想、陰陽五行說有關(guān)。 ![]() 鳥獸規(guī)矩紋鏡(21.1cm) ![]() 尚方鳥獸規(guī)矩紋鏡(19.5cm) ![]() 規(guī)矩渦鏡(14cm) ![]() 尚方鳥獸規(guī)矩紋鏡(17.4cm) 四、海獸葡萄紋 流行于唐高宗到武則天時期,認為是唐代流行的葡萄紋樣和六朝以來盛行的瑞獸紋飾結(jié)合而成,也有人認為是隨著中西交流的頻繁,受西方紋飾影響而產(chǎn)生的。
![]() 海獸葡萄紋鏡(21.4cm) ![]() 海獸葡萄紋鏡(12cm) ![]() 海獸葡萄紋鏡(18.7cm) ![]() 海獸葡萄紋鏡(19.3cm) ![]() 海獸葡萄紋鏡(12.5cm) 五、十二生肖紋 流行于北朝到唐初,配有忍冬、四神、八卦等不同輔助裝飾形式,可能有著深刻的祈求吉祥的含義。 ![]() 四神十二生肖紋鏡(24.7cm) ![]() “正光四年”十二生肖紋鏡(8.1cm) ![]() 四神十二生肖紋鏡(13.5cm) 第五單元 辭旨溫雅鑄鏡銘 銅鏡上鑄銘文始自戰(zhàn)國末期,此后就成為鏡背裝飾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漢武帝前后出現(xiàn)了完全以銘文為主題的的銅鏡裝飾風格。
鏡銘大致經(jīng)歷四次重大變革階段:戰(zhàn)國至西漢中葉,西漢末至東漢,隋唐,兩宋。鏡銘書體從原來的篆體或隸中帶篆,演變到成熟隸書,三國、兩晉沿襲,隋和唐初普遍改為楷書,南宋開始多采用宋版書體。
歷代鏡銘內(nèi)容體現(xiàn)著一定的社會背景和文化情懷。漢代多見紀年、紀氏、宣傳銅鏡質(zhì)量、祈求升官發(fā)財、反映升仙思想的內(nèi)容。唐初鏡銘常以富有韻味的五言詩、回文詩的形式詠鏡頌人。宋代以后流行的商標字號銘則是鑄鏡行業(yè)品牌意識的流露。
![]() “千秋”雙鸞紋鏡(22.4cm) 唐代 “千秋”是 “千秋節(jié)”鑄鏡的標志,八月五日是唐玄宗的生日“千秋節(jié)”這一天全國都鑄造鏡子,相互饋贈,祝福長壽 ![]() “祥云覆蓋”鐘形鏡(14.5×11.3cm) 元代 ![]() 四乳草葉紋鏡(13.3cm) 漢 “見日之光 長勿相忘” ![]() 龜鈕篆文鏡 (19.4cm) 元代 ![]() “家常富貴”鏡 (17.9cm) 漢 第六單元 質(zhì)明采麗見工藝 銅鏡鑄造首先需制范,以泥范最多,也有少量的石范。工序依次分為選料——配料——熔煉——鑄造——熱處理——刮削——研磨——開鏡。為改善加工性能,延長使用時間,戰(zhàn)國時期開始采用了淬火、回火的熱處理技術(shù),宋以后使用較少。歷代銅鏡因鑄造技術(shù)的高低和合金成份的不同,其質(zhì)地、銅色呈現(xiàn)出不同的特征。
制范時雕刻的鏡背紋飾和銘文,需要操作者具備相當?shù)乃囆g(shù)修養(yǎng)和技術(shù)功底,鑄造出來的銅鏡紋飾多呈現(xiàn)幽雅的青銅本色。而唐代盛行的特種工藝鏡則有著富麗奪目的裝飾效果,更提高了銅鏡的觀賞價值。由于飾片容易剝落,流傳至今尚能圖案完整極為罕見。
![]() 折枝團花紋鏡 (24.2cm) 唐 ![]() 連弧銘帶鏡(18.2cm) 漢 ![]() 萬字鏡(12.1×12.3cm) 唐 ![]() 仙人龜鶴鏡 (15.7cm) 宋 ![]() 蟠虺草葉紋鏡 (14.7cm) 漢代 ![]() 素背鏡 (12.8cm) 宋 ![]() 花乳紋鏡(13.6cm) 漢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