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像一位紡織者,用自己的記憶編織生活的長線,在散文作品中留下了她個性化的生活,個性化的生活區域,那就是她生活的這片沃土,新疆阿勒泰。幾乎每一位優秀作家的散文,都會涉及兒時的記憶和遙遠的故鄉。鮑爾吉·原野的散文里時常出現以內蒙古為背景的生活場景,而彭學明的散文里也常常出現他的湘西老家。劉亮程和李娟無疑是新疆的散文代表。劉亮程的散文更多是描繪新疆那片土地給他的哲學思考,而李娟的散文更喜歡用直白、幽默的語言講述生活之累、生活之樂和生活感悟。
散文集《走夜路請放聲歌唱》里李娟用記憶串起了她的童年,講述了關于成長、痛楚、親情、友情和改變的思考。在李娟之前出版的兩部散文集 《我的阿勒泰》和《阿勒泰的角落》中,我們處處可以看到李娟對生活的純真感悟和幽默的語言。李娟的感悟不是劉亮程式的哲學化沉淀,處處充滿了濃濃的生活情趣——這與作者的身份有很大關系,畢竟長期的親歷和片刻的體驗寫出的文字深度定會不同。李娟描繪關于新疆的點點滴滴時她已融入了其中,再用記憶慢慢沉淀生活的種種喧囂,取其精華呈現給讀者。李娟不再僅僅是散文寫作者本身,而成了生活的親歷者和記憶的收集者。雖然“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但身臨其中的體驗,加深了她文字的厚重感。
李娟的記憶往往包含兩面:一面是生活的無比艱辛,另一面是記憶和文字的樂觀表達。在艱辛化作樂觀時她的生活態度起到了決定性作用。李娟用樂觀的態度寫出來的文字,字里行間都透露出純真和自然,這也恰恰是李娟的散文存在的必要條件,在偽情感泛濫的今天顯得尤為珍貴。從李娟的散文里不難發現獨特的記憶和獨具一格的生活體驗:《外婆信佛》中“虔誠”的外婆在李娟的筆下成了可愛的小人物,跟著作者的生命體驗讀下去就不難發現“外婆”以“我”為中心的思想根源。讀者的審美同情已經轉到了外婆的 “可愛”之上,沒有人會再去計較其他社會價值。 《看了〈鑿空〉》像一篇影評,但字里行間均有作者獨特的生命體驗,因此這篇文章有別于講電影技巧的影評,又有別于講電影哲學的矯情文字,通俗但不媚俗。 《走夜路請放聲歌唱》這部散文集中《寫給流浪的母親》小輯中的5篇文字與其他文章的風格完全不同,也不同于李娟之前兩本散文集中的文字,是富有哲理的心靈獨白。它們用跳躍式的思維回憶了母親的艱辛,用兒女的口吻表達了對母親和母愛的深深敬意。這組文字中的李娟一改往日輕松活潑的風格,其文字變得深沉而憂郁——這也能代表李娟在《走夜路請放聲歌唱》中的變化,她不再是那個單面地觀察生活的快樂女生,用一種包容的情懷注意到了生活孤獨、無助、陰暗——對于李娟的散文而言,這并非是好事,如果李娟的散文失去了單純、樂觀和幽默,定會失去一半的精彩。更多人期待李娟,是希望看到李娟關于新疆和她生活區域的生活化體驗,而不是詮釋生活的哲學意義。
——安徽商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