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一)
唐代杰出的散文家和著名詩人——韓愈的一首,《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七律詩,是他七律中一首絕妙佳作。全詩曰:“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欲為圣朝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全詩沉郁頓挫,大氣磅礴,格律嚴整,敘事寫景,融為一體。詩勢縱橫,境界雄闊,激情悲壯。成詩千百年來,其中的“云橫秦嶺”、“雪擁藍關”,成為流傳千古的名句。因名詩也名揚了終南秦嶺大山中的“藍關古道”大名! (二) 千百年來,去“藍關古道”,追尋“藍橋美夢”,也成了不少人的夢想。改革開放這么些年來,人們的戶外活動、旅游、游覽意識日益俱增,親身踐行古人描述的大自然風物,體驗險關名隘的自然之美,回歸自然,到大自然中去,感受大自然的無窮魅力,成了人們生活中的向往和追求目標! 到“藍關古道”上去走走、看看!成了不少人的強烈愿望。 機會來了,和朋友相約,騎自行車前往古今馳名的“藍關古道”上去探尋、體驗古道雄風。去之前,范友在網絡上搜尋了有關“藍關古道”許多資料和地理地貌知識,但如果真要去踐行,其中還有許多的未知數。 (三) 一路騎行,走過厚鎮,來到玉山,西行15KM,到達行將進藍峪的山前。經多方詢問路人,瞄準水陸庵、悟真寺景點,向藍峪進發。到峪口,又向當地一些人問,去“藍關古道”怎么走?有些人還不知道,有的說順312國道南進藍峪就是……不管怎么說,也得按路人指點去探尋。 順著312國道,經過水陸庵、悟真寺景點,就進了藍峪。這里山勢狹窄險峻,312國道通過跨山澗高架大橋和二個悟真寺隧道,把整個312國道高懸在百余米上的半空中。站在大橋上,府視橋下逆流而上,已廢棄的山澗沙石公路,艱難地仰視山岳,向藍峪的深處伸延…… “哇!這就是‘藍橋古道’嗎?”我們堅信不疑地認為,它就是改造之后的“藍橋古道”或“藍關古道”!回來之后,查資料知:這條機動車沙石公路,就是通往藍橋古鎮的,是1974年在古道基礎上拓寬改造的。這里,隨著上海——新疆伊寧的312國道建成,原有的進藍峪沙石公路,被逐漸廢棄了!也只能在國道上,府視早已荒廢的藍峪古道。 沿312國道繼續上行,走過11公里之后,峪道一下子寬闊了,山勢平緩了!一眼就看到了312國道養路站就在左側,也看到不遠處的農舍、農田。一問方知,前方不遠處就是我們要去的藍橋鎮了。 順著藍溪河和312國道繼續南行,就看見了豎立在312國道旁:“新藍橋鎮發展規劃宣傳牌”指示著,向東拐就是藍橋鎮了!再回頭,向西北方向,有一條乳白色“藍橋——輞川”的山鄉通村路。經尋問當地人,方知,這就是我們要尋覓的著名“藍關古道”! (四) 第二天一大早,我們就踏上了騎行“藍關古道”的行程。 出藍橋古鎮,踏上藍關古道的始點,一路步行,沿通村的水泥大路,盤旋而上,翻過了一架山頭又一架山頭,終于爬上了藍關古道制高點。至此,藍關古道全修筑在山巔脊梁上。在山巔的山幼里,連著有幾個村落,村民們依然世世代代地生活在這離天最近的“世外桃園”里!這里山青水秀,空氣清新,視野開闊,極目遠望,群山擁抱著白云,起伏跌宕,連綿不絕,真奈天上人間。放目巡看,人們十分悠閑地居住在這高山叢林間,收獲著辛勞果實和難得的清靜。偶有行人和車輛上得山來,人們都投以注目禮相迎、相送。 行藍關古道越過制高點后,就是下坡山道。一會兒行進在高山的山凹里,一會兒又行進在半山腰上,又一會兒在山脊上…… 這里山雖高,但山上的紅土土質資源豐富,渾圓的山脊、山頭,并無多少險境,能夠發展農業和畜牧業生產。因而,也是世代人能在古道上一代一代生存下去的根本原因。 在藍關古道上前行,向左下方望去,就可望見輞川峪道就在眼前,G40高速公路穿行在輞川山澗,公路上南來北往的車輛,飛速在平直的大道上,一會兒消失在山洞里,一會兒又出現在峪道里。向北,府視藍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城市,星星點點,嶄新的藍田新城,盤踞在灞河兩岸兩塬之間,把灞河兩岸點輟得格外驕繞美麗。 越向前騎行,下山的坡道坡度在加大,有的轉彎彎度幾乎為360度的彎道。長時間手捏制動剎把,手都困了,迫使你不得下來放松一下,站高望遠,欣賞這美麗的山川景質。下到藍關古道坡底,就是輞川鎮和藍關鎮的交匯地界。 整個藍關古道,是20KM的盤山古道,依山就勢,我們共用3.5個小時的時間。一路騎行,一路欣賞著古道上的誘人風景,一路品味著千年古道上的風土人情、自然地理。 下行古道中途,也不時見到有幾輛小汽車和自行車車友,正向行進在藍關古道上,去古道游覽、練腳。而今天的藍關古道成為可通行小汽車和農三輪車的便捷快道,游人可搭車往來在千年的徒步古道觀光。通往藍橋鎮的天然氣管道,翻山越嶺,也是順著古道爬上去的! (五) 正穿藍關古道,是從峣山(今藍關鎮火燒寨村)到藍橋鎮的一道綿延起伏的20KM山嶺脊梁道。是藍田區政治、經濟中心和輞川古道連接藍峪古道的便捷快道。今仍發揮著重要作用。 從地理位置分析,藍田中心、藍峪山口和輞川山口,是一個三角形的地帶。輞川山口和藍田中心處在三角形的斜邊上,而“藍關古道”正是在這個斜邊上的。往來省時便捷,一條古道連接地了三個地方。 正行“藍關古道”線路。在藍田區南七里,從火燒寨村上峣山,登七盤道,經亂石岔、蟒蛇灣、雞頭關、風門子、六郎關、下十二箏坡,到古藍橋鎮,再過藍橋,經新店子、牧護關、進入商洛,出武關到達秦嶺東南各地。這就是“藍關古道”全程線路。 而藍關古道直出藍峪這段古道(即藍橋鎮——藍峪口)。僅是出藍峪山口的一段古道,去藍峪口方向,走這里當然近了許多。這里山高境險,行走多有不便。再說,要去藍田中心和關中長安及連接輞川古道,走藍橋——輞川那段,則更為快捷的多了! 藍關古道,早在商周時期已有雛形。秦統一六國后,大修特修了咸陽輻射天下的馳道。藍關古道,也被加寬整修。藍古道是當時通往商州、南陽盆地、荊楚東南各地的便道。秦始皇統一中國后,五次出巡,有兩次經過這里。爾后,歷代長安古都與東南各地的商貿往來,也多經過藍關古道。千百年來,在藍關古道上,也同時灑下了許許多多、久傳不衰的動人故事,更令世人交口稱絕! 陜西華縣質量技術監督局 李吉超 2012年9月1日 校改打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