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發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湯。(27) 關于此條“無陽”的問題,爭議由來已久。 曹穎甫:按“宜桂枝二越婢一湯”句,當在“熱多寒少”下,今在節末,實為傳寫之誤。否則既云“不可發汗”,猶用此發汗之藥,有是理乎?若夫脈微弱而無陽,惡寒甚,則宜干姜附子湯;不甚,亦宜芍藥甘草附子湯,此正可以意會也。《傷寒發微》 郝萬山:“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發汗”,是為進行類似證候的鑒別診斷而設。脈微弱為腎陽虛衰,鼓動無力所致。由于腎陽已衰,所以說此無陽也。這樣的證候,應當回陽救逆,當然禁用汗法。《郝萬山傷寒論講稿》 李克紹:對于本條的解釋,大多數讀者都同意章虛谷的說法,把末句移在“不可發汗”之前。即:“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宜桂枝二越婢一湯。若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發汗。”這樣一改動,雖然可以講得過去,但顯然是強為割裂,未必符合本論原意。正如吳人駒所說,既然熱多,豈能無陽?吳氏認為,本條所謂“脈微弱”,“微”是副詞,“微弱”即稍弱,是脈象比浮緊稍弱,不是真弱。所謂“無陽”,是表邪不重,是對比陽氣重的壯熱而為無陽,不是陽虛陽衰,所以宜桂枝二越婢《傷寒論》第27條:“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發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湯。”吳氏這一說法既不需要改動原文,又符合臨床。《傷寒百問》 胡希恕:此無陽也,這個“無陽”就是津液,書中,尤其在表證的時候,常說的無陽都是指津液,脈微者為亡陽。脈弱,先前講陽浮而陰弱,弱就是血少了,總而言之就是氣血俱虛呀,就是津液血液都少啊,所以說“此無陽也“不指這熱說的。 上面幾家基本概括了目前對與”無陽”的理解,一:陽氣(腎陽);二:表邪郁滯不重或表熱;三:津液。 接下來,我們先拋開諸家爭論,用條文互參的方法來了解“無陽”究竟是什么意思。首先,傷寒論中包含有“無陽”一次的條文有三條,分別是27條、153條、346條。 太陽病,醫發汗,遂發熱惡寒,因復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虛,陰陽氣并竭,無陽則陰獨,復加燒針,因胸煩,面色青黃膚瞤者,難治;今色微黃,手足溫者,易治。(156條) 傷寒六七日,不利,便發熱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陰無陽故也。(346條) 針對“無陽”,各位名家在解釋時又不一致,如劉渡舟劉老認同成無己的觀點即27條、156條認為“陽”指表熱,而346認為是亡陽。胡希恕胡老則一直認為陽專指津液而言。 悟空:針對“無陽”的理解從另一角度分析,方中的麻黃一味值得細品,金匱痰飲病篇:其證應內麻黃,以其人遂痹,故不內之。若逆而內之,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虛,麻黃發其陽故也。可以看出麻黃發陽而禁用與血虛之人,飲乃津液流行不布,麻黃宣肺利水,解表發汗力強,內虛之人腠理疏松,故麻黃禁用,可見此處陽指津液而言。或言麻黃發動腎陽亦可,飲病位多在肺脾腎,腎氣虛餒不經麻黃發越,憶麻黃湯有陽氣重故也一條,彼處為腎陽則牽強附會,釋為津液則無此慮,對于全文中的陽都有一個很好理解。156條,346條,無陽出現時條文都有發汗燒針津液得瀉,或下利汗出不止津液不存之癥,這可說明陽指津液而言。陰獨、有陰與其并列,則陰不為陰盛之病機而言,前言太陽病、傷寒,則陰獨,有陰指與津液相對的邪氣(病理反應)而言。或可指陰血,津液與陰血相言,津為陽而血為陰,陰陽之氣并竭,則津液血虛,前發汗下之傷津,血外出充津而虛,但血仍存,后燒針熱灼血蒸則青黃膚瞤。346亦然汗出不止,血液難持續外援,有血滋養而無津充膚澤,預差。
|
|
來自: eight_miles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