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漢魏碑晉忻州建制析
班固《漢書·地理志》上,今忻州市可考縣份有太原郡的陽曲(今定襄、忻府區)、汾陽(今靜樂、岢嵐、寧武南)、原平(今原平市)、慮虒(今五臺縣)、廣武(今代縣)、葰人(今繁峙縣);代郡的鹵城(今繁峙縣),雁門郡的樓煩縣(今寧武北、原平西北、神池縣)、中陵(今偏關)。據我所考,河曲、保德在西漢亦為太原郡所轄,應為汾陽縣地。
西漢太原郡與雁門郡依勾注為界,所以今天的忻府區、定襄、原平、代縣、繁峙、五臺、靜樂、岢嵐、保德、河曲、寧武分水嶺以南皆屬太原郡,樓煩比較特殊,寧武管涔山是樓煩人的故鄉,樓煩人在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后,被從汾河流域上游趕到徑嶺以北,乃至河套大青山一帶,后來在秦和匈奴的夾擊下,到西漢時,已經十分凋零,但仍活動在今寧武、朔州朔城區、山陰一帶,班固先祖班壹即在樓煩放牧致富,所以班固說,陰館是“故樓煩鄉”是可靠的。西漢劃分政區,置樓煩縣,應該是即為樓煩人所設。考諸史料,結合出土,其范圍應在寧武北部、神池及朔州朔城區南部一帶。
東漢初年,雁門郡與其它邊郡一度被廢,光武帝建武二十六年(公元50年)復沿邊八郡,雁門郡跨過徑嶺,將原屬太原郡的廣武、原平,原屬代郡的囟城劃入;中陵改屬定襄郡;太原郡汾陽、葰人被廢。《后漢書·郡國志》上,忻州有考的縣份便只剩了陽曲(忻府區、定襄)、慮虒(五臺)、原平、廣武(代縣)、囟城(繁峙)、樓煩(寧武、神池)、中陵(偏關)。葰人被廢,可能省入囟城;汾陽被廢,則靜樂、岢嵐、保德、河曲不知省入何方?其時,南匈奴入居西河郡,今忻州市邊界的黃河以西及離石以南原西漢西河郡地皆為匈奴所占,所以原太原郡汾陽縣地一是亦為匈奴所居,一是成為棄地,或者二者兼之,然而史無明載。
最后還剩下一個五寨縣,清代著名地理學家,鄉賢徐繼畬《兩漢志沿邊十地考略》認為五寨在兩漢為中陵縣和武州縣地,“中陵,后漢改屬定襄,今寧武府五寨縣地;武州,今朔平府平魯縣地、又寧武府偏關、五寨二縣地”。徐繼畬考略有偏,首先,五寨如與平魯同為武州地,中間隔著神池,則神池亦應為武州地,但他又說“樓煩,今寧武府神池縣地;馬邑,今朔平府朔州地,又寧武府神池縣地”,我認為,徐繼畬可能將武州和中陵顛倒了,據史料,中陵故城在今平魯縣北,則平魯在漢應為中陵縣地,這樣,它在后漢劃歸定襄就順理成章。而偏關緊鄰平魯,中間又無山水相隔,偏關與平魯同為漢中陵縣地更為合理。另外,神池縣一地占二縣也有問題,它與朔城區隔著重山,只有繞道陽方口與朔城區車馬相通,不可能屬馬邑,而漢馬邑的南面是樓煩縣,它不可能隔過樓煩屬馬邑;如果它單獨為樓煩縣地也不可能,因為樓煩治在今朔城區或陽方口一帶,朔城區南部也屬樓煩縣,寧武應該在樓煩縣內。至于武州,雖然前后漢均屬雁門郡,但問題比較復雜,五寨歸屬還是不好說,如果兩漢武州不在五寨,從地理位置而言,則它既可屬太原郡汾陽縣,亦可屬雁門郡樓煩縣,而這,正是難于斷定之處。
到東漢建安二十年(215年),因羌胡大擾,“省云中、定襄、五原、朔方郡,郡置一縣領其民,合以為新興郡”(《三國志·武帝紀》) “新興郡魏置。統縣五,戶九千。九原、定襄、云中、廣牧、晉昌,惠帝改新興為晉昌郡”(《晉書地理志》)。新興郡乃析太原郡所置,也即劃出太原郡北部原陽曲縣地置新興郡,而將陽曲縣從今忻府區、定襄遷到今陽曲縣地,對遷回四郡,是郡置一縣領其民,原來四郡成了四縣,五原遷到今忻府區,定襄遷到今定襄縣,云中遷到今原平樓板寨,并朔方郡為廣牧縣,移置于今壽陽縣西北古城。晉昌縣乃后置,晉惠帝元康年間(公元291—299年),改新興郡為晉昌郡,領九原、云中、定襄、廣牧、晉昌等五縣。晉昌縣是從定襄縣分出去的,所以今天定襄縣城稱晉昌鎮。新興郡范圍大致包括今忻府區、定襄、原平南部、壽陽北部,其延伸則可能包括了今靜樂、嵐縣、岢嵐、寧武南部等原汾陽縣地。《讀史方輿紀要》:岢嵐“后漢末,為新興郡地。魏、晉因之。后魏末為嵐州地。”如果岢嵐在東漢末為新興郡地,那么靜樂、寧武更應該為新興郡地。
所以說延伸,因為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分南匈奴為五部,“初,南匈奴久居塞內,與編戶大同而不輸貢賦。議者恐其戶口滋蔓,浸難禁制,宜豫為之防。秋七月,南單于呼廚泉入朝于魏王,操因留之于鄴,使右賢王去卑監其國。……分其眾為五部,各立其貴人為帥,選漢人為司馬以監督之”(《資治通鑒》)。“魏武分其眾為五部,以豹為左部帥,其余部帥皆以劉氏為之。太康中,改置都尉,左部居太原茲氏,右部居祁,南部居蒲子,北部居新興,中部居大陵。劉氏雖分居五部,然皆居于晉陽汾澗之濱”(《晉書·劉元海載紀》)。也就是說,在建立新興郡的第二年,曹操又讓匈奴北部進駐新興郡,而匈奴五部“皆居于晉陽汾澗之濱”,其實是太原的西、南、北三面都為匈奴人所居了。南匈奴進塞內后,原居于西河郡,其單于庭先在西河郡的美稷(今準格爾旗),后因西河郡郡治遷到離石,單于庭亦遷于離石。東漢汾陽縣之所以廢應該與此大有關系,汾陽縣既廢,成了無管之地,匈奴自然乘虛而入,所以魏、晉才因其勢隔過太原讓匈奴居新興郡,就是說匈奴已經進入新興郡,索性明確讓他居住,才好管理。另外,五胡十六國的漢王劉淵就是新興郡人,據史載,秀容即因劉淵而名,秀容故城在嵐縣,《元和郡縣圖志》:“秀容故城,在縣南三十里。劉元海感神而生,姿容秀美,因以為名也”。而劉淵就是曹操時左部帥劉豹之子。劉淵既為新興郡人,說明左部早居新興地面,可能在晉太康中才換防到茲氏(今汾陽縣)。
《晉書·地理志》:“魏黃初元年(220年),復置并州,自陘嶺以北并棄之,至晉因而不改。并州統郡國六,縣四十五,戶五萬九千二百。” “惠帝永興元年(304年),劉元海僭號于平陽,稱漢,于是并州之地皆為元海所有。前趙劉曜徙都長安,其平陽以東地入石勒”。
曹魏、西晉時,雁門郡今忻州市可考縣份有廣武(代縣)、崞(今原平市,永嘉四年(310年),劉琨遷徑北五縣于徑南,崞縣遷今原平市崞陽鎮)、葰人(今繁峙境內)、繁畤(劉琨所遷,先在今原平境,后遷繁峙)、原平(在今原平市西北);新興郡有九原(今忻府區)、定襄(今定襄)、云中(后遷定襄)、晉昌(今定襄境內)。漢樓煩縣治內遷于今原平市境內,此后寧武北部、神池縣地為崞縣(今原平市)所轄。靜樂、岢嵐、五寨、保德、河曲、偏關無所歸屬,五臺縣廢。
東晉五胡十六國時,忻州市地先后屬匈奴劉漢、前趙(304年-329年),羯石后趙( 319年-351年)、鮮卑前燕(337年-370年)、氐前秦(351年-394年)、鮮卑后燕(384年-407年)、羌后秦(384年-417年),北魏道武帝登國八年(393年)秋七月并州平,屬北魏。后屬北齊、北周
2012、4、6——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