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場,昌樂二中某副校長
《高效課堂素質教育的突破——“271”高效課堂教學模式》 某校長向我們介紹并展示了昌樂二中課改教學成果及新課程教學模式。我個人認為,這種模式不太具有復制的價值。 第一,介紹幾個重要概念 課改的三個注重:學思結合,知行統一,因材施教 教育是什么? 教學是什么? 考試是什么? 學生喜歡什么樣的課堂? 第二,“271”高效課堂的價值追求 高效的課堂 個性的課堂 開放的課堂 合作的課堂 和諧的課堂 第三,“271”高效課堂的基本理念和內涵 理念: 把每個學生變成一個成功而精彩的故事,對人的成全,全人教育,目中有人,成長心靈 一個核心:以學生為核心 兩個目標: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和能力的培養 兩個亮點:導學案編制和學習小組建設 內涵: 20%自主學習+70%合作探究+10%教師教學 20%課堂預習+70%課堂學習+10%鞏固檢測 20%天才學生+70%普通學生+10%后進學生 20%智商+70%情商+10%行商 第四,“271”高效課堂的教學模式 三段六步: 課前——課中——課后 1 讀書自學,自主探究 2 導學案引領,提出問題 3 分組合作,討論解疑 4 展示點評,拓展提升 5 總結反芻,當堂檢測 6 自我完善,訓練提升 第五,“271”高效課堂的四大特征 生態課堂 人文課堂 智慧課堂 安全課堂 導學案——預習案,探究案,訓練案 小組建議——三駕馬車 第六,培訓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管理 用培訓統一干部的思想 校本培訓 專業培訓 讀書提升 專家引領
我的體會:課堂教學能夠做到“有效”已經不容易,而要“高效”,那便是大躍進式的口號。這是其一。其二,我們的教育理論向來喜歡拼湊,喜歡把尋章摘句、東拼西湊的零散碎東西誤認為是“理論”,例如上述所列的“271高效模式”。一般來說,教育理論需要考慮三方面的因素,一是學生,我們所說的學情,往往停留在學生的組成、水平的差異上,實際上,真正關乎學情的理論應該建立在學生的認知心理學基礎上,而不是教育者和研究者的主觀臆斷;二是學科,離開學科理論基礎,學科內容和方法,把所有學科的方法手段整齊劃一,或者另辟蹊徑都未必是好東西;三是教師,教師素質和教學水平直接影響課堂實施,可以說這是關乎課程改革前進的原動力之一。
第三場,山東師范大學附中教科研某主任關于《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實踐探索》的報告,這是該校國家級課題的子課題研究情況匯報,課題本身沒有多少建樹,值得效仿學習的東西也不多。
第四場,山東省實驗中學某校長的《做影響學生一生的教師》 四場報告中,這是最精彩也是內容最豐富的一場。王校長溫文爾雅的談吐,開闊的視野,豐富的學識和寬闊的胸襟,給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王校長的報告中,值得我們記取的經典名言有: 做學生喜歡的老師,上學生喜歡的課。 不變,慢慢地死掉;亂變,馬上就要死掉。 觀念的變革引起教學行為的變革。 我們走得太遠,以致于忘記了為什么出發。——紀伯倫 沒有分數,過不了今天;只有分數,過不了明天。 重要的不是設備而是理念和方法。 特色是培育的而不是打造出來的。 升學率和GDP都不是萬惡之源,關鍵在于用什么手段去追求。——袁貴仁 一個校長離開現有崗位,他帶走的是思想而不是文化。 什么樣的老師才是好老師? 1 做一個有愛心的教師 2 做一個有責任心的教師 3 做一個創新的教師 4 做一個有專業規劃的教師 5 做一個心態陽光的教師
聽會心得:
以上幾位專家和校長的經驗和理論都來自他們的新課程實踐,這些實踐經驗和理論提升,或許給予我們一些啟發,也引發了我的思考,具體說來,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新課程背景下,何為新理念?新課程十分強調新理念,沒有理念,實踐將行之不遠。幾位專家、校長的理念概括和理論提升,比新課程實施之初對理念的描述,已經豐富和發展了一大步,尤其是對教育、教學、教師、課堂、課程等概念進行了闡述和概括,很值得我們學習。但是,理念不能只靜態地存在于經驗之中,不能只成為專家、領導口頭的炫耀,理念如何化為教學實踐和教學行為,這是值得全中國教育工作者和教師關注的問題。 第二,新課程背景下,教師何為?幾位專家、校長的報告都把教師這個職業神圣化了,都喜歡以最高標準來要求教師,這是不切實際的,就像我們的課程標準,基準定得太高,總是拿最高標準來衡量教師或學生(國外課程標準強調基準,以最低標準來衡量教學是否達標,與我們的高標準高要求正好相反)。我認為,即使是新課程條件下,教師也都不可能,也不必要像專家們所說的,教師要成為高級研究者,如果這樣,還要大學教授,要研究專家干什么?所以,我認為,一般說來,教師可以分為三類:1、教書。教好書,這是基準,是保證。如果書都沒教好,哪能去干別的?2、教書育人。教好書的同時,培育人才。3、教書育人兼研究。我向來不覺得教師必須人人都要成為研究者,而能夠做點研究工作,當然是好事。如果認為新課程條件下的教師,都必須是研究者,是教材和課程的建設者,那是有關部門推卸責任的托辭。把教師分為幾類,也牽涉到對教師評價的問題,評價是否客觀、公正,要看我們制定的標準如何。 第三,新課程條件下,領導者何為?教育改革,歸根到底,是課程改革。因此,三方面的人物很重要,第一是上級權威部門的權威人士,第二是學校校長,第三是教師。上級權威部門對課程設置、實施以及檢討、修正課程等事務負有重要職責。上級權威部門給予學校、教師、學生什么樣的課程以及教學內容,將直接影響到教育改革的進程和結果。校長很重要,一個好的校長就是一所好的學校。如何引導教學,營造氛圍,給予教師教學以公正合理的評價,知學情,知教情,知道本校教學水平處于什么層次,這個層次并非只是期中期末考試的分數排名。 第四,新課程條件下,建設什么樣的課堂文化?課堂文化建設是最近提得最多的新名詞,兩位校長在報告中都說到課程改革的最高境界是課堂文化建設。我們到底應該建設什么樣的課堂文化?教學模式,是不是課堂文化?這是值得懷疑與思考的問題。 以上四點是我對幾位專家的報告及新課程實施問題的困惑和不解,希望能夠找到合理的答案。
|